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射線中過量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研究成果證明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相關特徵中,已經有5個得到確認,進一步顯示宇宙射線中過量的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這個發現再次轟動世界。 暗物質探測一直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科學界對暗物質的探索分為直接探測和間接探測,前者指採用高靈敏度的探測器探測暗物質相互碰撞產生的普通物質粒子信號,後者指通過探測正電子、反質子等暗物質粒子自湮滅或衰變的產物來「捕捉」暗物質。 1995年起,丁肇中正式開始阿爾法磁譜儀實驗AMS項目,通過測量暗物質碰撞後產生的正電子,印證暗物質的存在。
-
丁肇中公布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暗物質可能存在—新聞—科學網
新華網日內瓦9月18日電(記者張淼 施建國)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18日公布阿爾法磁譜儀項目最新研究成果,進一步顯示宇宙射線中過量的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
-
「40萬個正電子」,暗物質將要走出謎團?
據英國BBC網站報導,2013年4月,物理學家丁肇中及其團隊公布了由其主持了18年的阿爾法磁譜儀項目首批研究成果:現已收集到40萬個正電子,數據誤差只有1%,實驗觀察到宇宙射線流中正電子存在的比率符合關於暗物質存在的理論預測。 但研究者言辭謹慎,卻讓大眾覺得模稜兩可,究竟那40萬個正電子是什麼概念,人類為什麼要千方百計尋覓暗物質?新成果能讓我們解開它的謎題嗎?
-
是否存在暗力量?暗物質11大謎團:暗質子與暗電子結合成暗原子?
最令人困惑的是,迄今為止研究人員仍然不確定暗物質到底是什麼。一些科學家推測,宇宙中丟失的質量是由小的微弱的恆星和黑洞組成的,然而詳細的觀察並沒有發現足夠多的證據來說明暗物質的影響。目前,暗物質的主要競爭者是一個假設的粒子,稱為弱相互作用質量粒子(WIMP),其行為類似於中子,質量是質子的10至100倍。
-
暗物質的前世今生,什麼是暗物質?
儘管專家們已經觀察暗物質的引力效應幾十年,但仍然對它的真實性質感到困惑。誰發現了暗物質?在19世紀後期,天文學家開始推測一些看不見的物質——暗星或者氣體和塵埃,它們可能散布在整個宇宙中。研究人員不知道這個看不見的暗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一些天文學家推測暗物質是由小黑洞或其他緊湊的物體組成的,這些物體發出的光太少,無法在望遠鏡中顯示出來。這個結果在20世紀90年代變得更加奇怪,當時一個叫做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的太空望遠鏡顯示,暗物質的重量是普通可見物質的五倍。
-
暗物質粒子到底何時現身?
1933年,瑞士天文學家茲威基研究了由星繫結成的星系團,得到類似的結論。他研究的對象是后髮星系團,這是一個巨大的星系團,含有上千個星系。不過,茲威基推測的暗物質質量實在太大了。天文學界真正積累了暗物質證據的時代是上世紀60年代。女天文學家魯賓對當時天文學的主流研究不感興趣,去研究不那麼主流的星系轉動曲線。所謂星系轉動曲線就是旋轉的星系在距離星系中心不同距離處的速度曲線。
-
也許我們錯怪了暗物質,脈衝星才是「過剩」正電子的兇手?
脈衝星能解釋「過剩」正電子嗎?歐洲物理學家表示,通過AMS-02實驗的觀測,也許可以不用暗物質解釋「過剩」正電子,相反,已知的天體物理學進程(比如脈衝星和宇宙射線)就可完全解釋。用暗物質來解釋?2013年4月,安裝在國際空間站的阿爾法磁譜儀(AMS-02)觀測到的證據證實,來自太陽系以外的正電子(電子的反物質對應物)的比例出現了激增。
-
美國航天局最新數據證實宇宙存在過量反物質
同時,因該結果背後的研究原理,亦有極大可能確認了此信號對於暗物質的意義,並將作為一個罕見的暗物質標誌,進一步揭示暗物質的本質。目前,相關研究論文已遞交到《物理評論快報》。 因此,人們可以這樣說:暗物質現在在宇宙中有很多,但我們卻不知道它是什麼;而反物質我們相對了解,可是現在的宇宙中卻沒有很多。 在這些微乎其微中,最早被人們發現的反物質就是正電子,而在所有反粒子中,最容易獲得的也是正電子。 因此,儘管正電子信號可能具有各種生成來源,但目前最主要的候選源就是暗物質。
-
證實暗物質存在只差最後一環
此項研究成果證明了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有關特徵中,已有5個得到確認,進一步顯示宇宙射線中過量的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這是AMS實驗自19年前啟動以來,第二次正式公布研究結果。丁肇中特授權東南大學在國內發布AMS實驗最新研究結果。
-
暗物質研究的最新進展 中國「悟空號」或能揭開一部分謎團
有研究人員稱,其所含暗物質數量是普通物質的萬倍——99.99%是暗物質,與其同類星系大相逕庭,因此,其形成無法用現有模型解釋。但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最新一期《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撰文指出,他們的新研究表明,該星系所含暗物質僅為普通物質的300倍,與同類相差不大,現有模型就可以闡述其形成,顛覆了此前的觀點。
-
暗物質的未解之謎(二)
暗物質是由不止一個粒子構成的?普通物質由質子、電子及中微子,介子等組成。所以科學家也推測,佔宇宙質量85%暗物質的組成,應該也很複雜吧。對應普通物質,科學家也推測,暗物質質子和暗物質電子形成了暗物質原子,並形成了多樣性的,有趣的結構,就跟可見世界的物質組成一樣。這樣的結構在物理實驗室被描繪了出來,並且科學家試圖找到驗證它,或者否定它的方法,但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沒找到破解謎團的鑰匙。暗物質力存在嗎?
