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過去了!物理學家終於揭開物理學中的β衰變之謎!

2020-12-03 科學新視界

在一項包括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科學家在內的國際合作研究中,解開了一個50年前的物理學謎題,研究揭開了為什麼原子核的衰變比自由中子衰變的速度要慢,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物理》上。

這一研究發現,填補了物理學中對β衰變理解上的一個長期空白。β衰變是恆星產生重元素的重要過程,在預測某些核反應過程時,需要考慮一些微妙的影響,或者更現實的物理因素。

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領導這項研究的科學家Gaute Hagen表示: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對核衰變缺乏基本的了解,在這種衰變中,質子轉化為中子,或者中子轉化為質子,形成其他元素。 研究證明,理論模型和計算機已經發展到能夠以足夠的精度計算出一些衰變特性,以便與實驗進行直接比較的地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該研究團隊模擬了錫-100衰變為元素周期表上相鄰的元素銦-100。

這兩種元素擁有相同數量的質子和中子,其中錫-100擁有50個質子,而銦-100擁有49個質子。精確的計算衰變不僅需要精確的模擬母核和子核的結構,而且還需要考慮兩個核子在過渡過程中的相互作用。

由於核關聯和涉及衰變核子的相互作用結合,這種附加處理提出了一個極端的計算挑戰。 第一原理計算表明,與自由中子衰變相比,兩個核子之間的強相關性,和相互作用,減緩了原子核中的衰變,這影響了重元素的合成和尋找無中微子雙β衰變。

研究發現,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在衰變中包括兩個核子來解釋。例如:兩個質子衰變為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或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衰變為兩個中子。 從輕元素到錫-100的衰變進行了全面研究,這些研究成果讓核物理學家在尋找宇宙中,物質形成中最令人困惑謎團的答案時更加自信。除了常規的衰變,科學家們正在尋找計算無中子雙β衰變的方法。

雙β衰變是一種理論上的核衰變形式,如果被觀測到,它將探索重要的新物理學,並有助於確定中微子的質量。由於錫-100質子和中子數量相等,表現出了異常高的衰變率,這給了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研究團隊一個強有力的信號來驗證結果。 此外錫-100原子核具有「雙重β衰變」這意味著核子填滿了原子核內已定義的殼層,使其具有較強的束縛性,結構也相對簡單。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NUCCOR代碼被編程來解決核多體問題。

此外錫-100原子核具有「雙重β衰變」這意味著核子填滿了原子核內已定義的殼層,使其具有較強的束縛性,結構也相對簡單。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NUCCOR代碼被編程來解決核多體問題。

比如:擅長在和圖表上下描述雙重β衰變核,像錫-100具有「雙重β衰變」的原子核並不像其他許多原子核那麼複雜,這意味著可以使耦合聚類方法可靠的進行計算,這種方法通過計算單個核子之間的力來計算大原子核性質。然而,為了建立衰變模型,還必須計算銦-100的結構,銦-100是一種比具有「雙重β衰變」錫-100更為複雜的原子核。這需要更精確的處理核子之間的強相關性,對此研究人員借鑑了量子化學中把電子視為波的思想,成功的開發出了模擬這些過程的技術。

在該研究中,處理的是核子而不是電子,但是量子化學的概念,已經幫助科學家從「雙重β衰變」的核分支出來,擴展到這些開殼層區域,現在已經證明了β衰變的理論理解與實驗數據相符。這些結果可以幫助實驗科學家選擇一種最優的探測材料,來發現這一罕見現象。使用不同的無中子雙β衰變核模型進行計算可能相差多達6倍,該研究的目標是為其他模型和理論提供一個新的基準。

