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 有助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圖為: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資料圖片)

湖北日報訊  3月8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王貽芳在北京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測量到其振蕩機率。這一重要成果對於最終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有著重大意義,該消息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起熱烈反響,有評論認為該成果將是中微子物理的一個裡程碑。

美國《科學》雜誌16日發表文章,報導了大亞灣實驗發現的第三種中微子振蕩,並稱此重大成果標誌著中國科研正在崛起。據了解,對中微子前兩種振蕩模式的研究曾獲得諾貝爾獎。

什麼是中微子振蕩

中微子是一種極難被探測到的基本粒子,在微觀的粒子物理和宏觀的宇宙起源及演化中都極為重要。中微子共有三種類型,它可以在飛行中從一種類型轉變成另一種類型,稱為中微子振蕩。

中微子的前兩種振蕩模式即「太陽中微子之謎」和「大氣中微子之謎」已被實驗證實,其發現者憑此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獎,但第三種振蕩則一直未被發現,甚至有理論預言其根本不存在。

由於科學意義重大,國際上先後有7個國家提出了8個實驗方案,最終進入建設階段的共有3個。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2003年提出設想,利用我國大亞灣核反應堆群產生的大量中微子,來尋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並提出了實驗和探測器設計的總體方案。

第三種振蕩如何被發現

大亞灣研究團隊擊敗了日本、美國、法國和韓國的四個團隊,第一個精確測量到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機率。王貽芳表示,這不是偶然的,而是我們使用了更多質量更大的探測器,使得我們記錄中微子速度更快。

據介紹,大亞灣實驗是一個中微子「消失」的實驗,它通過分布在三個實驗大廳的8個全同的探測器來獲取數據。每個探測器為直徑5米、高5米的圓柱形,裝滿透明的液體閃爍體,總重110噸。周圍緊鄰的核反應堆產生海量的電子反中微子,近點實驗大廳中的探測器將會測量這些中微子的初始通量,而遠點實驗大廳的探測器將負責尋找預期中的通量減少。

大亞灣實驗採用國際先進的全電子學設計,實驗數據每隔十幾分鐘都會由計算機自動記錄,壓縮成單個文件,並傳送到中科院計算中心和美國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計算中心,每天的數據量是310GB。

在2011年12月24日至2012年2月17日的實驗中,科研人員使用了6個中微子探測器,完成了實驗數據的獲取、質量檢查、刻度、修正和數據分析。結果表明中微子第三種振蕩機率為9.2%,誤差為1.7%,從而首次發現了這種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

成果引世界關注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重要成果是對物質世界基本規律的一項新的認識,對中微子物理未來發展方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並將有助於破解宇宙中「反物質消失之謎」,將使得中國的粒子物理學聞名於世。

記者16日獲悉,國際中微子研究領域的其他實驗組就此重大成果致信中科院高能所,表示這一成果將對他們進行的實驗和下一代中微子實驗產生重要影響。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物理部主任哈利·維爾茨教授表示:「現在,我們終於可以更精確地部署未來的中微子研究計劃了。」

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版以《對中微子振蕩的創紀錄精確測量》為題,介紹了實驗相關的詳細情況,稱:「這個表示中微子振蕩的難以捉摸的參數,現已被首次精確地測量」。

據悉,在這一重大成果基礎之上,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還將繼續完善探測器布局,進一步提高測量精度,爭取更大的科學新突破。 (據新華社電)

