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或因中子衰變露出馬腳

2021-02-15 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

中子約在14.5 min 內衰變,但其確切壽命仍有爭議,原因是兩類中子衰變實驗給出了相互矛盾的測量結果。這一差異可能源於某些未知的實驗系統誤差,但也可能是因為中子會衰變成看不見的暗物質粒子。如今人們對這後一種設想產生了極大興趣,並試圖進行實驗檢驗以限制相關理論模型。

自由中子衰變成質子、電子和中微子。有兩類方式測量中子衰變,分別稱為「瓶裝」和「束流」。在瓶裝實驗中,將極冷的中子置於容器中,過一段時間再計數殘留的中子。在束流實驗中,人們研究一束中子流並計數衰變產生的質子。束流實驗測得的中子壽命比瓶裝實驗大約長了9 s。

為了理解這一差異,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Bartosz Fornal和Benjamín Grinstein 推測有少量中子會衰變為暗物質粒子。由於束流實驗不能探測到暗物質通道的衰變,因此所推斷的中子壽命將長於真實值。他們仔細考慮了中子衰變成暗物質和可見粒子的多種可能性,其中一種可能情形是,中子衰變成暗物質粒子同時還產生伽馬射線。受這一猜想的啟發,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Christopher Morris 及其同事監測了一瓶超冷中子的伽馬射線輻射,但沒有發現明確信號,似乎排除了在782—1664 keV 能段內的伽馬衰變通道。不過,一些其他衰變方式(如產生更低能量的伽馬射線或根本不伴隨伽馬射線輻射)仍有可能。當然,人們今後還可通過尋找異常核衰變現象來做進一步檢驗。

(北京大學徐仁新編譯自Michael Schirber. Physics,May 9,2018)

