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不同

2020-12-03 環球網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北京4月16日電 (記者劉霞)由357名國際專家參與的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在《自然》雜誌15日發表的文章稱,他們歷時近10年的研究發現,繆子型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中微子的概率高於繆子型反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反中微子的頻率。最新研究中有跡象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存在差異,這或有助於闡明為什麼現在的宇宙由物質而非反物質主導。

中國科學院高能研究所研究員溫良劍對科技日報記者解釋說:「大爆炸理論指出,宇宙起源於約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當時應該產生了同樣數量的正反物質。如果正反物質數量相同,它們相遇時會彼此湮滅,僅留下光子和暗物質。然而,宇宙演化至今,似乎由物質主導,『正反物質不對稱』是自然界最大的謎團之一。有科學家認為,中微子或在這幕大劇中扮演重要角色。」

據溫良劍介紹,中微子分為電子型中微子、繆子型中微子和陶子型中微子三種類型(「味」)及其相應的反中微子,它可像變色龍一樣,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行進時改變其「味」這就是所謂的中微子振蕩。例如,來自太陽的電子型中微子在到達地球前會「變身」為陶子型中微子或繆子型中微子。

為研究這種振蕩現象,T2K團隊將在日本質子加速器研究中心產生的繆子型正反中微子發射到295公裡外的「超級神岡」探測器上。在極其罕見的情況下,繆子型正反中微子在行進中,分別會「變身」為電子型正反中微子。

鑑於中微子幾乎不與普通物質相互作用,10年間,T2K團隊從近1021次質子打靶產生的中微子中檢測到90個電子型中微子和15個電子型反中微子。數據分析表明,繆子型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中微子的概率高於繆子型反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反中微子的概率。不過,T2K最新結論尚未達到可以被稱為「發現」的水平。

溫良劍說:「儘管最新研究顯著性不高,但對下一代中微子實驗有積極意義。」

《自然》雜誌報導稱,為達到可以被稱為「發現」的要求,物理學家要求助下一代中微子探測器,未來幾年將有3款中微子探測器上線:中國江門中微子實驗將率先於2022年開始採集數據;美國「地下中微子實驗」和日本「頂級神岡」實驗分別擬於2025年、2027年「上崗」。

