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起源

2021-01-15 末後號角


   

    雖然起源問題無法直接用科學的方法重演,但科學家們仍在觀察、推理的基礎上對宇宙的起源提出各種假說。現在,大爆炸論被廣泛地接受。李志航博士在《科學對基督教的挑戰》和梁斐生博士在《真金不怕紅爐火》兩本書中對此都有引人入勝的論述。


  宇宙不是永恆的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德國醫生奧伯斯(Olbers)從一個簡單的觀察中提出宇宙不是處于衡定狀態的假說。大家都知道星與星之間的夜空是完全黑暗無光的。奧伯斯首先想到,這說明宇宙中星球的數目是有限的,不能使宇宙的每個角落都發光。其次他假設,由於星球之間的萬有引力,星球之間的距離會越來越小;或者由於什麼尚不清楚的原因,萬有引力會被抵消,使星球間的距離不斷加大,即宇宙可能在膨脹。但這種假說未引起當時科學界的注意。

  本世紀二十年代,美國天文學家觀察到了紅移現象(red shift)。他們發現距地球很遠的星球或星系射到地球的光比離地球近的星的星光弱而且較偏紅色,即偏向可見光中的長波光譜。在聲學上有一種現象叫做都普勒轉移(Doppler Shift):當一個運動物體接近我們時,我們收到的它的聲波頻率偏高;當它遠離我們而去時,我們收到的它的聲波則偏向低頻。一個最常見的例子是,當火車駛進站時,站在月臺上的人聽到它的鳴笛十分高亢;當它離站駛去時,笛聲則變得低沉。因此天文學家們把紅移現象解釋為:遠處射出紅光的星球正在以高速度遠離地球。

  幾年後,愛因斯坦於一九一七年發表了著名的普遍相對論,震動了科學界。一些科學家發現相對論的公式包含有宇宙不恆定的結論。但愛因斯坦不同意此見解,他當時以為自己的計算有誤差,於是在方程式中又加進一個常數,以抵消宇宙有不斷澎漲或收縮的可能性。

  一九三一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博(Edwin Hubble)用當代最大的二百寸天文望遠鏡驚奇地發現在銀河系外還有千千萬萬個天河系,而且這些天河系明顯地不斷迅速向外擴張。在事實面前,愛因斯坦承認他在相對論公式中所加的宇宙常數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誤。儘管他感到有些刺激,並認為不盡合理,仍勉強地接受了「宇宙有個原始的必須性」的假說。由於理論和觀察都提供了充分的證據,此後科學界再不懷疑宇宙確實是在膨脹了。


  大爆炸理論的確立

  基於宇宙在不斷澎漲的事實,早在四十年代,旅美俄裔物理學家伽莫(George Gamow)等科學家就預測說,只有一個從近於無限高溫迅速冷卻的宇宙,才能合理解釋質子和中子的融合,以致產生今天這個含73%的氫、24%的氦、和3%的重元素的宇宙;如果宇宙是由大爆炸產生的,在整個宇宙都可以測量到絕對溫度-273oC以上約五度的微光。只是,他們的預測並未引起應有的重視。當時,一般實驗室沒有足夠精密的儀器在如此低溫下來偵測這種微波。

  一九六四年,美國電訊公司的貝爾(Bell)研究所的兩位科學家彭茲雅(Arno Penzias)和威爾遜(Robert Wilson)用一種敏感的天線裝置測量銀河系的電波時,記錄到很多雜音。他們一直以為天線有毛病。但天線經過徹底檢查、確保無誤後,這些雜音仍然存在,而且從各個方向測量的結果完全一樣。這種雜音的強度所代表的溫度是-270oC左右。

  與此同時,以狄克(R. Dicke)為首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群物理學家也在尋找太空微波。他們理論計算的結果是,如果宇宙是由大爆炸而來,其遺留的爆炸微波所代表的溫度應是-263oC左右。有趣的是,這兩個研究小組並不相通,而且他們都不知道伽莫等人在1948 年所作的計算。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得知了彼此的研究情況,並認為彭茲雅和威爾遜接收到的雜音正是大爆炸後餘留至今的微波幅射!當他們的研究結果在天文物理學報上發表後,引起強烈震動。其他科學家隨後所從事的觀測和計算,也完全一樣。由於這一震驚世界的發現,彭茲雅等獲得1978年諾貝爾獎。美國太空總署發布的宇宙背景探測衛星(COBE)在大氣層以上測得的數據表明,宇宙是一個完全的幅射體,與大爆炸論相符。

