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2020|探尋宇宙起源,中微子科研的中日美競合格局

2021-01-08 細觀

【導語】2020年年終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國政府為2021年發展重點部署八大任務。這場中共高層官員的工作會議,不僅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列為下一年經濟發展首要任務,且坦言要通過舉國體制優勢發展高科技,「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顯然,在高科技領域的全球競爭中,中國要提高自己的話語權。回看2020年,中國在探月工程、火星探測、衛星導航、載人深潛、量子研究、資料庫技術替代、核聚變技術國際參與以及中微子實驗和晶片製造等領域,均有亮眼表現或國家戰略部署。這些領域的科技研究,對應著怎樣的現實意義?中國的競爭優勢和現實挑戰格局如何?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又在哪裡?

對中微子的科研一邊連接著宇宙演變之謎,另一邊意味著超科技應用的革命性演進,中國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使得中國在中微子領域的研究從無到有,甚至躋身國際先進行列。圖為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首席科學家王貽芳在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室內。( 新華社發)

就在「嫦娥五號」探月工程為國際所關注的同時,世界領域內另一高科技——中微子的工程研究在中國有了新動態。北京時間12月12日,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共17年曆程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試驗,發現第三種中微子震蕩模式等一系列重要的中微子研究成果後正式退役。下一步,中國中微子研究的重心將轉移到廣東江門,這個大約將於一年後建成的地下裝置——全世界最大的液體閃爍體中微子探測器——江門中微子實驗(JUNO),將通過對多種來源的中微子的檢測,解答一系列基本問題:3種已知中微子的質量誰大誰小?宇宙中中微子的總質量是多少,它們如何影響宇宙形成和星系分布?地球內部還有多少化學能量在驅動地球運轉?

送出五座諾獎的「中微子」

中微子的發現和研究,聽起來是一個非常高科技、非常有國家戰略意義、甚至事關人類乃至宇宙概念的科學問題。事實也確實如此,從1956年至今,中微子研究領域已經產生了五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1956年,美國科學家萊因斯(F. Reines)和柯溫(C. Cowan)利用核反應堆實驗首次測到為數不多的中微子。萊因斯因此獲得了199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2年,萊德曼(Leon Lederman)、舒瓦茨(Melvin Schwartz)、斯坦伯格(Jack Steinberger)在美國布魯克海文實驗室利用質子加速器發現了第二種中微子μ中微子。他們因此獲得了198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後來人們證實總共有三種中微子。

1968年,戴維斯(Raymond Davis)等人首次發現探測到的太陽中微子比預期少,此後進一步測量證實僅為1/3,被稱為「太陽中微子丟失之謎」。1987年,日本科學家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領導的神岡實驗(SK)探測到超新星1987A爆發產生的中微子。戴維斯和小柴昌俊因為對太陽中微子和超新星中微子的研究,同時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7年日本物理學家小柴昌俊領銜的日本神岡實驗觀測到來自超新星的中微子,這是人類首次探測到來自太陽系以外的中微子,小柴昌俊以此發現將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納入囊中。(Getty)

長期以來,太陽中微子丟失之謎和大氣中微子反常現象,一直困擾著物理學家們。直到1998年,日本的超級神岡實驗以確鑿證據證實大氣中微子的丟失是因為中微子發生了振蕩,這表明中微子具有質量。 2001年,SNO實驗證實丟失的太陽中微子轉化為其它兩種中微子。日本的梶田隆章(Kajita Takaaki)和加拿大的麥克唐納(Arthur Bruce McDonald)因發現中微子振蕩現象獲得了20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即便如此介紹,對於非專業人群來說,要理解中微子是一個怎樣的概念仍然是一個「燒腦」的問題。有報導稱「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卻也最神秘的粒子之一,蘊藏著宇宙的諸多奧秘。」也有媒體引述其「中微子是亞原子粒子家族中的奇葩。它們無處不在,從太陽、深空和地球湧入,飛快地穿過我們的身體,每秒達上萬億個。這些粒子是如此微小,以至於它們很少與任何東西發生相互作用,這使得它們極其難以捉摸,難以研究。」總歸它是一個無處不在、卻是令普通人無法察覺的一個龐大的微觀存在。而科學家們相信,中微子這些奇怪的行為可能會帶來啟示,洞察宇宙的歷史和物理學的未來。