相關焦點

  • 暗物質之謎漸漸揭開:中子衰變而成?
    中子壽命究竟有多長,目前正處於爭論之中。現在,研究人員認為,如果中子存在可能衰變為暗物質的粒子,這一奧秘就能得到解決。暗物質是一種無形的物質,普遍認為它佔了宇宙所有物質的五分之四以上。現在,一系列的研究正在把這一假說付諸實踐。中子與質子和電子一起,構成了可見宇宙的大部分。
  • 美科學家提出中子能衰變成暗物質粒子
    新華社北京1月13日電 作為一種最尋常的基本粒子,中子可能有著不同尋常的黑暗秘密。美國科學家新近提出,中子會衰變成暗物質粒子,這種中子「暗衰變」可以解釋中子壽命「測不準」的原因。被束縛在原子核裡的中子很穩定,但自由中子的壽命大約只有15分鐘,它會進行貝塔衰變,產生一個質子、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測量自由中子的壽命有兩種主要方法,一種是根據衰變產物來推算,另一種是把中子束縛在容器裡,統計特定時間後剩下的中子數量。
  • 美科學家提出新理論,中子衰變產生暗物質,或解決物理學兩大難題
    近日,美國科學家提出新的理論"中子會衰變成暗物質",或許能解開困擾物理學界幾十年的難題——"中子衰變時間之謎"和"暗物質之謎"。原子核由更基本的中子和質子組成,質子帶一個負電荷,中子不帶電。(2)、中子:在原子核中非常穩定;但自由中子的壽命非常短,只有大約15分鐘(881.5±1.5秒),這個衰變時間,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得到的數據有差別,這個差異一直困擾著物理學界,稱之為"中子衰變時間之謎"。最後中子衰變成一個質子、電子和反中微子。
  • 美科學家提出中子能衰變成暗物質粒子理論,迄今尚無確切證據
    打開APP 美科學家提出中子能衰變成暗物質粒子理論,迄今尚無確切證據 發表於 2018-01-15 05:05:07     新華社北京
  • 網友問:中子可以衰變為質子嗎?
    中子可以通過「β衰變」釋放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然後轉化為質子;自由中子的壽命大約是15分鐘,實驗物理學用不同方法測量中子壽命存在差異,這就是困擾科學家幾十年的中子衰變時間之謎。兩種方法都有著非常高的測量精度,實驗經過幾十年的改進,結果是方法一測量的中子平均壽命為14分39秒,方法二得到的結果比方法一多8秒,而且兩種測量方法在較大誤差範圍內沒有重疊,這樣的結果讓科學家很是困惑,被稱為「中子衰變時間之謎」。
  • 暗物質探測器觀察到氙-124放射性衰變 半衰期超宇宙年齡
    科技日報北京5月6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XENON協作研究團隊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撰文稱,他們的暗物質探測器XENON1T觀察到氙-124的放射性衰變,並測得其半衰期為1.8×1022年,為宇宙年齡的1萬億倍。
  • 宇宙起源於中子的衰變
    今天的文章題目是:宇宙起源於中子的衰變原始零性態空間正負性分化產生的質量能量,經過兩儀、八卦、河圖洛書三個層次的全方位無遺漏組合,形成為中子與氕原子。中子衰變就是宇宙分化實體與虛空的起點。在中子產生衰變以前的宇宙,就是沒有對立性態的原始零性態宇宙。中子衰變等同於生命的生兒育女,生命都因兩性交合而誕生新的生命。
  • 反物質、暗物質、暗能量之間是什麼關係?來帶你重新認識這三者
    現在反物質其實遍布各種角落,擔當一些不怎麼重要的角色,我們俗稱跑龍套。反物質最重要的龍套大概就是太陽內部核聚變的過程中的兩個氫原子核在質子-質子反應中,結合成為一個氫同位素——氘核,並放出一個正電子和一個中微子,其中的正電子就是我們說的反物質,電子的反物質反電子。剩下的氘核含有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也就是說有一個質子在反應中變成了一個中子。
  • 反物質、暗物質、暗能量之間是什麼關係?來帶你重新認識這三者
    反物質、暗物質、暗能量,這三個玩意兒的名字差不多,看著都有點古怪,在電影裡一看就是反派的樣子。但其實它們在物理學上都是極其重要的角色,但它們之間沒有任何邏輯關係。反物質最重要的龍套大概就是太陽內部核聚變的過程中的兩個氫原子核在質子-質子反應中,結合成為一個氫同位素——氘核,並放出一個正電子和一個中微子,其中的正電子就是我們說的反物質,電子的反物質反電子。剩下的氘核含有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也就是說有一個質子在反應中變成了一個中子。
  • 11個有關暗物質未解之謎:為你揭開暗物質的神秘面紗
    該粒子的行為方式類似於中子,但質量可能比質子重10至100倍。不過,這種猜想又帶來了更多問題,由於數量太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天文學家通過暗物質與普通物質間的引力作用發現了暗物質的存在,說明這是暗物質在宇宙中露面的主要途徑。但要弄清暗物質的本質,科學家卻步履維艱。一些理論認為,暗物質粒子應當是它們自身的反粒子,意味著兩個暗物質粒子一旦相遇、就會瞬間湮滅。自2011年起,國際空間站上的α磁譜儀實驗便一直在尋找這種湮滅信號,迄今已探測到了數十萬次。