  此外,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中最先形成的元素是原子量小於7的元素,主要是氫和氦。氫和氦在宇宙中的比例的理論推算與現今在宇宙中測定的是吻合的。二十年來,物理學家用核子加速器研究不同核子、粒子高速碰撞的結果,用以推測宇宙形成過程中不同核子的比例,其推測結果也與今天實際觀測的比例一致。

  大爆炸理論是否符合客觀實際,需要進一步被檢驗;宇宙是否有百億年的歷史,也值得商榷;該理論在細節上也存在不少問題。但因它合理地解釋了宇宙的膨脹,找到了大爆炸的直接證據;加之,按此理論推算的結論和在加速器中得到的數據,大都與在宇宙中觀測的實際情況相符。因此,大爆炸理論已成為現今被廣泛接受的理論。


  大爆炸理論的超然性質

  大爆炸理論的觀點、推論和實際觀測結果中,包含了許多奇特、不可思議和超越自然律的部分。對此,梁斐生博士在《真金不怕洪爐火》一書中有詳盡論述。我這裡只簡要地舉出幾點。

  第一,現在多數宇宙學家都認為,在大爆炸之前,只有虛無,連時間和空間也沒有。可是,如果什麼都沒有,爆炸怎麼會發生呢?而且,宇宙這種「無中生有」的起源是與熱力學第一定律不相符的。

  第二,前面提到,當一個過程處於初始階段時,冷熱不均衡,熵質很低,然後冷熱趨於均勻,熵值不斷增高。但英國著名天文學家彭羅斯(Roger Penrose)卻提醒人們,原始爆炸的火球原是處於熱膨脹平衡狀態,具有極高的熵值。這又與熱力學第二定律尖銳地對立。

  第三,根據宇宙新膨脹論,在大爆炸發生後的10-23秒的一瞬間,宇宙膨脹了10倍,其膨脹速度可高達1031米/秒遠遠地超越了相對論中的光速極限(3x109米/秒)。

  第四,現在大多數學者對大爆炸後10-35秒以後的過程已有不少共識,但對大爆炸後10-35 秒之內的情況卻根本無法窺測。因為在這段時間內,溫度極高,可達1032℃,一切自然律都失去了功效。換句話說,宇宙是在超自然的狀況中產生的。

  另外,我們一般人都會認為,如此劇烈的大爆炸的結果,一定是雜亂無章的,就象炸彈的爆炸一樣。然而實際情況卻大出人的預料。美國太空總署為偵測大爆炸遺留的背景微波幅射而特別發射的衛星於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升空後兩年內收集到的資料表明,宇宙每一個方向的背景溫度幾乎完全一致,只相差萬分之一凱爾溫度!到一九九二年,科學家從該衛星收集到的幾億個測量數據中發現,它們只相差萬分之三度!也就是說,大爆炸所產生的微波細浪是出奇地均勻、平滑!這是大大超乎人們的想像的。更奇妙的是,正是從這極微小的不均勻中,各種元素、星雲、星系得以產生,形成今日的宇宙!

  加拿大天文學家Hugh Ross指出:科學家們發現,為在宇宙中形成生命所需的必須物質,宇宙中的很多特徵一定要被精細微調。他在書中列舉了人們已發現的二十五種特徵。這些特徵之精確,使人瞠目。比如,宇宙的膨脹率不能與現今的膨脹率相差1055分之一!又比如,宇宙中電子與質子數目相等的精確度的誤差是1037分之一,否則宇宙的電磁力就將克服各種引力,使星體不能形成。1037分之一是什麼概念呢?Hugh Ross有一個形像的比喻。把十億個北美洲大小的面積鋪上硬幣,從地球一直鋪到月亮那麼高,其硬幣的總數就約為1037 。把其中一個硬幣塗上紅漆後,再混到硬幣堆裡去。在這個堆裡找到這枚紅漆硬幣的可能性就是1037 分之一!隨著對宇宙精妙的不斷認識,科學家們不能不面對宇宙的創造者。「某人精調大自然」、「超智慧」、「耍弄」、「無可抗拒的設計」、「上帝的手」、「最終的目的」、「 上帝的思想」、「優美的秩序」、「非常精密的平衡」、「超然聰穎」、「超自然結構「、 「超自然機制」、「合身裁剪」、「超然存在者」、「神工斧鑿」等等,已成為天文學家們描述這位造物主的常用語4。宇宙必有一個開始,一個超越自然律的開始。這個結論與進化的模式無法協調,卻與神創造宇宙的創造模式完全吻合。


