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這可能是中國實驗物理學最大成就」

2021-01-14 中國科學院
   

「探測到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意義十分重大。」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蘭州分院近代物理所博士生導師蔡曉紅在兩會間隙,跟記者聊起了剛剛發布成果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前兩次中微子振蕩的發現者都得到了諾貝爾獎。」

「我感覺,這有可能是中國實驗物理學最大的成就。」蔡曉紅介紹說,在中國實驗物理的歷史上,吳有訓1920年代研究X射線散射「康普頓效應」,還有吳健雄1950年代驗證宇稱不守恆,是最為重要的事件——兩位前輩都是在美國做的實驗。

據《自然》網站3月8日報導,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首次精確地測定了一種新的中子振蕩的振蕩機率。而在2011年,日本、美國和法國的同類實驗都未做到這一點。

中微子分三種。所謂振蕩,就是一種變成另一種。中微子就好像一塊怪味糖,剛嘗著是甜的,一會兒變酸,一會兒又變苦。三種振蕩中的兩種,已經被確認存在了。而另一種就是大亞灣的科學家們試圖尋找的。

核裂變反應堆是科學家青睞的中微子源,在大亞灣核電站附近,每秒流過的中微子數量,多達10的21次方。中國科學家參加的國際團隊在地下挖了大洞(防止太陽中微子幹擾),布置了離核電站遠近不同的幾個探測器。如果靠近核電站的探測器和較遠的探測器結果明顯不一,就說明中微子在這段旅程中變身了。中微子不喜歡與其他粒子互動。極大量的中微子穿過探測器中的特殊物質,才產生一絲半點的「變質產品」,供睜大眼睛的科學家尋找。

在大亞灣,他們的運氣極好——這個差異很明顯。

蔡曉紅認為,中國的實驗之所以成績更好,除了運氣外,應該是實驗和儀器設計中採用新的思路,提高了探測精度。而這些思路有可能接下來應用於其他中微子實驗。

「實驗技術創新或許能應用於其他領域。但實驗主要還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蔡曉紅說。探測中微子振蕩引起科學界興趣,是因為它為研究反物質打下基礎。

中科院副院長詹文龍院士評價說,這一結果「使我們知道中微子物理有一個光明的前景:可以較為容易地建造下一代中微子實驗,尋找中微子振蕩中的CP破壞。」

所謂CP破壞,是物理學設想的機制,它讓宇宙中的物質遠多於反物質。現在我們缺乏驗證的手段,而大亞灣地下的勝利,有可能開闢一條通向答案的道路。

(原載於《科技日報》 2012-03-10 01版)

