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最罕見的衰變

2021-01-20 原理

幾乎所有的粒子都有它們的反粒子夥伴。自反物質被提出來後,一直是科幻小說中的常客。例如在《天使與魔鬼》中,壞人們就試圖用反物質炸彈摧毀梵蒂岡,幸好蘭登教授帥氣的阻止了這個陰謀。而在《星際迷航》裡,企業號宇宙飛船的燃料正是反物質,利用正反物質的湮滅作為動力實現光速飛行。


如果你被反物質的真實存在所吸引,那麼今天要講的內容則更加迷人。在所有已知的粒子中,有一種非常特別的粒子,叫「中微子」。每一秒,都有數萬億的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但我們卻毫無察覺。這種幽靈般的粒子一直都是前沿研究熱點,物理學家渴望多了解它們一些。


△ 中微子工廠:它們來自太陽、超新星和核裂變等。(圖片來源:Nature)


那麼現在的問題是,中微子的反粒子是什麼?物理學家認為它們的反粒子很有可能是它們自己!!!


這是怎麼回事?


故事要從大物理學家狄拉克說起。


【狄拉克 VS 馬約拉納】


1928年,狄拉克(Paul Dirac)提出了著名的狄拉克方程,並預言了反粒子的存在。他的工作涉及到解釋當電子以光的速度運動時會發生什麼。但他的計算有一個奇怪的要求,那就是電子有時擁有負能量。換句話說,反粒子是狄拉克方程的必然結果。


1932年,反粒子的存在就得到了驗證。物理學家安德森(Carl Anderson)發現了電子的反粒子,並稱之為正電子——跟電子一樣的粒子但具有正電荷。


除了具有反電荷外,狄拉克還預言了另一個反性質,稱為手徵性——粒子擁有的內在量子性質。一個粒子可以是右手徵或左手徵。


狄拉克的方程允許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是不同的粒子,因此有四種可能類型的中微子:右手徵中微子、左手徵中微子、右手徵反中微子和左手徵反中微子。


但如果,正如過去所認為的那樣,中微子沒有質量,那麼只有左手徵中微子和右手徵反中微子需要存在。


△ 我們一般認為物質和反物質是不同的,就像天使與惡魔。但是馬約拉納中微子卻同時是天使與惡魔。(圖片來源:Fermilab Today)


1937年,義大利物理學家馬約拉納(Ettore Majorana)提出了另一個理論: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事實上是一回事。馬約拉納方程描述的是,如果中微子是具有質量的,那麼中微子可以轉換成反中微子,再變回中微子。


【物質和反物質的不平衡】


中微子到底是有質量還是沒有質量?這個謎題一直等到了1998年才被揭開,日本的超級神岡探測器和加拿大SNO實驗發現中微子確實具有非常小的質量,他們也因此被授予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自那之後,全世界各地都開啟了中微子實驗(包括我國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尋找中微子是否是自己的反粒子的證據。


找到這個證據的關鍵東西被稱為「輕子數守恆」。科學家認為自然的基本定律要求輕子數守恆,也就是說輕子和反輕子的數量在發生相互作用的前後必須保持一樣。


科學家認為在宇宙大爆炸後,宇宙應該包含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這兩種類型的粒子應該相互作用,並逐漸相互湮滅,最後只剩下能量。但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並沒有按預期的發生,在大爆炸後有更多的物質產生了。


因此,找到輕子數不守恆的證據就能夠回答我們「為什麼現在所看到的宇宙都是由物質構成的,而不是反物質。」


【尋找最罕見的衰變】


而尋找違反輕子數的關鍵在於一個叫做「無中微子雙β衰變」的過程。一個「普通」的雙β衰變允許一個罕見的衰變過程發生:原子核內的兩個中子會同時衰變成兩個質子、兩個電子和兩個反中微子。這樣就能夠使衰變過程的前後輕子數守恆。這已經在一些原子核中被觀測到了。


△ 左邊:雙β衰變,會釋放出反中微子;右邊:無中微子雙β衰變。(© CANDLES experiment)


