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新研究並未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

2020-12-07 科學網
中微子是自己的反粒子嗎
新研究並未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

 

新研究沒有發現任何支持「無中微子雙β衰變」的證據。圖片來源:杜賓根大學

 

本報訊 粒子物理學家長期爭論的一個議題有望被解決——雖然是以一種不那麼激動人心的方式——而這一過程則得益於地下深處的一個超靈敏粒子探測器獲得的最新數據。正在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操作位於地下1400米處的鍺探測器陣列(GERDA)的物理學家說,他們沒有看到一種被稱為「無中微子雙β衰變」的核衰變跡象。

 

粒子物理學家對「無中微子雙β衰變」的探索讓人們納悶物理學家到底在研究什麼。當原子內的一個中子變成一個質子並同時釋放出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時,就發生了普通的β衰變。但一些類型的原子核會經歷一種更為罕見的衰變過程,而這個過程被稱為雙β衰變,在衰變中,兩個中子同時轉變成兩個質子,並同時會釋放出兩個電子和兩個反中微子。然而,理論學家們也預言雙β衰變中甚至存在一種更少見的形式,兩個中子會衰變為兩個質子和兩個電子,但是不會出現反中微子。

 

但是只有在中微子是其自己的反粒子的情況下,「無中微子雙β衰變」才能發生。如果這是真的,那麼中微子將是唯一適用於物質和反物質混合的物質粒子。

 

這就是為何2001年德國海德堡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實驗室的Hans Volker Klapdor-Kleingrothaus和他的同事宣稱已經觀測到這種衰變時,物理學家會特別關注。在「海德堡—莫斯科」實驗中,他們研究了11.5公斤富含鍺-76原子核的鍺,鍺-76原子核是為數不多的、有可能進行這種衰變的、具備適當數量質子和中子的原子核。在觀察這些材料13年後,Klapdor-Kleingrothaus研究小組聲稱:已經觀察到了明顯大量的衰變事件。然而,許多其他物理學家對他們的聲明表示懷疑。

 

GERDA研究人員旨在將海德堡團隊的報告付諸測試。由遍及歐洲19個科研院所及高校的物理學家組成的團隊利用一個填充了18公斤鍺的探測器進行試驗,具體的測試時間是從2011年的11月到2013年的5月。而探測器優越的設備使研究人員能夠更好地過濾掉背景電磁波譜,該設備對這種罕見的衰變有更高的靈敏度。

 

但GERDA沒有發現任何支持「無中微子雙β衰變」的證據。7月16日,在一個研討會上,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物理學家Stefan Sch?觟nert表示,「海德堡聲明很可能會被駁倒」。

 

美國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中微子物理學家Steven Elliott說,最新的結果是「非常令人興奮的」,但結論還沒有塵埃落定。「數據表明過去的說法很可能是不正確的,」他說,「但是,由於參與進來的統計數據太少,可能仍然有一些迴旋的餘地。」

 

當然,這個結果並不能證明這種衰變是不可能發生的,只能說迄今為止,這種事件恰巧幾乎還沒有被觀測到過。Sch?觟nert解釋說,雖然Klapdor-Kleingrothaus領導的研究小組聲稱已經觀察了半衰期為1.2×1025年的稀有衰變,而最新的結果卻暗示著該半衰期不小於2.1×1025年。所以GERDA團隊將繼續進行這項研究。

 

(楊濟華)

 