相關焦點

  • 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研究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不同
    科技日報北京4月16日電 (記者劉霞)由357名國際專家參與的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在《自然》雜誌15日發表的文章稱,他們歷時近10年的研究發現,繆子型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中微子的概率高於繆子型反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反中微子的頻率。
  • 研究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不同
    原標題:研究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不同 由357名國際專家參與的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在《自然》雜志4月15日發表的文章稱,他們歷時近10年的研究發現,繆子型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中微子的概率高於繆子型反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反中微子的頻率。最新研究中有跡象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存在差異,這或有助於闡明為什麼現在的宇宙由物質而非反物質主導。
  • 15、大一統方程解:中微子的類型及其正反對稱破缺
    以這種方式產生的極高能中微子,研究人員認為它們可能是第四種中微子(現有三種)。1、中微子的完備類型中微子最多有4種,每種都是左右旋二重態的,可分輕重兩類,每類又可分正反兩種。中微子的輕重,主要是由於所攜關係子的不同而不同,輕的所攜關係子為簡單共振子,是暗光子;重的中微子所攜關係子為複合關係子。結構配對子是相同的,前者的象為三爻卦,後者的象是四爻卦,所處階層也不同。
  • 《自然》:正反中微子不對稱的可能性達95%
    如果宇宙大爆炸和正反物質的理論成立,那麼今天的宇宙應該是由光子構成的,既找不到任何物質,也找不到任何反物質。然而眼前的花花世界告訴我們,正物質因為某種神秘的原因大獲全勝。科學家對這種神秘的原因非常感興趣,稱之為「正反物質對稱性破壞」,還有一個更專業的術語——對稱破缺。
  • 打破正反物質的對稱性?中微子真的這麼厲害嗎?
    正反物質粒子加速器是人為地提供各種高能粒子束或輻射線的現代化高科技儀器,它可以創造正反物質,簡單來說,它所創造的一半是物質,另一半是反物質。為什麼會有正反物質的出現呢?其實在我們的宇宙的物理學中存在一種對稱性,要求物質和反物質以相等的數量出現。但是當我們環顧宇宙時,我們看到的是正物質。
  • 研究:從中微子三味態互動探察超新星爆炸
    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團隊的一份研究發現,應該把中微子三個味態電子、渺子(muon)、τ子(tau)全部考慮在內,才能更全面地探察超新星爆發的過程。以往很多研究傾向於把中微子簡化分作電子中微子和非電子中微子兩類(即包括渺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進行研究,這份研究發現這不是個好方法。「我們的研究顯示,它們(三種味態)都很重要,忽略渺子不是一個好的策略。」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馬尼布拉塔・森(Manibrata Sen)說,「以往的研究是不全面的,而我們把三種味態全部包括考慮,看到的結果有著顯著的不同。」超新星是恆星以爆炸結束生命的一種形式。
  • 宇宙中微子背景是什麼?中微子為什麼是第二豐富的粒子
    中微子是怎樣是正反物質湮滅中大量存活的宇宙源於大爆炸,那大爆炸這個想法是咋來的?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推理,自從哈勃說我們這個宇宙不是恆定不變的,星光在紅移空間在膨脹,絕大多數星系正在遠離我們,而且離我們越遠的星系推行的速度越快。還不止這些,當你看到一個遙遠星系的時候,因為光速是有限的,所以你看到的是遙遠的過去。
  • Nature封面:宇宙物質起源的證據找到了,12國團隊耗時十年,中微子不...
    通過不同位置光電倍增管的電信號數據,科學家們就可以確定中微子的入射方向和「味道」。 如果正反物質不一樣多,必須在宇宙誕生初期CP對稱性被破壞。 其實1960年代以來,物理學家已經發現了CP對稱性破壞,但多是其他一些較少見的粒子。 科學家們期望著有更大的CP不對稱被發現,直到最新中微子實驗結果的發表。 而來自T2K合作組織的這項最新研究成果,在極大程度上滿足了這一假設條件。
  • 12國團隊耗時十年,中微子不對稱揭示...
    通過不同位置光電倍增管的電信號數據,科學家們就可以確定中微子的入射方向和「味道」。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觀察到,長基線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振蕩的測量結果顯示,中微子比反中微子具有更高的震蕩概率。 這種差異由CP破壞相角表示。如果相角為0,並且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行為相同,則該實驗將檢測到大約68個電子中微子和20個電子反中微子。 事實卻並非如此。
  • 撲朔迷離的中微子
    反應堆實驗的一個關鍵因素是需要知道反應堆總共發射了多少個中微子(稱為通量)以及不同能量的中微子各佔多少(稱為能譜)。在早期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根據對反應堆中複雜的裂變過程的理解,通過計算或其他間接方法來估計這些數值,對理論模型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大亞灣實驗測得的反應堆中微子能譜有一個意外的特徵:在能量5百萬電子伏特(MeV)左右,數據超出理論預期10%,對應4倍標準偏差。