相關焦點

  • 【科技日報】這一年,新發現顛覆傳統認知
    中國散裂中子源開始運行  歷經6年半的建設,8月,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在廣東東莞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運行,其綜合性能進入國際同類裝置先進行列,並將正式對國內外各領域的用戶開放。  「這是人類在基本單位體系中首次徹底擺脫了實物基準,將所有基本單位的定義推向『量子化』的關鍵一步。」 在國際計量局物理計量所功率天平組工作的李世松博士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基本單位的量子化雖然從表面上人們不會看到太大的變化,但是它對高精尖科技的發展卻至關重要。
  • 【科技日報】大亞灣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員高傑表示,這一實驗發現是我國高能物理領域非常重要的成果,對我國高能物理今後的發展及國際地位具有重要意義。「大亞灣實驗項目取數時間並不長,能取得這一成果說明我們選準這一研究方向非常正確,也表明我們具有較高的數據分析水平。」王貽芳稱,大亞灣實驗發現的新的中微子振蕩,其振幅比預期要大得多。
  • 慢讀丨這位海南人是中國實驗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我國物理界老前輩、時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的錢臨照先生在《中國物理學會50周年》紀念大會上陳辭懇切地說:「物理學的基礎在於實驗,1920年以前,我國大學雖有物理課程,但只有講課。自從胡剛復、顏任光從美國回來之後分掌南京高等師範大學和北京大學,開始在兩校建立物理實驗室。從此,我國物理學走上正軌。
  • 「中國不應建大加速器」——葛墨林院士答科技日報記者問
    科學論爭科技日報記者 高博中國應不應該建大加速器?這一爭論尚無公認答案。加速器即用電磁場驅動帶電粒子,使之累積能量後迎頭對撞,研究碎片產物,以尋找新的粒子。2015年開始,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提出建立世界最大的加速器CEPC。兩位物理學家王貽芳和楊振寧分別支持和反對這一設想。
  • 【光明日報】「上帝粒子」可能被發現
    歐洲核子物理中心(CERN)北京時間7月4日下午3點舉行一場學術講座,宣布Atlas和CMS兩個實驗都觀測到一種質量介於125-126GeV之間的新粒子。「雖然目前還無法確定這個新粒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Higgs),但從其質量、衰變方式等方面看,這個新粒子極可能就是『上帝粒子』希格斯。」參與Atlas實驗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教授婁辛丑說。
  • 【科技日報】「他們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實驗物理研究」
    11月7日,83歲的美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在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國際戰略研討會上,回顧了40年來與中國科學家合作的物理學研究成果。  「中國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實驗物理科學家。他們有想像力、有發展新技術及領導國際合作的經驗和能力。他們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實驗物理研究,繼續為人類知識作出重要貢獻。」丁肇中談及他與中國科學家合作40年的體會時說。
  • 科技日報社與中國外文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20日,科技日報社與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以下簡稱中國外文局)共同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兩家機構就「發揮各自優勢資源形成合力,積極拓展對外傳播渠道和平臺,對外講好中國科技創新故事」達成共識,並建立務實高效的合作機制,聯合工作機構「國際科技傳播中心」同日揭牌成立。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花落天體物理,還有哪些與之比肩的物理成就?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花落天體物理,還有哪些與之比肩的物理成就? 此外,還有量子物理學和超導領域的成就也不低於獲獎的天體領域。 量子物理學 美國科普作家查德·奧澤爾(Chad Orzel)在《福布斯》雜誌上撰文指出,量子物理學的相關基礎研究,一直都很受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審的青睞,再加上谷歌、IBM等科技企業大舉投資量子計算,具有巨大商業潛力的量子糾纏等量子物理學子領域,成為了近年來物理學界熱議的話題。
  • 【科技日報】12層樓高的水晶球逼幽靈粒子現身
    位於廣東的正在建設的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是中國前所未有的最複雜的高能物理實驗裝置。與當前最好的國際同類裝置相比,它的規模大20倍,精度提高近一倍。  世界最大的有機玻璃球  中微子被稱為幽靈粒子,為偵測它,人類不得不大費周章。如今,江門地下中微子實驗觀測站(JUNO)被物理學家寄予厚望:精確地測量中微子的一些基本特性。
  • 【科技日報】我國最大串節磁鏡裝置KMAX組建成功
    【科技日報】我國最大串節磁鏡裝置KMAX組建成功 2014-12-11 科技日報 【字體:大 中 小】   日前,我國最大的串節磁鏡裝置KMAX,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孫玄教授組建成功。該裝置長度10米,主要的真空室內徑1.2米, 磁喉處內徑0.3米。
