暗物質粒子到底何時現身?

2020-12-05 果殼網

元宵節前,傳來丁肇中先生領導的一個大型太空實驗發現暗物質的消息。好幾家媒體要我談談看法或寫點東西介紹一下。我說,現在只有英國BBC一家新聞,而且語焉不詳,現在談這件事還太早。

不僅媒體在等,研究暗物質的同行更在焦急地等。畢竟,從天文學家第一次推測暗物質的存在已經過去了80年,從天文學家作為一個整體全面承認暗物質的存在也過去了30年,我們只是由對大型天體系統觀測間接地推測暗物質的存在,還沒有人直接探測到暗物質。

那麼,丁肇中的團隊到底做了什麼?他們終於在4月3日發表了一篇論文,我們終於可以從這篇論文直接解讀他們到底發現了什麼,而不必從丁肇中謹慎的演講以及他的面部表情中解讀這些內容了。

丁肇中團隊實驗的正式名稱叫做阿爾法磁譜儀,這是一臺固定在國際空間站上的設備。現在正在運作的阿爾法磁譜儀已經是第二代了,於2011年5月發射。因為是第二代,物理學家用簡稱AMS-02來稱呼它。這個實驗總造價15億美元,曾經引起過爭議。不過,經過19個月的觀測,AMS發表的結果足以證明這筆錢是花得值的。

天文學家推測暗物質存在

那麼,暗物質是什麼?各國政府為什麼捨得花大價錢建造AMS和其他一些暗物質探測設備,試圖找到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

1932年,荷蘭天文學家奧爾特通過對銀河系中的恆星的運動推測銀河系裡面應該有更多的質量,也就是說,有一些隱藏的質量不能用可見的恆星來解釋, 事後他的結果被認為是錯誤的。奧爾特是一個高產的天文學家,太陽系外圍的奧爾特雲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1933年,瑞士天文學家茲威基研究了由星繫結成的星系團,得到類似的結論。他研究的對象是后髮星系團,這是一個巨大的星系團,含有上千個星系。不過,茲威基推測的暗物質質量實在太大了。

天文學界真正積累了暗物質證據的時代是上世紀60年代。女天文學家魯賓對當時天文學的主流研究不感興趣,去研究不那麼主流的星系轉動曲線。所謂星系轉動曲線就是旋轉的星系在距離星系中心不同距離處的速度曲線。她和同事福特一同發現,多數渦旋星系的轉動速度大於理論計算的數值,一個最簡單的原因是,這些星系含有很多不可見的質量。他們的結果是,星系平均含有高於可見物質6倍的暗物質。

經過天文學家長期的檢驗,魯賓等人的結論得以確立,人們找到了更多的暗物質存在的證據,包括觀測到了星系引力場對其後面其他星系光線的彎曲,以及現代宇宙學的一些觀測。今天,研究星系以及星系尺度之上的天文學不用暗物質幾乎是不可能的。


2012年3月2日,美國航天局公布合併星系團Abell 520多波段圖像。巨大的星系團正發生碰撞,但天體物理學家不清楚為何暗物質會與正常物質分離。在上面這張多波段影像中,暗物質以藍色呈現,這是通過仔細分析遠方星系發出的光被引力扭曲的程度而描繪出來的。圖片來源:NASA

黑洞?還是特殊粒子?

在我讀研究生的時候,人們還不知道暗物質究竟是什麼。當時流行的兩個主要候選者有燃燒盡的恆星和黑洞,以及所謂的「極弱相互作用粒子」,這兩類候選者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不發光不可能用電磁學手段探測到的東西,但都引起更大的萬有引力。慢慢地,人們認為只有極弱相互作用粒子是可能的候選者。

近年來,宇宙學觀測的主要方式有好多種,最引人注目的有兩種,一種是用Ia型超新星測量宇宙膨脹的歷史,得出的結論是,暗物質佔宇宙總質量的 25%。第二種方式是探測宇宙中無所不在的微波背景輻射,這一種方法得到的最新結論是,暗物質佔宇宙總質量的26.8%。可見物質有多少?只有4.9%, 這個結果證明,當年魯賓等人的結果接近正確。(參見《宇宙學幾乎完美,除了「邪惡軸心」》一文)