  • 研究表明:中微子應該是有質量的,但右手中微子卻很難被發現
    一個追蹤「新物理」中微子的國際研究團隊,對照理論家提出的標準模型擴展研究了與中微子探測相關的所有相關實驗數據。最新分析是第一次有如此全面的報導,顯示了右手中微子探索者面臨的挑戰規模,但也帶來了希望的火花。在所有已觀測到涉及中微子的過程中,這些粒子都表現出一種被物理學家稱為左手性的特徵。右手中微子,這是標準模型最自然的延伸,無處可見。
  • 奇怪的中微子行為可以解釋長期存在的反物質之謎
    例如,在20世紀60年代,他們發現夸克和反夸克的行為方式並不完全相同。但是這種對「電荷-共軛宇稱-反轉對稱性」(簡稱CP對稱性)的破壞並不足以解釋物質-反物質的差異。畢竟,夸克-質子和中子的基石-並不是唯一存在的亞原子粒子。它們有被稱為輕子的親屬,這一類別包括電子、子、τ粒子和中微子。
  • 學者:中微子探測為天文學研究開啟新窗口
    TXS 0506 + 056星系是四十年前德克薩斯州的射電望遠鏡首次觀測到的,正確地說它屬於耀變體(blazar),這是一類極其活躍的星系,以其劇烈的輻射以及難以預測的行為而著稱,耀變體的核心是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田中教授與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項目有合作,該望遠鏡每天掃描拍攝整個太空的伽馬射線圖像,十多年來積累了大量數據。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此次發現加速了中微子物理理論研究的進展,成為了中國物理學史上新的裡程碑式發現,可以說為中微子研究開啟了新的時代。高能物理研究所不僅在中微子實驗領域成績驕人,在中微子理論研究領域也表現出眾。大亞灣實驗項目的啟動和成功使得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更具資源優勢。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組也從1996年開始研究中微子振蕩並建立相關的新物理理論模型。
  • 科學家反向推算最輕中微子的質量
    北京時間8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使用了有關整個宇宙結構的數據,對宇宙中最小、最難研究的組成部分之一的質量進行測量。▲這張照片顯示的是一個圓柱形反中微子探測器的內部。
  • 中子和質子的夸克有何不同,中微子雙β衰變意味著什麼?
    因為,它可以說明放射性元素只是吐出了兩個電子,並沒有其他任何東西,這其中自然不包括無電荷,以及沒有被稱為中微子的粒子等物質。當這樣的衰變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呈現,那麼這也將和物理學的基本原則之一相駁。與此同時,也會推動尋找新物質的競賽。這是一個最長的實驗之一,通過它的結果顯示並沒有這個出現這個過程的暗示,這對於中微子雙β衰變的粉絲而言,可能不是一個好消息。
  • 天使粒子正反同體為啥不煙滅?
    從昨天開始,物理學界曝出一條大新聞,四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團隊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這一歷史性突破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
  • 華裔學者發現正反同體「天使粒子」 破解80年難題
    昨日,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四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發現「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它的獨特之處在於,是費米子中唯一的正反同體粒子。  這一研究成果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王康隆課題組主導,史丹福大學張首晟課題組及上海科技大學寇煦豐課題組等8家單位合作完成。通訊作者何慶林、寇煦豐、張首晟、王康隆,均為華人科學家。
  • 科學家從中微子三味態互動探察超新星爆炸
    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團隊的一份研究發現,應該把中微子三個味態電子、渺子(muon)、τ子(tau)全部考慮在內,才能更全面地探察超新星爆發的過程。以往很多研究傾向於把中微子簡化分作電子中微子和非電子中微子兩類(即包括渺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進行研究,這份研究發現這不是個好方法。「我們的研究顯示,它們(三種味態)都很重要,忽略渺子不是一個好的策略。」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馬尼布拉塔森(Manibrata Sen)說,「以往的研究是不全面的,而我們把三種味態全部包括考慮,看到的結果有著顯著的不同。」
  • 存在沒有反粒子的粒子,顛覆正反對立的世界觀
    這一預言在1932年被美國物理學家安德森在研究宇宙射線時證明。從此以後,宇宙中有粒子必有其反粒子被認為是永恆不變的真理。據張首晟介紹,在粒子物理中,標準模型範疇外的中微子被認為最可能是馬約拉納費米子,而且這一猜測有可能被「無中微子的beta雙衰變」實驗所驗證。但這項實驗所要求的精度在今後的10年到20年以內都難以達到。而在凝聚態物理中,馬約拉納費米子有可能作為某些新奇量子基態上的準粒子或元激發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