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物質起源的證據,找到了?-虎嗅網

2021-01-15 虎嗅APP


眾所周知,宇宙誕生於一次大爆炸。


然而大爆炸之後發生了什麼,人類到現在也沒完全搞清楚。



比如說,我們發現的物理規律是對稱的,那麼對稱的定律就會讓大爆炸產生的正物質和反物質一樣多。


但正物質和反物質遇到一起就「灰飛煙滅」,所以如果正反物質一樣多,宇宙不會有質子電子,更不會有原子,更不會有生命誕生。


究竟是什麼打破了宇宙的對稱性?


在解開這一重要謎題的道路上,今天,人類又邁出了重要一步:人們已經找到了正物質最終如何擊敗反物質的原因之一。


來自日本、美國、俄羅斯等12國的T2K團隊,經過十年的累計觀察發現,是中微子打破了這種對稱性,而宇宙終極的不對稱性可能就藏在中微子的不對稱中。


這一爆炸性的最新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Nature封面。



什麼是中微子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中微子?


任何物理現象都應該滿足的能量、動量、角動量守恆定律,核反應也不例外,但是科學家們發現,原子核的β衰變似乎並不滿足。


 氣泡室中觀測到的中微子


為了解釋這一現象,物理學家泡利提出原子核在裂變中還會放出一種很難探測到的不帶電粒子。


由於人類已經發現一種不帶電的中性粒子,叫做中子。這種不帶電更輕的粒子,只能被叫做「微小的中子」,也就是中微子。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物理學家王淦昌在1941年提出了一種探測中微子的方法,但是當時的中國還在抗戰中,根本沒有實驗條件。之後被另外兩位美國物理學家發現,並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我們的生活中,中微子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比陽光還要常伴。


因為最大的中微子源就是太陽,太陽是個巨大的核反應堆,核聚變會產生大量的中微子。


而每秒通過我們身體的就有幾萬億個。不過不必擔心輻射問題,因為中微子和物質的相互作用極弱,乃至可以輕鬆穿過一千個地球,所以對你身體幾乎不會有任何影響。


最初,科學家們根據太陽模型計算出中微子數量,和地球上探測到的數量存在巨大差異。差了多少呢?後者只有前者的1/3,剩下的2/3到哪裡去了?



考慮到地球和太陽之間幾乎是空無一物的真空,顯然中微子不可是被什麼東西擋住了,況且中微子的穿透力還這麼強。


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其實中微子總共有三種「味道」:電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τ子中微子。它們分別在電子、μ子、τ子參與的核反應中產生,也只能和對應的粒子反應。


這三種中微子在接近光速飛行的途中可以相互轉換,物理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中微子振蕩。



太陽內的核反應只能產生電子中微子,它在飛向地球的過程中,有2/3變成了μ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


而我們過去的實驗方法只能探測到電子中微子,所以就漏掉了另外的2/3。


「挖坑灌水」找中微子


既然中微子和物質之間的作用這麼弱,我們又如何找到它?


科學家給出的方法是「加大劑量」。


中微子和物質原子產生相互作用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如果我們用足夠的原子去「捕捉」中微子,總會有那麼幾個被發現的。


T2K實驗採用的探測器,就是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


超級神岡探測器位於1000米深的地下,由一座廢棄的砷礦改造而成。


超級神岡是一個高41.4米、直徑39.3米的不鏽鋼圓柱體「巨型水箱」,裡面裝著5萬噸超純水。


超級神岡探測器內部


之所以選這麼深,是為了讓地球的巖層屏蔽掉其他射線粒子,而中微子穿透力最強,最後到達探測器的就幾乎只剩它了。


簡而言之,超級神岡就是「挖坑」和「灌水」。


為了發現為數不多被捕獲的中微子,超級神岡內部裝有11146個光電倍增管。


超級神岡內的光電倍增管


當中微子和水中的原子核與電子發生反應後,就可能產生高能的電子或正電子,速度甚至超過了水中的光速。


當電子或正電子在水中以這麼高的速度前進時,就會在粒子後方的尾巴上產生切連科夫輻射。浸在水中的核反應堆發出的幽幽藍光,就是這種輻射。


核反應堆產生的切連科夫輻射


輻射中的光子射入光電倍增管中,就會產生電子,電子在電場中加速,從而產生更多的電子,像雪崩一樣,最終產生可以探測到的電流。


通過不同位置光電倍增管的電信號數據,科學家們就可以確定中微子的入射方向和「味道」。



在這次Nature的封面文章之前,超級神岡在物理學歷史上可謂大名鼎鼎、屢立奇功,共產生了兩個諾獎級的研究成果。


日本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因為用超級神岡在探測宇宙中微子方面做出的貢獻,獲得了200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小柴昌俊


