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宇宙中最難捉摸的「無中子雙β衰變」努力失敗了!

2020-10-18 博科園

將一種元素轉化成另一種元素(如通常的金)是鍊金術士們在過去狂熱的夢想和幻想的東西。事實證明,大自然在沒有我們任何幫助的情況下一直在這樣做——儘管通常不會變成金子。這種被稱為放射性的天然鍊金術發生在一種元素衰變並在衰變過程中轉變成另一種元素時。通過研究一些最稀有的衰變,可以得到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學線索——物理學是如此的基礎,它可能超出了我們目前的理解。其中一種難以捉摸的放射性衰變實際上從未被發現過,但物理學家們確實希望能找到它。

它被稱為無中子雙β衰變,這意味著放射性元素只會釋放出兩個電子,而不會產生其他任何東西(甚至不會產生幽靈般、無電荷、幾乎不存在的粒子,即中微子)。如果物理學家能夠在現實世界中發現這種衰變,將違反物理學的基本規則之一,並引發一場尋找新衰變的競賽。但是對於無中子雙β衰變的愛好者來說,這是個壞消息:一項持續時間最長的實驗結果顯示,這個過程沒有任何跡象(即失敗了,但沒有告終),這意味著,如果這個「獨角獸」過程真的發生了,那將是極其罕見,現在能做的就是繼續挖掘,祈禱好運。

放射性剩餘物

要了解無中子雙β衰變的重要性,必須追溯到一個多世紀以前,即19世紀末,首先要了解什麼是放射性衰變。技術高超的歐內斯特·盧瑟福發現了三種不同的衰變類型,他把它們稱為α、β和γ(為什麼不呢)。每一種衰變都會導致一種不同的能量釋放,盧瑟福發現,所謂的「射線」在停止之前可以穿過一些金屬薄片,走很長一段路。後來的實驗揭示了這些射線性質:它們只是電子。所以一些化學元素(比如銫)正在把自己轉化成其他元素(比如鋇),在這個過程中它們會吐出電子,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在我們弄清楚元素是由什麼構成的(稱為質子和中子的微小粒子)、質子和中子是由什麼構成的(甚至更小的粒子稱為夸克)以及這些實體在原子內部是如何相互作用(強核力和弱核力)之後,答案在幾十年後才會揭曉。我們了解到,中子有一天會突發奇想決定變成質子,並在這個過程中釋放出一個電子(曾經被稱為射線)。因為中子變成了質子,而質子的數量決定了是哪種元素,我們幾乎可以神奇地讓元素變成其他元素。

重要的輕子

為了使這種轉變發生,中子必須改變它的內部結構,而內部結構是由稱為夸克的更小粒子組成。特別是,中子有一個「上」夸克和兩個「下」夸克,而質子則相反:一個「下」夸克和一對「上」夸克。所以要把一種元素變成另一種元素,同時產生輻射,需要把夸克從下向上「翻轉」,宇宙中只有一種力可以做到這一點:弱核力。事實上,這幾乎就是弱力的全部作用:它把一種夸克變成另一種夸克。弱力起作用了,下夸克變成上夸克,中子變成質子,一個元素變成另一個。

但是反應都是關於平衡的,以電荷為例。假設從一個中性中子開始。最後得到一個帶正電荷的質子,這是一個禁忌,所以需要一些東西來平衡它:帶負電荷的電子。還需要另一種平衡:總輕子數必須保持不變。輕子只是一些最小粒子的一個花哨名字,比如電子,這種平衡行為的花哨術語是「輕子數守恆」。就像電荷一樣,必須平衡故事的開頭和結尾。在這種情況下,從零輕子開始,但以一個電子結束。它平衡什麼?另一種新粒子在反應中產生,一種反中微子,它被認為是負的,平衡了一切

需要中微子嗎?

問題是:可能存在一種根本不需要中微子的衰變,但這難道不會違反這個非常重要的輕子數守恆定律嗎?是的,會的,而且會很棒。有時兩個衰變可以同時發生,但基本上是同一原子內同時發生的兩個常規衰變,雖然很少,但並不那麼有趣,它會釋放出兩個電子和兩個反中微子。但是有一個假設的雙衰變不釋放中微子。這種方法只有在中微子是它自己的反粒子時才有效,這意味著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是完全相同的東西。在我們目前對所有粒子的知識水平上,真的不知道中微子是否有這樣的行為。

要描述這種所謂的無中微子雙β衰變的確切內部過程有點困難,但可以想像產生的中微子在逃離反應之前會與自身發生相互作用。在沒有中微子的情況下,這個假設反應只產生兩個電子,別的什麼都沒有,因此違反了萊普敦數守恆定律,這將打破已知的物理學,這將是非常令人興奮的。因此,科學家們正在尋找類似的東西,因為第一個發現的小組很可能會獲得諾貝爾獎。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許多實驗來來去去都運氣不佳,這意味著,如果這個過程在自然界中存在,那麼它一定是非常、非常罕見的。