《中國科學報》 (2013-07-24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新研究並未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新聞—科學網
    中微子是自己的反粒子嗎
  • 尋找無中微子雙beta衰變
    在雙中微子 beta 衰變(圖左)中,兩個中子轉變成兩個質子加兩個電子和兩個反中微子。由於電子和反中微子具有相反的輕子數,所以輕子數是守恆的。但是如果中微子是馬約拉納粒子,雙 beta 衰變可以不發射反中微子,也就是輕子數改變 2。無中微子過程可以有各種機制。它們涉及產生或者消滅一個虛的馬約拉納中微子(圖中部)或某種新的重粒子 (圖右)。
  • 中子和質子的夸克有何不同,中微子雙β衰變意味著什麼?
    一個難以捉摸的放射性衰變在所有放射性衰變中,有一個被稱為中微子雙β衰變,物理學家都希望可以找到這個難以捉摸的它。因為,它可以說明放射性元素只是吐出了兩個電子,並沒有其他任何東西,這其中自然不包括無電荷,以及沒有被稱為中微子的粒子等物質。當這樣的衰變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呈現,那麼這也將和物理學的基本原則之一相駁。
  • 尋找宇宙中最難捉摸的「無中子雙β衰變」努力失敗了!
    它被稱為無中子雙β衰變,這意味著放射性元素只會釋放出兩個電子,而不會產生其他任何東西(甚至不會產生幽靈般、無電荷、幾乎不存在的粒子,即中微子)。如果物理學家能夠在現實世界中發現這種衰變,將違反物理學的基本規則之一,並引發一場尋找新衰變的競賽。但是對於無中子雙β衰變的愛好者來說,這是個壞消息:一項持續時間最長的實驗結果顯示,這個過程沒有任何跡象(即失敗了,但沒有告終),這意味著,如果這個「獨角獸」過程真的發生了,那將是極其罕見,現在能做的就是繼續挖掘,祈禱好運。
  • 從未見過的放射性衰變,能揭示中微子的存在?
    這一理論化但從未被觀測到的過程,被稱為「無中子雙β衰變」,將撼動粒子物理學的世界。如果被發現,它將解開關於中微子基本性質的長期謎團,中微子是宇宙中數量最多但卻最不為人所知的粒子之一。自2005年以來,費爾班克實驗室一直是國際EXO-200(富集氙天文臺)科學合作的一部分,利用一個充滿超冷液態氙的粒子探測器尋找無中子雙β衰變。
  • 國際科學家團隊:尋找理論化「無中微子」過程的一項新實驗
    這項實驗稱為CUPID-Mo,該實驗使用多種方法來檢測稱為中微子雙β衰變的理論粒子過程,這可能會改變我們對稱為中微子的鬼魅粒子及其在宇宙形成過程中的作用的理解。CUPID-Mo的合作匯集了來自國際27個機構的研究人員,其中包括來自美國、法國、烏克蘭、俄羅斯、義大利、中國和德國的機構。
  • 物理學家終於揭開β衰變謎題!
    發表在《自然物理》期刊上的這一發現,填補了物理學家對β衰變理解上的一個長期空白。β衰變是恆星產生重元素的一個重要過程,強調在預測某些核反應過程時,需要考慮一些微妙的影響,或者更現實的物理因素。第一原理計算表明,與自由中子衰變相比,兩個核子之間的強相關性和相互作用減緩了原子核中的衰變。這影響了重元素的合成和尋找無中微子雙衰變。
  • 藉助超級計算機,物理學家終於解決「β衰變難題」| Nat. Phys.
    最近,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藉助超級計算機,發現這一過程受到粒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影響。β 衰變也讓科學家得以窺見標準模型之外的物理學,而標準模型則是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框架,給物理世界帶來秩序感。它還一直掌握著一個困擾核物理學家 50 年的秘密。 隨著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ORNL)計算能力的不斷提高,一組研究人員已經解開了這個謎團,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物理學》(Nature Physics)期刊上。
  • 物理學家終於揭開物理學中的β衰變之謎!
    這一研究發現,填補了物理學中對β衰變理解上的一個長期空白。β衰變是恆星產生重元素的重要過程,在預測某些核反應過程時,需要考慮一些微妙的影響,或者更現實的物理因素。由於核關聯和涉及衰變核子的相互作用結合,這種附加處理提出了一個極端的計算挑戰。 第一原理計算表明,與自由中子衰變相比,兩個核子之間的強相關性,和相互作用,減緩了原子核中的衰變,這影響了重元素的合成和尋找無中微子雙β衰變。研究發現,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在衰變中包括兩個核子來解釋。
  • 尋找最罕見的衰變
    【尋找最罕見的衰變】而尋找違反輕子數的關鍵在於一個叫做「無中微子雙β衰變」的過程。一個「普通」的雙β衰變允許一個罕見的衰變過程發生:原子核內的兩個中子會同時衰變成兩個質子、兩個電子和兩個反中微子。這樣就能夠使衰變過程的前後輕子數守恆。
  • 幽靈般的新物理學燈塔——中微子