  宇宙的起源和科學家的信仰

  筆者過去以為,並相信現在很多學生、學者仍然以為,科學研究的結果是最客觀、可靠的,因為科學家是不偏不倚、完全公允地從實驗、觀測數據中得出結論的。可惜,事實並非如此。這裡姑且不論那些不時被曝光的偽造實驗數據的醜聞。對一般科學家而言,由於世界觀和信仰不同,在科學研究中總會有意無意地、或多或少地重視或偏愛自己所預期的結果,會接受和堅持那些證據並不十分充分、但符合自己世界觀和信仰的假說或理論。真正要做到客觀、公正,敢於在真實面前修正自己的觀點是相當不容易的。這在宇宙起源的研究中也看得很清楚。

  不少受人文主義影響的科學家堅持宇宙永恆、自然演化的無神論觀點。在紅移現象被發現、推測宇宙在不斷膨脹的假說提出後不久,愛因斯坦推出相對論。當別人指出相對的公式中含有宇宙膨脹結論時,愛因斯坦不接受,以為自己的計算有誤,所以特引進一個宇宙常數以消除宇宙膨脹或收縮的可能性。雖然現在有些科學家認為,作為一種反重力的因素,愛因斯坦的這個宇宙常數是可能存在的(參見《Reason’s to Believe》,Third Quarter/1999, Vol/l No/3, P. 3),但當年愛因斯坦加上這一宇宙常數,並非出於科學的洞見,而是信仰的支配。因為他不願意相信宇宙有個開始。所以,在他公開承認失誤,接受了宇宙在膨脹、宇宙必有個開始後,心裡仍感到彆扭。他在和朋友的通信中說:「宇宙膨脹之說,對我有點刺激。」「承認這些證據的可能性,似乎不合理。」不過,這位科學巨匠是值得欽佩的,他畢竟有承認錯誤的勇氣。

  宇宙膨脹獲得充分證據後,伽莫等科學家早在本世紀四十年代就提出大爆炸論的假說,但不受科學界青睞。一九四八年三位英國天文物理學家邦迪(Herman Bondi)、高特(Thomas Gold)、和荷爾(Fred Hoyle)提出宇宙衡態論(Steady State),認為宇宙雖在膨脹,但宇宙可以從一個尚不知曉的地方不斷產生新物質(可能是氫),以填補宇宙膨脹後留下的空間,使宇宙的平均密度保持不變。此假說並無充分的事實依據,但因它既能解釋宇宙的膨脹這個事實,又表明宇宙不需要有個開始,因此立即獲得科學界的廣泛支持。可見,世界觀有時比事實更重要。

  現在,大爆炸理論已站住腳跟,衡態論已失去優勢。但仍有科學家不願接受宇宙有個開始的結論。於是又有人提出一種新的假說:循環論(Oscillating Theory)。這個假說承認宇宙是由大爆炸而來,宇宙在膨脹之中;但由於萬有引力,有一天宇宙不再膨脹,進而開始收縮,密度和溫度不斷增高后,復變成原始火球,於是又發生大爆炸。如此膨脹、收縮,周而復始,所以宇宙仍然不需要有開始。循環論也並沒有什麼事實根據。李志航博士在《科學對基督教的挑戰》一書中指出,循環論面對兩大難題。第一,除非宇宙的物質再增加十倍,否則沒有足夠的萬有引力可以阻止宇宙的膨脹。第二,根據物理學和熱力學的理論計算,如果宇宙真有不斷膨脹收縮的周期,每一周期中光子對核子的比例會越來越大;如果宇宙無盡地膨脹--收縮循環,今天光子對核子的比例應是無限大,但這顯然與事實不符。

  當然,也確有不少科學家在研究宇宙起源中進一步認識了神。因發現大爆炸餘留的微波幅射而獲得諾貝爾獎的彭茲雅(Penzias)就公開表示,《聖經》的記載和當前天文學的最佳科學佐證不謀而合。當美國著名的Lawrence Berkeley實驗室的科學家於1992年發現大爆炸遺留的微波幅射是那樣均勻雅致,那樣精美絕倫時,他們說這好象是親眼看到了神一樣!如第五章所述,戴維斯(Paul Davies)、荷爾(Fred Hoyle)等科學家的無神論世界觀正在改變之中。神一直藉著《聖經》和大自然向人們啟示他自己。凡真誠尋求真理的科學家都能認識他。


‍‍‍‍注:選自《遊子吟》,裡程。‍‍‍‍‍‍‍


創造論與進化論

神只存在與縫隙之間嗎?


