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在宇宙演化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2020-12-06 騰訊網

人們常說我們還沒有探測到暗物質粒子,但這並不完全正確。我們還沒有探測到構成冷暗物質的粒子,但我們已經探測到了中微子。中微子有質量,不與光發生強烈的相互作用,所以它們是熱暗物質的一種形式。雖然它們不能解決暗物質之謎,但它們確實在我們宇宙的形狀和演化中發揮了作用。

星系的聚集和引力透鏡效應是我們擁有的暗物質的證據,從這些證據進行分析,我們知道大多數暗物質一定是冷的,這意味著它可能是由重粒子組成的。科學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可能性,這些可能性包括被稱為軸子的奇異粒子和遍布宇宙的微小的原初黑洞。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暗物質的解決辦法。雖然大多數暗物質必須是冷的,但其他暖的或熱的暗物質也可能在宇宙形狀中發揮作用。中微子就是熱暗物質的一種形式。

物質的溫度是由其粒子的速度決定的。由於中微子的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所以它們是一種熱物質。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認為中微子是無質量的,因此不把它看成暗物質的一部分。到了20世紀90年代,人們才發現它們擁有質量。但是它們的質量太小了,以至於我們不知道它們的質量到底是多少。

我們只知道中微子有質量,如果它們沒有質量並且以光速運動,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中微子的狀態可以通過振蕩的過程而改變。所以中微子是暗物質的一部分,但是它們在宇宙中扮演什麼角色呢?

一個團隊用計算機模擬了中微子在宇宙尺度上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由於他們不知道中微子的質量,他們創造的模擬可以改變質量來研究不同的結果。他們發現,雖然中微子確實傾向於與星系聚集在一起,但它們實際上阻礙了冷暗物質聚集的數量。阻力的大小取決於中微子的質量。

