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中國環境報)

2021-01-21 瀟湘晨報

2020年12月25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北省渤海綜合治理成效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河北省堅決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堅持陸海統籌、海河共治,實施陸源汙染防治、海洋汙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環境風險防範、旅遊旺季環境保障等五大攻堅,全省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近岸海域水質達到預期目標,2018年-2019連續兩年、2020年前三季度近岸海域國考監測點位海水水質優良比例穩定達到100%。

治海先治河,入海河流消除劣V類

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是汙染防治攻堅戰七大標誌性戰役之一,河北省堅持治海先治河,突出抓好入海河流綜合治理。「河北省建立了入海河流水質監測考核體系,將全省49條入海河流99個斷面設定水質考核目標,並增加監測總氮,每月對監測結果實行全省通報,對超標斷面嚴重的市縣實行約談、扣繳生態補償金等,對總氮超基準值斷面所在縣區實施預警。2019年-2020年省級扣繳生態補償金2580萬元,壓實屬地政府治河主體責任。」河北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趙軍向記者介紹說。同時,河北省組織沿海城市開展入海河流達標攻堅和消除劣V類專項行動,秦皇島市對9條入海河流總投資約10億元實施河道整治、生態溼地建設等20餘項工程,滄州市投資約1.75億元對4條入海河流實施河道清淤、生態治理等五項工程,唐山市實施全域治水、清水潤城,使入海河流水質保持穩定達標。大力推進治汙攻堅,河北省入海河流水質實現全面改善。監測數據顯示,河北省13條國考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V類斷面,2019年、2020年1月-11月入海口斷面水質均值全部達到V類及以上水質標準,達標率100%,其中達到Ⅲ類以上優良水質6條。

治河先治汙,陸源汙染物大幅削減

治河先治汙,河北省大力開展陸源汙染防治攻堅。全面推進重點流域26座城市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其中秦皇島、唐山市汙水處理廠排出的中水水質達到地表水IV類,滄州市達到地表水準V類。推動沿海地區大力開展城鄉綜合整治,基本實現農村汙水管控與治理全覆蓋,「散亂汙」企業動態清零,相繼推行海域水汙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做到涉氮重點行業816家企業持證排汙,持續削減總氮等汙染物入河入海量。管好直排海汙染源,有序推進入海排汙口排查整治,沿海三市持續加大直排海汙染源監測整治力度,對秦皇島港、山海關等區域企業直排口實施封堵,強化唐山、滄州直排海汙染源企業監測執法力度,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實現直排海汙染源穩定達標排放。同時,河北省按照「查、測、溯、治」工作原則有序開展入海排汙口排查整治,推動唐山試點先行,已完成1551個排汙口監測、2250個排汙口溯源和112個臨時排汙口和無排水功能的點位取締拆除。對秦皇島兩家私自破壞已封堵的入海排汙口企業依法依規進行清理拆除,完成了國家下達的非法和設置不合理入海排汙口清理工作。

推行灣長制,建立陸海協治新模式

「河北省全面推行灣長制,明確各級政府一把手擔任灣長,建立了省、市、縣、基層四級灣長及灣長制辦公室組織體系。」趙軍介紹說,河北省將全省海岸線劃分為16個責任灣區、111個責任灣段,明確各級灣長147人,其中省級灣長1人、市級灣長7人、區級灣長36人、基層灣長103人,使每一寸海灣都有人管,初步建立海洋環境治理新模式。目前河北省已初步建立了與灣長制相適應的組織體系和制度體系,並配套建立了巡查制度和反饋督察制度,把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和近岸海域汙染防治重點任務納入灣長制工作內容,其中縣區級灣長劃定責任區,基層灣長劃定責任段,責任區、責任段之間實現無縫銜接。各級灣長根據巡查制度加強巡灣督導,發現問題及時交辦,再按照督察反饋制度盯辦整改。截至目前,各市級灣長結合重點工作開展了巡灣,縣區級灣長累計巡灣140多次,基層灣長累計巡灣880多次,解決了一批突出環境問題。多部門協調配合,深入實施海洋汙染防治攻堅。河北省人大出臺了《關於加強船舶大氣汙染防治的若干規定》,加大削減沿海城市和海上大氣汙染物力度;開展近岸海域生態修復,沿海三市投資約4.7億元,修復海灣岸線17公裡,完成率121%,修復濱海溼地1229公頃,完成率154%;著力推進海水養殖汙染防控,連續兩年安排專項資金7400萬元,加強漁港汙染防治設備設施建設,清除違法或不符合海洋功能區劃的海水養殖8000餘公頃。同時,持續實施渤海增殖放流和漁民減船轉產工作。2019年-2020年累計已放流水生生物苗種21.74億單位以上,海洋捕撈漁船從2017年的4113艘下降到2019年底的3480艘,削減了15%;治理船舶汙染,基本實現港口船舶生活汙水、含油汙水和船舶垃圾達標處理。這些措施的實施,保障了河北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十四五」分步推進「美麗海灣」建設

