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之謎漸漸揭開:中子衰變而成?

2020-12-06 快科技

中子壽命究竟有多長,目前正處於爭論之中。現在,研究人員認為,如果中子存在可能衰變為暗物質的粒子,這一奧秘就能得到解決

暗物質是一種無形的物質,普遍認為它佔了宇宙所有物質的五分之四以上。現在,一系列的研究正在把這一假說付諸實踐。

中子與質子和電子一起,構成了可見宇宙的大部分。沒有中子,複雜的原子核是不穩定的狀態。

但根據現有的數據,中子的半衰期為15分鐘,一旦超出原子核範圍之外,中子就會衰變成質子、電子和中微子。

儘管中子是在80多年前被發現的,但它的平均壽命的精確值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有兩種不同的方法來探測中子的壽命。在其中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將超冷中子(以極慢速度運動的中子)放入一個瓶子中,並觀察在一段時間後剩餘的中子數。

在另一種情況下,研究人員分析了中子束,以觀察在給定的空間和時間內,有多少衰變成了質子。

奇怪的是,中子束實驗表明,中子的平均壽命大約是888秒,比瓶子實驗的時間長約9秒。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物理學教授、資深作家Benjamín Grinstein表示:「當中子的生命周期使用兩種不同的方法測量時,結果是不同的,我們就面臨一場危機——是我們對物理定律的基本理解錯了嗎?」

經過幾十年對實驗方法的微調,物理學家們「沒有找到任何理由懷疑這種差異是來自於不良測量」,Grinstein說,「我們面臨著一個非常現實的選擇,那就是我們需要考慮從根本上改變物理定律」.

研究人員現在提出,在中子衰變的時間裡,大約有1%的時間,隨著分解成一些已知的粒子,它們也會產生暗物質粒子。這可能有助於解釋科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

暗物質粒子的存在被用來解釋各種各樣的宇宙謎題,比如為什麼星系可以像人們看到的那樣快速旋轉而不被撕裂。

科學家們已經基本上排除了所有已知的普通材料作為暗物質的候選者——如果它存在的話,目前的共識是它是由新的粒子組成的,而這些粒子只會與普通物質有微弱的相互作用。

由於中子束實驗的重點是衰變為質子的中子,所以它們不能解釋有可能產生暗物質粒子的衰變方式,因此這一實驗得出的中子壽命與瓶子實驗的不同。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理論物理學家Bartosz Fornal說:「如果能讓我們探測到宇宙中暗物質的粒子,那真是太神奇了。」

物理學家們探索了幾種不同的中子「暗衰變」的情形,其中中子會同時分解成暗物質粒子和諸如伽馬射線或電子之類的普通成分。

「我們提出的這種新粒子是微不可見的,就像暗物質一樣,它們只會與正常物質發生微弱的相互作用.」Grinstein說到。

到目前為止,Fornal和Grinstein的實驗激發了大約12個研究的靈感。例如,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核物理學家Christopher Morris和他的同事們從超冷中子中尋找伽馬射線,但是在他們的儀器所檢測的範圍內無法觀察出任何物質。

這一想法的另一組測試集中在中子星上,中子星是超級密集的中子簇,在巨星死亡時可以形成。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理論粒子物理學家Jessie Shelton和她的同事們指出,中子星並不會塌陷形成黑洞,因為它們的引力場不足以摧毀中子。

然而,如果中子可以衰變為暗物質,它可能會導致具有足夠質量的中子星由於自身的重力而坍縮。這就意味著有70%太陽質量的中子星會坍縮成黑洞,這比之前的估計要輕得多。

然而,Shelton指出,如果中子確實可以衰變為暗物質,它們不會僅僅產生一種粒子,而是至少會產生兩種粒子,而且這些新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會阻止更大的中子星坍縮成黑洞。

「我們從中子星上看到的結果表明,中子要麼衰變為暗物質粒子,要麼至少衰變為兩種粒子,」Shelton說,「也許我們宇宙的黑暗部分比我們想像的更豐富。」

但未來的實驗可能會證明中子壽命異常與暗物質完全無關。

另一個可能的測試是檢查原子核中的中子衰變。波蘭華沙大學的核物理學家Marek Pfutzner說,定於今年夏天在日內瓦的伊索德放射性核束設施進行的一項實驗將試圖觀察鈹-11衰變發射出的質子。

