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科學》:發現新中微子振蕩標誌中國科研崛起

2020-12-05 科學網

 

《科學》雜誌3月16日發表文章,報導了大亞灣實驗發現的第三種中微子振蕩,並稱此重大成果標誌著中國科研正在崛起。

 

文章說,大亞灣研究人員放棄春節休息,連續作戰進行數據分析,最終確定了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機率。他們於3月8日向世界宣布了該項成果(

科學網直播實錄

)。

 

大亞灣研究團隊擊敗了日本、美國、法國和韓國的四個團隊,第一個精確測量到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機率。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大亞灣實驗發言人之一王貽芳表示,這不是偶然的,而是我們使用了更多質量更大的探測器,使得我們記錄中微子速度更快。

 

研究人員表示,該項成果將使得中國的粒子物理學聞名於世。「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發現的最重要的物理學成果。」大亞灣團隊成員之一Robert McKeown表示。(科學網 任春曉/編譯)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王鴻飛(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 過去六十年中,《中國科學報》以及科學網在傳播科學精神理念和讓人們了解科學動態與科學管理等方面有很多的成就。在中國科學報社60周年社慶之際,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在新班子的領導下,為中國的科學傳播和科學文化建設事業做出更多貢獻。
  • 中國代表說亞洲崛起是國際力量更均衡發展的標誌
    新華網慕尼黑2月4日電(記者 劉向 韓墨)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張志軍4日在第48屆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說,無論在經濟還是安全上,亞洲對全世界都是一個加號而不是減號。東西方的發展不是「零和關係」,亞洲崛起是國際力量更均衡發展的標誌。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等人在雲南省江城縣爬行動物本底調查中,發現一蛇類標本與國內已知蛇類形態差別較大。科研人員綜合其形態特徵和DNA分子數據,將該號標本確認為國內蛇類閃皮蛇科新紀錄屬新紀錄種,為:擬須唇蛇屬(Parafimbrios) 寮國擬須唇蛇(Parafimbrios lao)。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
  • 科學網招聘兼職英文審核人員啟事—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基金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由具有六十年媒體經驗的中國科學報社主辦,具有良好的科教界口碑。
  • 科學網權威調查:科研人員發國際論文需順勢而為—新聞—科學網
    就此問題,科學網採訪了業內資深的論文潤色公司的相關負責人。 我認為「文化差異」是一個問題,但這絕不是「中國文化」的問題。科學創新在中國歷史悠久。在當代中國,科學研究蓬勃發展,日新月異。雖然中國有長期的科學探索經驗,但按照西方的模式進行學術交流卻沒有太長的歷史。這一快速的發展導致中國作者仍要學習如何克服成功發表的難題。中國作者必定會克服這些障礙,對此我有信心。
  • 楊衛在《自然》發文:中國科研評價標準失當,加劇科研不端
    英國《自然》(Nature)雜誌6月23日推出中國特輯,用大量的數字、圖表、評論和分析文章為讀者描繪了中國科研的現狀和近年來迅速發展的軌跡。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主任楊衛在該特輯題為「Boost basic research in China(推進基礎研究在中國發展)」的評論中表示,中國必須提高基礎研究質量,正確看待科研誠信問題。根據中國科學報社主辦的科學網提供的翻譯文章,楊衛表示,中國科學進步巨大,但是影響力依然不高。
  • 中國社會科學網英文頻道上線 擴大國際學術話語權
    中新網12月31日電 中國社會科學網英文頻道今日正式上線。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王偉光表示,中國社會科學網中英文頻道相繼上線,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加快哲學社會科學信息化建設,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擴大國際學術話語權的重要舉措。
  • 科學家發現兼具低熱導率和高剛性的新材料—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李昺和張志東等科研人員與合作者發現,二磷化銅(CuP2)晶體兼具高聲速和低熱導率,與常規低熱導率材料低聲速
  • 《「π指數」—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全球科研機構產出評價》正式...
