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封面:宇宙物質起源的證據找到了,12國團隊耗時十年,中微子不...

2020-11-27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量子位」(ID:QbitAI),作者:魚羊 曉查,36氪經授權發布。

眾所周知,宇宙誕生於一次大爆炸。

然而大爆炸之後發生了什麼,人類到現在也沒完全搞清楚。

比如說,我們發現的物理規律是對稱的,那麼對稱的定律就會讓大爆炸產生的正物質和反物質一樣多。

但正物質和反物質遇到一起就「灰飛煙滅」,所以如果正反物質一樣多,宇宙不會有質子電子,更不會有原子,更不會有生命誕生。

究竟是什麼打破了宇宙的對稱性?

在解開這一重要謎題的道路上,今天,人類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人們已經找到了正物質最終如何擊敗反物質的原因之一。

來自日本、美國、俄羅斯等12國的T2K團隊,經過十年的累計觀察發現,是中微子打破了這種對稱性,而宇宙終極的不對稱性可能就藏在中微子的不對稱中。

這一爆炸性的最新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Nature封面。

什麼是中微子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中微子?

任何物理現象都應該滿足的能量、動量、角動量守恆定律,核反應也不例外,但是科學家們發現,原子核的β衰變(放出一個電子)似乎並不滿足。

△ 氣泡室中觀測到的中微子

為了解釋這一現象,物理學家泡利提出原子核在裂變中還會放出一種很難探測到的不帶電粒子。

由於人類已經發現一種不帶電的中性粒子,叫做中子。這種不帶電更輕的粒子,只能被叫做「微小的中子」,也就是中微子。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物理學家王淦昌在1941年提出了一種探測中微子的方法,但是當時的中國還在抗戰中,根本沒有實驗條件。之後被另外兩位美國物理學家發現,並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我們的生活中,中微子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比陽光還要常伴。

因為最大的中微子源就是太陽,太陽是個巨大的核反應堆,核聚變會產生大量的中微子。

而每秒通過我們身體的就有幾萬億個。不過不必擔心輻射問題,因為中微子和物質的相互作用極弱,乃至可以輕鬆穿過一千個地球,所以對你身體幾乎不會有任何影響。

最初,科學家們根據太陽模型計算出中微子數量,和地球上探測到的數量存在巨大差異。差了多少呢?後者只有前者的1/3,剩下的2/3到哪裡去了?

考慮到地球和太陽之間幾乎是空無一物的真空,顯然中微子不可是被什麼東西擋住了,況且中微子的穿透力還這麼強。

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其實中微子總共有三種「味道」:電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τ子中微子。它們分別在電子、μ子、τ子參與的核反應中產生,也只能和對應的粒子反應。

這三種中微子在接近光速飛行的途中可以相互轉換,物理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中微子振蕩。

太陽內的核反應只能產生電子中微子,它在飛向地球的過程中,有2/3變成了μ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

而我們過去的實驗方法只能探測到電子中微子,所以就漏掉了另外的2/3。

「挖坑灌水」找中微子

既然中微子和物質之間的作用這麼弱,我們又如何找到它?

科學家給出的方法是「加大劑量」。

中微子和物質原子產生相互作用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如果我們用足夠的原子去「捕捉」中微子,總會有那麼幾個被發現的。

