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為人類提供豐富的食物和礦物資源。隨著陸地資源日益枯竭,開發和利用海洋逐漸變得重要起來,由此給海洋環境帶來的汙染也不斷增加。
我國是海洋大國,大陸海岸線1.8萬公裡,管轄海域總面積約300萬平方公裡,海洋資源環境對沿海經濟社會和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多次強調,要處理好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環境保護的關係,絕不能以犧牲海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多年來,我國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方針,綜合運用管理、技術等多種手段,我國海洋環境保護與修復取得了明顯成效。
海洋環境總體維持較好水平
國家海洋局今年發布的《2010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維持穩定,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保持良好,主要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基本滿足海域使用要求,海洋赤潮災害發生次數及面積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
《公報》稱,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佔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4%,符合第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的站位比例均在91%以上;90%監控區域的生態系統基本維持其自然屬性,生態服務功能能夠正常發揮;海水增養殖區、海洋傾倒區和油氣區環境狀況總體穩定,基本滿足海域使用的環境要求。
《公報》顯示,2010年監測的陸源入海排汙口各主要汙染物的達標率均在70%以上,與2006年相比顯著升高。陸源入海排汙口排汙量的削減和主要汙染物達標率的升高,表明近年來我國對點源排放汙染物總量減排成效明顯。
「十一五」期間,我國大力加強海洋生態保護與建設,並啟動了海洋生態修復工程,使得過去長期處於不健康狀態的生態系統出現好轉跡象。截至2010年,海洋保護區總數量達201個,與2005年相比增加30%;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的總面積增加4倍,海洋自然保護區和海洋特別保護區相結合的海洋保護區網絡體系已基本形成,各種典型脆弱海洋生態系統、珍稀瀕危海洋生物、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海洋自然歷史遺蹟與自然景觀等正逐步得到保護。
局部海域汙染嚴重
儘管我國管轄海域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較好,但近岸局部海域仍受到陸源排汙、環境災害和生態破壞等影響,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任重道遠。
我國有入海河流1500多條,流域範圍廣闊。雖然監測到的點源汙染物排放下降,但非點源汙染物排放對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狀況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公報》顯示,近岸局部海域水質汙染嚴重,劣四類嚴重汙染海域面積約4.8萬平方公裡,比2009年增加1.8萬平方公裡。「十一五」期間,長江、珠江、錢塘江、閩江等主要河流攜帶入海的汙染物總量年均達1000萬噸以上。
由於受入海徑流量增大的影響,2010年河流攜帶的化學需氧量、氨氮和總磷入海量較上年明顯增加,入海排汙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較上年未見明顯改善,部分排汙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較差,甚至呈現惡化趨勢。
《公報》稱,江河攜帶汙染物入海和陸源入海排汙口排汙是影響我國近岸海洋環境質量的主要原因。近年來入海排汙口主要汙染物排放量的削減尚不足以全面改善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
此外,海洋傾倒作為廢棄物處置的重要方式之一,對保障經濟發展、節約土地資源和保護大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沿海港口經濟迅速發展,廢棄物的數量迅猛增長。據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國年均海洋傾倒量超過1.5億立方米,居世界首位,其中,70%的海灘垃圾和59%的海面漂浮垃圾來源於人們的海岸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公報》顯示,2010年,處於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的海洋生態監控區分別佔76%和10%。在亞健康狀態下,雖然生態系統尚能發揮主要服務功能,但是環境汙染、人為破壞、資源的不合理開發等生態壓力已經超出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