現在,天文學家對暗物質的「共識」是,暗物質的主要成分是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的粒子,這些粒子統稱WIMPs(參與極弱相互作用的重粒子)。這些粒子較重,運動的速度較低,叫做冷暗物質,分布於星系中和星系的外圍,以及星系團中和星系團的外圍——這些結構叫暗物質暈。星系的暗物質暈的密度要大於星系團的暗物質暈。它們的存在使得每個恆星感受到的引力大於恆星引起的引力,使得每個恆星繞星系中心的運動速度變大,使得星系團中的星系之間的相對運動速度變大。另外,它們對背景的星系和星系團具有引力透鏡效應。除了可見的引力效應外,暗物質的存在影響了微波背景輻射以及大尺度結構的形成。

地下實驗室試圖直接探測暗物質

推測暗物質存在的是天文學家,現在,輪到物理學家登場了。

直接探測暗物質的實驗已經進行多年,還沒有任何具有說服力的結果。這些實驗都是地下實驗,選擇在地下建造實驗室是為了屏蔽宇宙射線以及地球表面的其他輻射背景。

地下實驗室用來探測暗物質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將晶體放在極低溫的環境中探測,溫度低於100毫開爾文。當暗物質粒子擊中晶體中的一個原子核, 原子核反衝可以被探測到,例如反衝可以產生微小的熱量。最常用的晶體是鍺。第二種方式是用惰性液體,暗物質粒子與液體中的原子發生反應後產生光子,這些光子可以被探測到。常用的液體有氙和氬。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公認的暗物質被探測到的事例。義大利Gran Sasso地下實驗室中的DAMA實驗從1996年開始收集數據(用晶體探測手段),到2002年升級,從2003年開始繼續收集數據。DAMA實驗發現,暗物質導致以年為周期的調製現象。也就是說,由於地球在每年不同的時間相對暗物質的平均速度不同,導致暗物質引發的反衝事例數不同,這個不同會在其他背景事件之上出現年調製現象。但這個結果爭議很大,因為其他實驗沒有證實這個現象,而其他實驗用更加成熟的方法扣除了背景導致的事件。

多餘的正電子,暗物質的影子?

探測暗物質的第二大類實驗是所謂的間接探測,即不是直接觀測暗物質與探測器的碰撞,而是探測宇宙空間中暗物質相互作用的後果。例如,假如暗物質粒子就是其反粒子,那麼暗物質粒子之間會互相湮滅產生高能光子和正負電子,通過對高能光子和正負電子的探測,我們可以間接地探測暗物質。目前,在太空中最有名的實驗是義大利的PAMELA實驗,這個實驗在2008年探測到多餘的正電子。同樣,2011年,美國的費米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在更高的能量探測到多餘的正電子。

正電子當然不是暗物質,是反物質的一種。一般來說,由於恆星和星際物質都是普通的正物質,這些物質通常不會產生反物質。但是,旋轉的中子星可以拋出一些反物質,如正電子。所謂多餘的正電子,就是超出天文學家通過計算預言的來自於高能宇宙射線的正電子。如果我們觀測到多餘的正電子,這些正電子可能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旋轉的中子星,一種就是暗物質湮滅。

PAMELA衛星和費米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的結果讓物理學家激動了,不過,這兩個觀測都不夠精確,更不能分辨多餘的正電子是否來源於暗物質湮滅。


國際空間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右下標有AMS的裝置)。圖片來源:symmetrymagazine.org

阿爾法磁譜儀果然身手不凡

輪到阿爾法磁譜儀了。

4月初剛剛發布第一批科學結果的阿爾法磁譜儀,領導者是丁肇中,團隊成員大約有500人,來自於16個國家56個單位。我們前面說過,AMS- 02是第二代阿爾法磁譜儀,第一代設備是1998年安裝在發現號太空梭上的,而AMS-02是2011年5月安裝在國際空間站上的。