T2K實驗採用的探測器,就是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Super-K)。

超級神岡探測器位於1000米深的地下,由一座廢棄的砷礦改造而成。

超級神岡是一個高41.4米、直徑39.3米的不鏽鋼圓柱體「巨型水箱」,裡面裝著5萬噸超純水。

△ 超級神岡探測器內部

之所以選這麼深,是為了讓地球的巖層屏蔽掉其他射線粒子,而中微子穿透力最強,最後到達探測器的就幾乎只剩它了。

簡而言之,超級神岡就是「挖坑」和「灌水」。

為了發現為數不多被捕獲的中微子,超級神岡內部裝有11146個光電倍增管。

△ 超級神岡內的光電倍增管

當中微子和水中的原子核與電子發生反應後,就可能產生高能的電子或正電子,速度甚至超過了水中的光速。

當電子或正電子在水中以這麼高的速度前進時,就會在粒子後方的尾巴上產生切連科夫輻射。浸在水中的核反應堆發出的幽幽藍光,就是這種輻射。

△ 核反應堆產生的切連科夫輻射

輻射中的光子射入光電倍增管中,就會產生電子,電子在電場中加速,從而產生更多的電子,像雪崩一樣,最終產生可以探測到的電流。

通過不同位置光電倍增管的電信號數據,科學家們就可以確定中微子的入射方向和「味道」。

在這次Nature的封面文章之前,超級神岡在物理學歷史上可謂大名鼎鼎、屢立奇功,共產生了兩個諾獎級的研究成果。

日本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因為用超級神岡在探測宇宙中微子方面做出的貢獻,獲得了200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小柴昌俊

另一位日本物理學家梶田隆章因為用超級神岡「發現了中微子振蕩,證明了中微子具有質量」,獲得了20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原來中微子不對稱

說了這麼多,中微子和宇宙的起源又有什麼關係呢?

前蘇聯原子物理學家安德烈·薩哈羅夫(Andrei Sakharov)曾就宇宙物質起源問題提出過一種機制。

他猜想的原因之一,就是物質和反物質的對稱性並不完美,分子表現出的特性略有不同。這種差異可能導致宇宙大爆炸後的冷卻過程中,物質過剩。

如果宇宙後來的正反物質不一樣多,就需要滿足「薩哈羅夫條件」,其中的重要一條就是CP對稱性的破壞。

CP對稱性的意思是,把一個粒子的電荷換成與之相反的電荷,同時把粒子的自旋(自轉方向)翻轉過來,物理定律應該保持不變。

如果正反物質不一樣多,必須在宇宙誕生初期CP對稱性被破壞。

其實1960年代以來,物理學家已經發現了CP對稱性破壞,但多是其他一些較少見的粒子。

科學家們期望著有更大的CP不對稱被發現,直到最新中微子實驗結果的發表。

而來自T2K合作組織的這項最新研究成果,在極大程度上滿足了這一假設條件。

T2K使用日本質子加速研究中心(J-PARC)加速器產生的μ子中微子和μ子反中微子束,研究這些粒子和反粒子如何分別轉變為電子中微子和電子反中微子。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觀察到,長基線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振蕩的測量結果顯示,中微子比反中微子具有更高的震蕩概率。

這種差異由CP破壞相角表示。如果相角為0,並且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行為相同,則該實驗將檢測到大約68個電子中微子和20個電子反中微子。

事實卻並非如此。最終,T2K探測到了90個電子中微子和15個電子反中微子。

也就是說,在300公裡的行程中,中微子改變「味道」的可能性更高,而反中微子的這一概率則相應地低於預期。中微子和它的反粒子振蕩概率不一樣。

這是人類首次捕捉到中微子中的CP破壞現象。

在中微子中發現CP對稱性破壞,暗示著更大的不對稱性正在早期的宇宙中發揮作用。但中微子本身還是太渺小了,無法完成這項工作。

但是三種「味道」的中微子都可能與一種叫做「惰性中微子」的暗物質聯繫在一起,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會打破宇宙的平衡。

日內瓦大學物理學家,T2K合作組織發言人費德裡克·桑切斯(Federico Sánchez)這樣說道:

我們第一次捕獲到中微子中,CP破壞的現象。是一個真正的裡程碑。

同時,也高度證明了,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行為是不同的。

這一點同樣是個大突破——儘管人們已經發現了其他粒子中有物質-反物質差異,但那些差異太小了,並不足以解釋現實宇宙存在的現象。

下一步實驗,需要收集足夠的數據來證實這一新發現。

因為當前T2K的結果出於統計意義的3σ水平,如果完全排除物質-反物質對稱性,置信度會下降到2σ。而粒子物理學研究中,通常要求置信度為5σ。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物理學家Werner Rodejohann對此持樂觀態度,因為在自然界中,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如此不同,這將使證據累積的速度比預計快數年。

