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指數」—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全球科研機構產出評價》正式發布 |
科學網9月19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今天,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研發的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全球科研機構產出評價—π指數(PI,Productivity Index)正式發布。中科院院士林其誰、王恩多、張旭和來自國內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領域的相關專家出席了發布座談會。
「π指數」綜合了論文作者實際貢獻和期刊影響力,旨在一定程度反映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全球科研機構論文產出現狀,希望能客觀評價領域內科研機構的科研產出、質量和貢獻。
據悉, 「π指數」以遴選的119種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領域科技期刊作為評價數據來源,以2015年發表的研究論文為統計對象,採用定性與定量雙重評估的方法,綜合考慮論文作者貢獻分值、期刊影響力分值等因素,形成了π值(Productivity Index Value,PIV)、π商(PI Quotient,Productivity Index per Article)等主要指標。
2016年發布的《「π指數」--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全球科研機構產出評價》報告主要內容包括:全球π指數Top100機構、美國π指數Top100機構、英國π指數Top40機構、德國π指數Top40機構、中國π指數Top50機構、法國π指數Top30機構、論文發表量Top20期刊等。數據顯示,在全球「π指數」Top100的機構中,美國機構數量為48個,其次為英國10個,法國8個,德國6個,澳大利亞與瑞士、荷蘭同為4個,中國、加拿大和日本同為3個,中國科研機構為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
院士專家認為,當今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迅猛發展,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學科日益交叉匯聚,中國的科研創新亟需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的評估體系及方法。π指數的發布是對相關科研產出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為國內科研評價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做法。
據悉,該研究成果已通過bm.pi-index.com網址公開發布。未來主辦方將進一步研發專利及相關科研成果轉化指標,並結合科研投入,以對科研機構及科研人員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進行更加綜合、客觀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