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陸源排汙成汙染主因

2020-12-05 騰訊網

  海洋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為人類提供豐富的食物和礦物資源。隨著陸地資源日益枯竭,開發和利用海洋逐漸變得重要起來,由此給海洋環境帶來的汙染也不斷增加。

  我國是海洋大國,大陸海岸線1.8萬公裡,管轄海域總面積約300萬平方公裡,海洋資源環境對沿海經濟社會和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多次強調,要處理好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環境保護的關係,絕不能以犧牲海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多年來,我國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方針,綜合運用管理、技術等多種手段,我國海洋環境保護與修復取得了明顯成效。

  海洋環境總體維持較好水平

  國家海洋局今年發布的《2010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維持穩定,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保持良好,主要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基本滿足海域使用要求,海洋赤潮災害發生次數及面積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

  《公報》稱,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佔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4%,符合第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的站位比例均在91%以上;90%監控區域的生態系統基本維持其自然屬性,生態服務功能能夠正常發揮;海水增養殖區、海洋傾倒區和油氣區環境狀況總體穩定,基本滿足海域使用的環境要求。

  《公報》顯示,2010年監測的陸源入海排汙口各主要汙染物的達標率均在70%以上,與2006年相比顯著升高。陸源入海排汙口排汙量的削減和主要汙染物達標率的升高,表明近年來我國對點源排放汙染物總量減排成效明顯。

  「十一五」期間,我國大力加強海洋生態保護與建設,並啟動了海洋生態修復工程,使得過去長期處於不健康狀態的生態系統出現好轉跡象。截至2010年,海洋保護區總數量達201個,與2005年相比增加30%;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的總面積增加4倍,海洋自然保護區和海洋特別保護區相結合的海洋保護區網絡體系已基本形成,各種典型脆弱海洋生態系統、珍稀瀕危海洋生物、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海洋自然歷史遺蹟與自然景觀等正逐步得到保護。

  局部海域汙染嚴重

  儘管我國管轄海域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較好,但近岸局部海域仍受到陸源排汙、環境災害和生態破壞等影響,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任重道遠。

  我國有入海河流1500多條,流域範圍廣闊。雖然監測到的點源汙染物排放下降,但非點源汙染物排放對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狀況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公報》顯示,近岸局部海域水質汙染嚴重,劣四類嚴重汙染海域面積約4.8萬平方公裡,比2009年增加1.8萬平方公裡。「十一五」期間,長江、珠江、錢塘江、閩江等主要河流攜帶入海的汙染物總量年均達1000萬噸以上。

  由於受入海徑流量增大的影響,2010年河流攜帶的化學需氧量、氨氮和總磷入海量較上年明顯增加,入海排汙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較上年未見明顯改善,部分排汙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較差,甚至呈現惡化趨勢。

  《公報》稱,江河攜帶汙染物入海和陸源入海排汙口排汙是影響我國近岸海洋環境質量的主要原因。近年來入海排汙口主要汙染物排放量的削減尚不足以全面改善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

  此外,海洋傾倒作為廢棄物處置的重要方式之一,對保障經濟發展、節約土地資源和保護大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沿海港口經濟迅速發展,廢棄物的數量迅猛增長。據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國年均海洋傾倒量超過1.5億立方米,居世界首位,其中,70%的海灘垃圾和59%的海面漂浮垃圾來源於人們的海岸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公報》顯示,2010年,處於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的海洋生態監控區分別佔76%和10%。在亞健康狀態下,雖然生態系統尚能發揮主要服務功能,但是環境汙染、人為破壞、資源的不合理開發等生態壓力已經超出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