罕見的如何?在一篇論文中,先進鉬基稀有工藝實驗(AMoRE)背後的團隊發布了第一個結果。這個實驗用了很多鉬來尋找無中子雙衰變。你猜怎麼著?沒錯,他們沒有看到任何衰變。根據他們的實驗規模和記錄時間長度,他們估計雙β衰變發生的半衰期不少於10^23年,這是目前宇宙年齡的一萬億倍多,所以這很少見。這是什麼意思?這意味著,如果我們想在這個方向上找到新的物理學,必須繼續挖掘,繼續觀察更多的衰變。

博科園-科學科普|文: Paul Sutter(天體物理學家 )/Live Science

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相關焦點

  • 中子和質子的夸克有何不同,中微子雙β衰變意味著什麼?
    與此同時,也會推動尋找新物質的競賽。這是一個最長的實驗之一,通過它的結果顯示並沒有這個出現這個過程的暗示,這對於中微子雙β衰變的粉絲而言,可能不是一個好消息。物理學家們現在可以做的,大概也只有保持手指交叉,然後繼續挖掘其中的答案吧。這一個特殊的過程就像獨角獸一樣稀缺,因為其本身的罕見性,想要捕獲這個過程的難度也就可想而知。
  • 尋找無中微子雙beta衰變
    在雙中微子 beta 衰變(圖左)中,兩個中子轉變成兩個質子加兩個電子和兩個反中微子。由於電子和反中微子具有相反的輕子數,所以輕子數是守恆的。但是如果中微子是馬約拉納粒子,雙 beta 衰變可以不發射反中微子,也就是輕子數改變 2。無中微子過程可以有各種機制。它們涉及產生或者消滅一個虛的馬約拉納中微子(圖中部)或某種新的重粒子 (圖右)。
  • 尋找最罕見的衰變
    【尋找最罕見的衰變】而尋找違反輕子數的關鍵在於一個叫做「無中微子雙β衰變」的過程。一個「普通」的雙β衰變允許一個罕見的衰變過程發生:原子核內的兩個中子會同時衰變成兩個質子、兩個電子和兩個反中微子。這樣就能夠使衰變過程的前後輕子數守恆。
  • 科學網—新研究並未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
    新研究沒有發現任何支持「無中微子雙β衰變」的證據。圖片來源:杜賓根大學 本報訊 粒子物理學家長期爭論的一個議題有望被解決——雖然是以一種不那麼激動人心的方式——而這一過程則得益於地下深處的一個超靈敏粒子探測器獲得的最新數據。
  • 物理學家終於揭開物理學中的β衰變之謎!
    這一研究發現,填補了物理學中對β衰變理解上的一個長期空白。β衰變是恆星產生重元素的重要過程,在預測某些核反應過程時,需要考慮一些微妙的影響,或者更現實的物理因素。由於核關聯和涉及衰變核子的相互作用結合,這種附加處理提出了一個極端的計算挑戰。 第一原理計算表明,與自由中子衰變相比,兩個核子之間的強相關性,和相互作用,減緩了原子核中的衰變,這影響了重元素的合成和尋找無中微子雙β衰變。研究發現,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在衰變中包括兩個核子來解釋。
  • 新研究並未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新聞—科學網
    新研究沒有發現任何支持「無中微子雙β衰變」的證據。圖片來源:杜賓根大學 本報訊 粒子物理學家長期爭論的一個議題有望被解決——雖然是以一種不那麼激動人心的方式——而這一過程則得益於地下深處的一個超靈敏粒子探測器獲得的最新數據。
  • 物理學家終於揭開β衰變謎題!
    第一原理計算表明,與自由中子衰變相比,兩個核子之間的強相關性和相互作用減緩了原子核中的衰變。這影響了重元素的合成和尋找無中微子雙衰變。從輕到中重到tin-100的衰變進行了全面研究,這一成就讓核物理學家在尋找宇宙中物質形成的一些最令人困惑謎團的答案時更加自信。除了常規的衰變,科學家們正在尋找計算無中微子雙衰變的方法。雙衰變是一種理論上的核衰變形式,如果被觀測到,它將探索重要的新物理學,並有助於確定中微子的質量。許多元素的同位素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衰變。例如,碳14的半衰期是5730年。
  • 藉助超級計算機,物理學家終於解決「β衰變難題」| Nat. Phys.
    衰變在宇宙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引發恆星爆炸,而爆炸合成元素——每一件黃金或鉑金首飾的誕生都要歸功於β衰變。「我們的研究表明,原子核的 β 衰變更加複雜,」Papenbrock說,「即使我們將其視為原子核內中子衰變為質子的反應,這種衰變也會受到兩個中子相互作用、並轉變為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這一過程的影響。考慮到這些影響,並使用最先進的核模型和超級計算機,我們能夠解決 β 衰變的『淬火』之謎。」
  • 從未見過的放射性衰變,能揭示中微子的存在?
