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應該有掌聲!物理學家終於揭開β衰變謎題!

2020-12-03 博科園
博科園:本文為物理學類

一項包括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科學家在內的國際合作解開了一個50年前的謎題,這個謎題解釋了為什麼原子核的衰變比自由中子衰變的速度要慢。發表在《自然物理》期刊上的這一發現,填補了物理學家對β衰變理解上的一個長期空白。

β衰變是恆星產生重元素的一個重要過程,強調在預測某些核反應過程時,需要考慮一些微妙的影響,或者更現實的物理因素。ORNL工作人員、領導這項研究的科學家高特哈根(Gaute Hagen)說: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對核衰變缺乏基本的了解,在這種衰變中,質子轉化為中子,或者中子轉化為質子,形成其他元素。

博科園-科學科普:研究團隊證明,理論模型和計算已經發展到能夠以足夠的精度計算出一些衰變特性,以便與實驗進行直接比較的地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小組模擬了錫-100衰變為元素周期表上相鄰的元素銦-100。這兩種元素擁有相同數量的核子(質子和中子),其中錫-100擁有50個質子,而銦-100擁有49個質子。精確地計算衰變不僅需要精確地模擬母核和子核的結構,而且還需要考慮兩個核子在過渡過程中的相互作用。由於強核關聯和涉及衰變核子的相互作用結合,這種附加處理提出了一個極端的計算挑戰。

第一原理計算表明,與自由中子衰變相比,兩個核子之間的強相關性和相互作用減緩了原子核中的衰變。這影響了重元素的合成和尋找無中微子雙衰變。圖片:Andy Sproles/ORNL在過去,核物理學家通過插入一個基本常數來解決這個問題,以協調觀察到原子核內外中子的衰變率,這種做法被稱為「淬火」。但是有了像ORNL泰坦超級計算機這樣的機器,哈根的團隊證明了這種數學拐杖不再是必要。ORNL計算科學家古斯塔夫·詹森說:沒有人真正理解為什麼這種猝滅因子會起作用,我們發現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在衰變中包含兩個核子來解釋——例如,兩個質子衰變為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或者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衰變為兩個中子。這個團隊包括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田納西大學、華盛頓大學、加拿大凱凱夫大學和德國達姆施塔特技術大學的合作夥伴。

從輕到中重到tin-100的衰變進行了全面研究,這一成就讓核物理學家在尋找宇宙中物質形成的一些最令人困惑謎團的答案時更加自信。除了常規的衰變,科學家們正在尋找計算無中微子雙衰變的方法。雙衰變是一種理論上的核衰變形式,如果被觀測到,它將探索重要的新物理學,並有助於確定中微子的質量。許多元素的同位素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衰變。例如,碳14的半衰期是5730年。然而,其他原子核只存在了不到一秒鐘的時間,然後就會噴射出粒子,試圖穩定下來。在中子衰變中,釋放出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當錫-100轉變成銦-100時,原子核經歷-加上衰變,當質子轉化為中子時,會排出正電子和中微子。

由於它的質子和中子數量相等,tin-100表現出了異常高的衰變率,這給了ORNL團隊一個強有力的信號來驗證結果。此外tin-100原子核具有「雙重衰變」,這意味著核子填滿了原子核內已定義的殼層,使其具有較強的束縛性,結構也相對簡單。ORNL團隊的NUCCOR代碼被編程來解決核多體問題,擅長在核圖表上下描述雙重衰變核。田納西大學和ORNL的研究人員託馬斯·帕彭布洛克(Thomas Papenbrock)說:像tin-100這樣具有雙重衰變的原子核並不像其他許多原子核那麼複雜,這意味著可以使用耦合聚類方法可靠地計算它,這種方法通過計算單個核子之間的力來計算大原子核性質。

然而,為了建立衰變模型,研究小組還必須計算銦-100的結構。銦-100是一種比具有雙重魔力的錫-100更為複雜的原子核。這需要更精確地處理核子之間的強相關性。哈根的團隊借鑑了量子化學中把電子視為波的思想,成功地開發出了模擬這些過程的技術。ORNL的物理學家Titus Morris說:在我們的例子中,處理的是核子而不是電子,但是量子化學的概念已經幫助我們從雙重衰變核分支出來,擴展到這些開殼層區域。