另一位日本物理學家梶田隆章因為用超級神岡「發現了中微子振蕩,證明了中微子具有質量」,獲得了20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原來中微子不對稱


說了這麼多,中微子和宇宙的起源又有什麼關係呢?


前蘇聯原子物理學家安德烈·薩哈羅夫曾就宇宙物質起源問題提出過一種機制。


他猜想的原因之一,就是物質和反物質的對稱性並不完美,分子表現出的特性略有不同。這種差異可能導致宇宙大爆炸後的冷卻過程中,物質過剩。



如果宇宙後來的正反物質不一樣多,就需要滿足「薩哈羅夫條件」,其中的重要一條就是CP對稱性的破壞。


CP對稱性的意思是,把一個粒子的電荷換成與之相反的電荷,同時把粒子的自旋翻轉過來,物理定律應該保持不變。


如果正反物質不一樣多,必須在宇宙誕生初期CP對稱性被破壞。


其實1960年代以來,物理學家已經發現了CP對稱性破壞,但多是其他一些較少見的粒子。


科學家們期望著有更大的CP不對稱被發現,直到最新中微子實驗結果的發表。


而來自T2K合作組織的這項最新研究成果,在極大程度上滿足了這一假設條件。



T2K使用日本質子加速研究中心加速器產生的μ子中微子和μ子反中微子束,研究這些粒子和反粒子如何分別轉變為電子中微子和電子反中微子。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觀察到,長基線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振蕩的測量結果顯示,中微子比反中微子具有更高的震蕩概率。


這種差異由CP破壞相角表示。如果相角為0,並且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行為相同,則該實驗將檢測到大約68個電子中微子和20個電子反中微子。


事實卻並非如此。最終,T2K探測到了90個電子中微子和15個電子反中微子。



也就是說,在300公裡的行程中,中微子改變「味道」的可能性更高,而反中微子的這一概率則相應地低於預期。中微子和它的反粒子振蕩概率不一樣。


這是人類首次捕捉到中微子中的CP破壞現象。


在中微子中發現CP對稱性破壞,暗示著更大的不對稱性正在早期的宇宙中發揮作用。但中微子本身還是太渺小了,無法完成這項工作。


但是三種「味道」的中微子都可能與一種叫做「惰性中微子」的暗物質聯繫在一起,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會打破宇宙的平衡。


日內瓦大學物理學家,T2K合作組織發言人費德裡克·桑切斯這樣說道:


我們第一次捕獲到中微子中,CP破壞的現象。是一個真正的裡程碑。


同時,也高度證明了,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行為是不同的。


這一點同樣是個大突破——儘管人們已經發現了其他粒子中有物質-反物質差異,但那些差異太小了,並不足以解釋現實宇宙存在的現象。



下一步實驗,需要收集足夠的數據來證實這一新發現。


因為當前T2K的結果出於統計意義的3σ水平,如果完全排除物質-反物質對稱性,置信度會下降到2σ。而粒子物理學研究中,通常要求置信度為5σ。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物理學家Werner Rodejohann對此持樂觀態度,因為在自然界中,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如此不同,這將使證據累積的速度比預計快數年。


桑切斯也說,儘管目前的發現尚未滿足解決物質起源問題的所有條件,「但顯然正在朝正確的方向行進」。


而目前的結果,對下一步的研究有至關重要的指導意義。


不過,要達到5σ水平,僅靠T2K實驗是不太可能的。


所幸,物理學家們或許能在下一代中微子探測器中找到答案,即將投入使用的此類探測器包括:


中國的JUNO,計劃在2022年投入使用;