經過一年多的觀測,AMS-02一共收集了680萬個電子和正電子,能量譜很寬,從5億電子伏特到3500億電子伏特(這些都是高能粒子,我們知道,電子和正電子的質量只有50萬電子伏特,所以5億電子伏特的能量是電子質量的一千倍)。這些電子和正電子中有40萬個是正電子,這是迄今最大的正電子樣本,將過去所有實驗的樣本數目提高了100倍。

這500位物理學家發現,正電子數目與電子數目的比例隨著能量逐步提高,證實了PAMELA的結果(義大利人終於靠譜了一次!),在費米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結果的誤差範圍之內,也證實了費米望遠鏡的結果。

可以說,我們現在確切地知道,正電子真的超出了天文學家預計的結果,一定來自於我們過去不知道的東西。是脈衝星還是超新星,還是我們最期待的暗物 質?我們還要耐心地等待AMS緩慢地捕獲更高能量的正電子。也許,更高能量的正電子與電子之比會在一個能量處突然下降(比如說3500億電子伏,或4000億電子伏?),那時,我們也許就可以說,暗物質粒子,或者至少一種暗物質粒子的質量大約具有那個能量。

在AMS成果的鼓舞下,其他探測暗物質的實驗肯定在加快步伐。

如果說,我們這一代人,有可能在活著的時候親眼看見物理學家解開暗物質之謎,大概不會太離譜。

 