「如果成功的實驗結果越來越多,我們對於暗衰變領域的不足就會越來越少。但若我們的實驗舉步不前,大家也會非常興奮,積極地繼續研究相關領域。」Pfutzner說道。


β衰變過程產生的粒子軌跡

相關焦點

  • 美科學家提出新理論,中子衰變產生暗物質,或解決物理學兩大難題
    近日,美國科學家提出新的理論"中子會衰變成暗物質",或許能解開困擾物理學界幾十年的難題——"中子衰變時間之謎"和"暗物質之謎"。原子核由更基本的中子和質子組成,質子帶一個負電荷,中子不帶電。(2)、中子:在原子核中非常穩定;但自由中子的壽命非常短,只有大約15分鐘(881.5±1.5秒),這個衰變時間,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得到的數據有差別,這個差異一直困擾著物理學界,稱之為"中子衰變時間之謎"。最後中子衰變成一個質子、電子和反中微子。
  • 美科學家提出中子能衰變成暗物質粒子
    新華社北京1月13日電 作為一種最尋常的基本粒子,中子可能有著不同尋常的黑暗秘密。美國科學家新近提出,中子會衰變成暗物質粒子,這種中子「暗衰變」可以解釋中子壽命「測不準」的原因。被束縛在原子核裡的中子很穩定,但自由中子的壽命大約只有15分鐘,它會進行貝塔衰變,產生一個質子、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測量自由中子的壽命有兩種主要方法,一種是根據衰變產物來推算,另一種是把中子束縛在容器裡,統計特定時間後剩下的中子數量。
  • 暗物質或因中子衰變露出馬腳
    中子約在14.5 min 內衰變,但其確切壽命仍有爭議,原因是兩類中子衰變實驗給出了相互矛盾的測量結果。
  • 11個有關暗物質未解之謎:為你揭開暗物質的神秘面紗
    因此他提出,這些星系中也許存在某種看不見的物質、即暗物質,通過引力拉動星系旋轉。  此後,研究人員證實了宇宙各處都存在這種神秘物質,並且其總量多達構成恆星、人體等普通物質的六倍。然而,儘管我們知道宇宙中存在暗物質,它們仍令科學家大傷腦筋。本文將為你介紹11個有關暗物質的未解之謎。
  • 美科學家提出中子能衰變成暗物質粒子理論,迄今尚無確切證據
    打開APP 美科學家提出中子能衰變成暗物質粒子理論,迄今尚無確切證據 發表於 2018-01-15 05:05:07     新華社北京
  • 網友問:中子可以衰變為質子嗎?
    中子可以通過「β衰變」釋放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然後轉化為質子;自由中子的壽命大約是15分鐘,實驗物理學用不同方法測量中子壽命存在差異,這就是困擾科學家幾十年的中子衰變時間之謎。兩種方法都有著非常高的測量精度,實驗經過幾十年的改進,結果是方法一測量的中子平均壽命為14分39秒,方法二得到的結果比方法一多8秒,而且兩種測量方法在較大誤差範圍內沒有重疊,這樣的結果讓科學家很是困惑,被稱為「中子衰變時間之謎」。
  • 關於暗物質的十一大未解之謎
    於是他提出一種看不見的物質,他稱之為暗物質,可能用引力拖曳了這些星系。 那之後,研究人員證實了這種神秘物質在整個宇宙中都有,而且其質量是構成恆星和人等普通事物的一般物質的六倍。 儘管整個宇宙中都充滿了暗物質,但科學家們仍有許多不清楚之處。這是有關暗物質的十一大未解之謎。 什麼是暗物質?
  • 人類掌握它,能否揭開宇宙暗物質之謎?
    不僅如此,科學家們也可以在這些新粒子當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從而發展成一些有用的新技術。事實上,今天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許多物品都是從來自人類對分子和原子的研究基礎上產生的。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物理學家已經意識到自然界的四種基本作用力:電磁力、引力、弱核力和強核力。除此之外,科學家們相信自然界中還存在第五種作用力,而這種作用力正是可以幫助我們揭開暗物質謎團的鑰匙。
  • 中子壽命未解之謎 關乎宇宙最初的樣子
    中子壽命未解之謎 關乎宇宙最初的樣子 原標題:   自由的中子能活多久?不到15分鐘。它短暫的一生令人迷惑。  用不同方法測量,中子壽命有明顯差別,這事我們還解釋不了。
  • 世界未解之謎(宇宙之謎):暗物質之謎
    最近的天文觀測和膨脹宇宙論研究表明,宇宙的密度可能由約70%的暗能、5%的發光和不發光物體、5%的熱暗物質和20%的冷暗物質組成。也就是說,宇宙中竟有九成是看不見的暗物質,其中可能包含宇宙早期遺留至今的一種看不見的弱相互作用的重粒子——冷暗物質正是支持膨脹宇宙論的關鍵。
  • 神秘的宇宙:暗物質之謎
    暗物質之謎雖然我們不知道暗物質到底是什麼,但能夠感知暗物質對浩瀚宇宙產生的巨大影響。那麼暗物質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呢?之前的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誕生之前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物質,也沒有能量。約為一百五十億年前,一個很小的點爆炸了,逐漸膨脹形成的空間和時間,宇宙隨之誕生,並經過膨脹冷卻演化至今。
