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超級計算機,物理學家終於解決「β衰變難題」| Nat. Phys.

2021-01-19 科研圈

原子核發生 β 衰變的速率要低於根據自由中子的 β 衰變速率計算得出的結果,五十年來物理學家一直沒有找到其中的原因。最近,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藉助超級計算機,發現這一過程受到粒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影響。



圖片來源:Andy Sproles/ORNL


撰文 Catherine Longmire, Andrea Schneibel

翻譯 王嘉媛

審校 阿金

編輯 戚譯引


β 衰變在宇宙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引發恆星爆炸,而爆炸合成元素——每一件黃金或鉑金首飾的誕生都要歸功於β衰變。β 衰變也讓科學家得以窺見標準模型之外的物理學,而標準模型則是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框架,給物理世界帶來秩序感。它還一直掌握著一個困擾核物理學家 50 年的秘密。 隨著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ORNL)計算能力的不斷提高,一組研究人員已經解開了這個謎團,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物理學》(Nature Physics)期刊上。


當原子核含有太多的質子或中子時,中子將轉變為質子,或者質子將轉變為中子。這個 β 衰變的過程使原子核更接近穩定狀態。半個世紀以來,核物理學家一直被一些問題所困擾:為什麼他們能夠計算出單個中子的 β 衰變率,但是將這些信息應用於原子核,就會算出遠高於現實的衰變速度?


田納西大學(University of Tennessee)的理論核物理教授、論文的共同作者 Thomas Papenbrock 解釋說,可以通過 「淬滅」(quenching)的形式進行校正,來消除這種差異,即減少自由中子衰變速率與科學家在原子核中觀察到的衰變速率之間的一個基本耦合常數。令人困惑的是,對於為何淬滅會起作用,卻沒有第一性原理理論上的解釋。(編者註:螢光淬滅是指螢光分子由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同時作用造成的不可逆破壞,此時螢光的強度與螢光物質的濃度不構成線性關係;第一性原理指基本的、自證的原理、命題、假設,它不需要依靠其他命題來證明。)


「我們的研究表明,原子核的 β 衰變更加複雜,」Papenbrock說,「即使我們將其視為原子核內中子衰變為質子的反應,這種衰變也會受到兩個中子相互作用、並轉變為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這一過程的影響。考慮到這些影響,並使用最先進的核模型和超級計算機,我們能夠解決 β 衰變的『淬火』之謎。」


研究人員利用 ORNL 的 Cray XK7 Titan 超級計算機,模擬了錫-100 衰變為銦-100 的過程。 錫-100 被稱為「雙幻數」原子核:它在完整的殼層中有 50 個質子和 50 個中子,使其成為強束縛原子核。 而結構的相對簡單使得錫-100 成為大規模計算的理想候選粒子,幫助科學家們了解原子核中質子和中子間的作用力。


該研究結果與實驗數據一致,並且還可以為調控無中微子雙 β 衰變(neutrino-less double beta decay)的矩陣元提供預測。無中微子雙 β 衰變是一個理論假設的衰變過程,其中兩個中子同時衰變為質子,但不釋放中微子。不過,正如這篇論文指出的那樣,無中微子雙 β 衰變在解釋中微子質量尺度方面仍然會遇到困難,因為中微子質量極其微小,在 1998 年之前科學家一直認為它根本沒有質量。




論文信息


【標題】Discrepancy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β-decay rates resolved from first principles

【作者】P. Gysbers, G. Hagen, J. D. Holt, G. R. Jansen, T. D. Morris, P. Navrátil, T. Papenbrock, S. Quaglioni, A. Schwenk, S. R. Stroberg & K. A. Wendt

【時間】2019.3.11

【期刊】Nature Physics

【DOI】10.1038/s41567-019-0450-7

【摘要】The dominant decay mode of atomic nuclei is beta decay (β-decay), a process that changes a neutron into a proton (and vice versa). This decay offers a window to physics beyond the standard model, and is at the heart of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in stellar explosions and element synthesis in the Universe. However, observed β-decay rates in nuclei have been found to be systematically smaller than for free neutrons: this 50-year-old puzzle about the apparent quenching of the fundamental coupling constant by a factor of about 0.75 is without a first-principles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Here, we demonstrate that this quenching arises to a large extent from the coupling of the weak force to two nucleons as well as from strong correlations in the nucleus. We present state-of-the-art computations of β-decays from light- and medium-mass nuclei to 100Sn by combining effective field theories of the strong and weak forces with powerful quantum many-body techniques. Our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experimental data and have implications for heavy element synthesis in neutron star mergers and predictions for the neutrino-less double-β-decay, where an analogous quenching puzzle is a source of uncertainty in extracting the neutrino mass scale.