  • 暗物質探測器觀察到氙同位素衰變過程:半衰期1.8×10^21年
    上周,國內外媒體爭相報導了暗物質探測器領域的一個重磅新聞,因為科學家們罕見地探測到了半衰期長達 1.8×10^22 年的氙同位素衰變,比已知的宇宙年齡還要長。據悉,半衰期是材料穩定性的一個衡量標準,表明了預期半數原子衰變所需的時間。
  • 天文小知識:什麼是暗物質?
    有關暗物質的故事可以分成兩部分。首先,有證據可以證實它的存在。其次,是關於它究竟是什麼的解釋。為什麼宇宙需要暗物質?從對宇宙大尺度結構的觀察中得出結論:宇宙在開放和封閉之間是嚴格平衡的。這個平衡需要一定數量的物質來完成。我們稱之為M。通過研究大爆炸的核合成可以估計出宇宙的總重子物質。
  • 暗物質或能像放射性原子核一樣衰變 讓整個天空充滿伽馬射線
    暗物質或能像放射性原子核一樣衰變 讓整個天空充滿伽馬射線  Emma Chou • 2020-01-23 14:31:05
  • 認為暗物質是由六夸克組成,這非常荒謬
    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科學事實,暗物質是一定存在於宇宙,才能解釋我們對宇宙的全套觀測。儘管我們對它了解很多,但是,我們還沒有確定到底是什麼粒子組成了它。我們做過的每一個直接檢測實驗都空手而歸。儘管已經提出了大量的暗物質候選粒子,但沒有有力的證據支持其中任何一個。本月有一個新的想法將波作為暗物質候選:一種被稱為d*六夸克的特殊粒子。這是一個可行的暗物質候選者嗎?
  • 一小塊中子星物質在地球上會怎樣?會衰變出黃金,還是會爆炸?
    因此各位不要奢望這些中子星物質到了地球上突然會膨脹成普通物質,這是不會發生的。一立方釐米中子星物質命運會如何?上文說明了中子在穩定狀態下並不會發生改變,但這指的是在中子星上的條件下,當它突然來到地球上,那麼就破壞了這個條件,這一立方釐米的物質中的中子都變成了自由中子,這將會發生一個有趣的過程,因為自由中子會在弱作用衰變為質子,放出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當然質量也會發生改變。
  • 科學家提出神秘物質!有望解開暗物質的奧秘!
    最關鍵的是,六夸克還能最終解釋暗物質這個令人困惑物質。物理學家已經發現,如果六夸克有一個特定的質量,那麼這種粒子就可以永遠存在。夸克總所周知,我們生活中所知道的一切都是由被稱為夸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科學家把夸克分為六種,一共有六個名字,分別是上(u)、下(d)、奇(s)、粲(c)、底(b)及頂(t)。
  • 暗物質的前世今生,什麼是暗物質?
    儘管專家們已經觀察暗物質的引力效應幾十年,但仍然對它的真實性質感到困惑。誰發現了暗物質?在19世紀後期,天文學家開始推測一些看不見的物質——暗星或者氣體和塵埃,它們可能散布在整個宇宙中。這個結果在20世紀90年代變得更加奇怪,當時一個叫做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的太空望遠鏡顯示,暗物質的重量是普通可見物質的五倍。為什麼暗物質仍然是個謎望遠鏡觀測不足以找到足夠多這樣小而緊湊的物體,來解釋為什麼宇宙中可能會存在如此大量的暗物質。
  • 核科學家計算驅動中子衰變的關鍵性質價值
    這個量決定了激發中子衰變為質子的相互作用的強度,因此可以用來更準確地預測中子的壽命,結果發表在《自然》上。美國能源部(DOE)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裡肯BNL研究中心(RIKEN BNL Research Center)的博士後研究員恩裡科裡納爾迪(Enrico Rinaldi)說:中子衰變為質子這一事實在宇宙中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事實。
  • 什麼是暗物質?
    暗物質是一個神秘的非發光物質宇宙,儘管幾十年來專家們一直在觀察暗物質的引力效應,儘管如此人們仍然對暗物質的真實性質感到非常的困惑。在19世紀末,天文學家開始猜測散布在整個宇宙中的看不見的物質-昏暗的恆星或氣體和塵埃。
  • 關於暗物質的11個最大的未解決問題
    他提出,一種看不見的物質,他稱之為暗物質,可能會在這些星系上產生引力。此後,研究人員證實,這種神秘物質可以在整個宇宙中找到,它的含量是構成恆星和人類等普通物質的正常物質的六倍。然而,儘管在整個宇宙中都能看到暗物質,科學家們大多仍在為之「撓頭」。以下是關於暗物質的11個最大的未解問題。1、什麼是暗物質?首先,也許最令人困惑的是,研究人員仍然不確定暗物質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