早期的研究顯示了中微子質量如何影響宇宙演化,但這項研究顯示了中微子如何影響冷暗物質。進一步的研究甚至可以讓天文學家利用星系群來確定中微子的質量。使用宇宙中最大質量的物體來測量最小質量的粒子,這是一個很酷的想法。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破解中微子如何在銀河系聚集 事關「嬰兒宇宙」
    這是中國高校科研工作者在世界科學最前沿的中微子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次巨大進步。這一研究能夠了解來自嬰兒宇宙的信使——遺蹟中微子,如何在銀河系中聚集,而這關係到人們對宇宙的認知能否推進至宇宙誕生後僅1秒的時期。  5月9日,該項成果在《自然》雜誌的子刊《自然·通訊》上發表。  關於中微子的研究,一直是科學研究的最前沿。
  • 「天河二號」模擬出宇宙暗物質和中微子演化進程
    科技日報訊 (記者徐玢)由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博士後於浩然與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教授張同傑等組成的科研團隊,利用我國「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完成了3萬億粒子數的N體數值模擬,揭示了宇宙大爆炸
  • 在38億光年外,發現中微子在「宇宙對撞機」中產生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南極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探測到的中微子事件IceCube 170922A,似乎起源於遙遠的活動星系TXS 0506+056,距離地球為38億光年。TXS0506+056是眾多活動星系中的一個,為什麼以及如何只有這個特定的星系產生中微子,至今仍是一個謎。
  • 在38億光年外,發現中微子在「宇宙對撞機」中產生!
    2018年7月12日,冰立方合作組織宣布檢測到第一個高能中微子,IceCube-170922A,它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宇宙起源。雖然中微子的宇宙起源被懷疑已有相當一段時間,但這是第一個可以確認其來源來自外層空間的中微子。這個中微子的「家」是一個活動星系核(AGN),即一個以超大質量黑洞為中心引擎的星系。一個國際團隊現在可以證明中微子的產生機制,並發現了一種相當於地球上對撞機的東西:噴射物質的宇宙碰撞。
  • 日本科學家驗證了中微子塑造宇宙的理論
    宇宙大尺度結構中中微子(左)和暗物質(右)的密度分布。日本科維理宇宙物理學與數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東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吉田直樹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創造了宇宙學模擬,準確地描述了中微子在宇宙進化中的作用Vlasov-Poisson微分方程該團隊使用一個被稱為Vlasov-Poisson的微分方程來解釋中微子如何在宇宙中移動
  • 「天河二號」揭秘宇宙137億年演化進程
    記者今天從國家超算廣州中心獲悉,「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成功完成了3萬億粒子數的宇宙中微子和暗物質數值模擬,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萬年之後至今約137億年的漫長演化進程,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據介紹,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教授張同傑領銜的宇宙中微子數值模擬團隊參與了這一研究成果的技術攻關。「目前世界上只有『天河二號』能擔此重任。
  • 宇宙中微子可能來源於大質量黑洞的光冕
    有趣的是,冰立方中微子觀測站觀測到了一大波能量低於100TeV的中微子,與此相對應的高能伽馬射線則被費米伽瑪射線空間望遠鏡觀測到了。」科學家們將所有這些宇宙信使的信息結合起來,以了解宇宙中的事件,並在蓬勃發展的「多信使天體物理學」領域重建宇宙的演化。
  • 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葛韶鋒團隊提出宇宙遺蹟中微子的手徵振蕩...
    根據標準模型,中微子在最初被產生的時候應該都是左手分量,在傳播過程中,通過質量項轉變為右手分量,兩者循環往復地相互轉化、交替振蕩 。這個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之所以能夠發生,是因為李政道先生和楊振寧先生1956年提出的宇稱不守恆(Parity Violation):弱相互作用中費米子的左手和右手分量可以具有不同的相互作用強度。
  • 宇宙初始演化的奧秘
    宇宙大爆炸發生後是如何演化的?在138.2億年前,一個物質、時間、空間都捲曲成一個點,我們稱之為宇宙奇點。在某一個時間,宇宙奇點發生了大爆炸,我們的宇宙便開始進行了一個從極致熱到冷的演化過程。宇宙中只有中子、質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態的物質。隨著宇宙溫度的下降,當溫度降到10億度左右的時候,中子開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條件,它要麼發生衰變要麼與質子結合成重氫、氦等元素。化學元素就從這一時期開始形成了。
  • 太陽外圍「雪線」的形成涉及到宇宙中恆星演化的整個過程
