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破解中微子如何在銀河系聚集 事關「嬰兒宇宙」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原標題:我科學家破解信使中微子如何在銀河系中聚集

  關係到人們對宇宙的認知能否推進至宇宙誕生後僅1秒的時期

  

遺蹟中微子在銀河系中的運動軌跡。東北大學供圖

  日前,東北大學理學院教授張鑫與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博士後張珏合作,在「宇宙遺蹟中微子的引力結團效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在N單體模擬中發展了一種重要的計算方法——重加權方法,使得只利用一次模擬即可得到不同中微子質量和相空間分布下的中微子密度輪廓,從而研究宇宙中最古老的中微子如何在銀河系中結團。這是中國高校科研工作者在世界科學最前沿的中微子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次巨大進步。這一研究能夠了解來自嬰兒宇宙的信使——遺蹟中微子,如何在銀河系中聚集,而這關係到人們對宇宙的認知能否推進至宇宙誕生後僅1秒的時期。

  5月9日,該項成果在《自然》雜誌的子刊《自然·通訊》上發表。

  關於中微子的研究,一直是科學研究的最前沿。迄今為止與中微子直接相關的科學研究已經獲得了四次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粒子之一,滿足費米-狄拉克統計規律,被歸到費米子大類中,是一種自旋為1/2的費米子。它不帶電,質量非常輕,以接近光速運動,與其他基本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被稱為宇宙中的「隱身人」。

  中微子是解開諸多宇宙之謎的關鍵,宇宙誕生時產生的「背景中微子」也被稱為宇宙遺蹟中微子,攜帶著早期宇宙的信息,是宇宙極早期的信使。據標準宇宙學模型預言,在宇宙極早期,溫度非常高密度非常大,所有的粒子都頻繁碰撞,但隨著宇宙溫度的降低,在宇宙誕生後1秒左右,由於中微子只參與弱相互作用,碰撞截面非常小,就不再與其他粒子碰撞獨自演化。這些最古老的中微子是宇宙大爆炸的遺蹟之一,形成了宇宙演化中的一個背景,成為人們探索極早期宇宙的最佳線索。

  「如果能夠十分精確地觀測『背景中微子』,就可直接探測到宇宙誕生1秒的時刻,能夠從中抽取很多早期宇宙的物理信息。這對於我們理解早期宇宙非常重要。」張鑫告訴記者,我們現在通過宇宙微波背景的觀測,已經了解到宇宙年齡為38萬年時的很多信息,更早期的信息就要靠「背景中微子」和「原初引力波」的發現。

  宇宙遺蹟中微子的實驗探測,是基礎物理中的重要課題,意義重大。目前,中國在中微子研究方面水平很高,中科院高能所領導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曾獲得國際大獎——基礎物理突破獎,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首次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的存在。在中微子理論方面,我國科學家也取得了喜人的成果。此次張鑫和張珏的研究,將對探測實驗產生直接影響,關係到能否捕獲遺蹟中微子這個「古老隱身人」。

  「這項工作需要採用一種天文學數值模擬方法——N體模擬來完成。」張鑫說,研究最初需要耗費大量的計算資源,雖然人們找到了N體模擬這種更簡單的辦法,但仍然耗時較多,我們找到的這個計算方法是個捷徑,可以只通過一次模擬,就得到各種不同情況下的結果,在幾分鐘之內即獲得原本需要數周時間計算所得到的結果,這將在未來的宇宙中微子背景探測實驗以及相關的唯象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

  利用該方法,張鑫與張珏發現,在地球附近,中微子密度差幾乎正比於中微子質量的平方。這將為即將開展的「託勒密」宇宙中微子背景的探測實驗計劃,提供關鍵的指導作用,預測實際的遺蹟中微子俘獲率。(記者 劉勇)