回到本文開頭提及的江門中微子實驗,這個於2008年提出、經過近6年開挖,位於廣東江門連綿起伏的山丘的實驗裝置,有超過650名科學家在為其工作。它與日本的「頂級神岡」實驗(Hyper-K)和美國的「沙丘中微子實驗」(DUNE)齊名。江門中微子實驗利用附近的兩座核電站作為中微子源,目標是更多地了解這些粒子。

今年底或2021年初,江門中微子實驗的研究人員將開始組裝13層樓高的球形探測器。探測器將被4.3萬個用來探測光的光電管覆蓋,並灌滿2萬噸專門配製的液體。在地下700米處,電子型反中微子(核反應堆產生的中微子類型)以微乎其微的機率撞上質子,並在液體中引發反應,從而產生相隔不到一毫秒的兩道閃光。「這個小小的『巧合』就被看成是一個反應堆中微子信號。」

中微子研究 中國後來居上

儘管不像美日等國先後捧回諾獎,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實際也早有觸及,甚至可以說是後來居上。在中微子領域的首個諾獎之前,1941年中國科學家王淦昌就曾提出利用軌道電子俘獲檢測中微子的可行方案,次年美國物理學家用此方法通過實驗間接證實了中微子的存在。不過中國對中微子的主導性研究還要推遲到2006年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正式立項。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不僅使中國的中微子研究從無到有,還因2012年3月的中微子震蕩的新模式等研究發現,一舉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2012年12月中退役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將中國對中微子的研究躋身國際先進隊列的之時,也培養了一批該領域的研究人才,並做好了與第二代中微子實驗裝置江門實驗的交接。將於2022年投入的江門中微子實驗目標是更多地了解中微子,以回答一個基本問題:三種已知中微子的質量誰大誰小?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瑟夫·利肯(Joseph Lykken)說,中微子質量順序是研究人員需要確定的一個關鍵參數。這個答案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估計宇宙中中微子的總質量,並確定它們是如何影響宇宙形成和星系分布的。此外,江門中微子實驗還可以捕捉到地球中微子。參與江門實驗的馬裡蘭大學的地質學家威廉·麥克唐納(William McDonough)說,研究地球中微子是了解地球內部還有多少化學能量來驅動我們的星球的唯一有效方法,「日本、歐洲和加拿大現有的所有探測器加起來每年能看到大約20個地球中微子,而將來江門實驗每年能探測到400多個。」

被認為中微子下一代探測器的另外兩大探測器是日本的「頂級神岡」(Hyper-K)和美國的「沙丘」實驗。頂級神岡是日本現有兩次獲得諾獎的「超級神岡」探測器的「繼任者」,能探測宇宙射線、太陽、超新星和粒子加速器等各種來源產生的海量中微子。它將用於研究中微子與反中微子的行為差異,以解釋為什麼宇宙看似由物質主導,這一探測器預計於2027年開始收集數據。日本科學界期待這一探測器能再次帶來諾貝爾獎級的成果。

由美國費米實驗室主持建設運行,預計將於2025年啟用的「沙丘」實驗將研究中微子的性質並尋找新物理學,同時等待超新星中微子的到來。「沙丘」實驗安裝有全世界最強的中微子源與兩個中微子探頭,這能夠以最高精度測量中微子質量順序。此外,「沙丘」實驗也將研究目標對準中微子與其反粒子行為差異。

對於當前這三大中微子試探探測器而言,中國江門中微子實驗的研究者曹俊稱三個實驗間既競爭又互補,聯合分析能顯著提高發現能力。美國「沙丘」實驗的物理學家也坦言「江門實驗在中微子質量順序上的結果,將幫助沙丘實驗對CP破壞進行最有效的發現和測量。」 事實上,在中微子的研究領域,即使是國家主導的實驗項目也常見國際合作的色彩。例如中國江門中微子實驗其中近一半是中國以外的科學家,再如日本的頂級神岡項目,除日本政府撥付費用外,美國、英國等其他一些參與研究的國家也將出資。在中微子研究領域,正呈現出一種競爭和合作同時存在的有趣格局。