美國的DUNE,計劃在2025年開始使用;


位於超級神岡附近的Hyper-Kamiokande,預計於2027年開始使用。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T2K合作項目。


T2K的意思是東海到神岡,是日本的一個國際性粒子物理學實驗,參與的國家包括日本、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韓國、波蘭、俄羅斯、西班牙、瑞士、美國和英國。



T2K實驗旨在研究中微子在傳播過程中如何從一種味道變為另一種味道。中微子束自日本東海岸的J-PARC加速器產生,並被引導到日本西部山區的超級神岡中微子探測器,中微子束強度和成分的變化,能提供有關中微子性質的信息。


中微子的其他趣聞


最後,還有一事值得分享。


中微子,一直是粒子物理學界的研究熱點。


關於中微子的研究,還發生過許多有趣的故事。


比如去年11月,天才數學家陶哲軒破天荒和三位素昧平生的物理學家,一起發表了一個簡單方程式,求解特徵向量的數學論文,事情的起因就是中微子振蕩研究。


三位物理學家在計算中微子振蕩概率的時候發現:特徵向量和特徵值的幾何本質,其實就是空間矢量的旋轉和縮放。而中微子的三個味,不就相當於空間中的三個向量之間的變換嗎?



還有「中微子超光速」烏龍記。


2011年9月,義大利OPERA研究組在歐洲核子中心宣布:他們在實驗中發現中微子的速度「跑」過了光速。這一發現挑戰了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中「光速不可超越」的理論基礎,引起極大關注。


不過,2012年初,研究人員發現其實是設備硬體問題造成了「超光速」的結果,鬧了個大烏龍。


接下來,為了更精確的結果,各國的科學家們還要繼續挖更大的坑、灌更多的水。


中微子和超級神岡是否會成就下一個諾貝爾獎呢?