相關焦點

  • 日本科學家驗證了中微子塑造宇宙的理論
    宇宙大尺度結構中中微子(左)和暗物質(右)的密度分布。日本科維理宇宙物理學與數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東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吉田直樹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創造了宇宙學模擬,準確地描述了中微子在宇宙進化中的作用Vlasov-Poisson微分方程該團隊使用一個被稱為Vlasov-Poisson的微分方程來解釋中微子如何在宇宙中移動
  • 距地120億光年處,科學家發現「嬰兒銀河系」
    根據法新社的最新報導,在距離地球120億光年之外的地方,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類似於銀河系的星系,它也是目前發現的最遙遠的類銀河系,它有著一個閃爍的金色光環,看起來非常的穩定。研究認為,新發現的這個星系,或許會顛覆過去的宇宙早期理論。
  • 中微子在宇宙演化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我們還沒有探測到構成冷暗物質的粒子,但我們已經探測到了中微子。中微子有質量,不與光發生強烈的相互作用,所以它們是熱暗物質的一種形式。雖然它們不能解決暗物質之謎,但它們確實在我們宇宙的形狀和演化中發揮了作用。 星系的聚集和引力透鏡效應是我們擁有的暗物質的證據,從這些證據進行分析,我們知道大多數暗物質一定是冷的,這意味著它可能是由重粒子組成的。
  • 科學家利用銀河系尋找暗物質
    惰性中微子,3.5keV線,銀河系的新發現能為我們揭開暗物質的神秘面紗嗎?科學家們認為暗物質在銀河系中心周圍產生了一個明亮的球狀x射線輻射暈。雖然研究遙遠星系神秘信號的科學家們並沒有如他們所願發現暗物質。但是他們用來探測這種奇怪信號發明的新技術,即利用我們自己的星系來尋找暗物質的技術,可能會提升對這種令人難以捉摸的物質的搜尋機率。
  • 科學家追蹤宇宙中微子的來源意外發現幕後BOSS是怪物黑洞!
    科學家利用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Fermi Gamma-ray Space Telescope)首次發現了銀河系外高能中微子的來源。在被地球上的科學家發現之前,這個中微子幾乎以光速運行了37億年。這是科學家們所能識別的起源最遠的中微子。
  • 地球是可觀測宇宙的中心?科學家:宇宙一直在膨脹,它沒有中心
    為了把那38萬年的時間加上,科學家沒有用光子的速度來計算,而是選擇了中微子,中微子從宇宙誕生的那一刻便出現了。最後再考慮到宇宙膨脹的速度,得出了可觀測宇宙半徑為465億光年。至於具體的計算過程,需要用到大量天文學公式和微積分。話又說回來,地球為什麼會在可觀測宇宙的中心?這是巧合嗎?
  • 科學家計算引力不足以維持銀河系目前形態,那是什麼力量在維持?
    但事實上,所需要的引力要大於銀河系所能夠提供的質量,這意味是不是存在什麼人類無法觀測到物質存在。而且這個物質只提供引力,由於我們觀測是通過電磁波,因此這個物質是不參與電磁力的。於是,科學家就開始尋思這到底是什麼到底,具體來說,有這麼幾種可能。第一種就是黑洞,光子都跑不出去黑洞,因此肯定不可能用電磁波的方式來觀測,而且黑洞確實引力巨大。
  • 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中微子 將這樣改變宇宙
    科學家在地球上發現了一個「幽靈般」的亞原子粒子,一個困擾了科學家半個多世紀的宇宙之謎也許總算能就此解開。此次找到的高能中微子是該類型中首次被人類發現的粒子。科學家對其追根溯源,發現其來自40億光年外的一處橢圓星系。該星系中央有一個巨大的黑洞,中心直接瞄準地球發射光線和輻射。該星系屬於「耀變體」。
  • 科學家們發現「嬰兒」銀河系,與之前的理論相駁,星系異常穩定
    而那時候這個星系還是處於剛剛誕生不久的「嬰兒」狀態。和我們的銀河系相比它就顯得更為稚嫩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星系誕生的時候,宇宙也才誕生了15億年之久,根據科學家們的理論,在那個時候宇宙大爆炸之後,各個星系的位置都是混亂且不穩定的
  • 中國科技2020|探尋宇宙起源,中微子科研的中日美競合格局
    回看2020年,中國在探月工程、火星探測、衛星導航、載人深潛、量子研究、資料庫技術替代、核聚變技術國際參與以及中微子實驗和晶片製造等領域,均有亮眼表現或國家戰略部署。這些領域的科技研究,對應著怎樣的現實意義?中國的競爭優勢和現實挑戰格局如何?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又在哪裡?
  • 下一個上帝粒子:發現宇宙中微子將成焦點
