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

2020-12-05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人海子筆下的大海,令無數人心生嚮往。但是,如果當美麗的海灣中綿延著一條紅褐色的海水帶,夜幕降臨,海水呈藍色螢光,你是否會有些許擔憂?事實上,海水顏色的變化正是夜光藻赤潮造成的。今年1月以來,廣東珠海、深圳、惠州和汕尾海域,相繼出現規模不等的赤潮。

這只是我國海洋環境汙染的一個縮影。日前,國家海洋局發布《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海域共計發現赤潮35次,累計面積2809平方公裡,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高不下,海洋環境災害仍然突出。

海洋生態基本穩定

「2015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公報》稱。

去年,國家海洋局深入推進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布設監測站位約11000個,獲取監測數據約200萬個。根據監測結果,2015年,我國管轄海域海水環境維持在較好水平,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佔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4%,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良好;海洋浮遊生物、底棲生物、海草、紅樹植物、造礁珊瑚的主要優勢類群及自然分布格局未發生明顯變化;國家級海洋自然/特別保護區的海洋生物資源、自然遺蹟和生物多樣性等保護對象得到有效保護。

以中華白海豚為例。國家海洋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不斷加大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切實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廈門海域的中華白海豚出現頻次由2011年的85次增加到2015年的326次,總頭次由2011年的235頭次增加到2015年的847頭次。「總體看來,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狀況保持穩定。」有關負責人表示。

《公報》指出,我國海洋功能區環境滿足使用要求,部分區域環境質量穩中趨好:我國海洋傾倒區環境狀況保持穩定;海洋油氣區水質和沉積物質量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區環境保護要求,未對周邊海域生態環境及其他海上活動產生明顯影響;重點監測的海水浴場、濱海旅遊度假區水質狀況總體良好;海水增養殖區環境質量狀況穩中趨好,滿足沿海生產生活用海需求。

喜中有憂。「我國海洋環境風險仍然突出。」《公報》顯示,東海依然為赤潮高發海域,赤潮發現次數佔總數的43%;渤海赤潮累計面積最大,佔總面積的54%。黃海綠潮災害規模為近5年來最大,其中最大分布面積約52700平方公裡、最大覆蓋面積約594平方公裡。渤海、黃海和東海局部濱海地區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加重,砂質和粉砂淤泥質海岸侵蝕嚴重。

近岸海域汙染嚴重

糟糕的是,我國部分近岸海域汙染嚴重。以反映海洋環境狀況的重要指標——海水水質為例。《公報》顯示,2015年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為6.7萬、5.2萬、4.0萬、6.3萬平方公裡,而面積在100平方公裡以上的44個大中型海灣中,21個海灣全年四季均出現劣四類海水水質。

「從空間分布上看,海洋汙染格局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主要分布在江蘇沿岸、長江口、杭州灣、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主要汙染物類型也基本一致,仍然以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為主。」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丘君分析。

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這意味著什麼?根據《國家海水水質標準》,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護目標,海水水質分為四類,第一類適用於海洋漁業水域、海上自然保護區和珍稀瀕危海洋生物保護區;第四類適用於海洋港口水域、海洋開發作業區。「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也就是說這些海域已經不能適應水產養殖、海水浴場等需要。」丘君解釋。

日益受到威脅的不只是海水,還有海洋生態系統。《公報》指出,實施監測的河口、海灣、灘涂溼地、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86%處於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其中,杭州灣、錦州灣持續處於不健康狀態;雷州半島西南沿岸、廣西北海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狀況進一步惡化。

「雖然不同海灣面臨的問題不完全一樣,但所有海灣生態系統都面臨生境喪失和人為汙染的壓力。」有關負責人表示,錦州灣、杭州灣兩處海灣生態系統長期處於不健康狀態,與陸源入海汙染壓力巨大、棲息地生境喪失嚴重、海洋生物群落結構發生改變等不無關係。

他透露,「十三五」期間,國家海洋局將進一步做好海洋生態系統監測與評價工作,建立海洋生態紅線制度,因地制宜開展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完善基於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管理體系。  

陸源汙染居高不下

近岸海域環境遲遲得不到有效改善,陸源入海汙染居高不下是主因。

通常,陸源汙染物入海有三種途徑:河流、入海排汙口、大氣沉降。根據《公報》,監測的77條主要河流攜帶入海的汙染物總量約為1750萬噸,在枯水期、豐水期、平水期,入海監測斷面水質劣於第五類地表水水質標準的河流比例分別為58%、56%和45%;監測的445個入海排汙口全年達標排放次數僅佔監測總次數的50%,較上年下降2個百分點。