但如果中微子是它們自身的反粒子,就有可能在雙β衰變過程中釋放的反中微子和另一個相互湮滅從而消失,並違反了輕子數守恆,造成了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不平衡。這個過程被稱為無中微子雙β衰變。


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無疑意味著新物理的出現,因此有許多大型實驗室都利用了不同的技術和同位素來尋找該衰變的蛛絲馬跡。在眾多實驗中,鍺探測器陣列(GERDA)屬於領先的實驗室之一,它位於義大利格朗薩索國家實驗室地下1.4公裡深處。鍺探測器被置放在一個64立方米的冷液氬中,溫度為零下190攝氏度。如果在探測器中的35.6公斤鍺晶體內發生無中微子雙β衰變,那麼就會探測到產生的兩個電子的能量,當它們擊中探測器的時候會出現閃光。


△ 研究人員和高度靈敏的探測器。(圖片來源:M. HEISEL/GERDA)


由於無中微子雙β衰變的半衰期要比宇宙的年齡還高出好幾個數量級,因此想要探測到如此罕見的衰變就必須抑制一切可能的背景事件(比如宇宙射線,探測器周圍的天然放射性衰變)以提高靈敏度。


GERDA的團隊在4月6日發表在《自然》期刊的論文中指出,GERDA實驗已經完成了最重要的升級,前所未有的減少了任何可能的幹擾,成為了該領域第一個「無背景事件」的實驗。在前五個月的數據收集中,暫時沒有發現任何的無中微子雙β衰變,並計算了半衰期為10的25次方年。直到2019年,在該信號的能量區域間,將不會有任何的背景事件,這是很了不起的一個進步。一旦GERDA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的信號,就能幫助我們解開物質和反物質間的不對稱,以及為什麼中微子的質量如此之低。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仍然有可能是不同的,狄拉克方程中預言的另外兩個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態太過於神秘以至於我們還未發現。但如果我們找到無中微子雙β衰變的證據,那就意味著馬約拉納是對的——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是一樣的。


不管怎樣,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M. Agostini et al. Background-free search for neutrinoless double-β decay of 76Ge with GERDA, Nature (2017). DOI: 10.1038/nature21717