禱告吧微信號 daogaoba

禱告吧以聖經真理為原則,在聖靈的引導下,以歸正神學為指導,喚醒基督徒對禱告的認識,提供學習禱告的資料,幫助您養成禱告的習慣,訓練禱告的精兵,凝聚禱告‍‍的力量。‍‍


 故事匯

我永不會忘記1946年的復活節。那時我十四歲,我的小妹妹歐曦十二歲,我的大姐達玲十六歲。我們與媽媽同住。我們知道窮乏時當怎樣過日子……

查看進入教會中的富翁

相關焦點

  • 宇宙的起源——大爆炸學說
    雖然希臘哲學家曾經考慮過永恆宇宙的可能性,但是,所有西方主要的宗教一直堅持認為宇宙是上帝在過去某個特定時刻創造的。像歷史學家一樣,宇宙學家意識到開啟未來的鑰匙在於過去。而研究過去就得追溯到宇宙的起源,關於宇宙的起源,歷史上可謂眾說紛紜,而最具權威也被眾多 觀測所證實理論還是大爆炸宇宙學說。宇宙是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37億年前一次爆炸後膨脹形成的。
  • 宇宙起源:宇宙大爆炸(2)
    宇宙起源:宇宙大爆炸(2)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宇宙膨脹,因為它引起了一個問題,是否最終所有事物都將遠離我們,像哈勃定律說的那樣,距離越遠移動越快。描述膨脹宇宙,這裡要使用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中涵蓋時空彎曲的概念,因為物質使得空間彎曲。
  • 宇宙的起源?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充滿了無盡未知與最深的恐懼,但即便是最深的恐懼也無法阻止我們對無盡未知的探索。我們好奇我們自己是從何而來?好奇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從何而來?好奇承載我們這個小世界的巨大空間又從何而來?這個巨大的空間,我們把它稱作——宇宙。何為宇宙?《尸子》:「古往今來謂之宙,上下四方謂之宇。
  • 宇宙的起源
    何為宇宙?《尸子》:「古往今來謂之宙,上下四方謂之宇。「《莊子·庚桑楚》:「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乎本剽者宙也。」由此我們知道宇宙就是天地萬物的總稱,包含無邊無垠的空間和無始無終的時間。宇宙從何而來?
  • 談談宇宙之外和宇宙起源之前
    自從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進行了一場時空理論革命之後,人類才開始認識到,原來宇宙不止一個,宇宙還有外面,宇宙起源還有起源之前。宇是空間,宙是時間。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愛因斯坦引力方程的史瓦西解出現黑洞。如果選擇克魯斯卡爾坐標系,就將消除黑洞視界半徑的奇性,結果出現四個片區:即第一片區(我們的宇宙)、第二片區(黑洞)、第三片區(另一個宇宙)、第四片區(白洞)。可見,只要相對論是正確的,白洞和黑洞以及兩個宇宙的出現就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 宇宙源頭真相篇---宇宙的起源是什麼?
    宇宙的起源是什麼,這是一個天大的數字和問題,因此,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宇宙,宇宙是幹什麼用的,如果不明白這兩點,光講宇宙起源
  • 科學與神話,宇宙起源
    關於宇宙起源有很多種說法,被二十幾世紀公認的說法是宇宙爆炸論。東西方的神創論都劃分在迷信裡。
  • 霍金稱宇宙大爆炸與上帝無關 宇宙無起源
    霍金在加州理工大學講宇宙起源。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18日報導,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霍金本周在加州理工大學演講時表示,上帝沒有在宇宙大爆炸和宇宙膨脹中發揮作用。霍金說,相較於神的幹預,量子理論和相對論能更好地解釋我們的存在,暗物質和暗能量可以闡釋宇宙起源問題。霍金進一步表示,宇宙事實上沒有起源。
  • 宇宙起源的相關報告
    想要了解宇宙的起源,就是蛋的誕生,而蛋的誕生和哺乳動物。也就是地球剛開始誕生的生命有關,也就是細胞,而和細菌不同,細菌只是一個單細胞。當細胞想要誕生子嗣時,是沒有哺乳動物和蛋。因此想要有哺乳動物和蛋,必須有環境和變異讓他們開始進行演化,才能形成這種生命。而且還要讓他們保持這種變異的效果,這種變異效果的產生,和光子的二象性恰恰相同,所以我們覺得光子的二象性和宇宙的起源,形成的效果有關的。
  • 宇宙起源是一個怎麼樣的過程
    宇宙起源一直是我們夢寐以求的追求問題。也曾有許多中理論和研究提出多種見解。我國也同過高海拔地區觀測站來觀測,並以此來解釋。
  • 宇宙的起源與發展
    宇宙對我們來說總是神秘而未知的,那麼我們有沒有想過宇宙的起源是怎樣的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宇宙的奧秘。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本身就在預言:時空在大爆炸奇點處開始,並會在大擠壓奇點處(假如宇宙在坍縮)或在一個黑洞的一個奇點處結束。
  • 研究宇宙結構起源的一項新測試