桑切斯也說,儘管目前的發現尚未滿足解決物質起源問題的所有條件,「但顯然正在朝正確的方向行進」。

而目前的結果,對下一步的研究有至關重要的指導意義。

不過,要達到5σ水平,僅靠T2K實驗是不太可能的。

所幸,物理學家們或許能在下一代中微子探測器中找到答案,即將投入使用的此類探測器包括: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T2K合作項目。

T2K的意思是東海(Tokai)到神岡(Kamioka),是日本的一個國際性粒子物理學實驗,參與的國家包括日本、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韓國、波蘭、俄羅斯、西班牙、瑞士、美國和英國。

T2K實驗旨在研究中微子在傳播過程中如何從一種味道變為另一種味道。中微子束自日本東海岸的J-PARC加速器產生,並被引導到日本西部山區的超級神岡中微子探測器,中微子束強度和成分的變化,能提供有關中微子性質的信息。

中微子的其他趣聞

最後,還有一事值得分享。

中微子,一直是粒子物理學界的研究熱點。

關於中微子的研究,還發生過許多有趣的故事。

比如去年11月,天才數學家陶哲軒破天荒和三位素昧平生的物理學家,一起發表了一個簡單方程式,求解特徵向量的數學論文,事情的起因就是中微子振蕩研究。

三位物理學家在計算中微子振蕩概率的時候發現:特徵向量和特徵值的幾何本質,其實就是空間矢量的旋轉和縮放。而中微子的三個味(電子,μ子,τ子),不就相當於空間中的三個向量之間的變換嗎?

還有「中微子超光速」烏龍記。

2011年9月,義大利OPERA研究組在歐洲核子中心宣布:他們在實驗中發現中微子的速度「跑」過了光速。這一發現挑戰了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中「光速不可超越」的理論基礎,引起極大關注。

不過,2012年初,研究人員發現其實是設備硬體問題造成了「超光速」的結果,鬧了個大烏龍。

接下來,為了更精確的結果,各國的科學家們還要繼續挖更大的坑、灌更多的水。

中微子和超級神岡是否會成就下一個諾貝爾獎呢?

傳送門: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177-0

Nature報導: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1022-3#ref-CR3

參考連結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neutrino-evidence-could-explain-matter-antimatter-asymmetry-20200415/https://www.imperial.ac.uk/news/196895/strongest-evidence-that-neutrinos-explain-universe/https://phys.org/news/2020-04-matter-antimatter-asymmetry-t2k-results-restrict.html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作者