    這一理論化但從未被觀測到的過程,被稱為「無中子雙β衰變」,將撼動粒子物理學的世界。如果被發現,它將解開關於中微子基本性質的長期謎團,中微子是宇宙中數量最多但卻最不為人所知的粒子之一。自2005年以來,費爾班克實驗室一直是國際EXO-200(富集氙天文臺)科學合作的一部分,利用一個充滿超冷液態氙的粒子探測器尋找無中子雙β衰變。
  • 宇宙起源於中子的衰變
    今天的文章題目是:宇宙起源於中子的衰變原始零性態空間正負性分化產生的質量能量,經過兩儀、八卦、河圖洛書三個層次的全方位無遺漏組合,形成為中子與氕原子。中子衰變就是宇宙分化實體與虛空的起點。在中子產生衰變以前的宇宙,就是沒有對立性態的原始零性態宇宙。中子衰變等同於生命的生兒育女,生命都因兩性交合而誕生新的生命。
  • 太棒啦,終於成功解釋:鈹11中子暈基態的神秘β延遲質子衰變!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科學家現在終於成功解釋了Be11(鈹)中子暈基態的神秘β延遲質子衰變。在SMEC模型中的研究表明,集體共振的存在,攜帶了附近質子衰變通道的許多特徵,這解釋了這種令人費解的衰變。
  • 高中物理:α衰變、β衰變規律對照表
    2、α衰變、β衰變次數確定的方法(1)基本依據:核反應中的電荷數守恆、質量數守恆。(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鉛核比釷核少8個質子B.鉛核比釷核少16個中子C.共經過4次α衰變和6次β衰變D.共經過6次α衰變和4次β衰變解析:由原子核符號的意義
  • 他32歲就人間蒸發,卻留下了破解宇宙奧秘的線索
    該實驗所要尋找的是一種叫作「無中微子雙β衰變」的現象,如能有所斬獲,那麼按德國馬普所的物理學家伯恩哈德·施溫根霍伊爾(Bernhard Schwingenheuer)的說法,「這將是一個重大突破,比發現希格斯粒子更重大。」β衰變是極為常見的現象,在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中,有時某個中子會釋放出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自己轉化為質子,原子核也就變成了另外一種元素,這個過程就是β衰變。
  • 暗物質之謎漸漸揭開:中子衰變而成?
    中子壽命究竟有多長,目前正處於爭論之中。現在,研究人員認為,如果中子存在可能衰變為暗物質的粒子,這一奧秘就能得到解決。暗物質是一種無形的物質,普遍認為它佔了宇宙所有物質的五分之四以上。現在,一系列的研究正在把這一假說付諸實踐。中子與質子和電子一起,構成了可見宇宙的大部分。
  • 為什麼中子很容易變成質子,反過來卻很難?
    夸克的轉化到目前為止物理學家們總共發現了六種味道的夸克,但其中四種大質量的夸克都是通過強子對撞機人造出來的,一般認為在宇宙中它們只會出現在宇宙射線最強烈的地方,這些重夸克會迅速地衰變成質量較小的夸克。由於上夸克和下夸克的質量最小,所以這兩味夸克在宇宙中最穩定也最常見。
  • 國際科學家團隊:尋找理論化「無中微子」過程的一項新實驗
    一個由多國核物理學家合作、伯克利實驗室牽頭的國際科學家團隊,展示了一項尋找理論化的「無中微子」過程中的新實驗,該實驗實現了特殊探測器材料的記錄精度。這項實驗稱為CUPID-Mo,該實驗使用多種方法來檢測稱為中微子雙β衰變的理論粒子過程,這可能會改變我們對稱為中微子的鬼魅粒子及其在宇宙形成過程中的作用的理解。CUPID-Mo的合作匯集了來自國際27個機構的研究人員,其中包括來自美國、法國、烏克蘭、俄羅斯、義大利、中國和德國的機構。
  • 泰坦上的粒子相互作用支持尋找新物理學發現
    【博科園-科學科普(關注「博科園」看更多)】核物理學家正在橡樹嶺領導計算機構使用美國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Titan來研究太陽和恆星中對能量產生重要的粒子相互作用,並推動尋找新的物理學發現。這些核過程的直接計算可以為高能物理學,核科學和天體物理學等領域提供新的基礎信息,包括早期宇宙形成的物質及其與暗物質和宇宙大尺度結構的關係。
  • 宇宙中經常發生γ射線暴和X射線暴,為何沒聽過有α、β射線暴?
    α射線是高速氦原子核,β射線是高速電子,兩者都帶電荷,所以α射線和β射線的穿透力有限,很容易被星際氣體和塵埃阻擋;而γ射線是波長很短的光子,光子不帶電,加上高能光子的穿透力很強,所以宇宙中天體發出的射線很容易到達地球表面。
  • 宇宙中經常發生γ射線暴和X射線暴,為何沒聽過有α、β射線暴...
    α射線是高速氦原子核,β射線是高速電子,兩者都帶電荷,所以α射線和β射線的穿透力有限,很容易被星際氣體和塵埃阻擋;而γ射線是波長很短的光子,光子不帶電,加上高能光子的穿透力很強,所以宇宙中天體發出的射線很容易到達地球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