相關焦點

  • 物理學家終於揭開β衰變謎題!
    (ORNL)科學家在內的國際合作解開了一個50年前的謎題,這個謎題解釋了為什麼原子核的衰變比自由中子衰變的速度要慢。發表在《自然物理》期刊上的這一發現,填補了物理學家對β衰變理解上的一個長期空白。β衰變是恆星產生重元素的一個重要過程,強調在預測某些核反應過程時,需要考慮一些微妙的影響,或者更現實的物理因素。
  • 藉助超級計算機,物理學家終於解決「β衰變難題」| Nat. Phys.
    原子核發生 β 衰變的速率要低於根據自由中子的 β 衰變速率計算得出的結果,五十年來物理學家一直沒有找到其中的原因。
  • 中子和質子的夸克有何不同,中微子雙β衰變意味著什麼?
    而通過事實證明:在大自然界中,雖然我們人類沒有給予任何的幫助,但是自然元素的化學變化也是存在的,也就是存在正發生著將一個元素衰變轉變為另一個元素的情況,這樣的現象被稱為放射性的「天然鍊金術」。物理學家們研究了一些相對更罕見的「衰變」,雖然可能會超出我們的認知,但卻可以得到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學內容。
  • 尋找宇宙中最難捉摸的「無中子雙β衰變」努力失敗了!
    這種被稱為放射性的天然鍊金術發生在一種元素衰變並在衰變過程中轉變成另一種元素時。通過研究一些最稀有的衰變,可以得到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學線索——物理學是如此的基礎,它可能超出了我們目前的理解。其中一種難以捉摸的放射性衰變實際上從未被發現過,但物理學家們確實希望能找到它。
  • 暗物質之謎漸漸揭開:中子衰變而成?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物理學教授、資深作家Benjamín Grinstein表示:「當中子的生命周期使用兩種不同的方法測量時,結果是不同的,我們就面臨一場危機——是我們對物理定律的基本理解錯了嗎?」經過幾十年對實驗方法的微調,物理學家們「沒有找到任何理由懷疑這種差異是來自於不良測量」,Grinstein說,「我們面臨著一個非常現實的選擇,那就是我們需要考慮從根本上改變物理定律」.研究人員現在提出,在中子衰變的時間裡,大約有1%的時間,隨著分解成一些已知的粒子,它們也會產生暗物質粒子。這可能有助於解釋科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
  • 網友問:中子可以衰變為質子嗎?
    中子可以通過「β衰變」釋放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然後轉化為質子;自由中子的壽命大約是15分鐘,實驗物理學用不同方法測量中子壽命存在差異,這就是困擾科學家幾十年的中子衰變時間之謎。自由質子非常穩定,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測量的質子半衰期至少為10^35年(1000億億億年),理論物理學預言的質子半衰期也幾乎是這麼長的時間。
  • 科學網—新研究並未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
    圖片來源:杜賓根大學 本報訊 粒子物理學家長期爭論的一個議題有望被解決——雖然是以一種不那麼激動人心的方式——而這一過程則得益於地下深處的一個超靈敏粒子探測器獲得的最新數據。正在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操作位於地下1400米處的鍺探測器陣列(GERDA)的物理學家說,他們沒有看到一種被稱為「無中微子雙β衰變」的核衰變跡象。 粒子物理學家對「無中微子雙β衰變」的探索讓人們納悶物理學家到底在研究什麼。當原子內的一個中子變成一個質子並同時釋放出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時,就發生了普通的β衰變。
  • 新研究並未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新聞—科學網
    新研究沒有發現任何支持「無中微子雙β衰變」的證據。圖片來源:杜賓根大學 本報訊 粒子物理學家長期爭論的一個議題有望被解決——雖然是以一種不那麼激動人心的方式——而這一過程則得益於地下深處的一個超靈敏粒子探測器獲得的最新數據。
  • 科學之謎:物理學五大待解之謎
    如今物理學家足以解釋自然界一切常見現象及背後原理,科學家能運用自然規律進行科學發明。自21世紀以後,一時間裡,宇宙奧秘仿佛完全被揭開,自然世界再無新發現。現如今,自然新發現少之又少,物理學發展陷入緩慢階段。
  • 法媒:科學家終於看見「上帝粒子」衰變
    參考消息網8月30日報導法媒稱,在追蹤了希格斯玻色子(賦予物體質量的亞原子粒子,即「上帝粒子」)六年後,物理學家28日表示,他們「終於」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被稱為「底夸克」的微小粒子。據法新社8月28日報導,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物理實驗室宣布,預測到的衰變是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上觀察到的。該大型強子對撞機因在2012年發現希格斯粒子而聞名於世,並且這一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獎。