  • 袁嵐峰:從2015年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看中國的科技實力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潘建偉院士、陸朝陽教授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名列榜首,被評為年度突破(Breakthrough of the Year)。其他九大突破排名不分先後,由美國、德國、荷蘭、葡萄牙、中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的科學家分享。下面我們儘量用公眾能夠理解的語言來介紹這些重大成就。如果您還是看不懂,沒關係,您肯定能看懂文末基於這十大突破對中國科技實力的解讀。
  • 《科技篇一》中國古代科技成就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本節重點:(★★★★☆):中國古代天文、數學、地理、物理、醫藥、建築、農業、科學成就。一、 中國古代天文成就1. 春秋:《春秋》記載 「有星孛入於北鬥」,是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2. 戰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3.
  • 英國皇家學會前會長:中國科技取得非凡的成就
    他說,「我非常關注中英科技關係。英國很小,但長期以來科研聲譽一直很好;中國是一個對科學研究非常認真的國度。中英科技合作會為兩國帶來了許多好處。」在一些研究領域已進入世界領先行列納斯認為,在過去70年裡,中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我去過中國沿海許多地區,現在那裡已經非常發達,擁有世界一流的研究所,令人印象深刻。
  • 吳有訓:中國近代物理學的開拓者
    近而立之年的吳有訓,經過5年一流大學科學研究的訓練,已經成為一名出色的實驗物理學工作者,這時他有一個最大心願就是報效祖國。1926年10月初,吳有訓打點行裝,婉謝康普頓的極力挽留,踏上了歸途,而康普頓則在1927年因為這項工作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現代物理學史上,康普頓效應佔據了一個極端重要的地位。吳有訓在效應的發現和實驗驗證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2021北京事業單位科技知識考點:中國科技歷史成就
    中國是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國家,自古以來出現過很多璀璨文化,以及很多偉大的傑出人物,他們的出現也為中國創造了很多傳奇。在歷史中中國有很多科技歷史成就,在這簡單做個總結和分類,以便記憶。一、天文學1、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2、中國古代在天體測量方面的成就3、渾儀和簡儀——中國古代測天儀器的成就4、中國古代的曆法成就5、中國古代的宇宙理論二、數學1、十進位值制、籌算和珠算2、出入相補原理3、割圓術和圓周率4、劉徽割圓術5、
  • 《科技日報》總編輯演講與中國科技水平思考
    三天以後,4月19日,《科技日報》一版頭條強勢推出新專欄「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開篇以「是什麼卡了我們的脖子」為引題,報導了中國在高端晶片製造所需要的頂級光刻機方面的落後狀況。 我在新媒體上推介了這個欄目和這篇報導,很多朋友和新聞同行都評論說,《科技日報》這組報導策劃得很及時。我很「謙虛」地回復人家:不是很及時,是很超前!
  • 2015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公布:中國科研成果居首
    中科大網站介紹說,1997年,國際上首次報導了單一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的實驗驗證,該工作隨後與倫琴發現X射線、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等影響世界的重大科技成果一起入選了《自然》雜誌「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
  • 美法科學家共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上帝粒子」失之交臂
    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在當天的頒獎詞中稱,這兩位科學家「提出了突破性的實驗方法,使測量和操控單個量子體系成為可能」。量子理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石之一。兩位獲獎者將分享800萬克朗(約合759萬人民幣)的諾貝爾獎獎金。不過,這一結果與科學界包括很多科學迷事先的預計大相逕庭。
  • 楊振寧:過去120年偉大的科學成就都是從基礎科學開始的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9月9日,中國科學院與德國國立科學院(Leopoldina)聯合舉辦的第一屆雙邊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開幕。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作了題為「科學與未來」的主旨報告。而這兩項新技術都源自於簡單的實驗。正是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麥克斯韋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這種理論預見後來得到了充分的實驗驗證。他為物理學樹起了一座豐碑。造福於人類的無線電技術,就是以電磁場理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 優勢互補 攜手創建對外傳播新格局——中國外文局與科技日報社籤署...
    科技日報社社長李平與中國外文局局長杜佔元為「國際科技傳播中心」揭牌。中國網 倫曉璇 攝科技日報社對外傳播工作科技特色鮮明,率先發起的「國際科技傳播聯盟」是中央主流媒體中首家以對外科技傳播為使命的平臺。科技日報社社長李平在致辭中表示,報社將與中國外文局一起,肩負起「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重要職責使命,努力講好中國科技創新的故事、傳播好中國科技創新的文化和理念。中國外文局是中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專業對外出版傳播機構,擁有多語種、海外覆蓋面廣等國際傳播資源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