  • 昆明研究所在西藏發現4個中國新記錄種子植物—新聞—科學網
    1月12日,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發現須彌四帶芹、巴洛特櫟、尼泊爾姜味草、喜馬拉雅耳稃草4個分布於西藏的中國新記錄種和翼葉稜子芹、線葉球蘭
  • 科學家首次發現昆蟲礦物盔甲—新聞—科學網
    Carlson    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領域研究員李鴻傑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者合作,在一種中美洲切葉蟻的外骨骼上發現了首個昆蟲生物礦物盔甲。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生物礦物骨骼的演化從距今5.5億年前就開始了,許多動物的骨骼和牙齒都有含鈣的礦物質,螃蟹和龍蝦等甲殼類動物的外殼和其他身體部位也有礦化的成分。
  • 美國加州大學博士被發現在兩篇論文中造假—新聞—科學網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消息,美國科研誠信辦公室近期調查發現,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畢業生Peter Littlefield博士在已發表的兩篇論文中數據造假
  • 科學網—E言E語
    ——詳見科學網博客:馬臻,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縱觀當今世界,所有的科學家都可歸納進這兩類之中,即精明的科學家和糊塗的科學家,前者為了個人的利益而不懈地努力奮鬥,他們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不顧科學的原則和人類的公德,只考慮商業利益;而後者只求明哲保身和養家餬口,沒有勇氣來捍衛科學的原則和人類的正義。
  • 韓國先進科技學院副教授:中國科研可與歐美競爭—新聞—科學網
    為進一步了解國外科研環境及其眼中的中國科研現狀,科學網記者對韓國先進科技學院副教授Ji-Joon Song博士進行了專訪。 問:您以前來過中國嗎?這次來中國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麼? 答:這是我第一次來中國。但與原來的印象相比,中國無論在經濟還是科研上都有很大的進步。這裡的科研工作進展迅猛,已經成為了歐洲和美國的競爭對手。
  • 《自然》中國區科學總監:韓春雨事件不是中國科研的汙點
    我是施普林格·自然中國區科學總監,我在過去15年當中都是做自然旗下各種各樣期刊的編輯,包括我們的旗艦期刊。五年以前我來到了中國,協助建立我們的第一個在中國大陸的分支機構,我們為什麼會來到中國?幾十年前,中國當時決定要成為一個科學大國、一個全球的科研強國。這個我想大家理解的非常好,在中國歷史上,想實現繁榮,關鍵在於科技的發展。
  • 【科技日報】大亞灣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精確測量其振蕩機率。8日下午2點,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中方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北京宣布了這一消息。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高能所原所長陳和生院士認為,大亞灣實驗發現的新中微子振蕩,是目前世界上最好、最精確的中微子振蕩測量結果,它為未來中微子研究指明了方向。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哈佛大學麻省總院張燦教授和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王延江教授等合作,首次發現一個全新的基因(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
  • 如何全面發展地看待中國的科研實力
    第一個重要的科研能力指標:世界三大科學期刊nature2014年根據最權威的68種科研雜誌論文權重,推出基於大學科研機構和國家分類的自然指數,中國2014年nature指數排名只相當於美國的28%,今年就已經達到美國的70%。中國將在二到三年內超越美國。
  • 科研人員研發出汙水處理新材料—新聞—科學網
    在該研究中,陳亮團隊通過理論計算分析,發現利用氫自由基和環氧基團反應,能產生新的羥基基團,這使得去除環氧、保留羥基成為可能。 研究團隊進一步通過改進電子束輻照的實驗方法,形成以氫自由基為主的輻照環境,成功實現了環氧基團的選擇性還原。製備得到的還原氧化石墨烯,在含氧量顯著下降的同時具有極好的親水性。
  • 研究發現番茄果實中葉綠素代謝調節基因—新聞—科學網
    來自重慶大學的科研團隊在研究中發現,SlMYB72基因在調節葉綠素、類胡蘿蔔素和類黃酮代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為園藝作物改善果實營養提供了潛在的靶點。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番茄基因SlMYB72屬於轉錄因子R2R3-MYB亞家族,位於細胞核內,具有轉錄激活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