「總體看,入海排汙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較差。」有關負責人說,排汙口所排放的汙水中汙染物濃度一般較高,對排汙口附近海域環境質量影響非常大。監測結果表明,88%的排汙口鄰近海域水質不能滿足所在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要求。

當然,這也與部分入海排汙口設置不合理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規定,海洋自然保護區、重要漁業水域、海濱風景名勝區和其他需要保護的區域,不得新建排汙口。而海洋部門2015年所監測的入海排汙口,47%分布在上述功能區周邊。「這些功能區水質要求高,一旦有陸源汙水排入,鄰近海域水質自然容易超標。《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提出規範入海排汙口設置,2017年底前,非法或設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汙口有望全面清理。」有關負責人表示。

目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遏制,沿海資源環境承載力仍處於高壓水平,海洋生態環境受開發活動的影響仍然很大。下一步,如何加強海洋生態保護?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水十條》明確提出「強化海上排汙監管,研究建立海上汙染排放許可證制度」。《國家海洋局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5-2020年)也提出實施汙染物入海總量控制,國家海洋局將在試點探索的基礎上,系統實施陸源入海汙染物調查,確定重點海域水質管理目標和減排方案,加強海上排汙監管並制定相關管理制度規範,多措並舉推進海洋汙染防治工作。

他透露,2016年國家海洋局將印發實施《全國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十三五」規劃》;出臺全面建立海洋生態紅線制度的意見,探索推進海洋工程建設項目區域限批制度,抓好重點海域汙染物總量控制和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制度試點工作;推進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新選劃一批海洋自然保護區和特別保護區,做好保護區規範化能力建設。

