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探測到罕見粒子衰變 或顛覆超對稱理論-科教臺-中國網絡...

2020-11-23 科教臺

粒子物理學中的標準模型

一個Bs介子衰變成為兩個μ介子,這種現象極其罕見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4日消息,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物理學家們近期探測到了自然界中最罕見的粒子衰變現象之一。這項發現對於現行的物理學理論,即超對稱理論將是一項重大打擊。

  超對稱理論之所以獲得流行,是因為它很好地構成了對現有描述亞原子粒子性質的標準模型的修正。它可以解釋標準模型中存在的一些缺陷。而近日在日本京都舉行的強子對撞機物理學會議上研究人員們報告的一項發現和超對稱理論的諸多最可能的模型不符,研究人員們將於近期發表有關這一結果的論文。

  克裡斯·帕克斯(Chris Parkes)教授是英國參與大型強子對撞機項目部分的發言人,他告訴BBC新聞稱:「超對稱理論或許還不至於立即死掉,然而近期的這項觀測結果確實足以讓它進醫院了。」

  超對稱理論預言現在已經被探測到的這些粒子都還存在著質量更大的版本。如果這些粒子能夠被找到,那麼它將可以幫助解釋諸如暗物質等一些現象。觀察顯示星系邊緣部分的旋轉速度太快了,是無法用星系中我們見到的這些物質的量去解釋的,因此科學家們認為是暗物質提供了額外的引力作用。然而他們找不到暗物質存在的蹤跡,他們認為超對稱粒子可能就是構成暗物質的一種可能候選者。

  然而大型強子對撞機項目的研究人員們這次則是扎紮實實地給了對於希望發現這類超對稱粒子的人們一個沉重打擊。

  研究人員測量了一種被稱為「Bs介子」的粒子衰變成為兩個μ介子的過程。這是人們首次觀察到這種現象。事實上研究人員們計算指出這種粒子每10億年才會發生3次這種衰變。

  假如超對稱粒子存在,那麼這種衰變的發生應該要頻繁得多。這項實驗是檢驗超對稱理論的試金石之一,然而這項觀察結果似乎暗示,這一物理學界的主流理論事實上可能是錯誤的。

  這項實驗結果的置信區間是3.5Σ,這意味著其中存在著1/4300的可能性這一結果是錯誤的,實驗小組觀察到的是假信號,也就是說衰變並沒有發生,但是他們恰好在數據中看到了一個同樣的信號。這一置信度讓這項研究結果值得進行進一步的探討,而一旦置信度達到或超過5Σ,那麼此時就可以將這一結果作為一項發現予以發布。

  凡·吉布森(Val Gibson)教授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LHCb小組,他說這項實驗結果讓他身邊研究超對稱理論的同事們「坐立不安」。

  事實上如果遵循標準模型,是可以自然地推知這項結果的。之前便已經有物理學家指出,如果存在超對稱粒子,那麼項目進行到這個時候,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探測器應該已經探測到了,但事實是並沒有探測到這樣的粒子。

  而如果超對稱理論並非暗物質的最終答案,那麼理論物理學家們將不得不重新尋找替代方案來解釋現有標準模型中的不足之處。而到目前為止,那些致力於尋找「新物理」的研究人員們都前前後後的鑽進了死胡同。

  英國劍橋大學的物理學家馬克-奧利弗·巴特勒(Marc-Olivier Bettler)博士是此次實驗項目的數據分析組成員,他表示:「如果新的物理學存在,那麼它一定就隱藏在標準模型的身後。」

  此次研究結果並不能徹底排除超對稱粒子存在的可能性。不過按照帕克斯教授的看法,「這一新的物理學的躲藏之處正變得越來越少」。

  然而超對稱理論的支持者們,如倫敦國王學院的約翰·艾裡斯(John Ellis)教授,他們認為這項觀察結果「事實上是符合超對稱理論的」。他說:「事實上,在一些超對稱模型中這是預料之中的。對於這樣的探測結果,我晚上可沒有因此睡不著覺。」(晨風)