    中微子    北京時間1月15日消息,新科學家報導,在深空尋找中微子或可能為我們研究宇宙提供新的展望,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雷·賈亞瓦哈納(Ray Jayawardhana)這樣說道。   有些中微子來自太陽,其它的則是宇宙射線撞擊原子時在上層大氣層裡產生的。此外還有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時產生的反中微子。每天經過地球的大部分中微子來自這三種情況。但科學家們還對探測來自更遙遠的中微子——宇宙中微子非常感興趣。   宇宙中微子有何特別之處?   宇宙裡某些非常暴力的現象會產生中微子。
  • 宇宙中微子背景是什麼?中微子為什麼是第二豐富的粒子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中微子僅次於光子作為宇宙第二豐富的粒子,也是宇宙大爆炸時遺留下來的古老遺蹟,除了微波背景輻射,宇宙標準模型最後一個未經驗證的預言就是中微子背景,那麼中微子在宇宙早期是怎樣產生的?它們如何能大量的保存下來?我們為什麼探測不到中微子背景?下面我就從宇宙的起源說起。
  • 中微子隱藏著許多宇宙的奧秘,對它的研究可以解開這些謎題
    它的身上背負著宇宙的許多奧秘,一旦我們有了研究它們的方法,自然而然就會解開這些宇宙奧秘。但是,研究它們的困難在於,它們不參與強力作用,而且引力相互作用也非常微弱。因此,它們可以暢通無阻地穿過物質,而不與其發生反應,因此我們很難發現它的存在。事實上,每秒鐘都有成千上萬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但是我們卻無法發覺。不僅如此,中微子還在不停地穿過整個地球。
  • 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中微子 或改變我們認識宇宙方式
    科學家在地球上發現了一個「幽靈般」的亞原子粒子,一個困擾了科學家半個多世紀的宇宙之謎也許總算能就此解開。
  • 科學家反向推算最輕中微子的質量:能發掘宇宙秘密
    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使用了有關整個宇宙結構的數據,對宇宙中最小、最難研究的組成部分之一的質量進行測量。中微子是一種電中性的基本粒子,已有證據顯示,中微子具有質量,但相比其他亞原子粒子而言非常微小。
  • 20年的觀測,沒有絲毫證據:惰性中微子暗物質的猜想,或將破滅
    宇宙85%的物質是由暗物質組成,但卻依然不知道暗物質到底是什麼。密西根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Berkeley Lab)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項新研究,排除了之前從星系觀測到神秘電磁信號的暗物質可能原因。在這項研究之前,人們曾寄予厚望,認為這些信號將給物理學家提供幫助識別暗物質的確鑿證據。暗物質不能被直接觀測到,因為它不吸收、反射或發射光線。
  • 人類利用銀河系「反推」暗物質的存在!
    暗物質是科學家猜想的一種未被證實的物質,而這種物質的存在可以解釋許多我們無法解釋的現象,但是暗物質始終未能被觀測到。近日,科學家計劃利用銀河系來反推暗物質的存在,暗物質真的會被觀測到嗎?為什麼科學家會從銀河系入手?因為科學家們認為暗物質在銀河系中心周圍產生了一個明亮的球狀x射線輻射暈。
  • 撼動宇宙的小粒子——中微子
    圖片來源:NASA    導讀:        來自宇宙大爆炸後瞬間的中微子正飄蕩在宇宙的各個角落,而地球上最大的探測實驗也捕捉不到它們的身影。科學家們正試圖用整個宇宙來作為「探測器」,去給宇宙中微子們「稱重」。        天問專欄第十六期,帶你走進中微子稱重現場。
  • 中微子,你從何處來?
    它們叫中微子,是宇宙中除光子之外最輕的一類粒子。為了捕捉它們,科學家在南極冰下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探測器——冰立方。冰立方的邊長達1千米,但即便如此,能被探測到的中微子也寥寥無幾。 已經探測到的中微子基本上都來自太空,其能量範圍非常廣,但我們迄今不知道它們起源於何處。 現在,兩位德國物理學家利用冰立方的數據,根據這些粒子的能量和到達地球的方向,建立模型來解釋它們的起源。
  • 宇宙中微子可能來源於大質量黑洞的光冕
    冰立方中微子觀測站觀測到的高能宇宙中微子的起源,是令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困惑不解的謎。一個新的模型可以幫助解釋由最近的中微子和伽馬射線數據推斷出的這些中微子的意外大通量。有趣的是,冰立方中微子觀測站觀測到了一大波能量低於100TeV的中微子,與此相對應的高能伽馬射線則被費米伽瑪射線空間望遠鏡觀測到了。」科學家們將所有這些宇宙信使的信息結合起來,以了解宇宙中的事件,並在蓬勃發展的「多信使天體物理學」領域重建宇宙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