本文授權轉載自@李淼 在《北京日報》上發表的文章,略有改動。

相關閱讀

相關的果殼網小組

相關焦點

  • 暗物質粒子究竟何時現身?我們這代人或親眼看到
    不僅媒體在等,研究暗物質的同行更在焦急地等,畢竟,從天文學家第一次推測暗物質的存在已經過去了80年,從天文學家作為一個整體社會承認暗物質的存在也過去了30年,我們只是由對大型天體系統觀測間接地推測暗物質的存在,還沒有人直接探測到暗物質。    那麼,丁肇中的團隊到底做了什麼?
  • 新設想:暗物質粒子或為暗磁單極子
    新設想:暗物質粒子或為暗磁單極子科技日報北京6月13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暗物質候選者——暗磁單極子。而且他們認為,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成熟,可以通過探測電子通過時相位的變化探測到暗磁單極子的存在。暗物質據信佔宇宙的四分之一以上,其餘大部分是更神秘的暗能量。我們無法直接看到暗物質,但暗物質的引力決定了遙遠星系和其他天體的形狀。
  • 核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暗物質候選粒子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暗物質是一種在宇宙中大量存在的神秘物質,被認為與常規物質的比例是五比一。但是到目前為止,暗物質從未被直接檢測到。現在,約克大學的核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候選粒子,它可能構成了這種奇怪的物質。
  • 英國學者:新發現的「d-星六夸克」粒子或是暗物質候選粒子
    d-星六夸克」粒子,或是暗物質候選粒子,在宇宙大爆炸期間形成了暗物質。科學家通過天文觀測和科學計算得出結論稱,宇宙中普通物質佔約4.9%,暗物質佔約26.8%,暗能量則佔約68.3%。儘管暗物質的數量比普通物質多,但科學家歷經數十年仍未探知到其物理起源。雖然無法直接看到,但它通過引力與可見物質(如恆星和行星)間相互作用,讓科學家證實了它的存在:暗物質由不吸收、反射或發射光的粒子組成。
  • 如何找到暗物質粒子?
    在地球上被埋了5億年的礦物質可能是解開暗物質第一個證據的關鍵。密西根大學的一個物理學家小組提出,這些礦物質可能含有早期與暗物質碰撞留下的古代痕跡。該研究小組認為,諸如巖鹽(氯化鈉)和扎布耶石(碳酸鋰)等礦物可以輔助尖端暗物質探測器,來幫助科學家探測暗物質。什麼是暗物質?
  • 「暗物質」的候選粒子是什麼,網友:黑色的物質
    在美麗的夜空下,天上繁星眾多,然而黑色的空白區域是什麼呢,也許那是我們看不見的地方,裡面有我們不知道的物質。首次發現暗物質暗物質是那些不發光,不能用常規方法進行觀測,不與電磁力相互作用的物質。20世紀,美國天文學家薇拉.魯賓首次為暗物質的提供了最基礎的數據。她在利用都卜勒效應觀測仙女座星雲的時候,發現星系的旋轉速度遠遠超出預期。
  • 科學家發現了暗物質粒子
    上世紀八十年代,暗物質可能是新型粒子的觀點被逐步接受,科學界存在兩種關於暗物質粒子候選者的主流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暗物質是一種被稱為軸子的極輕粒子;另一種觀點來自一大類理論在這個理論中,暗物質是一類可以參與弱相互作用,靜止質量超過1GeV的大質量粒子。WIMP理論受物理學家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可以很好地解釋觀測到的暗物質密度。為了搜尋這類粒子,各國物理學家已經做了不少嘗試。例如,中國的「悟空」號暗物質衛星,正是在超過10GeV的能段上尋找異常的伽馬射線信號——這樣的信號,可能來自WIMP之間的碰撞。
  • 暗物質新候選粒子:六夸克粒子
    英國幾位科學家最近提出了暗物質基礎粒子的一種全新的可能性:一種由六個夸克組成的基礎粒子。科學家猜測宇宙中存在大量暗物質,而且對宇宙的演化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一直不能確定其組成粒子。有的科學家開始懷疑也許並不存在暗物質。
  • 暗物質到底是啥?
    暗物質(本人稱之為無能量粒子或熱粒子)是:1、暗物質是組成所有有形態物質的物質;2、暗物質是唯一不受類似地球引力這樣的引力束縛的物質;3、暗物質是以獨立態和聚合態兩種形態存在的物質,獨立態存在的暗物質由溫度來體現,絕對零度以上的空間(包括原子核內的空間),表明有獨立態的暗物質存在。
  • 「暗物質的發現比上帝粒子更重要」
    什麼是暗物質?它的發現將有什麼重要意義?與「上帝粒子」的發現相比,暗物質發現更重要嗎?帶著這些問題,早報記者採訪了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淼。製圖 鬱斐什麼是暗物質?它的發現將有什麼重要意義?與「上帝粒子」的發現相比,暗物質發現更重要嗎?帶著這些問題,早報記者採訪了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淼。東方早報:暗物質與暗能量是一回事情嗎?李淼:暗物質有點像物質粒子,只是不發光而已;暗能量根本就不是粒子。暗能量這個概念相對年輕些,形成只有10年。