河北省生態環境廳海洋處處長郭電光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下一步,河北省將以「美麗海灣」的保護與建設為統領,強化綠色發展引領,鞏固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成果,切實解決老百姓身邊存在的突出海洋生態環境問題,推動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推進海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以海洋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沿海經濟高質量發展。河北省結合實際,將近岸海域初步劃分為海洋生態功能區、旅遊休閒娛樂區、漁業資源保障區、港口和臨港產業區4類區域,共劃分灣段13個,其中跨市灣段1個、獨立灣段12個。按照「海灣環境質量良好、海灣生態系統健康、親海環境品質優良」等「美麗海灣」的基本要求,河北省擬利用3個「五年規劃」的時間,分類有序推進「美麗海灣」的保護與建設工作。「十四五」期間,河北省擬完成秦皇島灣及秦皇島北部親海旅遊區、唐山灣國際旅遊島區塊、黃驊港綠色港口發展區等灣段的「美麗海灣」建設工作。「十五五」期間,河北省擬推進七裏海灣、灤河口生態功能區、唐山灣和秦皇島港、京唐港、曹妃甸港等綠色港口發展區的「美麗海灣」建設工作。「十六五」期間,河北省擬完成唐山東部及西部、滄州北部等生態健康養殖及漁業資源保障區和滄州南部親海空間拓展區等灣段的「美麗海灣」建設。通過3個「五年計劃」,15年的持續發力,逐步提升海灣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海洋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到2035年,河北省力爭基本建成「水清灘淨、漁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為實現「美麗中國」、「美麗河北」的建設目標貢獻環保力量。

