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搶」出來的物理學成果

2020-12-12 光明網

別了,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我國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搶」出來的物理學成果】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2003年提出設想,利用我國大亞灣核反應堆群產生的大量中微子,來尋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並精確測量該振蕩的機率。 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 2011年12月24日,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開始運行。此時,韓國的RENO實驗已經進行了4個月。 為了趕在競爭對手前獲得物理結果,項目組果斷調整了實驗計劃,將實驗分為兩個階段,改變原先使用8個探測器的方案,以6個探測器提前積累數據。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3月8日,王貽芳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成功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並測量到其振蕩機率。這一成果入選《科學》雜誌評選的「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並被國外同行譽為「中國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物理學成果」。(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我國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 有助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資料圖片)湖北日報訊  3月8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王貽芳在北京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測量到其振蕩機率。這一重要成果對於最終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有著重大意義,該消息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起熱烈反響,有評論認為該成果將是中微子物理的一個裡程碑。
  • 【科技日報】大亞灣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員高傑表示,這一實驗發現是我國高能物理領域非常重要的成果,對我國高能物理今後的發展及國際地位具有重要意義。「大亞灣實驗項目取數時間並不長,能取得這一成果說明我們選準這一研究方向非常正確,也表明我們具有較高的數據分析水平。」王貽芳稱,大亞灣實驗發現的新的中微子振蕩,其振幅比預期要大得多。
  • 【瞭望新聞周刊】「搶」出來的中微子第三種振蕩模式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首次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起強烈反響。這項在我國誕生的重大物理成果,其背後蘊藏著怎樣的傳奇。 今年4月27日,高能物理學領域的權威學術刊物、美國《物理評論快報》刊載了中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首次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的文章。
  • 首次發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
    首次發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2012年,是大亞灣實驗備受關注的一年。這一年3月,王貽芳領銜的大亞灣實驗團隊宣布,歷時6年的大亞灣實驗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並精確測量到其振蕩概率。這項成果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起熱烈反響,被譽為「開啟了未來中微子物理發展的大門」。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
    2012年3月8日,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王貽芳在北京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測量到其振蕩機率,將對粒子物理研究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 中微子振蕩的發現
    王貽芳領獎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微博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日本的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的阿瑟·麥克唐納,表彰他們發現中微子振蕩現象,證實中微子有質量。它揭示了微觀世界一個全新的規律,對宇宙和天體的起源與演化也有重大影響。
  • 為何發現中微子振蕩可以榮獲2015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微子振蕩是一個量子力學現象。最早由理論物理學家布魯諾·龐蒂科夫於1957年提出。中微子共有三種類型,它可以在飛行中從一種類型轉變成另一種類型,成為中微子振蕩。中微子振蕩的原因是三種中微子的質量本徵態與弱作用本徵態之間存在混合,一個電子中微子具有三種質量本徵態成份,傳播一段距離後變成電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τ子中微子的疊加。之前,Super-K實驗與Homestake太陽中微子實驗於2002年獲得了諾貝爾獎。在「中微子震蕩」這個概念出現以前,根據狹義相對論而建立的中微子標準模型,中微子的質量應為零,並應該以光速行進。
  • 「第三種」振蕩或將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新華社 發  2012年12月20日,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2012年全球科學領域獲得的十大突破,其中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發現「第三種振蕩」榜上有名。《科學》指出,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並測量到了振蕩機率,這是全世界高能物理學家十幾年來的夢想。
  • 中微子:發現三種振蕩模式
    今年的3月8日,深圳大亞灣傳來了中國科學家發現中微子第三種振蕩模式的喜訊。  中微子是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它是輕子的一種,不帶電、質量也非常輕,以接近光的速度運動,幾乎不與其他物質作用。作為物質世界最小的「磚塊」,這個神秘的粒子在過去的整整一個世紀都在挑戰人類的認識能力。
  • 中微子振蕩和質量的發現
    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5點45分,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了日本科學家梔田隆章(Takaaki Kajiita)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Arthur B.McDonald),以表彰他們「發現了中微子振蕩
  • 科學網—《科學》:發現新中微子振蕩標誌中國科研崛起
    《科學》雜誌3月16日發表文章,報導了大亞灣實驗發現的第三種中微子振蕩,並稱此重大成果標誌著中國科研正在崛起。
  • 兩名科學家因中微子振蕩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以表彰他們在發現中微子振蕩方面所作的貢獻這兩位科學家的發現證明了中微子振蕩現象,揭示出中微子無論多小都具有質量,這是粒子物理學的歷史性發現。  「楊氏理論」受挑戰  按照評審委員會的說法,兩人的發現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所開創的標準模型理論而言是一個挑戰。
  • 科學家發現中微子之間第三種「轉換」
    據《新科學家》雜誌網站6月17日(北京時間)報導,參與日本T2K大型粒子探測實驗的科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中微子之間的第三種「轉換」——μ中微子「變身」為帶電中微子
  • 【科技日報】「這可能是中國實驗物理學最大成就」
    「探測到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意義十分重大。」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蘭州分院近代物理所博士生導師蔡曉紅在兩會間隙,跟記者聊起了剛剛發布成果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前兩次中微子振蕩的發現者都得到了諾貝爾獎。」 「我感覺,這有可能是中國實驗物理學最大的成就。」
  • 日本和加拿大科學家獲2015諾貝爾物理學獎:發現中微子振蕩
    文/晨風瑞典皇家科學院今日傍晚17:50分許宣布,梶田隆章和阿瑟·麥克唐納因為發現中微子振蕩而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 中微子振蕩小史:2002年,日美科學家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獲獎者是兩位對發現中微子振蕩做出貢獻的物理學家,日本物理學家梶田隆章與加拿大物理學家Arthur B. McDonald。那麼,什麼是中微子振蕩?它有著怎樣的歷史?盧昌海在《上下百億年:太陽的故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相關章節對中微子振蕩的歷史、理論、和實驗作了介紹,澎湃新聞經作者授權刊發。
  • 何為中微子振蕩?為什麼說中微子有質量呢?
    ——約翰·巴赫    中微子難以捕捉、無處不在的性質,讓它博得了「幽靈粒子」的稱號,人們首次在核反應中發現中微子以後,一直認為其為0質量粒子,但後來太陽中微子的消失之謎,也稱為太陽中微子振蕩問題預示著標準模型預測的錯誤。今天我們就說下,何為中微子振蕩?為什麼說中微子有質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