相關焦點

  • 物理學最前沿,對超對稱粒子的探索
    芝加哥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最近開始了對生命的研究——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對超對稱長壽粒子壽命的研究。超對稱理論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擴展理論。與元素周期表類似,標準模型是我們對自然界亞原子粒子和作用於它們的力的最好描述。
  • 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未找到超對稱粒子(圖)
    而現在,從事這項工作的物理學家們告訴BBC記者說,物理學界今後可能需要重新構建一套全新的理論。有關的數據已經被提交正在印度孟買舉行的國際輕子和光子國際會議。  這項實驗是在LHCb設備上進行的,這一設備是安裝在瑞士-法國邊境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這臺大型對撞機環路中的4臺大型探測設備之一。
  • 任重而道遠:尋找神秘暗物質的關鍵——超對稱粒子
    但是,物理學家們對這些丟失的暗物質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如果暗物質存在的話)。ATLAS是日內瓦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超大粒子探測器,因2012年發現希格斯玻色子而聞名於世,現在它已經開始尋找更奇特的粒子——包括理論上的「超對稱」粒子,或者說宇宙中所有已知粒子的伴侶粒子。如果超對稱粒子是真實存在的話,那麼其中的一些粒子可以解釋充斥著宇宙的那些看不見的暗物質。
  • 超對稱性理論實驗測試中失敗,粒子物理學的未來在哪?
    作為1982年在莫斯科的一位年輕理論家,米哈伊爾希夫曼被一種稱為超對稱的優雅新理論所吸引,該理論試圖將已知的基本粒子納入更完整的宇宙清單。「我那時的論文確實散發出熱情,」現年63歲的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希夫曼說。幾十年來,他和其他數千名物理學家發展了超對稱假說,相信實驗會證實這一點。
  • 科學家提出新的物理學來解釋亞原子粒子的衰變
    在粒子物理學中,CP對稱性指電荷共軛奇偶性對稱性,是電荷共軛對稱的C對稱性和奇偶性對稱的P對稱性的組合。CP對稱性指出,如果粒子的空間坐標反轉(「鏡像」或P對稱),則粒子與其反粒子互換(C對稱)時,物理定律應該相同。
  • 尋找超對稱粒子
    創建粒子需要極大的能量,這種能量僅在大爆炸後不久存在,並且可能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等大型粒子加速器中產生。至於為什麼超對稱粒子如此沉重,物理學家推測在宇宙的某些隱藏部分可能已經破壞了對稱性,我們無法看到或觸摸但只能感受到引力。超夸克,超光子,超電子,中性子。
  • 科學家曾預言超對稱粒子是存在的
    ,他們偏好一種東西,那就是一類名為超對稱的理論所預言的粒子。超對稱粒子超對稱理論預言,對於每一種費米子,一定對應存在著一種在許多性質上與其極為類似的玻色子以電子為例,它就有一個尚未被發現的玻色子夥伴,我們稱為超電子。類似的,光子也存在一個費米子的對稱粒子,稱為光微子。在超對稱的所有新粒子裡,有一種粒子有可能穩定存在並具有暗物質粒子所應具有的特質,這就是這類粒子裡最輕的一種:超中性子。
  • 超對稱粒子賭局:諾獎得主輸給「民科之王」—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倪思潔 7月8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弗朗克·韋爾切克「輸掉」了一場長達6年的、關於超對稱粒子的賭局。這場賭局的贏家,是被稱為「民科之王」的安東尼·加瑞特·裡希。 在一次物理學會議上,裡希和韋爾切克打了一個1000美元的賭:裡希認為超對稱粒子根本不存在,而韋爾切克則相信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將在6年內探測到超對稱粒子。
  • 尋找最罕見的衰變
    他的工作涉及到解釋當電子以光的速度運動時會發生什麼。但他的計算有一個奇怪的要求,那就是電子有時擁有負能量。換句話說,反粒子是狄拉克方程的必然結果。1932年,反粒子的存在就得到了驗證。物理學家安德森(Carl Anderson)發現了電子的反粒子,並稱之為正電子——跟電子一樣的粒子但具有正電荷。
  • 超對稱理論的崛起與衰落
    事實上,如果最輕的超對稱粒子是宇宙中的暗物質,那麼設計用來尋找它們的實驗,比如CDMS和XENON,也應該找到它們。此外,超對稱暗物質應該以一種特別的方式湮滅,但我們還沒有觀測到。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探測到任何的信號,這對理論本身構成了威脅。而且,要知道還有許多其它被科學家青睞的暗物質候選者,超對稱並不是唯一的選擇。強核力或許並不能和其它的力統一!