相關焦點

  • 2020年諾獎彭羅斯:宇宙在循環並找到證據!宇宙起源被改寫?
    》,大概內容就是:宇宙在循環,宇宙大爆炸之前,還存在另一個宇宙,也就是宇宙在加速膨脹,此後還會讓所有的物質變成能量體,宇宙的黑洞也會通過霍金輻射衰變證明。,再次成為一片混沌體,此後它將會再次發生爆炸,誕生新的宇宙,就這樣,反覆陷入循環之中,並且在這篇論文中,彭羅斯指出了上一個宇宙特徵的證據,發現了6個「霍金點」(直徑相當於8個月球直徑、溫度稍高的點)。
  • 評「宇宙的起源方式要改寫?宇宙在循環並找到了證據」
    評「宇宙的起源方式要改寫?諾獎得主彭羅斯:宇宙在循環並找到了證據」2020年10月24日彭羅斯和霍金的理論,遠不如一個中國人的理論更符合邏輯和宇宙的客觀存在。
  • Nature封面:宇宙物質起源的證據找到了,12國團隊耗時十年,中微子不...
    但正物質和反物質遇到一起就「灰飛煙滅」,所以如果正反物質一樣多,宇宙不會有質子電子,更不會有原子,更不會有生命誕生。 究竟是什麼打破了宇宙的對稱性? 在解開這一重要謎題的道路上,今天,人類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人們已經找到了正物質最終如何擊敗反物質的原因之一。
  • 宇宙物質起源的證據找到了!12國團隊耗時十年,中微子不對稱揭示...
    但正物質和反物質遇到一起就「灰飛煙滅」,所以如果正反物質一樣多,宇宙不會有質子電子,更不會有原子,更不會有生命誕生。 究竟是什麼打破了宇宙的對稱性? 在解開這一重要謎題的道路上,今天,人類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人們已經找到了正物質最終如何擊敗反物質的原因之一。 來自日本、美國、俄羅斯等12國的T2K團隊,經過十年的累計觀察發現,是中微子打破了這種對稱性,而宇宙終極的不對稱性可能就藏在中微子的不對稱中。
  • 宇宙起源方式要改寫?諾獎得主彭羅斯:宇宙在循環並找到了證據
    但彭羅斯認為,這樣的死寂的宇宙並不是結局,它還有起死回生的機會,這樣的宇宙又會經歷一次大坍縮,將時空、所有的能量聚集起來,又經歷一次大爆炸;這樣的大爆炸又開始誕生了一個新的宇宙。而我們宇宙正是來自於上一個宇宙的結束。在論文中,彭羅斯指出已經在微波背景輻射中找到了來自上一個宇宙特徵證據,6個直徑相當於8月球直徑、溫度稍高的點,這些點被稱為「霍金點」。
  • 宇宙起源方式要改寫?諾獎得主彭羅斯:宇宙在循環並找到了證據
    在遙遠的未來,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都會衰變為純能量,包括宇宙中的黑洞也會通過霍金輻射衰變。宇宙會變得除了存在能量以外空無一物,而且各處的溫度相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熱寂,這是我們的宇宙未來的命運。但彭羅斯認為,這樣的死寂的宇宙並不是結局,它還有起死回生的機會,這樣的宇宙又會經歷一次大坍縮,將時空、所有的能量聚集起來,又經歷一次大爆炸;這樣的大爆炸又開始誕生了一個新的宇宙。而我們宇宙正是來自於上一個宇宙的結束。在論文中,彭羅斯指出已經在微波背景輻射中找到了來自上一個宇宙特徵證據,6個直徑相當於8月球直徑、溫度稍高的點,這些點被稱為「霍金點」。
  • 諾獎得主彭羅斯:宇宙在循環輪迴,證據已找到。宇宙起源或改寫?
    彭羅斯從普朗克衛星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途中,找到了大概30個點。彭羅斯認為這30個點是黑洞蒸發之後留下的痕跡。由於黑洞蒸發理論是由霍金提出來的,因此這也被稱為霍金點。這些年以來,彭羅斯一直在發展共形循環宇宙學(CCC)理論,彭羅斯支持宇宙在大爆炸前已經存在的說法,並認為他認為我們的宇宙經歷了不斷的大爆炸和壓縮循環。作為這種奇特理論的證據,他指出在宇宙微波背景中奇怪的同心圓。
  • 宇宙暴漲理論,證據儘管很充分了,但無法完全解釋宇宙起源
    最早發現和一般物理學界公認的宇宙起源理論和大爆炸有關,根據這一理論,我們宇宙在138億年前始於一次劇烈的爆炸,而後經過了數十億年宇宙慢慢冷卻下來,星系由於大爆炸,宇宙至今仍然在快速膨脹,我們把這個稱之為大爆炸理論。宇宙的暴漲在宇宙之初的極端環境下引力可以翻轉,這種力不是把物質吸引到一起,而是排斥周圍所有物質,從而產生了巨烈的膨脹。
  • 宇宙起源或將改寫?諾獎得主彭羅斯:宇宙在循環,證據已找到
    這個模型的前身是宇宙大爆炸模型,之所以如今更名,主要是因為未來宇宙的演化主要是暗物質和暗能量來主導,只不過這兩種物質都是我們觀測不到。但是它們佔據了宇宙物質總量的大頭,已知的物質只有不到5%。,而暗物質和已知物質一樣都是引力。
  • 宇宙起源將被改寫,諾獎得主彭羅斯:宇宙在循環,已找到證據