  • 一種狂野的六夸克粒子,是暗物質嗎?還是粒子物理學家的新玩具
    宇宙中大部分物質,我們除了能感知它們所施加的引力,幾乎無法探測。這就是我們對暗物質最基本的認知。有人認為這些神秘的暗物質必定由未知的粒子組成,而另一些人則認為熟悉的粒子可能才是關鍵。雖然,目前探尋暗物質的主流工作還聚焦於發現宇宙深藏的未知物,但一些科學家越來越懷疑暗物質是否可以用現有的物理定律來解釋。
  • 暗物質是什麼?究竟有沒有暗物質?
    暗物質是什麼?究竟有沒有暗物質?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看過《地質災難》這部電影,暗物質自天外之內,頃刻間穿過地球!造成的一系列毀滅性災難,而且明顯還是弱化了暗物質的實力。那麼暗物質到底是什麼?究竟有沒有暗物質?
  • 暗物質探測器發現潛在假想粒子
    圖片來源:ENRICO SACCHETTI近日,有物理學家宣布尋找到了神秘暗物質粒子,從而引發了一場媒體炒作風波。 《科學》對此事件做了報導,並表示,該研究小組並未排除其他可能性。自2006年起,XENON國際合作組織在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建造了一系列用於尋找暗物質的探測器,其中運行著全球最靈敏的暗物質實驗XENON1T。
  • 破解暗物質的新線索:六夸克粒子
    >在我們這個宇宙中存在著一種主要的物質,除了它所產生的引力之外,它既不可見、也無法被探測到,這就是神秘的「暗物質」。一些科學家認為,這種神秘的「暗物質」一定是由未知的粒子組成的,而另一些科學家則認為一個熟悉的粒子可能是問題的關鍵。儘管人們在不斷尋找可以解釋暗物質對宇宙造成影響的東西,但暗物質仍然難以捉摸。但也一些科學家在猜想,暗物質是否可以用現有的物理定律來解釋。其中一種觀點認為,一種叫做六夸克的粒子(也稱為六夸克)可以解釋暗物質,而不需要任何新奇的新理論。
  • 暗物質探測器發現潛在假想粒子
    徐銳 XENON1T是位於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的暗物質探測器圖片來源:ENRICO SACCHETTI 近日,有物理學家宣布尋找到了神秘暗物質粒子,從而引發了一場媒體炒作風波。 《科學》對此事件做了報導,並表示,該研究小組並未排除其他可能性。
  • 「暗物質」概念是如何提出的,暗物質到底是什麼
    暗物質的基本性質可以概括為:參與引力相互作用。火星和其他行星是一樣的。中國發射的暗物質衛星「五孔」正在尋找天文觀測,並試圖通過測量宇宙射線中正電子和負電子的比例來尋找暗物質信號。所謂暗物質的「看不見」並不是簡單地用肉眼在可見光中隱形,而是說不管探測到哪一段電磁波,例如紅外線、紫外線和X射線,現在科學家認為暗物質實際上是某種粒子。科學家們已經正式提出了「暗物質」這個術語,我們對暗物質的探測越來越多地是通過所謂的「引力透鏡」來完成的,而引力透鏡是由大量的質量來彎曲光線所引起的。但它們不涉及電磁相互作用。
  • 暗物質到底是什麼?有什麼用?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今天,我們就先來聊一聊:暗物質到底是什麼?首先,暗物質到底存在不存在?這件事情目前來看,科學家是確定它的存在,但並不是說它就一定是存在,在某程度上說,如果現在的引力理論,也就是廣義相對論出現一些瑕疵,就有可能導致暗物質的分析是有誤的。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 世界暗物質日:專家聚焦三類實驗尋找暗物質粒子
    中新社北京10月31日電 (記者 孫自法)10月31日是國際暗物質日,在當天下午舉行的2019年國際暗物質日北京地區活動上,來自中國、英國的多位專家學者共同科普暗物質研究進展,一起探討「上天」「入地」「人造」三類實驗搜尋暗物質粒子的可能路徑。
  • 任重而道遠:尋找神秘暗物質的關鍵——超對稱粒子
    但是,物理學家們對這些丟失的暗物質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如果暗物質存在的話)。ATLAS是日內瓦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超大粒子探測器,因2012年發現希格斯玻色子而聞名於世,現在它已經開始尋找更奇特的粒子——包括理論上的「超對稱」粒子,或者說宇宙中所有已知粒子的伴侶粒子。如果超對稱粒子是真實存在的話,那麼其中的一些粒子可以解釋充斥著宇宙的那些看不見的暗物質。
  • 暗物質,你到底躲藏在了哪裡?
    暗物質,你到底躲藏在了哪裡?——讀《銀河係為何能高速旋轉?  今天,我們真正想了解的並不是暗物質在天文學、宇宙中的表象,我們更想理解暗物質到底是什麼?就像我們已知的所有東西,人也好、動物也好,細菌也好,病毒也好,不停往下分,分到最後的話,最後就分成所謂的基本粒子,比如電子、質子這些了。每一個電子長得一模一樣,雖然質子並不是最基本的,質子下面還有夸克,但是組成它們的上夸克總是一樣的,下夸克總是一樣的,也就是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