  • 暗物質研究獲得重大發現,或許揭開暗物質之謎,甚至解釋宇宙起源
    暗物質是宇宙中最神秘的一種自然現象,通過科學家的研究和判斷,他們認為宇宙中暗物質站到了所有物質比例的85%以上,如果將所有的愛物質全部統計在內的話,科學家甚至認為會超過90%左右。由此我們能夠看出暗物質的研究對於宇宙的研究意義重大,因為暗物質很可能就是宇宙的終極答案。
  • 物理學家終於揭開物理學中的β衰變之謎!
    在一項包括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科學家在內的國際合作研究中,解開了一個50年前的物理學謎題,研究揭開了為什麼原子核的衰變比自由中子衰變的速度要慢,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物理》上。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領導這項研究的科學家Gaute Hagen表示: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對核衰變缺乏基本的了解,在這種衰變中,質子轉化為中子,或者中子轉化為質子,形成其他元素。 研究證明,理論模型和計算機已經發展到能夠以足夠的精度計算出一些衰變特性,以便與實驗進行直接比較的地步。
  • 反物質研究或可解開萬物存在之謎?
    在宇宙誕生之初產生了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理論上,每個粒子都存在一個只有電荷相反,其它性質幾乎完全相同的反物質。而物質和反物質無法在一個物理空間共存,因為二者相遇會發生湮滅,然後以光子的形式釋放能量。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反物質中的正電子可能來自脈衝星光暈。脈衝星是高速旋轉的中子星,NASA的費米伽馬射線望遠鏡對距離地球較近的一顆脈衝星蓋明加(Geminga)已經進行了超過10年的觀測。
  • 暗物質的未解之謎(一)
    暗物質之網20世紀30年代,一個瑞士的天文學家發現一定距離內的一團星系,會沿著一定的軌道運行他提出了不可見的物質,命名為暗物質,提出是暗物質以引力牽引著這些星系。從那時開始,科學家們逐漸認可這種神秘物質充斥整個宇宙的說法。相比於我們可見的普通物質,它有6倍之多。儘管科學家普遍認可宇宙中暗物質大量存在的說法,但一些未解之謎卻始終困擾著科學家。
  • 暗物質探測器觀察到氙-124放射性衰變 半衰期超宇宙年齡
    科技日報北京5月6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XENON協作研究團隊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撰文稱,他們的暗物質探測器XENON1T觀察到氙-124的放射性衰變,並測得其半衰期為1.8×1022年,為宇宙年齡的1萬億倍。
  • 中子壽命幾何?8秒之謎困擾物理學家15年
    中子是電中性粒子,通常會與質子結合形成原子核。但有些中子不受原子的束縛——這些自由漂浮的中子只消幾分鐘就會通過放射性衰變變成其他粒子。但中子衰變到底需要多長時間?物理學家一直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一種實驗方法讓物理學家測得中子的平均壽命為14分39秒;而另一種方法測得的中子壽命又多了8秒。
  • 破解科學之謎:反物質去了哪裡?
    但科學不是萬能的,科學也有未解之謎。1928年,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建立了著名的狄拉克方程,從理論上預言了負能量的存在。1931年,狄拉克又提出「反粒子」概念來解釋「負能現象」,預言了反粒子、反物質的存在。
  • 暗物質的前世今生,什麼是暗物質?
    儘管專家們已經觀察暗物質的引力效應幾十年,但仍然對它的真實性質感到困惑。誰發現了暗物質?在19世紀後期,天文學家開始推測一些看不見的物質——暗星或者氣體和塵埃,它們可能散布在整個宇宙中。這個結果在20世紀90年代變得更加奇怪,當時一個叫做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的太空望遠鏡顯示,暗物質的重量是普通可見物質的五倍。為什麼暗物質仍然是個謎望遠鏡觀測不足以找到足夠多這樣小而緊湊的物體,來解釋為什麼宇宙中可能會存在如此大量的暗物質。
  • 宇宙起源於中子的衰變
    筆者經過二十五年專心致志的研究,已經可以肯定:易學之所以能夠成為大道之源,實際是易學的核心圖譜就是不折不扣的闡述物質起源、宇宙起源的圖譜。筆者這些年來在頭條上展示的,就是對易學的物質、宇宙起源說的破解。讀者朋友只要懷有一顆敬重之心,就會發現筆者展示的是一個突破瓶頸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