相關焦點

  • 中國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 打開中微子研究新大門
    這一重大發現對於研究物質本原和宇宙起源,理解宇宙中反物質消失之謎具有重要意義。孫自法 攝王貽芳認為,主持和發起大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是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的一個目標,這一步從小到大的發起、組織、管理、吸引的過程避免不了,大亞灣實驗就是這其中的重要一步,它使得中國的國際科技合作走到一個新的高度,合作範圍、內容、廣度、深度都是前所未有。
  • 在38億光年外,發現中微子在「宇宙對撞機」中產生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南極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探測到的中微子事件IceCube 170922A,似乎起源於遙遠的活動星系TXS 0506+056,距離地球為38億光年。TXS0506+056是眾多活動星系中的一個,為什麼以及如何只有這個特定的星系產生中微子,至今仍是一個謎。
  • 在38億光年外,發現中微子在「宇宙對撞機」中產生!
    由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射電天文學研究所的Silke Britzen領導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研究了2009年至2018年中微子事件前後源的高解析度無線電觀測。該小組提出,早期中微子耀斑期間增強的中微子活動和單個中微子可能是由TXS0506+056內的宇宙碰撞產生。
  • Nature封面:宇宙物質起源的證據找到了,12國團隊耗時十年,中微子不...
    這種不帶電更輕的粒子,只能被叫做「微小的中子」,也就是中微子。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物理學家王淦昌在1941年提出了一種探測中微子的方法,但是當時的中國還在抗戰中,根本沒有實驗條件。之後被另外兩位美國物理學家發現,並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我們的生活中,中微子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比陽光還要常伴。
  • 宇宙物質起源的證據找到了!12國團隊耗時十年,中微子不對稱揭示...
    這種不帶電更輕的粒子,只能被叫做「微小的中子」,也就是中微子。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物理學家王淦昌在1941年提出了一種探測中微子的方法,但是當時的中國還在抗戰中,根本沒有實驗條件。之後被另外兩位美國物理學家發現,並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我們的生活中,中微子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比陽光還要常伴。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圓滿結束,中國中微子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魏鬱):中微子,是構成宇宙的基本粒子之一。中微子研究是國際粒子物理研究的熱點,是天體物理和宇宙學研究前沿。中國中微子實驗研究由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起步,實現了從無到有並跨入國際先進行列。12月12日,大亞灣實驗裝置完成其科學使命,正式退役。中微子個頭小,又無所不在,它不帶電、質量近於零,而且穿透力極強。比較形象的比喻是:在常人拇指指甲蓋大小的面積上,每秒鐘約有650億個太陽中微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呼嘯而過。
  • 來自外太空的高能粒子,如何揭秘宇宙起源?|科研團隊聯合行動
    9月21日,「走近科研團隊,感受科技魅力」線上直播活動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果殼、「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協辦,並得到北京廣播電視臺及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共同支持。 宇宙射線是來自宇宙空間的高能粒子,它的主要成分是帶電粒子,例如質子、氦核、碳氮氧、鎂鋁矽、鐵核等元素和少量的電子,還包含少量中性粒子例如光子和中微子。 宇宙射線至今已經被發現有100多年了,最高能量高達1021(十萬億億)電子伏特。
  • 「天河二號」模擬出宇宙暗物質和中微子演化進程
    2017-06-14 10:25:56 來源: 科技日報社-中國科技網 舉報
  • 盤點2020十大國際科技新聞,這是變局中的希望之光
    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 27日,由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媒體人士共同評選出的2020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入選的2020年國際十大科技新聞分別是:全球加速新冠疫苗研發;目前最強逆轉愛滋病病毒潛伏方法發現;科學家發現宇宙物質起源之謎首個佐證;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體目錄公布;馬斯克發布可實際運作的腦機接口
  • 在57.5億光年外,發現一顆耀變體,噴發出超高能中微子
    ,在伽馬射線fl期間,與耀變體方向和到達時間一致的中微子事件,開始了對該天體的密集多波長監測。射電VLBI觀測有可能定位中微子的產生地,因此,由中國上海天文臺的李曉峰領導一個天文學家團隊,分析了關於TXS0506+056的VLBI檔案數據,重點在產生的射電噴流上。
  • 2020年度科技大事件,中國探火,2021航天科技更精彩
    2016年1月11日,中國正式批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正式立項,並將在2020年左右發射一顆火星探測衛星。2020年4月24日,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7月6日,百度App與中國火星探測工程正式籤署合作協議,推出「追蹤火星計劃「 。
