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就《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答記者問

2021-01-15 央視網
環保部就《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答記者問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據環保部網站消息,近日,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司長劉志全就《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的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具體答問如下:

  問:環境保護部發布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主要依據有哪些?

  答:近岸海域是指與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的大陸海岸、島嶼、群島相毗連,《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規定的領海外部界限向陸一側的海域。渤海的近岸海域,為自沿岸低潮線向海一側12海裡以內的海域。近岸海域是重要的生態系統,我部高度重視近岸海域的環境保護工作。為提升公眾近岸海域環境保護意識,滿足公眾環境質量知情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四條「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統一發布國家環境質量、重點汙染源監測信息及其他重大環境信息」規定,自2001年起,環境保護部每年會同農業部、交通運輸部,共同編制年度《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由環境保護部統一發布。

  問:2016年近岸海域監測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答:2016年近岸海域開展的監測工作主要包括:近岸海域水質監測,部分重要河口海灣海洋生物、沉積物監測,入海河流水質監測,直排海汙染源監測,部分海水浴場及漁業水域水質監測。主要如下:

  一是按照「十三五」國家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監測點位設置方案,我部組織近岸海域監測網成員單位,共對417個近岸海域國控站點開展了3期水質監測,每期必測指標為水溫、水深、鹽度、懸浮物、pH、溶解氧、化學需氧量(鹼性錳法)、石油類、活性磷酸鹽、無機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氨氮)、汞、銅、鉛、鎘、非離子氨,其中1期按照《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開展全項監測(放射性核素、病原體除外)。

  二是每月對195個主要入海河流監測斷面開展一次水質監測,指標為:水溫、鹽度、pH、電導率、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類、揮發酚、汞、鉛、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銅、鋅、氟化物、硒、砷、鎘、六價鉻、氰化物、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硫化物、糞大腸菌群、硝酸鹽、亞硝酸鹽,選測硫酸鹽、氯化物、鐵、錳、矽酸鹽等。

  三是每季度對廢水日排放量100立方米以上的419個直排海汙染源開展一次排放狀況監測,監測項目按照排放口執行標準的全部項目開展。

  四是對遼東灣、渤海灣、黃河口、膠州灣、長江口、杭州灣、閩江口、珠江口、北部灣等重要海灣開展了生物和沉積物監測。

  五是在6-9月對27個海水浴場共開展了377次水質監測。

  另外,農業部門對四大海區的40個海洋漁業水域開展了水質監測,監測面積595.8萬公頃。

  問:「十三五」期間我國近岸海域監測網絡做了哪些調整?

  答:為了更加全面、客觀評價我國近岸海域水質狀況及變化情況,2015年,我部按照《近岸海域環境監測點位布設技術規範》(HJ730-2014),進一步優化近岸海域監測點位布局,對國控環境質量監測站點進行優化調整,制定了「十三五」國家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監測點位設置方案,共布設419個監測站點,其中297個為「十二五」期間的國控監測站點,保證了近岸海域水質監測數據的歷史延續性,新增122個國控監測站點。經優化調整後國控近岸海域監測站點由「十二五」時期的301個增加到419個,全面覆蓋了我國四大海區近岸海域。

  問:2016年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狀況如何?

  答:2016年,按照《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和《近岸海域環境監測規範》(HJ442-2008)評價,全國近岸海域一、二、三、四類及劣四類水質點位比例分別為32.4%、41.0%、10.3%、3.1%、13.2%,水質級別一般,同比保持穩定。水質超標站點主要集中在渤海灣、長江口、珠江口、遼東灣以及江蘇、浙江、廣東省部分近岸海域,主要超標因子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從四大海區近岸海域水質狀況來看,黃海和南海近岸海域水質良好,渤海近岸海域水質一般,東海近岸海域水質較差。九個重要海灣中,北部灣水質為優;遼東灣、黃河口和膠州灣水質為一般;渤海灣和珠江口水質為差,長江口、杭州灣和閩江口水質為極差級別。從11個沿海省(區、市)來看,廣西和海南近岸海域水質為優;遼寧和山東水質良好;河北、天津、江蘇、福建和廣東水質一般;上海和浙江水質為極差級別。對27個海水浴場開展了377次水質監測,水質優良的比例為91.1%,同比提高4.1個百分點;水質一般的比例為7.2%,同比降低4.6個百分點;水質為差的比例為1.6%,同比上升0.5個百分點,影響浴場水質的主要超標因子為糞大腸菌群。