相關焦點

  • ...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
    這只是我國海洋環境汙染的一個縮影。日前,國家海洋局發布《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海域共計發現赤潮35次,累計面積2809平方公裡,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高不下,海洋環境災害仍然突出。 海洋生態基本穩定 「2015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公報》稱。
  • 中國海洋環境公報:近海環境汙染問題依舊突出
    而容易忽視的是,中國同樣擁有299.7萬平方公裡的海洋,相當於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海洋不僅關乎航運,還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水產、礦產和能源,是名副其實的藍色家園。  但是,隨著人類向海洋的挺進,這片純淨的家園也開始面臨著被汙染摧毀的威脅。昨天,國家海洋局發布了《2012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中國的海洋汙染不容樂觀。
  • 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
    近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較好,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佔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5%。陸源排汙壓力依然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海洋生境退化、環境災害多發等問題依然突出。
  • 中國首次發布渤海海洋環境公報 汙染令人擔憂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中國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今日在此間發布《二00八年渤海海洋環境公報》,這是中國首次發布渤海海洋環境公報。渤海是中國唯一半封閉型內海,海域面積約七點七萬平方公裡,渤海海水交換能力差,海洋生態系統脆弱。
  • 粵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珠江口有望實時監測汙染物
    昨日,省海洋與漁業局根據全省海洋環境監測數據及相關資料編制的《2012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正式發布。《公報》顯示,2012年,我省管轄海域海水環境狀況總體較好,但部分近岸海域汙染依然十分嚴重。
  • 環境公報:23%東海海域達嚴重汙染程度(圖)
    新華社資料圖片晨報記者 李豔秋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到來之際,記者從海洋管理部門了解到,上海近海海域環境質量不容樂觀,長江口和杭州灣都屬於嚴重汙染區域。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於5月初在上海首次發布的《2009年東海區海洋環境公報》顯示,東海區海洋環境汙染形勢依然嚴峻,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為91950平方公裡,其中23%海域達嚴重汙染程度,這些嚴重汙染區域主要集中在射陽河口、長江口、杭州灣、浙江的舟山群島和樂清灣等海域,主要超標汙染物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
  • 我國海洋生態基本穩定 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圖)
    蔡華偉製圖人民日報北京3月17日電(記者餘建斌)據國家海洋局最新發布的《2014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但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排汙壓力巨大、海洋環境災害多發等問題依然突出。
  • 海洋汙染造成對海洋生物資源的嚴重損害
    中國海洋報訊近日,記者從海南省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2012年全年,三亞市直接投入資金5000餘萬元,整治改善海洋生態環境。今年,該市將從完善海洋資質擴項等方面繼續加大海洋環保力度。近年來,由於氣候及人為等原因,三亞市三亞灣的海灘侵蝕情況比較嚴重,三亞陸源排汙口的排汙造成局部海域汙染,海洋汙染造成對海洋生物資源的損害。
  • 渤海海洋環境汙染:現狀、問題、成因、治理 | 構建政府—市場...
    (一)渤海海洋環境汙染現狀分析1、陸源汙染物入海總量大。陸源汙染物是渤海海洋環境的主要汙染源,渤海沿岸工農業發達,汙染物排放基數較大。近三年的《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渤海地區海灣多呈亞健康狀態,以遼東灣為例,連續三年都為不健康狀態,富營養化嚴重,工業汙水的排放總量大且排汙總量具有不穩定性;除工業汙水外,生活汙水排放量也較大,近三年沒有明顯減少,2014-2016連續三年均達到17000(萬噸)以上。
  • 廣東舉行2016年海洋環境及海洋災害《公報》發布會
    原標題: 《2016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和《2016年廣東省海洋災害公報》正式發布  6月8日,廣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發布《2016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和《2016年廣東省海洋災害公報》相關情況。
  • 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 海洋呼籲法制組合拳