    中微子和反中微子首先在核β衰變中觀察到,其中原子與反中微子一起發射電子。在幾種核同位素中,兩種β衰變可以同時發生,在正常情況下,它們會發射兩個電子和兩個反中微子。然而,如果中微子是Majorana粒子,那麼在第一次衰變中發射的相同的反中微子可以在第二次衰變中被吸收。結果是雙β衰變,不會發出任何中微子或反中微子。
  • 前沿物理:EXO-200搜索馬約拉納中微子
    這項觀測實驗旨在利用富含同位素的氙-136探測「無中微子雙β衰變」這個過程的科學證據。儘管EXO-200還沒有找到有關衰變過程的任何統計學上的顯著證據,但他們縮小了衰變半衰期的搜索區間。中微子是由中子經過β衰變產生的無電荷的粒子,它們通過弱力與其他粒子相互作用。儘管我們現在有實驗證據表明,中微子有三種類型——電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它們的質量各不相同,但是目前研究人員無法確定它們單個的質量。但是觀測中微子雙β衰變(假如它們被觀測到了的話)可以用來確定單個中微子的絕對質量。
  • 誰偷走了核電站的中微子?大亞灣新發現:也許算錯了核反應
    曹俊介紹,這種研究可以通過精確測量衰變的電子能量端點,或者測量無中微子雙衰變(假如存在這類衰變的話),或者通過宇宙學測量。這樣可以得到中微子質量的另一個關係式,結合上述已知的條件,就能解出3種中微子的質量。不過,無論哪種情況,要算出中微子的質量,都必須先知道中微子的質量順序。
  • 泰坦上的粒子相互作用支持尋找新物理學發現
    雖然在實驗中觀察到中微子的雙重β衰變,但研究小組專注於無中微子雙β衰變 - 一種由沒有中微子發射的理論預測的雙β衰變類型只有電子。可以觀察到的是,這種無中微子的過程對物理學家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它可能會導致超出當前被稱為標準模型的粒子物理模型的新發現。標準模型是宇宙中除了引力之外的所有已知的亞原子粒子和基本力的描述,在實驗中一再地「」舉起來」。
  • 本體轉換的中微子可以根本上揭示人類的存在,但它能被我們發現嗎
    CUORE實驗尋找的是馬約拉納中微子在無中微子雙β衰變過程中相互湮滅的特徵。在正常的雙β衰變過程中,原子核中的兩個中子同時轉變為兩個質子,並釋放出一對電子和一對反中微子。雖然這一核活動極其罕見,在每個原子中每一萬億億(10^20)年才會發生一次,但已經在現實生活中被觀察到了。
  • 鍺探測器陣列完成首次無背景幹擾搜索
    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一項粒子物理學重大突破:鍺探測器陣列(GERDA)實驗的物理學家完成了首次無背景幹擾搜索,但未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跡象。「無中微子雙β衰變」是一种放射性衰變,如果被發現存在,將證明中微子是其自身的反粒子,從而結束粒子物理學界長期爭論的一個議題。
  • 未來論壇|王貽芳:中微子物理的研究前途非常光明|獲獎者報告
    江門中微子實驗不是最終的,我們準備在2030年的時候做一個升級,這個升級的方案就是在江門中微子實驗液體閃爍體中間,再放一個液體閃爍體球,其中填充另外一種液體閃爍體,我們可以研究新的科學目標,我們叫作「無中微子雙β衰變」。無中微子雙β衰變可以告訴我們中微子到底是自身的反粒子,還是說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是不同的粒子,這對我們的粒子物理是非常重要的。
  • 中國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 打開中微子研究新大門
    孫自法 攝主持大亞灣實驗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表示,大亞灣實驗取得的重要成果,不僅讓中國在基礎科學國際前沿的中微子研究領域躋身全球第一方隊,更為未來中微子研究指明方向,打開了新一代中微子研究大門。
  • 中微子之謎:它總是以光速行進嗎?
    中微子最初於1930年提出,當時一種特殊的衰變類型——β衰變似乎違反了所有最重要的兩個守恆定律:能量守恆和動量守恆定律。當原子核以這種方式衰減時,它的原子序數增加1,發射了一個電子,並失去了一點點質量。當將電子的能量和衰變後核的能量相加時,它總是比初始原子核的質量小一些。當測量電子和衰變後核的動量時,它與衰變前核的初始動量不匹配。
  • 意科學家在地球深處發現反中微子 將揭衰變元素規律
    義大利科學家表示,他們在地球內部很深的地方探測到了反物質粒子,這些粒子可能源於地球內部的放射性衰變,研究這些粒子,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地球內部的熱流如何影響火山和地震等地表活動。  義大利國家原子物理研究所巨石峰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一個尼龍球探測器裡發現了這些反物質——反中微子。反中微子是中微子對應的反物質粒子,其性質跟中微子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