相關焦點

  • 宇宙物質起源的證據找到了!12國團隊耗時十年,中微子不對稱揭示...
    在解開這一重要謎題的道路上,今天,人類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人們已經找到了正物質最終如何擊敗反物質的原因之一。 來自日本、美國、俄羅斯等12國的T2K團隊,經過十年的累計觀察發現,是中微子打破了這種對稱性,而宇宙終極的不對稱性可能就藏在中微子的不對稱中。
  • 宇宙物質起源的證據,找到了?-虎嗅網
    但正物質和反物質遇到一起就「灰飛煙滅」,所以如果正反物質一樣多,宇宙不會有質子電子,更不會有原子,更不會有生命誕生。究竟是什麼打破了宇宙的對稱性?在解開這一重要謎題的道路上,今天,人類又邁出了重要一步:人們已經找到了正物質最終如何擊敗反物質的原因之一。
  • μ中微子「變身」τ中微子直接證據找到
    中微子上演「變形記」 μ中微子「變身」τ中微子直接證據找到 2015-06-18 科技日報 劉霞 「變身」為τ中微子的直接證據。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中微子會與質子或中子相互作用,生成電子、μ子或τ子輕子,這被稱為中微子振蕩。長時間以來,科學家們一直不相信中微子能改變其類型,但始終堅信,中微子振蕩不僅在微觀世界最基本的規律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且與宇宙的起源與演化有關,例如宇宙中物質與反物質的不對稱很有可能由此造成。
  • 中微子將成為解開宇宙未解之謎的關鍵:物質為何存在?
    中微子,這一個神秘的粒子,普通人從未見到過它,但是它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身邊,在自然界廣泛存在。最關鍵的是它非常小,可以輕易穿透任何物質,並且它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每秒鐘通過我們眼睛的中微子數以十億計,每秒鐘會有1000萬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穿過每個人的身體。
  • Nature封面「撼動宇宙的粒子」證明宇稱不守恆或揭開宇宙最大謎團
    什麼是中微子?用發現者核物理學家Clyde Cowan的原話講,中微子是人類所能設想到的最微小的物質:質量輕微、不帶電、自旋為1/2,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單元。「撼動宇宙的粒子」中微子,旋轉跳躍不停歇中微子被稱為「撼動宇宙的小粒子」。無處不在卻又神秘莫測,容易創造卻難以捕捉。
  • Nature評出年度10大科學發現!中國團隊研究入選
    >8、物質與反物質的鏡像對稱性被打破T2K合作組收集了2009年到2018年間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數據這些結果可能是宇宙中物質-反物質不對稱性起源的最早標誌。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及其後續修正案禁止了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和使用。
  • 關於中微子的研究或許能揭示為什麼反物質在宇宙中會這麼少
    ,即物質與反物質含量的不對等。為什麼宇宙中物質會多於反物質?我們知道物質和反物質往往同時產生,比如伽馬射線可以分裂出一對電子-正電子對,而它們又可以通過相互湮滅發出兩個運動方向相反的伽馬光子,這體現了宇宙的對稱性。如果僅從這個角度我們應該可以得出結論,宇宙中的物質與暗物質應該含量是相等的。
  • 宇宙反物質去哪裡了?《自然》:正反中微子不對稱的可能性達95%
    大爆炸發生後,宇宙中既有正物質,又有反物質。電子的反物質是帶正電荷的正電子,中微子的反物質是反中微子,以此類推。最開始的時候,正物質和反物質的數量是相等的。科學家對這種神秘的原因非常感興趣,稱之為「正反物質對稱性破壞」,還有一個更專業的術語——對稱破缺。科學家希望找到正物質和反物質的差異,弄清楚它們湮滅時除了留下光子之外還留下了什麼,這樣就可以解釋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正物質世界。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一種不對稱性。
  • 反物質之謎、宇宙起源、時空旅行……這些都和神秘的「宇宙弦」有關?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後研究員、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物理研究員Jeff Dror舉例說明:「如果你一開始只有相同分量的物質和反物質,最終你會得不到任何東西。一切都會湮滅。」顯然,我們的宇宙仍然存在,但研究人員尚不確定這是為什麼,在宇宙起源之初究竟發生了什麼打破了天平的平衡。
  • 中微子在宇宙演化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人們常說我們還沒有探測到暗物質粒子,但這並不完全正確。我們還沒有探測到構成冷暗物質的粒子,但我們已經探測到了中微子。中微子有質量,不與光發生強烈的相互作用,所以它們是熱暗物質的一種形式。雖然它們不能解決暗物質之謎,但它們確實在我們宇宙的形狀和演化中發揮了作用。