    這種相關性的精確形式可以區分充氣過程中波動的經典起源或量子起源。加利福尼亞大學和德國Deutsches Elektronen-Synchrotron DESY的兩名研究人員最近基於原始非高斯性的概念設計了一種測試,可以幫助確定宇宙結構的起源。他們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的論文中指出,檢測原始的非高斯性可以幫助確定宇宙的模式是起源於量子漲落還是經典漲落。
  • 萬物起源——宇宙大爆炸
    萬物起源,宇宙大爆炸,這個理論認為宇宙突然生成並且大小有限。直到20世紀中葉,大多數科學家還認為宇宙體積無限大,年齡無限長,直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讓我們對重力有了更好的理解。,那麼宇宙大爆炸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 宇宙起源可能不止大爆炸,還有另外的起源理論,你認可哪個?
    因此,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觀察研究宇宙手段的不斷進步,許多科學家也對宇宙的起源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和理論。其中,兩種起源理論擁有最多的人。讓我們看看。1.宇宙起源於正反物質的分離人們相信大多數人對反物質並不十分陌生,反物質具有與正常物質相反的電學性質。畢竟,反物質自20世紀初被預言存在以來,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 宇宙的起源,到底是誰創造了人類?
    ,而人類卻通過自身科技發展的進步逐漸發現了存在於宇宙之中的遠古造物者們,這雖然是電影中導演自身對宇宙及人類文明起源的一種理解,但是很多人也會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現實中的我們,到底是如何存在或者說是誰創造了我們呢?
  • 加拿大科學家提出宇宙起源新理論
    加拿大科學家日前提出了有關宇宙起源的新理論,認為我們所認識的三維宇宙可能起源於一顆毀滅後變成四維空間的恆星。當前最流行的「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是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37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膨脹形成的。
  • 宇宙起源並非只有大爆炸,還有兩種起源理論,你認同哪個?
    所以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觀測和研究宇宙手段的不斷進步,有許多科學家對宇宙起源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理論。而這其中有兩個起源理論認同的人數最多,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1、宇宙起源於正反物質分離    而隨著反物質被證明存在,一個20世紀初就曾被提出的問題,又重新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引發人們的討論:宇宙是從正反物質分離中起源。    當然了,終極問題並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得到答案的,所以這個理論目前仍處於研究階段。而研究該理論的學者認為,證明這個理論的關鍵性證據應該不在宏觀世界,而在量子層面的某種人類尚未發現的現象中。
  • 宇宙起源究竟是怎樣的?科學家推翻宇宙大爆炸理論,各執己見
    地殼由宇宙中的氣體和塵埃組成。那宇宙是怎麼形成的呢?那是最根本的問題所在。關於宇宙的起源問題,經過無數次的研究和猜測,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最具說服力的理論,即大爆炸理論。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最初只是一個點,這個點在科學上稱為奇點,它具有無限的密度和質量,由於某種未知的原因,奇點發生了爆炸,從那一刻起,時空就產生了,宇宙隨之誕生了,自從奇點爆炸以來,宇宙一直在不斷地膨脹,而且膨脹的速度毫無疑問超過了光速。順帶一提,光速極限論就是對宇宙中物質的運動速度的研究,而空間的擴張並不局限於此。
  • 對宇宙起源的探索:大爆炸理論、神造說
    1.1 人都在求問宇宙的起源我們人是一個很奇怪的動物,雖然神奇很小,無論是面對茫茫的大海,還是面對茫茫的穹蒼,或者是面對高山,人都是多麼的渺小。但是人卻擁有神奇的能力神奇的想像力。當孩子幾歲的時候,就會問一大堆的為什麼。孩子急於了解認識這個世界這個宇宙。我們很想知道這個世界的起源是這麼樣的。
  • 宇宙起源被改寫,諾獎得主新觀點:宇宙不斷在循環
    地球是一個極大的球體,不過若是與宇宙相比,地球就是極小的了。宇宙極為廣茂,有著許許多多的天體並瀰漫著各種物質,地球的存在,只能說是宇宙中微小的一粒塵埃。可惜對於宇宙的起源,人類至今依然未能找到答案。經過現代天文的不斷觀測,也只能證明它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