  2016年,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評價,全國入海河流水質狀況總體為輕度汙染,同比有所好轉。開展監測的192個入海河流斷面中,無Ⅰ類水質斷面,Ⅱ類水質斷面26個,佔13.5%;Ⅲ類水質斷面64個,佔33.3%;Ⅳ類水質斷面49個,佔25.5%;Ⅴ類水質斷面20個,佔10.4%;劣Ⅴ類水質斷面33個,佔17.2%,主要超標因子為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

  2016年,對419個日排汙水量大於100立方米的直排海工業汙染源、生活汙染源、綜合排汙口進行了監測。全國直排海汙染源汙水排放總量65.7億噸,同比有所增加,但主要汙染物化學需氧量、石油類、氨氮、總磷等排放量同比有所降低。

  2016年,全國漁業生態環境監測網對四大海區的40個重要魚、蝦、貝、藻類的產卵場、索餌場、洄遊通道、保護區及重要養殖水域進行了監測,監測水域總面積595.89萬公頃。監測結果顯示,海洋天然重要漁業水域主要超標因子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海水重點增養殖區主要超標因子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化學需氧量;國家級海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主要超標因子為無機氮和化學需氧量。

  問:「十二五」以來近岸海域水質有哪些變化?

  答:「十二五」以來,按照《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和《近岸海域環境監測規範》(HJ442-2008)評價,全國近岸海域水質類別均為一般。2011年至2016年,海水水質優良(一、二類)點位比例分別為:62.8%、69.4%、66.4%、66.8%、70.4%、73.4%,優良海水比例呈波動上升趨勢;劣四類點位比例分別為:16.9%、18.6%、18.6%、18.6%、18.3%、13.2%,劣四類海水比例呈波動下降趨勢。全國近岸海域水質總體呈改善趨勢。