    對海洋經濟開發來說,雖然海水還是蔚藍色,但過度開發也在某種程度上把海洋變成了「紅海」。陸源汙染居高不下 藍色海洋呼籲法治組合拳來自國家海洋局近日的公開消息稱,2015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但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有86%處於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
  • 寧波近海海域汙染嚴重 部分海域成「重災區」
    中新網杭州四月十日消息(記者張文)日前,從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傳來消息說,寧波近海海域汙染嚴重,部分海域已成「重災區」。  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日前公布了《二00一年寧波市海洋環境質量公報》,該公報指出,去年寧波市近岸和近海海域海洋汙染情況比上年加重,海水中主要汙染物是無機氮、無機磷、重金屬汞和總汞。
  •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今年的主題是「海洋與可持續」。海洋在人類的...
    壓力 陸源排汙、盲目大型圍填海和過度捕撈等,將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然而,開發活動日益頻繁導致海洋生態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6月5日,環境保護部公布的《2011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4大海區中,南海近岸海域水質一般,渤海和東海近岸海域水質差;9個重要海灣中,膠州灣和遼東灣水質差,渤海灣、長江口、杭州灣、閩江口和珠江口水質極差。
  • 《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對外公布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
    2019年5月,生態環境部對外發布《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明確表示,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據悉,《公報》重點從海洋環境質量、海洋生態狀況、主要入海汙染源狀況、海洋傾倒區和油區狀況、海洋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狀況、海洋環境災害狀況、突發海洋汙染事件、相關行動與措施等八個方面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詳細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 海洋重金屬汙染嚴重 拿什麼來拯救?
    數字寧波市近七成海域遭受嚴重汙染日前,《2010年寧波市海洋環境公報》《2010年象山港海洋環境公報》和《2010年寧波市漁業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正式向社會公眾發布,寧波市近七成海域遭受嚴重汙染,嚴重汙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甬江口、北侖—大榭島、象山港、三門灣等海域。
  • 我國海洋汙染形勢嚴峻 入海汙染物排放標準亟須調整
    《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我國海洋汙染形勢嚴峻,一些地方陸源汙染超標排放仍突出。由於入海汙染物排放標準低於陸地汙染物排放標準,不少沿海地區「排海工程」浩大。新一輪海洋環境保護法執法檢查時隔20年後再度拉開大幕,部分流域水汙染物排海總量控制試點也將開啟。在專家和業內人士看來,在此過程中,須儘快調整海洋汙水排放標準,才能讓海洋治汙取得更大實效。
  • 海洋陸源汙染治理中政府與企業的博弈分析
    一、陸源汙染及其治理主體 「《聯合國海洋公約》海洋環境的保護和保全章節,第194條關於防止、減少和控制海洋環境汙染的措施的第三款(a):『從陸上來源、從大氣層或通過大氣層或由於傾倒而排放出的有毒、有害的物質,特別是持久不變的物質』。」通過傳播途徑、汙染來源等對陸源汙染物進行了界定,而陸源汙染就是該汙染物產生、擴散等過程。
  • 藍色「母親」不堪重負——世界海洋日談海洋汙染
    突發溢油大傷藍色「母親」元氣    溢油是近年來海洋環境主要汙染源之一,除了船舶正常航行產生的油汙滴漏和陸源工業汙染物外,重大突發性溢油事故則會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損害,例如大型船舶碰撞沉沒、鑽井平臺和沿海煉油廠發生生產事故等。
  • 海洋環境問題根源在陸地 沿海汙染物「排海工程」浩大
    文章稱,《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我國海洋汙染形勢嚴峻,一些地方陸源汙染超標排放仍突出。由於入海汙染物排放標準低於陸地汙染物排放標準,不少沿海地區「排海工程」浩大。新一輪海洋環境保護法執法檢查時隔20年後再度拉開大幕,部分流域水汙染物排海總量控制試點也將開啟。在專家和業內人士看來,在此過程中,須儘快調整海洋汙水排放標準,才能讓海洋治汙取得更大實效。
  • 2019大連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認真開展水源保護區環境整治,加強水源地規範化建設。開展河流集中整治專項行動,著力破解河流汙染治理工作中的突出問題。開展入海排汙口排查整治,強化陸源汙染治理。全市13處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水質全部達標。六條主要河流21個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了81%,無劣Ⅴ類水體。全市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穩中向好,優良(一、二類)水質海域面積比例為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