  • 在38億光年外,發現中微子在「宇宙對撞機」中產生
    2018年7月12日,冰立方合作組織宣布檢測到第一個高能中微子,IceCube-170922A,它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宇宙起源。雖然中微子的宇宙起源被懷疑已有相當一段時間,但這是第一個可以確認其來源來自外層空間的中微子。這個中微子的「家」是一個活動星系核(AGN),即一個以超大質量黑洞為中心引擎的星系。
  • 在38億光年外,發現中微子在「宇宙對撞機」中產生!
    2018年7月12日,冰立方合作組織宣布檢測到第一個高能中微子,IceCube-170922A,它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宇宙起源。雖然中微子的宇宙起源被懷疑已有相當一段時間,但這是第一個可以確認其來源來自外層空間的中微子。這個中微子的「家」是一個活動星系核(AGN),即一個以超大質量黑洞為中心引擎的星系。一個國際團隊現在可以證明中微子的產生機制,並發現了一種相當於地球上對撞機的東西:噴射物質的宇宙碰撞。
  • 中微子可以解釋為什麼宇宙中物質比反物質多得多的原因
    這些亞原子粒子不帶電荷,極難被探測到,因為它們與其他形式的物質幾乎沒有相互作用。這兩位科學家想知道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之間的關係。事後看來,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在本周的《自然》雜誌上,研究人員——直接追隨考恩和萊恩的腳步——提出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之間的差異可能有助於解釋宇宙中最大的謎團之一大約138億年前,在大爆炸的時候,宇宙早期的每一個物質粒子都應該和反物質一起被創造出來。反物質與物質完全相同,但具有相反的物理性質,如電荷。
  • 反物質的發現揭示了宇宙起源的線索
    來自中微子的新證據指向了關於為什麼宇宙是由物質而不是反物質構成的幾種理論之一。一開始有物質和反物質,然後只有物質。這個問題是定義物理學的奧秘之一。上周,科學家們宣布了一項誘人的發現,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會告訴我們更多,而不僅僅是我們為什麼生活在一個物質的宇宙中——它可能會揭露宇宙最早時代的秘密,甚至會把我們所不知道的看不見的暗物質聯繫起來。
  • 反物質的發現揭示了宇宙起源的線索
    來自中微子的新證據指向了關於為什麼宇宙是由物質而不是反物質構成的幾種理論之一。一開始有物質和反物質,然後只有物質。這個問題是定義物理學的奧秘之一。上周,科學家們宣布了一項誘人的發現,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會告訴我們更多,而不僅僅是我們為什麼生活在一個物質的宇宙中——它可能會揭露宇宙最早時代的秘密,甚至會把我們所不知道的看不見的暗物質聯繫起來。
  • 怎麼證明世界由物質構成?
    在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後應產生了相同數量的物質和反物質。當它們相遇時會全部湮滅,只留下能量。然而,這樣的事情顯然沒有發生,否則今天我們就不會看到恆星、行星,甚至是生命的出現了。究竟是什麼導致了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輕微不對稱性,使今天的宇宙全是由物質組成的,而不是反物質?已知的物理學定律還無法完全回答這個問題。
  • 中微子也許能揭示物質存在的本源, 但科學家能找到它們嗎?
    科學家們正在尋找證據,證明被稱為中微子的幽靈粒子與它們自己的反物質對應物沒有什麼區別。如果得到證實,這一發現可能會解決一個困擾物理學家數十年的宇宙難題:物質到底為什麼存在? 科學家早就知道,物質有一對邪惡的孿生兄弟,被稱為反物質。
  • 宇宙中最神秘粒子並非是暗物質 疑似反中微子形成了地球
    科學家猜測在巖石層可能有一種新力量存在的證據,它能夠保護在此進行的最精密實驗不受到宇宙射線和其它高能粒子的輻射,幫助科學家窺探極其罕見的粒子。為了發現這種新基本力的存在證據,研究人員已經標記出地球地幔裡的電子的密度和自旋,目前正在調查這些地下電子是否會影響兩個相距4828千米的實驗中的中子和電子的自旋。如果地幔中的電子傳輸一種力量給實驗室裡的粒子,那麼它將改變粒子的自旋頻率。這種新基本力也將與引力、電磁力和強弱的核力一起影響宇宙的行為。
  • 第一個實驗證據:太陽在碳氮氧融合循環中產生中微子
    由Borexino項目合作組織的約100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上的一篇重磅論文報告說,他們直接從太陽中發現了中微子,這是首次直接揭示了碳氮氧(CNO)聚變循環正在我們的陽光下工作。
  • 科學家從未找到質子衰變證據,它是宇宙中的永恆力粒子嗎?
    圖註:無論是在星系團、星系、我們自己的恆星附近還是我們的太陽系中,我們對宇宙中反物質的分之子都有巨大而強大的限制。毫無疑問:宇宙中的一切,從行星到恆星,從星系團到星系間介質,都是以物質為主導的。從理論上講,有充分理由認為質子可能根本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