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之謎:它總是以光速行進嗎?

2021-01-15 量子認知

幾十年來,中微子一直是最令人困惑和難以捉摸的宇宙粒子之一。從最初被預測到最終被檢測到,花費了20多年的時間,並且伴隨著許多驚喜,使它們在我們所知道的所有粒子中顯得如此獨一無二。

它們可以從一種類型(電子、μ子,τ子)「改變風味」為另一種。所有的中微子總是左旋,所有反中微子總是右旋。我們現在觀察到的每一個中微子的移動速度都與光速沒有區別。

中微子探測器

中微子總是以光速行進嗎?中微子具有質量,因此沒有理由它們不能以慢於光速的任何速度行駛。任何有質量的東西都可以慢於光速的任何速度傳播。為什麼我們現在只看到中微子以與光速一致的速度運行?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中微子最初於1930年提出,當時一種特殊的衰變類型——β衰變似乎違反了所有最重要的兩個守恆定律:能量守恆和動量守恆定律。當原子核以這種方式衰減時,它的原子序數增加1,發射了一個電子,並失去了一點點質量。

當將電子的能量和衰變後核的能量相加時,它總是比初始原子核的質量小一些。當測量電子和衰變後核的動量時,它與衰變前核的初始動量不匹配。要麼失去的能量和動量而使假定的基本守恆定律不適用,要麼是被迄今尚未發現的額外粒子帶走了多餘的能量和動量。

大型原子核中β衰變示意圖

用了約26年檢測到了這種難以捉摸的中微子。儘管仍然無法看到這些中微子,但可以檢測到它們發生碰撞或反應的粒子,從而提供中微子存在的證據,並展示了其性質和相互作用。中微子顯示了許多種方式,每種方式都提供了一種獨立的測量方法,並顯示其具有約束性的性質。

已經測量了核反應堆中產生的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已經測量了太陽產生的中微子;測量了與大氣相互作用的宇宙射線產生的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已經測量了粒子加速器實驗產生的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測量了最近一個世紀出現的超新星產生的中微子:SN1987A;近年來在南極洲冰層下已經測量到了來自活躍的銀河系中心的中微子。

距離約16萬5千光年的超新星SN1987A

綜合所有這些信息,已經獲得了有關這些幽靈般的中微子的大量信息,其中特別相關的如下事實:

所觀察到的每一個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移動速度都如此之快,它們與光速沒有區別中微子和反中微子都有三種不同的風味:電子、μ子和τ子所觀察到的每一個中微子都是左旋的,而每個反中微子都是右旋的中微子和反中微子通過物質時會從一種振蕩類型轉變為另一種類型,即改變其風味儘管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似乎以光速運動,但它們必須具有非零的靜止質量,否則這種「中微子振蕩」現象將是不可能的。

電子中微子振蕩進入其他兩種風味的概率分布

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具有多種能量,並且中微子與你發生相互作用的機率會隨著中微子的能量而增加。換句話說,你的中微子擁有的能量越多,與你互動的可能性就越大。

綜合所有的觀察,使我們能夠得出關於中微子和反中微子質量的一些結論。首先,它們不能為零。三種類型的中微子幾乎可以肯定彼此具有不同的質量,其中最重的中微子的質量約為電子質量的四百萬分之一。通過兩套獨立的測量值:宇宙的大規模結構和大爆炸留下的殘餘光,得出結論,在大爆炸中,宇宙中的每個質子大約產生了十億個中微子和反中微子。

中微子在宇宙大規模聚類數據中的烙印

這就是理論與實驗之間脫節的地方:從理論上講,由於中微子的靜止質量非零,因此它們應有可能減速至非相對論速度。從理論上講,從大爆炸中遺留下來的中微子應該已經減速,今天它們應該僅以幾百公裡/秒的足夠慢速度運動,以至於現在應該落入星系和星系團中,約佔宇宙所有暗物質的約1%。

但是在實驗上,根本不具備直接檢測這些緩慢移動的中微子的功能。實際上,它們是如此微小以至於沒有機會看到它們,所具有的微小的能量不會對我們的現有設備產生明顯作用。除非能夠加速現代中微子探測器的速度使其非常接近光速,否則這些應以非相對論速度存在的唯一低能量的中微子,將仍然無法被探測到。