    ……」點評太陽外圍「雪線」的形成涉及到宇宙中恆星演化的整個過程為什麼太陽系會存在「雪線」呢?道理就在宇宙碰撞之中。前面我們講過,任何宇宙碰撞發生時產生的物質噴發,都會存在相近似的運動慣性物質匯聚在等同噴發點距離的位置,過高或過低運動慣性物質都不可能存在在與噴發點同距離的區域。
  • 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中微子 將這樣改變宇宙
    科學家在地球上發現了一個「幽靈般」的亞原子粒子,一個困擾了科學家半個多世紀的宇宙之謎也許總算能就此解開。此次找到的高能中微子是該類型中首次被人類發現的粒子。科學家對其追根溯源,發現其來自40億光年外的一處橢圓星系。該星系中央有一個巨大的黑洞,中心直接瞄準地球發射光線和輻射。該星系屬於「耀變體」。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
    2012年3月8日,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王貽芳在北京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測量到其振蕩機率,將對粒子物理研究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 人體每秒有1000萬億個中微子穿越,宇宙中有什麼能夠阻擋它?
    中微子充滿著宇宙空間。中微子的產生在宇宙中有多種方式,最主要有:宇宙大爆炸產生的原生中微子,至今仍然存在於宇宙每個角落,成為溫度很低的宇宙背景中微子;超新星大爆炸產生的中微子;恆星核反應產生的中微子;宇宙射線轟擊大氣層、星際雲、塵埃等介質的原子核產生的中微子等。
  • μ中微子「變身」τ中微子直接證據找到
    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中微子會與質子或中子相互作用,生成電子、μ子或τ子輕子,這被稱為中微子振蕩。長時間以來,科學家們一直不相信中微子能改變其類型,但始終堅信,中微子振蕩不僅在微觀世界最基本的規律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且與宇宙的起源與演化有關,例如宇宙中物質與反物質的不對稱很有可能由此造成。
  • 新研究利用中微子探測超新星演化細節
    近年來很多天文學家都認同這樣的理論,也就是說認為中微子在超新星事件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因此認為中微子觀測可以作為了解超新星事件細節的有效途徑。但是探測中微子並不容易。那次的探測,促生了「中微子天文學」,並推測一個理論,稱超新星爆發事件中99%的能量來自中微子輻射。現在的中微子探測器比1987年有了些進步。科學家都在熱切地等待遇到下一次超新星爆發事件,希望捕捉到從爆發前夕一直到爆發的整個過程。
  • 宇宙中微子背景是什麼?中微子為什麼是第二豐富的粒子
    中微子是怎樣是正反物質湮滅中大量存活的宇宙源於大爆炸,那大爆炸這個想法是咋來的?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推理,自從哈勃說我們這個宇宙不是恆定不變的,星光在紅移空間在膨脹,絕大多數星系正在遠離我們,而且離我們越遠的星系推行的速度越快。還不止這些,當你看到一個遙遠星系的時候,因為光速是有限的,所以你看到的是遙遠的過去。
  • 撼動宇宙的小粒子——中微子
    2.1公裡的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SNO)在直徑12米的球型容器中裝了1000噸重水,他們通過對中性流相互作用和電子彈性散射作用的分析,對所有三個味的中微子都有靈敏度。而當宇宙迅速膨脹,粒子密度驟然下降後,中微子再也撞不上其它(有電磁力和強力作用的)粒子了,於是在宇宙大爆炸後僅一秒鐘,中微子就停止了和其它粒子的弱力作用,從此在宇宙中自由飄蕩——這就是宇宙中微子背景輻射[2]。你也許聽說過另一種宇宙背景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它和中微子背景輻射的原理類似,是與電子分離後的光子在宇宙中自由穿行。
  • 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中微子 或改變我們認識宇宙方式
    此次找到的高能中微子是該類型中首次被人類發現的粒子。科學家對其追根溯源,發現其來自40億光年外的一處橢圓星系。該星系中央有一個巨大的黑洞,中心直接瞄準地球發射光線和輻射。除宇宙射線外,這一最新發現還為科學家提供了探索宇宙深處的新途徑。就像2016年發現的引力波一樣,中微子也可能是一種新「信使」,可將能量攜帶至宇宙各處。這樣一來,中微子就成了繼光子和引力波之後的「第三種信使」。這一高能中微子最早由「冰立方」中微子觀測站於2017年9月22日探測到。這座巨大的觀測站位於南極冰層下方約1.6公裡處。
  • 【物理前沿】宇宙誕生猜想之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及宇宙演化。
    原標題:【物理前沿】宇宙誕生猜想之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及宇宙演化。在他的理論中,宇宙的誕生是從一個歐氏空間向洛氏時空的量子轉變,這就實現了宇宙的無中生有的思想。這個歐氏空間是一個四維球。在四維球轉變成洛氏時空的最初階段,時空是可由德西特度規來近似描述的暴漲階段。然後膨脹減緩,再接著由大爆炸模型來描寫。這個宇宙模型中空間是有限的,但沒有邊界,被稱作封閉的宇宙模型。
  • 中微子探測,瞥見太陽的靈魂
    當兩個質子融合成一個氘,會釋放這種PP中微子,這種中微子非常難以研究,因為中微子內部作用產生的能量很低,而充斥著巨量豐富的自然放射現象,輕易就覆蓋了其作用時發出的信號。」   波爾卡補充道:「由於只需要通過弱核力完成相互作用,它們穿過物質幾乎不受任何影響,因此,你很難從普通材料的核衰變中檢測和區分出它們。」   中微子會以三種狀態進入探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