現在研究團隊已經證明了β衰變的理解與實驗相當,希望利用像ORNL Summit這樣的新型超級計算機來指導當前和未來的實驗。研究人員目前正在使用Summit來模擬鈣-48,另一個具有雙重衰變的原子核,將如何經歷無中子雙衰變過程——兩個中子衰變為質子,但不釋放任何中微子。這些結果可以幫助實驗人員選擇一種最優的探測材料來發現這一罕見現象。目前,使用不同的無中子雙衰變核模型進行的計算可能相差多達六倍,目標是為其他模型和理論提供一個基準。

博科園-科學科普|研究/來自: 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參考期刊文獻:《Nature Physics》DOI: 10.1038/s41567-019-0450-7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博科園-請看更多精彩內容:

新研究離取代GPS和伽利略又近了一步!

看1小時電視減壽22分鐘,人類為什麼必須要運動?

他放棄成為億萬富翁,卻點亮了整個世界!

相關焦點

  • 物理學家終於揭開物理學中的β衰變之謎!
    在一項包括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科學家在內的國際合作研究中,解開了一個50年前的物理學謎題,研究揭開了為什麼原子核的衰變比自由中子衰變的速度要慢,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物理》上。這一研究發現,填補了物理學中對β衰變理解上的一個長期空白。β衰變是恆星產生重元素的重要過程,在預測某些核反應過程時,需要考慮一些微妙的影響,或者更現實的物理因素。
  • 藉助超級計算機,物理學家終於解決「β衰變難題」| Nat. Phys.
    原子核發生 β 衰變的速率要低於根據自由中子的 β 衰變速率計算得出的結果,五十年來物理學家一直沒有找到其中的原因。
  • 尋找最罕見的衰變
    物理學家認為它們的反粒子很有可能是它們自己!!!這是怎麼回事?故事要從大物理學家狄拉克說起。【物質和反物質的不平衡】中微子到底是有質量還是沒有質量?這個謎題一直等到了1998年才被揭開,日本的超級神岡探測器和加拿大SNO實驗發現中微子確實具有非常小的質量,他們也因此被授予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科學網—新研究並未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
  • 中子和質子的夸克有何不同,中微子雙β衰變意味著什麼?
    一個難以捉摸的放射性衰變在所有放射性衰變中,有一個被稱為中微子雙β衰變,物理學家都希望可以找到這個難以捉摸的它。因為,它可以說明放射性元素只是吐出了兩個電子,並沒有其他任何東西,這其中自然不包括無電荷,以及沒有被稱為中微子的粒子等物質。當這樣的衰變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呈現,那麼這也將和物理學的基本原則之一相駁。
  • 月亮不僅有水,而且水分子還在反彈!
    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上有一臺紫外光譜儀,這是一種測量(來自太陽的)從月球表面反射回來紫外線的儀器。博科園-科學科普:通過將反射的紫外光分解成不同波長,這種儀器創造出了一種「光譜」,這種光譜根據光線首先照射物質種類而有所不同。當有水存在時,儀器檢測到的光譜與沒有水時不同。白天,月球表面會隨著正午前後的最高溫度而升溫。
  • 新研究並未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新聞—科學網
  • 暗物質之謎漸漸揭開:中子衰變而成?
    經過幾十年對實驗方法的微調,物理學家們「沒有找到任何理由懷疑這種差異是來自於不良測量」,Grinstein說,「我們面臨著一個非常現實的選擇,那就是我們需要考慮從根本上改變物理定律」.研究人員現在提出,在中子衰變的時間裡,大約有1%的時間,隨著分解成一些已知的粒子,它們也會產生暗物質粒子。這可能有助於解釋科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