  • 2020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解讀也來了!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科技界的重磅新聞,像雪片一樣飛落眼前,折射出這個時代的光亮。12月27日,由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媒體人士共同評選出的2020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入選的2020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分別是:抗擊新冠彰顯中國科技力量;中國史前人群遷徙與族源之謎揭開;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之旅;北鬥導航系統全面建成;五中全會《建議》專章部署科技創新;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20多年後終獲證;嫦娥五號月球挖土1731克;華龍一號併網發電成功;「奮鬥者」號載人深潛10909米;「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引發世界關注
  • 【科技日報】破解宇宙線「世紀之謎」
    排名21世紀11大科學難題之一的宇宙線起源問題,未來或許將在四川揭曉謎底。  寂靜空曠的宇宙深處,時時刻刻都有人們看不見的宇宙線穿行,對宇宙線的觀測和研究是人們探索大自然的重要手段之一。經過7年論證,這個人類歷史上耗資第二大的宇宙線觀測站最終落戶四川省甘孜州稻城海子山,這是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又一裡程碑事件。利用觀測站,科學家將「對話」宇宙,破解宇宙線起源的世紀謎題。
  • 每秒有上萬億個中微子穿透身體,頂尖學者滬上揭秘神秘中微子
    知道中微子嗎?中微子是一種不帶電、質量極其微小的基本粒子,佔構成物質世界的已知的12種基本粒子的四分之一。中微子無處不在,每秒鐘就有上萬億個中微子自由穿透我們的身體;商用核電站在發電的同時,每秒釋放出大約萬億億個中微子。江門中微子實驗是目前中國主導下的大型國際科學合作項目。
  • 發現這顆耀變體,噴發出超高能中微子,距離我們才57.5億光年!
    ,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研究進一步闡明了這種噴流的性質,這可能會提高科學家對超高能(VHE)中微子的理解。期間,與耀變體方向和到達時間一致的中微子事件,開始了對該天體的密集多波長監測。射電VLBI觀測有可能定位中微子的產生地,因此,由中國上海天文臺的李曉峰領導一個天文學家團隊,分析了關於TXS0506+056的VLBI檔案數據,重點在產生的射電噴流上。
  • 宇宙的起源——大爆炸學說
    天上的秘密是是人類永遠也探尋不完的,宇宙是怎樣開始?為什麼形成了如今這樣?今後又會怎樣變化?雖然希臘哲學家曾經考慮過永恆宇宙的可能性,但是,所有西方主要的宗教一直堅持認為宇宙是上帝在過去某個特定時刻創造的。像歷史學家一樣,宇宙學家意識到開啟未來的鑰匙在於過去。而研究過去就得追溯到宇宙的起源,關於宇宙的起源,歷史上可謂眾說紛紜,而最具權威也被眾多 觀測所證實理論還是大爆炸宇宙學說。宇宙是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37億年前一次爆炸後膨脹形成的。
  • 宇宙中微子背景是什麼?中微子為什麼是第二豐富的粒子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中微子僅次於光子作為宇宙第二豐富的粒子,也是宇宙大爆炸時遺留下來的古老遺蹟,除了微波背景輻射,宇宙標準模型最後一個未經驗證的預言就是中微子背景,那麼中微子在宇宙早期是怎樣產生的?它們如何能大量的保存下來?我們為什麼探測不到中微子背景?下面我就從宇宙的起源說起。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中國中微子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陳惠婷、魏鬱):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古老、數量最多的物質粒子,研究其質量問題對研究物質本原和宇宙起源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中微子實驗研究由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起步,在十七年間實現了從無到有並跨入國際先進行列。12月12日,大亞灣實驗裝置完成其科學使命正式退役。而下一步,中國將在廣東江門開展中微子實驗,屆時將有18個國家和地區的78個機構近700位工作成員加入其中。
  • 我國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 有助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資料圖片)湖北日報訊  3月8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王貽芳在北京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測量到其振蕩機率。這一重要成果對於最終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有著重大意義,該消息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起熱烈反響,有評論認為該成果將是中微子物理的一個裡程碑。
  • 破解宇宙線起源「世紀之謎」 中國「拉索」拉開科學探索序幕
    中新網四川稻城4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英文縮寫LHAASO,中文音譯「拉索」)首批探測器26日下午正式投入科學觀測。這也意味著核心目標為探索宇宙線起源這一「世紀之謎」的中國「拉索」,已拉開科學探索的序幕,開啟它與另三大國際宇宙線研究中心攜手破解宇宙線起源及宇宙演化和暗物質等研究的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