相關焦點

  • 近岸海域環境公報:影響浴場水質的主要超標因子為糞大腸菌群
    圖解:《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有關規定,環境保護部近日發布了《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公報全面、系統地反映了2016年全國近岸海域環境狀況和海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情況。近日,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司長劉志全就公報的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 ...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
    今年1月以來,廣東珠海、深圳、惠州和汕尾海域,相繼出現規模不等的赤潮。 這只是我國海洋環境汙染的一個縮影。日前,國家海洋局發布《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海域共計發現赤潮35次,累計面積2809平方公裡,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高不下,海洋環境災害仍然突出。
  • 浙江近岸海域調查報告:水質落後成因多元
    日前,國家環保部發布《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出臺,全國11個沿海省區市中,上海和浙江水質被列為極差級別,浙江優良點位的比例為28.6%  屬於浙江的藍色家園,是否陷入困境?記者從省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情況並不盡然:2016年,我省近岸海域海水環境質量狀況總體有所好轉,符合第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比2015年上升13.9個百分點;符合或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比2015年下降20.4個百分點。  到今年底,浙江將更全面清理非法設置、設置不合理、經整治後仍無法達標排放的入海排汙口,藍色家園將展露新顏。
  • 近岸海域海洋垃圾超九成來自陸地活動
    中國海洋報訊(記者 紀巖青 通訊員莊麗芸)2013年,南海區海水環境和沉積物環境狀況總體良好,但近岸局部海域水體汙染、陸源入海汙染物超標排放等環境問題依然突出,陸源入海排汙口達標排放率仍然較低,重點陸源入海排汙口鄰近海域環境狀況較2012年未見明顯改善。這是記者從日前發布的《2013年南海區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上了解到的信息。
  •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五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質量監測(徵求...
    第二部分 數據處理(徵求意見稿)4.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三部分 近岸海域水質監測(徵求意見稿)5.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四部分 近岸海域沉積物監測(徵求意見稿)6.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五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質量監測(徵求意見稿)7.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六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監測(徵求意見稿)8.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 環境公報:23%東海海域達嚴重汙染程度(圖)
    新華社資料圖片晨報記者 李豔秋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到來之際,記者從海洋管理部門了解到,上海近海海域環境質量不容樂觀,長江口和杭州灣都屬於嚴重汙染區域。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於5月初在上海首次發布的《2009年東海區海洋環境公報》顯示,東海區海洋環境汙染形勢依然嚴峻,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為91950平方公裡,其中23%海域達嚴重汙染程度,這些嚴重汙染區域主要集中在射陽河口、長江口、杭州灣、浙江的舟山群島和樂清灣等海域,主要超標汙染物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
  • 中國首次發布渤海海洋環境公報 汙染令人擔憂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中國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今日在此間發布《二00八年渤海海洋環境公報》,這是中國首次發布渤海海洋環境公報。渤海是中國唯一半封閉型內海,海域面積約七點七萬平方公裡,渤海海水交換能力差,海洋生態系統脆弱。
  • 答記者問
    我想環境問題是我們大家所關注的,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我們一年一次的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歷來是新聞媒體所注意的重點。所以,今天我們請了祝局長和汪局長兩位中國環境問題的權威人士,就這個環境公報,另外也就大家所關心的問題舉行這麼一個新聞發布會。現在先請祝光耀副局長介紹一下情況。  [祝光耀]:新聞界的各位朋友,上午好。
  • 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
    近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較好,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佔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5%。陸源排汙壓力依然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海洋生境退化、環境災害多發等問題依然突出。
  • 中國海洋環境公報:近海環境汙染問題依舊突出
    中廣網北京3月21日消息(記者郭淼)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這是大多數人都知道的常識。而容易忽視的是,中國同樣擁有299.7萬平方公裡的海洋,相當於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海洋不僅關乎航運,還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水產、礦產和能源,是名副其實的藍色家園。
  • 廣東舉行2016年海洋環境及海洋災害《公報》發布會
    原標題: 《2016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和《2016年廣東省海洋災害公報》正式發布  6月8日,廣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發布《2016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和《2016年廣東省海洋災害公報》相關情況。
  • 湛江近岸海域水質狀況總體較好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最近對外發布了《2013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記者註:以下簡稱《公報》),記者從中了解到:湛江近岸海域水質狀況總體較好;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雷州烏石國家級海洋公園均水質優良。    該《公報》指出:湛江近岸海域水質狀況總體較好。
  • 我國海洋生態基本穩定 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圖)
    蔡華偉製圖人民日報北京3月17日電(記者餘建斌)據國家海洋局最新發布的《2014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但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排汙壓力巨大、海洋環境災害多發等問題依然突出。
  • 河北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中國環境報)
    2020年12月25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北省渤海綜合治理成效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河北省堅決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堅持陸海統籌、海河共治,實施陸源汙染防治、海洋汙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環境風險防範、旅遊旺季環境保障等五大攻堅,全省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近岸海域水質達到預期目標
  • 溫州近岸海域水質仍在惡化 如何才能根治近海汙染
    《公報》顯示,2014年,溫州全市近岸海域海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  溫州相關部門對此高度重視,出臺一系列措施,大力推進「五水共治」,淨化內河水質,從而在根本上杜絕對近海的汙染。  數據:入海口汙染物總量,較上一年增加17%  應對:治理陸源汙染,淨化內河水質  近岸海域水質,能根本上反映海洋環境的整體狀況。數據顯示,溫州近岸海域水質仍在惡化。
  •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六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監測(徵求意見...
    第二部分 數據處理(徵求意見稿)4.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三部分 近岸海域水質監測(徵求意見稿)5.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四部分 近岸海域沉積物監測(徵求意見稿)6.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五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質量監測(徵求意見稿)7.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六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監測(徵求意見稿)8.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 河北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中國環境報記者 張銘賢 2020年12月25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北省渤海綜合治理成效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河北省堅決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堅持陸海統籌、海河共治,實施陸源汙染防治、海洋汙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環境風險防範、旅遊旺季環境保障等五大攻堅,全省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近岸海域水質達到預期目標
  • ...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數讀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 題:天空越來越藍、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數讀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新華社記者高敬生態環境部近日正式對外發布《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進一步下降,完成生態環境保護年度目標任務,達到「十三五」規劃序時進度要求。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日前在解讀報告時說,我國天空越來越藍、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
  •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四部分 近岸海域沉積物監測(徵求...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四部分 近岸海域沉積物監測(徵求意見稿)》全文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北極星環保網從生態環境部網站獲悉,關於徵求《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四部分 近岸海域沉積物監測(徵求意見稿)》等十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意見的函,詳情如下:
  • 汙染侵蝕渤海三大灣近岸海水質量堪憂
    根據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2012年北海區海洋環境公報》顯示,在去年春、夏、秋三幅《渤海水質等級分布示意圖》中,整個渤海近岸,除了河北秦皇島、遼寧大連附近少量海岸線,其餘海岸線完全被汙染線圈住,幾乎無一城市可以倖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