  • 太棒啦,終於成功解釋:鈹11中子暈基態的神秘β延遲質子衰變!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科學家現在終於成功解釋了Be11(鈹)中子暈基態的神秘β延遲質子衰變。在SMEC模型中的研究表明,集體共振的存在,攜帶了附近質子衰變通道的許多特徵,這解釋了這種令人費解的衰變。
  • 高中物理:α衰變、β衰變規律對照表
    1、α衰變、β衰變規律對照表衰變類型α衰變β衰變衰變方程
  • 尋找宇宙中最難捉摸的「無中子雙β衰變」努力失敗了!
    這種被稱為放射性的天然鍊金術發生在一種元素衰變並在衰變過程中轉變成另一種元素時。通過研究一些最稀有的衰變,可以得到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學線索——物理學是如此的基礎,它可能超出了我們目前的理解。其中一種難以捉摸的放射性衰變實際上從未被發現過,但物理學家們確實希望能找到它。
  • 基於β衰變能譜測量探索確定¹³⁷Cs衰變分支比的方法
    衰變綱圖不僅是研究核結構一個十分有用的工具,對它大量的和系統的建立與分析,可以揭示原子核的運動規律;而且對放射性核素的應用也非常重要。它是核物理一個重要的分支-應用核譜學的基礎。β衰變不僅在重核範圍內發生,在全部元素周期表的範圍內都存在β放射性核素。因此,對β衰變的研究非常重要。
  • 【每周三題】高二【26】勻強磁場中的β衰變
    【題目】靜止在勻強磁場中A點的原子核發生β衰變,衰變產生的新核與電子恰在紙面內做勻速圓周運動,運動方向和軌跡示意如圖。則β粒子(電子)與新核的電量大小分別為e和ne(n為新核的電荷數),則β粒子與新核的半徑之比為ne:e=n:1。所以半徑比較大的軌跡1是衰變後β粒子的軌跡,軌跡2是新核的。
  • 法媒:科學家終於看見「上帝粒子」衰變
    參考消息網8月30日報導法媒稱,在追蹤了希格斯玻色子(賦予物體質量的亞原子粒子,即「上帝粒子」)六年後,物理學家28日表示,他們「終於」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被稱為「底夸克」的微小粒子。據法新社8月28日報導,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物理實驗室宣布,預測到的衰變是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上觀察到的。該大型強子對撞機因在2012年發現希格斯粒子而聞名於世,並且這一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獎。
  • 怎麼解釋β衰變?
    那問題就來了,原子核帶正電,而電子帶負電,根據異種電荷相吸引的原則,照理說電子應該會墜入到原子核當中才對,事實上,並沒有。那究竟是咋回事呢?不確定性原理其實這個問題曾經讓許多的物理學家很崩潰,從物理學家開始研究原子結構一直到最終拿出主流的原子結構,中間經歷了30餘年,四代物理學家的努力。最終因為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的提出,得以確立最終的原子結構。
  • 粒子的衰變與湮滅
    在這裡粒子衰變談到的基本粒子轉變成別的基本粒子,這類的衰變很奇怪,因為最後產生的不是初始粒子一類,而是全新的粒子。接下來我們會談到不同類型的衰變,以及在什麼情況下衰變會或不會發生。。放射性故事要從19世紀末說起。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當一束電子射到一塊金屬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奇怪的射線。
  • 尋找無中微子雙beta衰變
    在雙中微子 beta 衰變(圖左)中,兩個中子轉變成兩個質子加兩個電子和兩個反中微子。由於電子和反中微子具有相反的輕子數,所以輕子數是守恆的。但是如果中微子是馬約拉納粒子,雙 beta 衰變可以不發射反中微子,也就是輕子數改變 2。無中微子過程可以有各種機制。它們涉及產生或者消滅一個虛的馬約拉納中微子(圖中部)或某種新的重粒子 (圖右)。
  • 天然放射衰變核能
    下面有關核輻射的知識,說法正確的是 ( ) A.核洩漏中放射性物質放射出α、β、γ三種射線,其中α射線的穿透能力最強 B.β衰變所釋放的電子是原子核內的中子轉變為質子時所產生的 C.若使放射性物質的溫度降低,其半衰期將減小 D.鈾核()衰變為鉛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