相關焦點

  • 尋找宇宙中最難捉摸的「無中子雙β衰變」努力失敗了!
    這種被稱為放射性的天然鍊金術發生在一種元素衰變並在衰變過程中轉變成另一種元素時。通過研究一些最稀有的衰變,可以得到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學線索——物理學是如此的基礎,它可能超出了我們目前的理解。其中一種難以捉摸的放射性衰變實際上從未被發現過,但物理學家們確實希望能找到它。
  • 尋找無中微子雙beta衰變
    如果是後者,衰變速率與中微子質量的關係更複雜。但是無論哪種機制,無中微子雙 beta 衰變(0νββ)的實驗將表明中微子是馬約拉納粒子,存在著允許輕子數不守恆的新粒子。輕子數不守恆的發現,使物理學家們可用以解釋所觀察到的物質與反物質的不對稱性。雙 beta衰變的 3種模式。在某些同位素中可發生兩中微子雙beta衰變(左)。
  • 物理學家探測到罕見粒子衰變 或顛覆超對稱理論-科教臺-中國網絡...
    μ介子,這種現象極其罕見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4日消息,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物理學家們近期探測到了自然界中最罕見的粒子衰變現象之一。而近日在日本京都舉行的強子對撞機物理學會議上研究人員們報告的一項發現和超對稱理論的諸多最可能的模型不符,研究人員們將於近期發表有關這一結果的論文。  克裡斯·帕克斯(Chris Parkes)教授是英國參與大型強子對撞機項目部分的發言人,他告訴BBC新聞稱:「超對稱理論或許還不至於立即死掉,然而近期的這項觀測結果確實足以讓它進醫院了。」
  • 發現罕見事件,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Z玻色子/光子對
    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讓粒子學標準模型趨於完備,從2012年至今,科學家陸續觀察到一些重要衰變過程,然而還沒觀察到它們衰變成罕見的Z玻色子/光子對(Zγ)——直到最近。這道衰變對物理學家來說特別有意義,因為其中可能涉及大量「虛擬」粒子(可能是新粒子)參與。
  • 大型強子對撞機檢測到B介子衰變
    語音播報   5月1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一篇粒子物理學報告稱,科學家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地下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中,檢測到了中性B介子粒子極為罕見的衰變
  • 從未見過的放射性衰變,能揭示中微子的存在?
    博科園:本文為物理學類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物理學教授研究的是被稱為中微子的基本物質粒子,以及一種極其罕見的放射性衰變,在這種衰變中,中微子(就存在於這種衰變中)是無處可尋的。這一理論化但從未被觀測到的過程,被稱為「無中子雙β衰變」,將撼動粒子物理學的世界。如果被發現,它將解開關於中微子基本性質的長期謎團,中微子是宇宙中數量最多但卻最不為人所知的粒子之一。自2005年以來,費爾班克實驗室一直是國際EXO-200(富集氙天文臺)科學合作的一部分,利用一個充滿超冷液態氙的粒子探測器尋找無中子雙β衰變。
  • 希格斯玻色子十萬億分之一秒之後的衰變之謎
    證明希格斯粒子和其他粒子之間耦合的一種方法是觀察它的衰變產物。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是轉瞬即逝的,一旦它彈出,它「存活」的時間只有156000億分之一秒,幾乎立即分裂成其他粒子。物理學家說,每次物理學家發現一個新的希格斯衰變粒子,就證明了希格斯粒子和從其衰變中出來的粒子之間存在「耦合」。這種耦合證明了希格斯場確實給出射粒子注入了質量。
  • 發現「上帝粒子」衰變過程對普通人意味著什麼?
    發現「上帝粒子」衰變過程對普通人意味著什麼?最簡單的道理是,粒子物理學研究的是「烘焙」我們現實世界的原料和配方,這就已經值得人們關心了。難道說,平常你只關心吃喝到嘴裡的東西味道好不好,但認為它的做法和原料不值得研究嗎?當然,道理是空泛的。不過,考慮到類似幫助我們理解宇宙本質的科學探索,已經產生了所有人都在享受著的突破和利益,從實時全球通信網絡,到可能會拯救你的生命的去纖顫器無一不包,你還覺得這毫無意義嗎?
  • 物理學家終於揭開物理學中的β衰變之謎!
    這一研究發現,填補了物理學中對β衰變理解上的一個長期空白。β衰變是恆星產生重元素的重要過程,在預測某些核反應過程時,需要考慮一些微妙的影響,或者更現實的物理因素。由於核關聯和涉及衰變核子的相互作用結合,這種附加處理提出了一個極端的計算挑戰。 第一原理計算表明,與自由中子衰變相比,兩個核子之間的強相關性,和相互作用,減緩了原子核中的衰變,這影響了重元素的合成和尋找無中微子雙β衰變。研究發現,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在衰變中包括兩個核子來解釋。
  • 物理學家終於揭開β衰變謎題!