中微子在大型物質箱中產生輻射而被探測

如果能夠檢測到這些與光速相比速度較慢的低能量的中微子,從而將能夠執行從未有過的重要實驗。想像有一個中微子,在你前方運行。如果能觀察這種中微子,則可以測量它的直線向前移動。如果能測量中微子的角動量,它就好像是在逆時針地旋轉。

如果中微子總是以光速運動,無論投入多少能力,都永遠無法超越。但是,如果中微子的靜止質量不為零,則應該可以使運動速度快於中微子。但是,無論這種中微子在你的前方還是後方,所觀察到的角動量必須是左旋,這意味著必須一直在逆時針方向上。

左旋中微子和右旋反中微子

這是一個使人著迷的悖論,似乎表明只需改變相對於中微子的運動就可以將物質粒子(中微子)轉變為反物質粒子(反中微子)。另外,也可能確實有右旋中微子和左旋中微子,而由於某種原因至今從未見過它們。這是有關中微子的最大的未解之謎,但是,如果能夠檢測到與光速相比速度較慢的低能中微子,則將解決這個問題。

實際上無法做到這一點。所檢測到的能量最低的中微子具有如此高的能量,其速度必須至少為光速的99.99999999995%。即使在宇宙距離上,當觀察到來自銀河系以外的星系的中微子時,也發現中微子的速度和光速之間沒有區別。

具有能量分布的兩個中微子和無中微子雙β衰變圖

儘管存在相當難度,但仍然有可能解決這個誘人的悖論。可能有一個不穩定的原子核,它不僅會經歷β衰變,而且會發生雙重β衰變:原子核中的兩個中子同時發生β衰變。觀察這樣一個過程:原子核將其原子序數改變2,發出2個電子,並且能量和動量都丟失,相當於發出了2個(反)中微子。

但是,如果僅通過更改參照系就可以將中微子轉變為反中微子,那意味著中微子是一種特殊的新型粒子,迄今為止僅在理論上存在的馬約拉那費米子。假設這意味著一個原子核發出的反中微子可以被另一個原子核吸收(作為中微子),並且將能夠衰減到:原子核的原子數改變了2,發射了兩個電子,但沒有中微子或反中微子發射。

目前正在進行幾個這樣的實驗,其中包括馬約拉那實驗(MAJORANA experiment),專門針對這種無中微子雙β衰變。如果觀察到它,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難以捉摸的中微子的認知。

尋找無中微子雙β衰變的馬約拉那實驗

但就目前的技術而言,可以通過它們的相互作用檢測到的唯一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移動速度與光速無法區分。中微子可能具有質量,但其質量如此之小,只有宇宙大爆炸本身製造的中微子才會緩慢移動,這些中微子可能是我們銀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我們無法直接檢測到它們。

從理論上講,中微子完全可以比光速慢的速度傳播。存在兩個問題:1. 慢速運動的中微子相互作用的概率非常低;2. 所發生的相互作用的能量非常低,以至於我們目前無法檢測到它們。

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唯一的中微子相互作用,是中微子以難以區分的接近光速運動的相互作用。在出現革命性的新技術或實驗技術之前,情況都會如此。