-
暗物質或因中子衰變露出馬腳
這一差異可能源於某些未知的實驗系統誤差,但也可能是因為中子會衰變成看不見的暗物質粒子。如今人們對這後一種設想產生了極大興趣,並試圖進行實驗檢驗以限制相關理論模型。自由中子衰變成質子、電子和中微子。有兩類方式測量中子衰變,分別稱為「瓶裝」和「束流」。在瓶裝實驗中,將極冷的中子置於容器中,過一段時間再計數殘留的中子。在束流實驗中,人們研究一束中子流並計數衰變產生的質子。
-
計算機模擬揭示了暗物質的光環
計算機模擬顯示了所有尺度的暗物質光環如何研究看不見的東西?這是研究暗物質的天文學家面臨的一個挑戰。哈佛大學和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一個團隊對暗物質進行了詳細的模擬,並得出了一些令人驚訝的結果。雖然暗物質佔宇宙中物質的85%,但它並不與光相互作用。只有通過它對光和其它物質的引力影響才能看到它。
-
暗物質粒子究竟何時現身?我們這代人或親眼看到
不僅媒體在等,研究暗物質的同行更在焦急地等,畢竟,從天文學家第一次推測暗物質的存在已經過去了80年,從天文學家作為一個整體社會承認暗物質的存在也過去了30年,我們只是由對大型天體系統觀測間接地推測暗物質的存在,還沒有人直接探測到暗物質。 那麼,丁肇中的團隊到底做了什麼?
-
不是暗物質湮滅的證據!費米銀河系中心暗物質之謎,現在終於破解
>通過對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數據的分析,以及一系列詳盡的建模模擬,研究人員能夠確定,觀測到的伽馬射線,不可能是由所謂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產生的,這種粒子通常被認為是暗物質的物質。這些湮滅的粒子可以產生高達300千兆瓦電子伏特的能量,對暗物質的性質施加了迄今為止最強限制。在大約40年的時間裡,粒子物理學中暗物質的主要候選者是一種熱的、弱相互作用和弱尺度的粒子。
-
x17粒子和暗物質有關?科學家:我們可能存在第五種基本力
X17粒子是一種神秘物質,可以幫助探究暗物質的奧秘,據說這種粒子佔了宇宙中大量物質的比重。它們之間的相互可能是物理學標準模型中所解釋的四個以外的「第五力量」。1950年至今,已經有18項諾貝爾物理學獎被頒發來表彰科學家們對這個模型作出的貢獻,最近的一次可能就是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粒子的發現了。但是標準模型沒有提供關於引力的解釋,也沒有使科學家進一步了解暗物質,而暗物質是構成我們宇宙約85%的神秘成分。
-
首次實現:直接研究非彈性增強暗物質!
正是因為這些新類型的暗物質會產生非傳統的特徵,它們中很少有成為傳統暗物質實驗的焦點。韓國大田基礎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Hyun Su Lee說:儘管科學家們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一直在尋找WIMP(弱相互作用的大質量粒子)暗物質,但還沒有觀察到明顯的信號。這激發了研究人員尋找其他類型的暗物質,它們可能在探測器中發出明顯不同的信號。(圖示)(a)生產銀河系中心相對論BDMχ1χ0重暗物質的湮滅。
-
新研究稱暗物質正變成暗能量,物質世界或正改變
宇宙是個廣袤無垠的空間,充斥在這個空間中的主要是可見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三種事物,其中可見物質大致佔5%,暗物質大約佔25%,而暗能量佔到了大約69%左右(也有說法認為中微子、光子、黑洞等佔約1%),可見暗能量在宇宙中起到了主導作用。
-
新研究稱暗物質正變成暗能量,物質世界或正改變
宇宙是個廣袤無垠的空間,充斥在這個空間中的主要是可見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三種事物,其中可見物質大致佔5%,暗物質大約佔25%,而暗能量佔到了大約69%左右(也有說法認為中微子、光子、黑洞等佔約1%),可見暗能量在宇宙中起到了主導作用。
-
科學家首次發現暗物質存在直接證據:40萬正電子
目前,科學家首次在國際空間站發現40萬正電子,可能是暗物質湮滅時產生的 【搜狐科學消息】據美國連線雜誌報導,目前,科學家發現迄今證實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該發現源自「阿爾法磁譜儀」實驗,這部儀器是2011年美國太空梭倒數第二次飛抵國際空間站時安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