    第一原理計算表明,與自由中子衰變相比,兩個核子之間的強相關性和相互作用減緩了原子核中的衰變。這影響了重元素的合成和尋找無中微子雙衰變。ORNL計算科學家古斯塔夫·詹森說:沒有人真正理解為什麼這種猝滅因子會起作用,我們發現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在衰變中包含兩個核子來解釋——例如,兩個質子衰變為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或者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衰變為兩個中子。這個團隊包括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田納西大學、華盛頓大學、加拿大凱凱夫大學和德國達姆施塔特技術大學的合作夥伴。
  • 科學家證實雙質子衰變方式
    東方網7月13日消息:一個由德、法、美、英及波蘭等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小組,在實驗中證實了此前已有預言的雙質子衰變方式,即由一個原子核同時放出兩個質子的衰變方式。
  • 科技資訊|薩塞克斯大學改造石墨烯,打造最小的微晶片;罕見希格斯玻色子衰變首證發現 有助研究新物理學
    薩塞克斯大學改造石墨烯,打造最小的微晶片
  • 中子和質子的夸克有何不同,中微子雙β衰變意味著什麼?
    而通過事實證明:在大自然界中,雖然我們人類沒有給予任何的幫助,但是自然元素的化學變化也是存在的,也就是存在正發生著將一個元素衰變轉變為另一個元素的情況,這樣的現象被稱為放射性的「天然鍊金術」。物理學家們研究了一些相對更罕見的「衰變」,雖然可能會超出我們的認知,但卻可以得到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學內容。
  • 科學家從未找到質子衰變證據,它是宇宙中的永恆力粒子嗎?
    圖註:諸如超級神岡(Super-Kamiokande)這樣的實驗,它包含著巨大的(富含質子的)水罐,周圍環繞著探測器陣列,是人類尋找質子衰變的最敏感的工具。到2020年初,我們只有潛在的質子衰變的限制,但始終沒有檢測到相關的有信號。
  • 泰坦上的粒子相互作用支持尋找新物理學發現
    【博科園-科學科普(關注「博科園」看更多)】核物理學家正在橡樹嶺領導計算機構使用美國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Titan來研究太陽和恆星中對能量產生重要的粒子相互作用,並推動尋找新的物理學發現。這些核過程的直接計算可以為高能物理學,核科學和天體物理學等領域提供新的基礎信息,包括早期宇宙形成的物質及其與暗物質和宇宙大尺度結構的關係。
  • 為什麼有些粒子不衰變?
    儘管世界上有很多種類的粒子,但是它們大多數在遠小於一秒之內就衰變了。但是為什麼一些類型的粒子從不衰變?或者為什麼有些粒子衰變極為緩慢,其壽命甚至超過了當前宇宙的年齡(138億年)?自然界中已知的穩定粒子包括電子、最輕的中微子、光子,以及引力子(理論假設的粒子,尚未檢測到),以及它們所對應的反粒子。
  • 科學家捕獲「上帝粒子」最常見衰變
    「上帝粒子」常見衰變終於被「捕獲」。圖片來源:ATLAS/CERN  與世界上最大的原子加速器一起工作的物理學家如今發現最新、最奇怪的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在大部分時間裡都在衰變。作為一個重量為130個質子的亞原子粒子,「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持續的時間僅有1納秒的一萬億分之十,隨後它便衰變為更小的粒子。  用瑞士日內瓦附近的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工作的物理學家8月28日報告說,已經發現了希格斯粒子衰變為一個叫做底夸克的粒子和它的反物質對應物—— 一個反底夸克(如圖所示)。
  • 首次發現希格斯粒子最主要衰變過程
    7月9日,在2018國際高能物理會議上,歐洲核子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超環面儀器(ATLAS)實驗公布了最新成果——ATLAS合作組首次發現了希格斯粒子的最主要衰變過程,即正反底夸克對衰變。中國科學家在此次實驗中作出關鍵貢獻。
  • 暗物質探測器觀察到氙-124放射性衰變 半衰期超宇宙年齡
    科技日報北京5月6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XENON協作研究團隊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撰文稱,他們的暗物質探測器XENON1T觀察到氙-124的放射性衰變   最新研究合作者、美國倫斯勒理工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伊森布朗說:「這是迄今為止最漫長、最緩慢的過程,也是迄今科學家觀測到的最罕見事件。」   當氙原子核內的一個質子轉化為一個中子時,氙發生衰變。大多數元素發生衰變時,元素的一個電子被拉入原子核中,原子核內的一個質子轉化為一個中子,但氙原子的質子必須吸收兩個電子才能轉化為一個中子,稱為「雙電子捕獲」。
  • 科學家提出新的物理學來解釋亞原子粒子的衰變
    由上誇奇的反夸克組成的K介子,能弱而強地分解成三個介子,中間的步驟包括一個W玻色子和一個膠子,分別由上面K介子衰變的費曼圖中的藍色正弦波和綠色螺旋表示。自從在1944年被發現之後,K介子為物質基礎相互作用的性質提供了大量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