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應建大加速器」——葛墨林院士答科技日報記者問

2021-01-14 科技日報

科學論爭

科技日報記者 高博

中國應不應該建大加速器?這一爭論尚無公認答案。加速器即用電磁場驅動帶電粒子,使之累積能量後迎頭對撞,研究碎片產物,以尋找新的粒子。2015年開始,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提出建立世界最大的加速器CEPC。兩位物理學家王貽芳和楊振寧分別支持和反對這一設想。

最近,中科院院士、南開大學物理學教授葛墨林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他支持楊振寧,不贊同建設大加速器。

問:您為什麼不同意建大加速器?

答:現在高能物理學的最大困難還不在於造超高能新的加速器,而是沒有公認突破標準模型的可靠新理論,從而有確切檢驗的預言,也就是說,根本不知道做什麼嶄新的物理。上世紀中期開始,量子場論(尤其規範場)和夸克模型逐漸發展起標準模型,實驗發現預言的漸進自由、Z、W粒子等,是很大成功。其後,除了中微子理論、實驗外,就沒有太大理論創新。1970年代到現在,雖然有人提出很多超越標準模型的理論,但沒有哪個像標準模型提出的物理那麼清楚。

高能物理發展到現在,具有工程特點:理論上一定要特別清楚:要找什麼?預計是什麼樣子?否則不值得投錢。

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就明確要找希格斯粒子。驗證希格斯粒子後,LHC基本任務完成,遺留大量數據繼續分析處理。但它已經花了上百億歐元,很想繼續做下去,包括向更高能量發展。

受其鼓舞,日本想建國際超高能直線對撞機中心(ILC)。但日本政府剛宣布砍掉了這個項目。原因很簡單:不知道做什麼物理,花費巨大,不值得。

問:超弦理論不能去測嗎?

答:超弦理論在思維上有啟發,但它缺乏實際物理後果,沒提出很多可測的東西。我記得,弗裡曼·戴森(美國物理學家)15年前來南開,跟我說過,50年之內根本不可能去測量的東西,不要去搞。有人提出造大加速器去檢驗宇宙初期的奇點,這是我無法理解的。

問:有意見指出,美國當年下馬超級加速器項目SSC,使物理研究中心轉移到了歐洲。您怎麼看?

答:在當代,高能物理已不是物理關注的重點,更談不上「中心」。美國20多年前砍掉了SSC,我認為不是傻。美國支持的項目花錢不多,但支持奇思妙想,巧中取勝,切中物理發展的核心,也出了很多諾貝爾獎。LHC花了那麼多錢,也只是驗證了Higgs幾十年前寫的兩三篇文章,為Higgs拿了一個諾獎。

CEPC的造價,我聽到的數字:一開始提的是300億元。但這個數字不包括基建。挖那樣大直徑、那樣深的一個隧道,單位成本高過地鐵,可想這筆數目小不了。

當初美國為什麼把SSC已經挖好的一部分洞都填上,就是怕不斷加碼釣魚——「錢已經花了,不繼續花也不行。」當時已投入20億美元,斷然下馬,這是正確的。另一方面,後來美國在他們大力支持的領域,收穫極大。

有報導稱一些國外學者積極支持CEPC,我建議他們首先應當說服他們的政府出資加入這個方案。

問:CEPC的支持者指出不存在資金無底洞,一個理由是國內關鍵技術比較成熟,而且人員項目經驗豐富。

答:我們的技術和人才實力,與歐洲還無法相比。比如加速器的核心技術是強磁場,LHC能建成,因為歐洲有磁場技術。而我的了解是,中國的超導磁場技術做不出用於這種加速器的強磁場,甚至連準確測量強磁場也做不到。造出CEPC需要的強磁場,還需要有理論上、材料的突破,並不容易。

我國在單、雙環對撞機分支有些人才,距LHC要求甚遠。而在LHC工作的多為數據分析人才。中微子實驗離此目標也甚遠。

問:通過CEPC帶動關鍵技術突破,這也是一種效益吧?

答:與其說加速器帶動技術突破,不如說它是將現有的技術用上。我認為,如果國家覺得強磁場技術有用,那就給強磁場課題,沒必要扯上高能物理。

現在國家急需做的事很多。核廢料處理需要造加速器;散裂中子源已列世界四大實驗室之一,其後續需大力支持,才能測量輪機葉片材料;再如各種光源;再如我國半導體器件落後,源於基礎太差。但現在,我國物理所已有MRAM(磁阻內存)下一代器件的專利,如果技術轉移成功,將可能根本改變行業面貌,但我沒看到有人呼籲向這個關鍵方向投資。

問:不建大加速器的話,我們靠什麼發現高能量區的物理?