來源:中國環境報

【來源:河北生態環境發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河北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中國環境報記者 張銘賢 2020年12月25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北省渤海綜合治理成效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河北省堅決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堅持陸海統籌、海河共治,實施陸源汙染防治、海洋汙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環境風險防範、旅遊旺季環境保障等五大攻堅,全省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近岸海域水質達到預期目標
  • 環保部就《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答記者問
    環保部就《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答記者問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據環保部網站消息,近日,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司長劉志全就《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的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六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監測(徵求意見...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北極星環保網從生態環境部網站獲悉,關於徵求《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六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監測(徵求意見稿)》等十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意見的函,詳情如下:各有關單位: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相關規定,保護生態環境,保障人體健康,提高生態環境管理水平,規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我部決定製定《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一部分 總則》等十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
  •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五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質量監測(徵求...
    各有關單位: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相關規定,保護生態環境,保障人體健康,提高生態環境管理水平,規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我部決定製定《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一部分 總則》等十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
  • 近岸海域環境公報:影響浴場水質的主要超標因子為糞大腸菌群
    圖解:《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有關規定,環境保護部近日發布了《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公報全面、系統地反映了2016年全國近岸海域環境狀況和海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情況。近日,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司長劉志全就公報的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 我國海洋生態基本穩定 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圖)
    》顯示:2014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但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排汙壓力巨大、海洋環境災害多發等問題依然突出。2014年,我國管轄海域近岸局部海域海水環境汙染嚴重,近岸以外海域海水質量良好。春季、夏季和秋季,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分別為5.2萬、4.1萬和5.7萬平方公裡,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長江口、杭州灣、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主要汙染要素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
  • 《近岸海域汙染防治方案》(全文)
    近岸海域是陸地和海洋兩大生態系統的交匯區域,陸地和海洋環境因素都對近岸海域環境質量有著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狀況及變化趨勢,綜合反映了各類涉海排汙行為的強度和汙染防治工作的成效。做好近岸海域汙染防治工作,不僅可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而且能夠促進陸域、海域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優化,帶動各相關行業的生產和治汙技術進步,有利於實現陸海統籌和區域間的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
  • 近岸海域海洋垃圾超九成來自陸地活動
    中國海洋報訊(記者 紀巖青 通訊員莊麗芸)2013年,南海區海水環境和沉積物環境狀況總體良好,但近岸局部海域水體汙染、陸源入海汙染物超標排放等環境問題依然突出,陸源入海排汙口達標排放率仍然較低,重點陸源入海排汙口鄰近海域環境狀況較2012年未見明顯改善。這是記者從日前發布的《2013年南海區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上了解到的信息。
  •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四部分 近岸海域沉積物監測(徵求...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四部分 近岸海域沉積物監測(徵求意見稿)》全文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北極星環保網從生態環境部網站獲悉,關於徵求《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四部分 近岸海域沉積物監測(徵求意見稿)》等十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意見的函,詳情如下:
  • 生態環境部:我國生態環境整體改善 仍面臨挑戰
    光明網訊(記者蔡琳) 6月2日,生態環境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和《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正式向社會發布。會議上,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介紹了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狀況,以及當前所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 浙江近岸海域調查報告:水質落後成因多元
    日前,國家環保部發布《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公報》出臺,全國11個沿海省區市中,上海和浙江水質被列為極差級別,浙江優良點位的比例為28.6%  屬於浙江的藍色家園,是否陷入困境?此外,長江口來水佔我省海域來水的80%左右,帶來豐富營養鹽的同時,也使海域長期受長江攜帶入海汙染物影響。  發源於青藏高原的「母親河」長江,一路東奔入海,至下遊浙江,滔滔江水中已經攜帶著流經數十個省市後積累下的物質,呈富營養化。根據調查,我省近岸海域受長江攜帶入海汙染物影響明顯,已成為水質富營養化嚴重的主因。
  • ...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
    今年1月以來,廣東珠海、深圳、惠州和汕尾海域,相繼出現規模不等的赤潮。 這只是我國海洋環境汙染的一個縮影。日前,國家海洋局發布《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海域共計發現赤潮35次,累計面積2809平方公裡,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高不下,海洋環境災害仍然突出。
  • 廣東省近岸海域汙染防治實施方案(2018—2020 年)
    >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加快實施近岸海域汙染綜合整治,加強海洋環境監督管理,嚴守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切實改善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維護海洋生態安全,推動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美麗廣東,按照原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委辦公廳(室)印發的《近岸海域汙染防治方案》和《廣東省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有關要求,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三部分 近岸海域水質監測(徵求意見...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北極星環保網從生態環境部網站獲悉,關於徵求《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三部分 近岸海域水質監測(徵求意見稿)》等十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意見的函,詳情如下:各有關單位: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相關規定,保護生態環境,保障人體健康,提高生態環境管理水平,規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我部決定製定《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一部分 總則》等十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
  • 《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對外公布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
    2019年5月,生態環境部對外發布《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明確表示,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據悉,《公報》重點從海洋環境質量、海洋生態狀況、主要入海汙染源狀況、海洋傾倒區和油區狀況、海洋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狀況、海洋環境災害狀況、突發海洋汙染事件、相關行動與措施等八個方面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詳細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一部分 總則(徵求意見稿)》全文
    各有關單位: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相關規定,保護生態環境,保障人體健康,提高生態環境管理水平,規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我部決定製定《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一部分 總則》等十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
  • 潮州市生態環境局再次牽頭會同多部門開展近岸海域汙染防治聯合行動
    2020年11月27日,潮州市生態環境局再次牽頭會同潮州海監支隊、潮州海事局、潮州海警局,對柘林灣至長溪灣海域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狀況開展聯合執法行動。行動過程中未發現有違法違規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的行為,體現了8月份開展聯合行動以來,各部門在強化海洋環境監管、嚴厲查處海洋汙染和宣傳海洋保護意識等方面具有較大的震懾力並取得較好的階段性效果。
  • 「十三五」期間天津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中國環境報記者 郭文生 見習記者 任效良 天津報導 「十三五」以來,天津市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篤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以及大氣、水、土壤「三個十條」,調整結構、深化治理、建設生態,堅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 廈門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廈門近岸海域水環境汙染治理方案的...
    各區人民政府,市直各委、辦、局:  《廈門近岸海域水環境汙染治理方案》已經市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並將執行情況按時報廈門市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為了進一步改善廈門近岸海域水質,解決廈門海域水質面臨的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等因子超標的問題,根據國家海洋局、省市政府領導的要求,結合《美麗廈門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方案》,在分析廈門海域水環境汙染現狀的基礎上,制定本治理方案。
  • 《浙江省近岸海域水汙染防治攻堅三年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到2022年,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達到國家考核目標要求,並保持穩定向好。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3年均值比近3年(2017~2019 年)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力爭「十四五」期間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均值比「十三五」期間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