  • 科學家從未找到質子衰變證據,它是宇宙中的永恆力粒子嗎?
    我們可以為解釋宇宙不對稱而製造的每一個場景都需要新的物理學存在,其中每一個場景都需要存在新的粒子,這些粒子將在非常高的能量下出現。例如,在大統一理論(GUTs)中,預測了新的超重X和Y玻色子的存在,它們可以解決我們宇宙物質反物質不對稱的難題。
  • 宇宙的「超對稱粒子」在哪裡?
    但它確實有一些明顯的缺點:它沒有納入引力力;它無法解釋各種粒子的質量,其中一些粒子施加了力;它無法解釋中微子的某些行為,它沒有暗物質存在的答案。所以我們得想個辦法,需要超越標準模型來更好地理解我們的宇宙。博科園-科學科普:不幸的是,許多解釋這一偉大超對稱理論的主要競爭者,近年來要麼被排除在外,要麼受到嚴格限制。
  • 超對稱賭局:諾獎得主輸了!?
    在一次物理學會議上,裡希和韋爾切克打了一個1000美元的賭:裡希認為超對稱粒子根本不存在,而韋爾切克則相信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將在6年內探測到超對稱粒子。這場賭局的仲裁人是那次物理學會議的主持人、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馬克斯·泰戈馬克。   如今,6年已逝,LHC在經歷了兩年多的休整後終於在6月3日將能量成功提升到13萬億電子伏特,但仍未發現超對稱粒子的跡象。
  • 暗物質、超對稱粒子會不會重走以太的道路?
    光以一定的速度向前傳播,按照經典的物理學理論,說物體的速度是多少需要找一個參考系,以太就是假想出來的一種充滿宇宙空間的物質,當時認為光速是多少就是相對於以太而言的。19世紀後期,邁克耳孫和莫雷設計了一系列實驗想檢驗地球在以太空間中的運行速度而做的一系列實驗,實驗本來是抱著以太存在的想法,結果在後人看來相當於宣判了以太的死刑。
  • LHC探測到希格斯粒子衰變為頂夸克與底夸克
    年探測到希格斯玻色子以來,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在持續積累數據的過程中,不斷取得穩步進展。夸克粒子如何具有質量這一問題,使理論物理學家非常困擾。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物理學家預言,在宇宙中應該存在一個新的量子能量場,它存在於宇宙中的任何地方。粒子可以通過與這個場相互作用而獲得質量。正如光子是電磁場中的量子漣漪一樣,新的「質量」場可以激發一種新的粒子,也就是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是以提出這一想法的其中一位理論物理學家的名字命名的。
  • 能解釋宇宙的「超對稱粒子」在哪裡?
    博科園-科學科普:不幸的是,許多解釋這一偉大超對稱理論的主要競爭者,近年來要麼被排除在外,要麼受到嚴格限制。然而,仍然有一個概念可以解釋標準模型沒有涵蓋的宇宙神秘部分:長壽的超對稱粒子,有時簡稱sparticles。但令人沮喪的是,最近對這些奇怪粒子的研究卻一無所獲。到目前為止,最流行的一組理論突破了當前標準模型的界限,它們被歸為一類被稱為超對稱的思想。
  • 希格斯粒子之後又一新粒子?大型強子對撞機探測到不明信號
    如果說的更加具體一些,那就是,科學家們發現總質量為750 GeV的光子對的數量偏多了超對稱理論的死刑?很多在大型強子對撞機工程工作的物理學家長期以來致力於對一種較為主流的,被稱作「超對稱」的理論進行探索。該理論認為那些存在於標準模型中的粒子類型應該都擁有一個對稱的粒子,只是目前還尚未被發現。
  • 發現罕見事件,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Z玻色子/光子對
    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讓粒子學標準模型趨於完備,從2012年至今,科學家陸續觀察到一些重要衰變過程,然而還沒觀察到它們衰變成罕見的Z玻色子/光子對(Zγ)——直到最近。這道衰變對物理學家來說特別有意義,因為其中可能涉及大量「虛擬」粒子(可能是新粒子)參與。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粒子物理團隊日前在超對稱唯象學研究方向取得了若干最新進展,相關論文在《高能物理期刊》和《歐洲物理期刊C》上發表。
  • 超對稱入門
    超對稱理論是當前理論物理特別是高能物理研究的熱門課題。超對稱性有極其優美的理論結構,同時具有解決標準模型規範等級問題,實現規範耦合係數統一,提供暗物質候選者等等優良品質。因此超對稱唯象模型是超出標準模型新物理模型的主流方向,也是正在運行的大強子對撞機(LHC)以及未來更高能量對撞機探測的重要目標。方興未艾的暗物質理論和實驗探測也把超對稱理論做為其研究的首要目標之一。因此超對稱理論基礎的教學對於理論物理的前沿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