答:探測宇宙射線。高能粒子發現歷史上,宇宙射線起了很大作用。

王淦昌先生在1990年代跟我說過,靠加速器要發現TeV級的粒子,幾乎不可能。但是TeV級的宇宙射線,雖然不知道原因,總是會來的。我們要發展宇宙射線,花錢不多,耐心積攢數據,到一定程度就有重要發現。

我同意王先生的觀點。可惜我們國家對宇宙射線不夠重視,因為加速器三、五年能做出來成果,而宇宙射線或許要積累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問:探測宇宙射線更有前途,這有什麼證據嗎?

答:比如中科院2015年年底上天的「悟空」衛星,不久前發現一個1.4TeV左右的突起信號,可能是新粒子的跡象。「悟空」這樣的探測項目也就花幾個億,還搭載不止一種探測器。

在此前,美國花1000多萬美元在南極放氣球,我國學者通過數據分析發現了以前沒發現的高能粒子的跡象,雖然誤差比較大;受此啟發,歐洲、美國後來也證實有數據突起。有人猜它可能會突破標準模型。這可能是對王淦昌先生預見的支持吧。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絡

編輯:左常睿

審核:王小龍

相關焦點

  •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葛墨林院士榮休
    葛墨林院士致答謝詞。 吳軍輝 攝中新網天津6月9日電 (記者 張道正)南開大學8日舉行典禮,為今年退休的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葛墨林教授頒發傑出貢獻獎,表彰他為南開改革與事業發展、為推動中國學術繁榮與科技進步作出了卓著貢獻,並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學術聲譽。包括26位中科院院士在內的嘉賓、師生校友二百餘人齊聚南開園,共同表達對葛墨林院士的感佩與敬意。
  • 【科技日報】謝家麟:為高能物理「加速」
    說講故事可能不太確切,因為老人似乎話不多,幾乎是記者問一句答一句,從他嘴裡,我們聽不到諸如「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取得成功」的精彩片段。對於這個問題,他只答道:「科研就是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因為這個老人,我有機會面對從業以來最豪華的「被採訪團」。當葉銘漢、方守賢等5位院士及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多位專家,給予他讚美之詞時,老人靜靜地聽著。
  • 網易科技《月球,我們又來了》 歐陽自遠院士快問快答
    其計劃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完成月面取樣返回任務,是該工程中最關鍵的探測器,也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中國預計11月底擇機發射「嫦娥五號」。值此航天發射之際,網易科技推出《月球,我們又來了》大型策劃報導IP,將對嫦娥五號探月進行全程報導和科普傳播。歐陽自遠院士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參與並指導了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的制訂。
  • 中國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院士逝世
    中新社北京1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19日發布訃告:中國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中國第一臺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經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原主任、中國粒子加速器學會前理事長、中科院高能所原所長方守賢先生,因病於19
  • 外交部就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等答記者問
    我們希望美方決策者也認真聆聽美國消費者和有關產業界的廣泛呼聲,認真權衡一旦採取不應採取的單邊主義舉措可能對美方自身帶來的利害得失,沒必要非撞上南牆再回頭。問:據報導,中方表示,中國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可能會在31日再入大氣層。中方目前是否掌握它可能從哪裡再入大氣層?中方認為飛行器墜落後將對墜落點周圍地區有何影響?中方是否已就此與有關國家進行了溝通?
  • 鄭宥拉回國後笑答記者問,說出這樣一番話
    答:「我從未這麼想過。回過頭來看……(皺眉)我也不知道。聽母親說,三星電子一直在支持馬術團,我只是六個人中的一個。」問:梨大取消了你的入學資格,你認可嗎?答:「(笑著)我又不去上學,當然認可了。其實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專業是什麼,也沒想上大學。」
  •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構建綠色生態家園——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答記者問
    □保定日報記者 楊虎11月26日,我市召開全力提升城鎮汙水和垃圾處理能力新聞發布會,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答記者問。問:我市目前建成運行城鎮汙水處理廠多少座?形成汙水處理能力是多少?執行什麼排放標準?答:截至目前,全市縣域建成運行城鎮汙水處理廠49座,形成汙水處理能力133.61萬噸/日。
  • 「快問快答」張力軍
    【我在現場】   光明日報記者 張蕾 孫小婷  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的現場向來少不了知名人士的面孔。在網際網路之光博覽會的「快兔出行」展臺,記者一眼認出了全球最大的中文專業內容生產視頻平臺——「第一視頻」董事局主席張力軍。
  • 著名加速器高能物理學家方守賢院士逝世 享年87歲
    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院士逝世 享年87歲原標題:方守賢院士逝世 光明日報北京1月19日電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方守賢同志
  • 大型對撞機到底建不建?丁肇中說了這樣一句話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關於中國到底要不要建大型對撞機的爭論,這些年不但沒有平息,反而有升溫的態勢。11月7日,在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國際戰略研討會上,83歲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沒有直接談中國要不要建大對撞機,但卻圍繞對撞機建設,講了一番耐人尋味的話。