【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19-0450-7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科研圈」。如需轉載,請在「科研圈」後臺回復「轉載」,或通過公眾號菜單與我們取得聯繫。原始文章請點擊「閱讀原文」。


閱讀論文解讀及推薦

▽ 精彩回顧 ▽

相關焦點

  • 物理學家終於揭開β衰變謎題!
    發表在《自然物理》期刊上的這一發現,填補了物理學家對β衰變理解上的一個長期空白。β衰變是恆星產生重元素的一個重要過程,強調在預測某些核反應過程時,需要考慮一些微妙的影響,或者更現實的物理因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小組模擬了錫-100衰變為元素周期表上相鄰的元素銦-100。這兩種元素擁有相同數量的核子(質子和中子),其中錫-100擁有50個質子,而銦-100擁有49個質子。精確地計算衰變不僅需要精確地模擬母核和子核的結構,而且還需要考慮兩個核子在過渡過程中的相互作用。由於強核關聯和涉及衰變核子的相互作用結合,這種附加處理提出了一個極端的計算挑戰。
  • 物理學家終於揭開物理學中的β衰變之謎!
    這一研究發現,填補了物理學中對β衰變理解上的一個長期空白。β衰變是恆星產生重元素的重要過程,在預測某些核反應過程時,需要考慮一些微妙的影響,或者更現實的物理因素。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領導這項研究的科學家Gaute Hagen表示: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對核衰變缺乏基本的了解,在這種衰變中,質子轉化為中子,或者中子轉化為質子,形成其他元素。 研究證明,理論模型和計算機已經發展到能夠以足夠的精度計算出一些衰變特性,以便與實驗進行直接比較的地步。
  • 科學家藉助超級計算機來破解著名數學難題
    科學家藉助超級計算機來破解著名數學難題 原標題: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個由美英兩國三名計算機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最近宣稱他們證明了「畢氏三元數問題(Pythagorean triples problem)」。
  • 科學網—新研究並未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
  • 新研究並未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新聞—科學網
  • NVIDIA打造英國最強大超級計算機「劍橋1」:解決新冠病毒等醫學難題
    日前, NVIDIA官方宣布,正在打造英國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幫助英國醫療健康領域的研究人員藉助AI解決包括COVID-19在內的緊迫的醫學難題。預計年底前上線的Cambridge-1超級計算機,將採用NVIDIA DGX SuperPOD系統,具備超過400 petaflops AI性能和8 petaflops Linpack性能。在最新的全球最強超級計算機排名TOP500榜單中,Cambridge-1排名第29位。同時,該超級計算機也躋身當前Green500榜單中全球最節能的超級計算機前三名。
  • 用超級計算機,解決了「湍流」難題中的一個!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先進的超級計算機模擬,已經解決了湍流流體流動中的一個難題,這個問題可能會促使更高效的渦輪和發動機誕生。當流體(如水或空氣)流動足夠快時,流體(將經歷湍流——流體內部的速度和壓力似乎是隨機變化的。
  • 太棒啦,終於成功解釋:鈹11中子暈基態的神秘β延遲質子衰變!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科學家現在終於成功解釋了Be11(鈹)中子暈基態的神秘β延遲質子衰變。在SMEC模型中的研究表明,集體共振的存在,攜帶了附近質子衰變通道的許多特徵,這解釋了這種令人費解的衰變。
  • 高中物理:α衰變、β衰變規律對照表
    1、α衰變、β衰變規律對照表衰變類型α衰變β衰變衰變方程
  • 中子和質子的夸克有何不同,中微子雙β衰變意味著什麼?
    一個難以捉摸的放射性衰變在所有放射性衰變中,有一個被稱為中微子雙β衰變,物理學家都希望可以找到這個難以捉摸的它。因為,它可以說明放射性元素只是吐出了兩個電子,並沒有其他任何東西,這其中自然不包括無電荷,以及沒有被稱為中微子的粒子等物質。當這樣的衰變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呈現,那麼這也將和物理學的基本原則之一相駁。
  • 基於β衰變能譜測量探索確定¹³⁷Cs衰變分支比的方法
