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報訊(記者 紀巖青 通訊員莊麗芸)2013年,南海區海水環境和沉積物環境狀況總體良好,但近岸局部海域水體汙染、陸源入海汙染物超標排放等環境問題依然突出,陸源入海排汙口達標排放率仍然較低,重點陸源入海排汙口鄰近海域環境狀況較2012年未見明顯改善。這是記者從日前發布的《2013年南海區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上了解到的信息。
《公報》顯示,在對南海近岸海域海洋垃圾監測中發現,湛江市觀海長廊海域、北海市僑港海域、欽州市三娘灣月亮灣和三亞市三亞灣4個海域海面漂浮的垃圾,深圳市大鵬灣下沙海灘、北海市僑港海域海灘、欽州市三娘灣月亮灣海灘、防城港市大坪坡海灘、三亞市亞龍灣沙灘5個海岸海灘的垃圾,以及北海市僑港海域、欽州市三娘灣月亮灣和三亞市三亞灣3個海域海底的垃圾中,均有九成以上來自陸地活動,分別達到92.9%、91.3%和92.4%。
2013年,南海區完成了841個站位的海水環境監測。結果顯示,該區海水環境狀況總體良好。近岸海域局部汙染嚴重,主要汙染物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站位主要分布在珠江口海域,其次為汕頭近岸、紅海灣、江門近岸和湛江港等局部海域;北部灣近岸海域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站位主要分布在廉州灣、欽州灣和北崙河口等局部海域;海南島近岸海域環境狀況良好,未出現劣於第三類海水水質標準的站位。
在對150個站位的海洋沉積物監測中,南海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良好,超第一類標準的站位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海域,主要汙染物為鉛和銅等;近岸以外海域沉積物質量狀況依然保持良好。
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方面,對南海區河口、海灣、珊瑚礁、紅樹林和海草床5種類型共10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評價結果顯示,南海區典型海洋生態系統處於健康或亞健康狀態。
海洋環境監管監測方面,南海區在用的18個傾倒區中,海域海洋環境質量未發生明顯變化,滿足海洋功能區環境保護要求。南海區各油氣開發區附近海域海洋環境質量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區環境保護要求,未發現油氣開發活動對毗鄰海域海洋功能產生明顯影響,沒有發生重大溢油事件。
《公報》表明,南海區海水浴場環境狀況良好,海水浴場水質等級為良以上的天數佔所有監測天數的99%;濱海旅遊度假區環境狀況優良,各項指數均在良好以上,適宜開展休閒(觀光)活動;各海水增養殖區的環境質量均能滿足養殖功能要求,綜合環境質量等級為優良或較好。
《公報》指出,三沙地處南中國海,島礁數量眾多,海域面積廣闊,並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及巨大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其廣闊水域海洋生物多樣性極高,在我國海洋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獨特功能。2013年監測結果顯示,三沙海域海水透明度高,水質良好;海水中重金屬、石油類等均處於低含量水平,基本屬未受汙染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