相關焦點

  • 「第三種」振蕩或將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第三種」振蕩或將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新華社 發  2012年12月20日,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2012年全球科學領域獲得的十大突破,其中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發現「第三種振蕩」榜上有名。《科學》指出,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並測量到了振蕩機率,這是全世界高能物理學家十幾年來的夢想。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
    2012年3月8日,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王貽芳在北京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測量到其振蕩機率,將對粒子物理研究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 中微子振蕩的發現
    王貽芳領獎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微博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日本的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的阿瑟·麥克唐納,表彰他們發現中微子振蕩現象,證實中微子有質量。它揭示了微觀世界一個全新的規律,對宇宙和天體的起源與演化也有重大影響。
  • 【科技日報】大亞灣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員高傑表示,這一實驗發現是我國高能物理領域非常重要的成果,對我國高能物理今後的發展及國際地位具有重要意義。「大亞灣實驗項目取數時間並不長,能取得這一成果說明我們選準這一研究方向非常正確,也表明我們具有較高的數據分析水平。」王貽芳稱,大亞灣實驗發現的新的中微子振蕩,其振幅比預期要大得多。
  • 揭開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本報記者 王天洋  近日,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廳組織了中央和省級主流媒體記者集中採訪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的活動。在西北大學,一項被譽為「行走的仙人掌」的科學發現揭開了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2011年2月24日,西北大學劉建妮教授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封面論文,內容是通過對我國雲南澄江化石庫中一種叫作「仙人掌滇蟲」的葉足動物的研究,首次初步破解了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這一長期困擾學術界的科學難題,在國際古生物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  這一難題當時是如何破解的?記者專程走訪了劉建妮教授,為您揭開其中的奧秘。
  • 我國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搶」出來的物理學成果
    別了,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我國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搶」出來的物理學成果】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2003年提出設想,利用我國大亞灣核反應堆群產生的大量中微子,來尋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並精確測量該振蕩的機率。
  • 首次發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
    首次發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2012年,是大亞灣實驗備受關注的一年。這一年3月,王貽芳領銜的大亞灣實驗團隊宣布,歷時6年的大亞灣實驗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並精確測量到其振蕩概率。這項成果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起熱烈反響,被譽為「開啟了未來中微子物理發展的大門」。
  • 揭開宇宙中富鋰巨星的神秘面紗:破獲宇宙起源與演化「大案」
    宇宙中富鋰巨星的真實身份是什麼,其鋰元素含量超過恆星演化理論值的上千倍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備受天文學界關注、事關宇宙起源與演化的「大案」,又將帶來哪些最新認識?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中方專家,請他們講述這一宇宙「大案」破獲背後的故事。  「新興」元素  說到鋰元素,現代人並不陌生,無論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還是無人機、電動汽車,都在使用鋰電池供電。
  • 破獲宇宙起源與演化「大案」
    宇宙中富鋰巨星的真實身份是什麼,其鋰元素含量超過恆星演化理論值的上千倍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備受天文學界關注、事關宇宙起源與演化的「大案」,又將帶來哪些最新認識?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中方專家,請他們講述這一宇宙「大案」破獲背後的故事。
  • 世界最大「天眼」在貴州開始拼裝 可探測外星人有助揭宇宙起源
    2015年7月25日訊,日前,我國建設的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重要設備—反射面單元面板第一批1000個單元「就位」,開始在貴州省黔南進行現場拼裝。這隻被譽為中國「天眼」的超級望遠鏡單口徑500米,接收面積相當於近30個足球場。中國「天眼」為何選址黔南?長啥樣?有哪些「本領」?它能找到「外星人」麼?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一超級射電望遠鏡。
  • 世界3大未解之謎:生命起源、地球內核、宇宙之謎
    對於如今的人類而言,未解之謎是越來越多。尤其是那些「終極拷問」,比如:起源之謎,就包括了人類起源,生命起源以及宇宙起源。再比如:我們無法探索地球內部結構,對於我們而言地球內部結構也如同謎一樣,還有宇宙未來的演化之謎,為什麼宇宙會如此浩瀚?
  • 量子物理學家發現一種全新守恆定律,或可解開宇宙萬物演化之謎
    它就是人類探索研究了幾千年的宇宙萬物演化之謎。達爾文的進化論,經不住時間洪流的衝洗,早已變得體無完膚;宇宙大爆炸之說,在如日中天的量子物理學面前,更是顯得捉襟見肘。那麼,宇宙萬物如此井然有序地發展著,如此生生不息地演化著,又是誰導演的這一切呢?是自然而然的選擇進化?是自然而然的大爆炸而生成的宇宙萬物?認真思考的話,你會認同這些觀點嗎?
  • 超質量黑洞來源之謎被揭開,日本科學家:它是宇宙中的瘋狂吞噬者
    超質量黑洞來源之謎被揭開,日本科學家:它是宇宙中的瘋狂吞噬者在宇宙中,目前科學家們發現的黑洞類型一共有三種,第一種是原初黑洞,它們誕生於宇宙初期,跟宇宙大爆炸初期暴漲的超高物質密度有關;第二種是超大質量黑洞,它的形成科學家們至今仍然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
  • 日本和加拿大科學家獲2015諾貝爾物理學獎:發現中微子振蕩
    文/晨風瑞典皇家科學院今日傍晚17:50分許宣布,梶田隆章和阿瑟·麥克唐納因為發現中微子振蕩而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 為何發現中微子振蕩可以榮獲2015諾貝爾物理學獎?
    獲獎理由是「發現了中微子振蕩,表明中微子具有質量。」Takaaki Kajita,日本公民。1959年出生於日本東松山。1986年從日本東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目前為日本宇宙線研究所主任及東京大學教授。Arthur B.Mcdonald,加拿大公民。1943年出生於加拿大雪梨。
  • 狒狒叫聲或揭開人類語言起源之謎
    (原標題:狒狒叫聲 或揭開 人類語言起源之謎)
  • 《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關於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科普圖書
    《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立體書封【基本信息】    書名:《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    作者:(美) 尼爾·德格拉斯·泰森(美)唐納德•戈德史密斯    譯者:陽曦   他的科普形式活潑、不拘一格:主持科普脫口秀StarTalk、客串《生活大爆炸》、主演紀錄片《宇宙:時空之旅》。    ★《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原典|2017年,原出版方精選書中內容,推出了《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該書中文版出版後廣受好評,讀者紛紛詢問留言表示希望看到更多內容。2019年,這本擴容增強版的《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和中國讀者見面。
  • 中微子振蕩和質量的發現
    (Arthur B.McDonald),以表彰他們「發現了中微子振蕩,表明中微子具有質量」。2008年至今任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所長及研究所附屬宇宙中微子觀測信息融合中心負責人。  諾貝爾評選委員會在公告中稱,兩位獲獎人在展現中微子變化的實驗中作出了重要貢獻,而這種變化需要中微子具有質量。該發現改變了我們對物質最深處的運作的理解,這對我們如何看待整個宇宙至關重要。
  • 中微子:發現三種振蕩模式
    今年的3月8日,深圳大亞灣傳來了中國科學家發現中微子第三種振蕩模式的喜訊。  中微子是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它是輕子的一種,不帶電、質量也非常輕,以接近光的速度運動,幾乎不與其他物質作用。作為物質世界最小的「磚塊」,這個神秘的粒子在過去的整整一個世紀都在挑戰人類的認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