#中微子#

相關焦點

  • 6件玄之又玄的未解之謎,中微子超光速了嗎?
    平行世界說之謎---我們所看到的宇宙不可能形成於四維宇宙範圍內,也就是說,我們周圍的世界不只是在長、寬、高、時間這幾維空間中形成的。宇宙可能是由上下毗鄰的兩個世界構成的,它們之間的聯繫雖然很小,卻幾乎是相互透明的,這兩個物質世界通常是相互影響很小的「形影」狀世界。
  • 中微子是它自己的反粒子嗎?
    這似乎適用於中微子,一種不斷穿過我們身體的微小粒子。根據中微子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時釋放的粒子來判斷,科學家們可以分辨出中微子與反中微子在什麼時候相遇。但是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某些特性使科學家們想知道:它們是一樣的嗎?中微子是它們自己的反粒子嗎?
  • μ中微子「變身」τ中微子直接證據找到
    2011年9月,OPERA實驗組宣布,發現中微子的行進速度超過了光速。此言一出,引發公眾一片譁然,因為這顯然違背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實驗組隨後在測量中發現了很多潛在的錯誤來源,證明此項「發現」是錯誤的。但事情並沒有結束,現在,OPERA實驗組首次直接觀測到中微子之間的「變身」。  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中微子有三種類型或者「味」: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
  • 超新星爆炸釋放中微子和光子,為何中微子比光速快3小時到地球?
    簡單點說,就是一艘飛船要想擁有更快的速度,那麼需要裝載的燃料就越多,因為燃料越多可以讓飛船飛得越快,而要想達到光速,必須需要質量無窮大的燃料,既然這艘飛船的質量達到無窮大了,那麼它又怎麼可能達到光速了,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因此光速不可能達到。
  • 中微子真的可以超過光速嗎?科學界的烏龍事件——奧佩拉實驗!
    奧佩拉實驗:研究人員把大量質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然後轟擊靶物質,產生了高能量的中微子束;然後中微子穿過厚厚的地下巖石,被距離732公裡外的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檢測到,發現中微子速度比光速快了0.0025%;也就是在該實驗中,中微子比光子早到了60.7納秒(實驗誤差不超過10納秒),換成距離是20米。
  • 豎起大拇指,每秒就有600多億顆中微子,接近於光速從指尖穿過
    ,但這樣的本領,中微子卻具備,理論上,即便是厚達一光年的鉛板,中微子都可以輕鬆穿透。因為這取決於中微子自身的屬性,我們知道宇宙中有四大基本相互作用,而中微子只參與兩種,分別為:弱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其中引力相互作用幾乎是所有物體都會參與的,因此我們可以忽略,而剩下的弱相互作用,其反應截面非常小,形象點說中微子即便在原子內部(甚至原子核內部)穿行,也幾乎不會被捕獲(所以科學家們捕獲中微子都需要一個極為龐大的儀器)。
  • 顛覆物理學的中微子:宇宙中飛行速度幾乎達到光速
    在大爆炸之後的極短時間內就產生了無數的中微子。儘管中微子無處不在,但它們對於物理學家來說仍然是一個謎,因為這些粒子非常難以捕獲。中微子流能輕易地穿過大多數物質,就好像光線穿過透明的玻璃一樣,因為它們幾乎不與一般物質發生相互作用。據估計,此刻你身體上每平方釐米大約正有1000億個中微子穿過,但你對此沒有任何感覺。
  • 如果一個物體的速度超過光速,你能看到它嗎?
    當一個物體超過光速時,會有什麼現象?我們知道,按目前的理論,在這個宇宙沒有什麼比光速更快。那麼假設一個物體的速度超過光速,你能看到它嗎?然後,來自這些粒子的光會被延遲,類似的,它將處於藍色光譜的位置,這是一個真實現象,被稱為「切倫科夫輻射」,它是以195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俄羅斯偉大物理學家帕維爾·切倫科夫(PavelCherenkov)為名字命名的,他發現了這種現象,這也是1987年從深空到達中微子的基礎,當時人們認為以前是無質量的中微子被發現有非常小的質量。中微子的發現又在1988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引力波、電磁波、光子、x射線、伽馬射線和中微子在本質相同嗎
    標題裡實際上有三種不同的東西:引力波、電磁波和中微子。至於光子、X射線、伽馬射線跟電磁波是同一樣東西,電磁波和光子是同一事物的兩個屬性,科學上稱為波粒二象性,它是電磁相互作用的傳播粒子光子的兩個屬性。而X射線和伽馬射線則是不同頻率的電磁波,也可以說是攜帶不同能量的光子。
  • 如果,一個物體運動的速度超過了光速,我們能夠看見它嗎?
    事實上,你可能會看見它,這時它剛剛經過你的身旁。但是當這個物體向著你的方向超光速駛來的時候,你卻沒法看見它,就算它是在你的視線當中!假設一個物體的速度是超光速的,那麼從物體上反射出來的光線到你的眼睛接受這個光線的時間就會被延遲。此時,這個物體會比它身上所反射出的光先接近你,當物體經過你的身旁時,物體所反射出來的光才到達你的位置。
  • 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研究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不同