相關焦點

  • 2010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陸源排汙成汙染主因
    海洋環境總體維持較好水平  國家海洋局今年發布的《2010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維持穩定,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保持良好,主要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基本滿足海域使用要求,海洋赤潮災害發生次數及面積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
  • 我國海洋生態基本穩定 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圖)
    》顯示:2014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但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排汙壓力巨大、海洋環境災害多發等問題依然突出。2014年,我國管轄海域近岸局部海域海水環境汙染嚴重,近岸以外海域海水質量良好。春季、夏季和秋季,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分別為5.2萬、4.1萬和5.7萬平方公裡,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長江口、杭州灣、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主要汙染要素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
  • 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 海洋呼籲法制組合拳
    陸源汙染居高不下 藍色海洋呼籲法治組合拳來自國家海洋局近日的公開消息稱,2015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但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有86%處於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
  • 環境公報:23%東海海域達嚴重汙染程度(圖)
    新華社資料圖片晨報記者 李豔秋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到來之際,記者從海洋管理部門了解到,上海近海海域環境質量不容樂觀,長江口和杭州灣都屬於嚴重汙染區域。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於5月初在上海首次發布的《2009年東海區海洋環境公報》顯示,東海區海洋環境汙染形勢依然嚴峻,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為91950平方公裡,其中23%海域達嚴重汙染程度,這些嚴重汙染區域主要集中在射陽河口、長江口、杭州灣、浙江的舟山群島和樂清灣等海域,主要超標汙染物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
  • 中國海洋環境公報:近海環境汙染問題依舊突出
    但是,隨著人類向海洋的挺進,這片純淨的家園也開始面臨著被汙染摧毀的威脅。昨天,國家海洋局發布了《2012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中國的海洋汙染不容樂觀。  《2012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2年我國管轄海域94%的海水水質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但近岸海域汙染問題依舊突出,未達到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達17萬平方公裡,高於2007-2011年15萬平方公裡的平均水平,不僅如此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也表現不佳。
  • 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
    近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較好,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佔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5%。陸源排汙壓力依然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海洋生境退化、環境災害多發等問題依然突出。
  • 近岸海域海洋垃圾超九成來自陸地活動
    中國海洋報訊(記者 紀巖青 通訊員莊麗芸)2013年,南海區海水環境和沉積物環境狀況總體良好,但近岸局部海域水體汙染、陸源入海汙染物超標排放等環境問題依然突出,陸源入海排汙口達標排放率仍然較低,重點陸源入海排汙口鄰近海域環境狀況較2012年未見明顯改善。這是記者從日前發布的《2013年南海區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上了解到的信息。
  • 中國首次發布渤海海洋環境公報 汙染令人擔憂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中國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今日在此間發布《二00八年渤海海洋環境公報》,這是中國首次發布渤海海洋環境公報。渤海是中國唯一半封閉型內海,海域面積約七點七萬平方公裡,渤海海水交換能力差,海洋生態系統脆弱。
  • 溫州近岸海域水質仍在惡化 如何才能根治近海汙染
    《2014年溫州市海洋環境公報》(下簡稱《公報》)中,類似的表述並不少見,分外扎眼。  《公報》顯示,2014年,溫州全市近岸海域海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  溫州相關部門對此高度重視,出臺一系列措施,大力推進「五水共治」,淨化內河水質,從而在根本上杜絕對近海的汙染。
  • 粵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珠江口有望實時監測汙染物
    昨日,省海洋與漁業局根據全省海洋環境監測數據及相關資料編制的《2012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正式發布。《公報》顯示,2012年,我省管轄海域海水環境狀況總體較好,但部分近岸海域汙染依然十分嚴重。
  • 我國海洋狀況年度公報:溢油等突發事件風險加劇
    6月25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1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去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維持在較好水平,但近岸海域環境問題仍然突出。    同時,赤潮災害多發,土壤鹽漬化、海岸侵蝕等災害嚴重,海洋溢油等突發性事件環境風險加劇。
  • 浙江台州市椒江近岸海域汙染嚴重
    2020年9月,中央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浙江省開展第二輪督察以來,陸續收到群眾來信,反映台州市椒江流域存在工業園區地下水汙染嚴重,化工企業私設暗管偷排,椒江兩岸小碼頭、造船等企業違法排汙、破壞生態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督察組對此高度重視,立即開展現場調查,發現台州市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落實不力,椒江近岸海域汙染嚴重。
  • 《近岸海域汙染防治方案》(全文)
    》,加強近岸海域環境保護工作,現將《近岸海域汙染防治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落實。近岸海域是陸地和海洋兩大生態系統的交匯區域,陸地和海洋環境因素都對近岸海域環境質量有著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狀況及變化趨勢,綜合反映了各類涉海排汙行為的強度和汙染防治工作的成效。做好近岸海域汙染防治工作,不僅可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而且能夠促進陸域、海域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優化,帶動各相關行業的生產和治汙技術進步,有利於實現陸海統籌和區域間的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
  • 汙染侵蝕渤海三大灣近岸海水質量堪憂
    根據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2012年北海區海洋環境公報》顯示,在去年春、夏、秋三幅《渤海水質等級分布示意圖》中,整個渤海近岸,除了河北秦皇島、遼寧大連附近少量海岸線,其餘海岸線完全被汙染線圈住,幾乎無一城市可以倖免。
  • 寧波近海海域汙染嚴重 部分海域成「重災區」
    中新網杭州四月十日消息(記者張文)日前,從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傳來消息說,寧波近海海域汙染嚴重,部分海域已成「重災區」。  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日前公布了《二00一年寧波市海洋環境質量公報》,該公報指出,去年寧波市近岸和近海海域海洋汙染情況比上年加重,海水中主要汙染物是無機氮、無機磷、重金屬汞和總汞。
  • 我國海洋汙染形勢嚴峻 入海汙染物排放標準亟須調整
    《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我國海洋汙染形勢嚴峻,一些地方陸源汙染超標排放仍突出。由於入海汙染物排放標準低於陸地汙染物排放標準,不少沿海地區「排海工程」浩大。新一輪海洋環境保護法執法檢查時隔20年後再度拉開大幕,部分流域水汙染物排海總量控制試點也將開啟。在專家和業內人士看來,在此過程中,須儘快調整海洋汙水排放標準,才能讓海洋治汙取得更大實效。
  • 浙江近岸海域調查報告:水質落後成因多元
    日前,國家環保部發布《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出臺,全國11個沿海省區市中,上海和浙江水質被列為極差級別,浙江優良點位的比例為28.6%  屬於浙江的藍色家園,是否陷入困境?記者從省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情況並不盡然:2016年,我省近岸海域海水環境質量狀況總體有所好轉,符合第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比2015年上升13.9個百分點;符合或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比2015年下降20.4個百分點。  到今年底,浙江將更全面清理非法設置、設置不合理、經整治後仍無法達標排放的入海排汙口,藍色家園將展露新顏。
  • 2017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地下水汙染堪憂,十個嚴重空氣汙染城市...
    近日,由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等11個部門共同編制的《2017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 《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對外公布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
    2019年5月,生態環境部對外發布《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明確表示,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據悉,《公報》重點從海洋環境質量、海洋生態狀況、主要入海汙染源狀況、海洋傾倒區和油區狀況、海洋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狀況、海洋環境災害狀況、突發海洋汙染事件、相關行動與措施等八個方面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詳細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 環保部就《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答記者問
    環保部就《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答記者問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據環保部網站消息,近日,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司長劉志全就《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的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