  • 要不要建大型對撞機?楊振寧:盛宴已過,王貽芳:正當其時
    李大慶/科技日報微信公眾號五一節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楊振寧在國科大明德講堂演講後回答研究生提問時再一次表達了反對中國建造大型環形對撞機(CEPC)的態度。
  • 【科技日報】從模擬到復現 中國將建「超級風洞」
    「作為先進飛行器的研發平臺,建最高技術水平的風洞,全世界都在爭。我們正在研製的這種新超高速風洞,計劃四年左右建成。」21日,該重大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姜宗林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風洞技術決定飛行器水平  風洞是推動航空航天飛行器發展的國家重器,一代風洞技術決定一代飛行器的研製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科研實力。
  • 環保部就《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答記者問
    環保部就《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答記者問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據環保部網站消息,近日,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司長劉志全就《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的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惠州兩大「重器」對全國科技創新意義重大
    點擊圖片查看系列報導近日,粒子物理、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在接受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專訪時認為,中科院與惠州市在惠東縣建設強流重離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兩大「重器」,將為惠州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源動力」,推動我國核物理科研整體水平邁向更高水平。
  • 農業部就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答記者問
    近期,記者就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專題採訪了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負責人。    問:我國為什麼要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當前我們必須認真實施好國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努力搶佔未來經濟科技競爭制高點,加速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與應用健康發展,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問:國際上轉基因技術產業的發展態勢如何?
  • 環保部有關負責人就核安全規劃答記者問
    民用核設施綜合安全檢查報告和核安全規劃公布  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有關負責人答記者問  根據國務院統一部署,2011年3月至12月,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了全國民用核設施綜合安全檢查,並研究編制了《核安全與放射性汙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簡稱「核安全規劃
  • 外交部就卡洛斯·阿爾瓦拉多贏得哥斯大黎加總統選舉等答記者問
    答: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今天已經發布了消息,相信你已經看到了。在他們發布的消息之外,我沒有進一步的細節可以向你提供。這裡我想補充強調,中方始終高度重視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一直按照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本著高度負責的精神處理此事。中方多次向聯合國外空司通報有關情況,保持信息公開透明。
  •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就《商業銀行績效評價辦法》答記者問
    日前, 財政部負責人就修改完善商業銀行績效評價辦法有關情況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修改《辦法》的相關背景和意義如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這就要求進一步完善現行評價體系,突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金融服務創新發展的新理念。二是適應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需要。黨的十九大和五中全會都進一步明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推動質量變革和效率變革。
  • 外交部發言人就香港發生暴亂事件答記者問
    新華社北京2月11日電  外交部發言人洪磊11日就香港發生暴亂事件答記者問時說,中國中央政府相信並堅定支持香港特區政府和警方依法懲治違法犯罪行為,維護香港社會大局的穩定。  有記者問:2月9日,香港旺角地區發生了暴亂事件,國際媒體對事件起因說法很多,請問外交部對此有何評論?
  • 國家網信辦有關負責人就《網際網路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答記者問(全文)
    國家網信辦有關負責人就《網際網路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答記者問(全文)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6年11月04日 19:12 A-A+ 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有關負責人接受採訪,就《規定》的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全文如下:  問:請您介紹一下《規定》出臺的背景。  答:目前,網際網路直播作為一種新型傳播形式迅猛發展,廣泛應用於娛樂互動、新聞報導等領域。據不完全統計,在國內提供網際網路直播平臺服務的企業超過300家,且數量還在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