    ,而他的論點則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找到了霍金點的存在!,而速度卻和距離大致呈正比,越遠的宇宙離去越快,結合這個現象,提出宇宙大爆炸的說法,一大波科學家為這個大爆炸模型提出了各種理論來驗證它是否符合觀測,比如太初合成物質比例和大爆炸產生的餘暉,而這些則隨著射電觀測技術的提升,一一得到了驗證,因此宇宙大爆炸說逐漸成為科學界的主流!
  • 反物質之謎、宇宙起源、時空旅行……這些都和神秘的「宇宙弦」有關?
    為什麼我們的宇宙(從原子、中子到黑洞)會存在?這似乎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看起來像哲學家們形上學的追根究底,但其著實是一個科學「問題」。目前,最廣為人們所接受的關於宇宙起源的是大爆炸理論。該理論中,宇宙是在過去有限的時間之前,由一個密度極大且溫度極高的太初狀態演變而來的。大爆炸後不久,宇宙膨脹拉伸了我們宇宙的微小種子,並將能量轉化為物質。
  • 地球的胺基酸起源被找到!早在天體形成之前,它已在宇宙中出現
    對於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一直都有外源說和內源說這兩種主流觀點。內源說自不必說,支持這個觀點的人相信:地球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星球,地球上的生命組成物質,也全部來自於地球之上,簡單來說,就是地球自帶生命元素,所以,地球才可以在誕生後不久,就孕育出生命。
  • 科學家找到多重宇宙存在證據 我們的宇宙不是首個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止水微信|公號ID:WYKXR163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日前,多位理論物理科學家聲稱自己已經找到了多重宇宙存在的一個關鍵證據
  • 宇宙起源被改寫,諾獎得主新觀點:宇宙不斷在循環
    地球是一個極大的球體,不過若是與宇宙相比,地球就是極小的了。宇宙極為廣茂,有著許許多多的天體並瀰漫著各種物質,地球的存在,只能說是宇宙中微小的一粒塵埃。可惜對於宇宙的起源,人類至今依然未能找到答案。經過現代天文的不斷觀測,也只能證明它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
  • 宇宙起源或將改寫?諾獎得主彭羅斯:有證據表明宇宙在循環
    導語:宇宙起源或將改寫?諾獎得主彭羅斯:有證據表明宇宙在循環問什麼會因為這個霍金點宇宙會實現再次循環呢?據科學數據表明,霍金點是一種表達宇宙微波輻射的一種漩渦狀的現象,而這一點也是解答彭羅斯觀點的關鍵所在,他利用普朗克衛星得到最為精確的輻射地圖,而在這些看起來極其相似的輻射中找到了三十個點。而這些點在彭羅斯看來則是黑洞膨脹到足夠大時然後縮成的奇點,也就是黑洞蒸發,著名科學家霍金也曾經提出過黑洞蒸發理論,所以被稱為霍金點。
  • 探索:來自宇宙的化學物質,可能曾經激活了地球上生命起源!
    達爾文的生命起源和演化沒有人確切知道生命到底是如何起源的,或者這個神奇的事件到底發生在什麼地方。基因是更為重要的物質,其中包含了構成細胞並使之運作的所有信息,它們可以自行複製,在細胞繁殖時可以將信息傳遞下去。為了弄清楚生命的起源,科學家們試著猜測細胞和基因的由來。由於這兩者的結構都是非常複雜的,因此它們的形成幾乎不可能是出於偶然。它們可能是從更簡單的構造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的。
  • 宇宙起源迎來新觀點,宇宙中真實存在「時光倒流」
    這只是對於我們個人而言的問題,但如果是對於整個世界,整個地球,整個宇宙來說,這些問題的答案又是什麼呢?一直以來,科學家對宇宙起源的討論就沒有停止過,各種觀點層出不窮。但是,目前大多數人都接受的說法是大爆炸學說。大爆炸學說支持的是宇宙的起源是一個不僅溫度非常的高,而且還十分密集的奇點。
  • 宇宙起源迎來新觀點,宇宙中真實存在「時光倒流」
    大爆炸學說支持的是宇宙的起源是一個不僅溫度非常的高,而且還十分密集的奇點。所謂奇點,就是一個體積近似無窮小的點,但是質量卻無窮大。正是由於奇點的特性,所以當它發生爆炸的時候,它裡面無窮大的物質向外爆炸,形成了不斷膨脹的宇宙。宇宙中所有的恆星。
  • 凡公雜文《宇宙起源論述》(第0007輯)物質本原粒子
    第六條: 宇宙物質在起源時的本原粒子的中心在宇宙初始起源時刻,因為物質是有窮多的,而空間是無窮大的,所以若以所有的物質本原粒子為標的物,以空間為背景分析,來權衡宇宙的話,那麼宇宙是可以界定為,物質本原粒子是有絕對的物質中心的.
  • 宇宙的起源
    在事實面前,愛因斯坦承認他在相對論公式中所加的宇宙常數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誤。儘管他感到有些刺激,並認為不盡合理,仍勉強地接受了「宇宙有個原始的必須性」的假說。由於理論和觀察都提供了充分的證據,此後科學界再不懷疑宇宙確實是在膨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