  • 為何發現中微子振蕩可以榮獲2015諾貝爾物理學獎?
    最早由理論物理學家布魯諾·龐蒂科夫於1957年提出。中微子共有三種類型,它可以在飛行中從一種類型轉變成另一種類型,成為中微子振蕩。中微子振蕩的原因是三種中微子的質量本徵態與弱作用本徵態之間存在混合,一個電子中微子具有三種質量本徵態成份,傳播一段距離後變成電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τ子中微子的疊加。之前,Super-K實驗與Homestake太陽中微子實驗於2002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 美科學家提出新理論,中子衰變產生暗物質,或解決物理學兩大難題
    近日,美國科學家提出新的理論"中子會衰變成暗物質",或許能解開困擾物理學界幾十年的難題——"中子衰變時間之謎"和"暗物質之謎"。原子核由更基本的中子和質子組成,質子帶一個負電荷,中子不帶電。(1)、質子:平均壽命(半衰期)是10^35年,遠遠高於我們的宇宙年齡。(2)、中子:在原子核中非常穩定;但自由中子的壽命非常短,只有大約15分鐘(881.5±1.5秒),這個衰變時間,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得到的數據有差別,這個差異一直困擾著物理學界,稱之為"中子衰變時間之謎"。
  • 尋找最罕見的衰變
    1932年,反粒子的存在就得到了驗證。物理學家安德森(Carl Anderson)發現了電子的反粒子,並稱之為正電子——跟電子一樣的粒子但具有正電荷。除了具有反電荷外,狄拉克還預言了另一個反性質,稱為手徵性——粒子擁有的內在量子性質。
  • 中子壽命未解之謎 關乎宇宙最初的樣子
    中子壽命未解之謎 關乎宇宙最初的樣子 原標題:   自由的中子能活多久?不到15分鐘。它短暫的一生令人迷惑。  用不同方法測量,中子壽命有明顯差別,這事我們還解釋不了。
  • 顛覆物理學的中微子:宇宙中飛行速度幾乎達到光速
    而且,新的中微子也一直在產生:在恆星內部的核反應中產生;在地球上的粒子加速器和原子反應堆中產生;在超新星爆發並塌縮的過程中產生,以及在放射性元素衰變中產生。根據耶魯大學物理學家卡斯滕·西格(Karsten Heeger)的說法,這意味著宇宙中的中微子數量平均比質子多10億倍。
  • 物理學九大未解之謎
    原標題:物理學九大未解之謎   今年10月8日,2013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比利時理論物理學者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因預測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而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物理學定律趨向宇宙真諦?或許能破除物理學兩朵烏雲,解宇宙之謎
    物理學家對於宇宙的起源和人類的起源同樣也有自己的看法,實際上如果能夠解釋宇宙起源之謎,那麼人類的起源之謎就能夠輕而易舉的被解開一直以來我們在探索自然規律方面都會追溯到某一物質的本源,一直到了17世紀,突然出現了牛頓這樣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可以說是近代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他把很多的自然規律通過物理學來進行解釋,可以說牛頓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物理學家,因為至今為止已經過去了數百年的時間,他所提出的很多物理學定律都是當今人類依然無法去脫離的,最簡單的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乃至當今航天事業的發展,人類把火箭送上太空,這一切的一切都離不開牛頓物理學的基本框架
  • 「第三種」振蕩或將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第三種」振蕩或將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新華社 發  2012年12月20日,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2012年全球科學領域獲得的十大突破,其中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發現「第三種振蕩」榜上有名。《科學》指出,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並測量到了振蕩機率,這是全世界高能物理學家十幾年來的夢想。
  • 反物質研究或可解開萬物存在之謎?
    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這裡隱藏著一個現代物理學中最深奧的謎題之一。宇宙為什麼存在?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在宇宙誕生之初產生了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理論上,每個粒子都存在一個只有電荷相反,其它性質幾乎完全相同的反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