    通過測量原子核的β衰變來確定其能級自旋宇稱和衰變綱圖是近期核物理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通過此方面的研究,也能了解原子核的結構[1,2]。本文基於原子核137Cs的β衰變,從實驗上建立其衰變綱圖。137Cs有兩種β衰變[3],其中對高能量的β衰變研究較少。本研究中用Si(Li)漂移探測器測量了137Cs的β衰變能譜和內轉換電子譜。
  • 尋找最罕見的衰變
    【尋找最罕見的衰變】而尋找違反輕子數的關鍵在於一個叫做「無中微子雙β衰變」的過程。一個「普通」的雙β衰變允許一個罕見的衰變過程發生:原子核內的兩個中子會同時衰變成兩個質子、兩個電子和兩個反中微子。這樣就能夠使衰變過程的前後輕子數守恆。
  • 尋找宇宙中最難捉摸的「無中子雙β衰變」努力失敗了!
    這種被稱為放射性的天然鍊金術發生在一種元素衰變並在衰變過程中轉變成另一種元素時。通過研究一些最稀有的衰變,可以得到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學線索——物理學是如此的基礎,它可能超出了我們目前的理解。其中一種難以捉摸的放射性衰變實際上從未被發現過,但物理學家們確實希望能找到它。
  • 美科學家提出新理論,中子衰變產生暗物質,或解決物理學兩大難題
    近日,美國科學家提出新的理論"中子會衰變成暗物質",或許能解開困擾物理學界幾十年的難題——"中子衰變時間之謎"和"暗物質之謎"。原子核由更基本的中子和質子組成,質子帶一個負電荷,中子不帶電。(2)、中子:在原子核中非常穩定;但自由中子的壽命非常短,只有大約15分鐘(881.5±1.5秒),這個衰變時間,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得到的數據有差別,這個差異一直困擾著物理學界,稱之為"中子衰變時間之謎"。最後中子衰變成一個質子、電子和反中微子。
  • 【每周三題】高二【26】勻強磁場中的β衰變
    【題目】靜止在勻強磁場中A點的原子核發生β衰變,衰變產生的新核與電子恰在紙面內做勻速圓周運動,運動方向和軌跡示意如圖。則β粒子(電子)與新核的電量大小分別為e和ne(n為新核的電荷數),則β粒子與新核的半徑之比為ne:e=n:1。所以半徑比較大的軌跡1是衰變後β粒子的軌跡,軌跡2是新核的。
  • 法媒:科學家終於看見「上帝粒子」衰變
    參考消息網8月30日報導法媒稱,在追蹤了希格斯玻色子(賦予物體質量的亞原子粒子,即「上帝粒子」)六年後,物理學家28日表示,他們「終於」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被稱為「底夸克」的微小粒子。據法新社8月28日報導,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物理實驗室宣布,預測到的衰變是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上觀察到的。該大型強子對撞機因在2012年發現希格斯粒子而聞名於世,並且這一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獎。
  • 怎麼解釋β衰變?
    不確定性原理其實這個問題曾經讓許多的物理學家很崩潰,從物理學家開始研究原子結構一直到最終拿出主流的原子結構,中間經歷了30餘年,四代物理學家的努力。最終因為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的提出,得以確立最終的原子結構。
  • 科學家藉助中微子探測器 成功瞥見太陽的靈魂
    2007年探測器第一次充滿超級純淨的水,每個尼龍球直徑中有2212個光倍增管。     藉助全球最敏感的中微子探測器,一支國際物理學家團隊第一次向全世界報告,他們已經直接探測到了在太陽內核發生的、由「基礎」質子—質子(PP)融合過程產生的中微子。
  • 核科學家計算驅動中子衰變的關鍵性質價值
    博科園-科學科普-粒子物理學類利用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背景中的網格表示理論物理學家用來計算粒子性質的計算格,稱為核子軸向耦合。這個性質決定了W玻色子(白色波浪線)如何與中子(前景中的大透明球體)中的夸克相互作用,在一個叫做衰變的過程中發射電子(大箭頭)和反電子(點箭頭),這個過程將中子轉變成質子(遙遠的透明球體)。
  • 網友問:中子可以衰變為質子嗎?
    中子可以通過「β衰變」釋放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然後轉化為質子;自由中子的壽命大約是15分鐘,實驗物理學用不同方法測量中子壽命存在差異,這就是困擾科學家幾十年的中子衰變時間之謎。自由質子非常穩定,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測量的質子半衰期至少為10^35年(1000億億億年),理論物理學預言的質子半衰期也幾乎是這麼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