    科技日報北京4月16日電 (記者劉霞)由357名國際專家參與的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在《自然》雜誌15日發表的文章稱,他們歷時近10年的研究發現,繆子型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中微子的概率高於繆子型反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反中微子的頻率。
  • 中微子將成為解開宇宙未解之謎的關鍵:物質為何存在?
    中微子,這一個神秘的粒子,普通人從未見到過它,但是它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身邊,在自然界廣泛存在。最關鍵的是它非常小,可以輕易穿透任何物質,並且它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每秒鐘通過我們眼睛的中微子數以十億計,每秒鐘會有1000萬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穿過每個人的身體。
  • 中微子之謎:它是粒子還是能量?
    由於具有質量,它就有了慣性,並且可以對萬有引力作出反應。對於能量來說,它不佔據空間,也沒有質量,但是它能做功。他們還發現,物質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而能量大部分情況下則表現出波的形式。不僅如此,當時的物理學家還認為,物質是不能創生也是不能消滅的,同樣的道理對於能量也是適用的。宇宙中物質的總量是不變的,能量的總量也是不變的。於是,在當時就有兩條定律:質量守恆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
  • 中微子之謎:它是粒子還是能量?
    由於具有質量,它就有了慣性,並且可以對萬有引力作出反應。對於能量來說,它不佔據空間,也沒有質量,但是它能做功。他們還發現,物質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而能量大部分情況下則表現出波的形式。不僅如此,當時的物理學家還認為,物質是不能創生也是不能消滅的,同樣的道理對於能量也是適用的。宇宙中物質的總量是不變的,能量的總量也是不變的。
  • 同樣是超新星釋放出中微子和光子,為何中微子比光速還快3小時?
    如果我們把SN1987A按照半徑10^3米來處理,那這顆脈衝星赤道在自轉時的線速度就可以達到1.2*10^8m/s,光速是3*10^8m/s,也就是說,整個線速度已經非常接近光速了。如果有人可以活在站在SN1987A的赤道上,不考慮引力作用,那感覺一定很刺激。
  • 科學家詳解:中微子超光速實驗到底可不可信
    目前發現它有3種類型: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振蕩現象」是指中微子在飛行過程中通過振蕩形態從一種類型轉變成另一種類型。這次歐洲的OPERA實驗(乳膠徑跡裝置的中微子振蕩項目)研究μ中微子變為τ中微子的特性。  遼寧日報:沒想到測出了中微子的速度,比光速還快?  楊長根:按照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沒有粒子的速度是超過光速的,中微子也不例外。
  • 中子和質子的夸克有何不同,中微子雙β衰變意味著什麼?
    一個難以捉摸的放射性衰變在所有放射性衰變中,有一個被稱為中微子雙β衰變,物理學家都希望可以找到這個難以捉摸的它。因為,它可以說明放射性元素只是吐出了兩個電子,並沒有其他任何東西,這其中自然不包括無電荷,以及沒有被稱為中微子的粒子等物質。當這樣的衰變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呈現,那麼這也將和物理學的基本原則之一相駁。
  • 別了,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停止按鈕被按下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緩緩打開,沉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一幕發生在12月12日深圳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站現場。這標誌著這個藏在深圳大亞灣核反應堆群1600米外,百米高的花崗巖山體腹中的粒子物理實驗裝置正式退役。
  • 中微子的速度非常接近光速,為何質量沒有趨於無窮大?
    1905年愛因斯坦給出狹義相對論後,人們才認識到物體的質量會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並且當速度趨近於光速時,物體的質量會趨於無窮大。狹義相對論的質量速度關係早已得到了無數次實驗的檢驗。同步回旋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建造就與狹義相對論有著密切的關係,粒子在加速器中被加速後質量、周期等都會跟著發生變化,加速粒子用到的電場也就需要按照相對論同步發生變化。
  • 研究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不同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4月16日電 (記者劉霞)由357名國際專家參與的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在《自然》雜誌15日發表的文章稱,他們歷時近10年的研究發現,繆子型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中微子的概率高於繆子型反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反中微子的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