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這一年,新發現顛覆傳統認知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科學家追尋百年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有了新的答案,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國際千克原器面臨退休,從航天到地球四極,2018年,新技術助力的科學新發現,不斷顛覆著人類已有的認知。

  深空探測開啟新旅程

  12月8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我國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嫦娥四號與嫦娥三號是一對「雙胞胎」。雖然與「三姐」外貌一樣,但與嫦娥三號以「測月、巡天、觀地」為科學目標不同,嫦娥四號將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最終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並通過已在使命軌道運行的「鵲橋」中繼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之間的中繼通信。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11月19日,隨著兩顆全球組網衛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我國成功完成北鬥三號基本系統星座部署。

  北鬥三號工程於2009年正式啟動建設後,目前正按照最簡系統、基本系統、全球系統三步實施組網:2000年年底建成北鬥一號系統,向中國提供服務;2012年年底建成北鬥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前後建成北鬥全球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

  中國散裂中子源開始運行

  歷經6年半的建設,8月,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在廣東東莞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運行,其綜合性能進入國際同類裝置先進行列,並將正式對國內外各領域的用戶開放。

  中國散裂中子源由中國科學院和廣東省共同建造,建設內容包括:1臺8千萬電子伏特負氫離子直線加速器、1臺16億電子伏特快循環同步加速器、1個靶站,以及一期3臺供科學實驗用的中子散射譜儀。

  「中國散裂中子源就像『超級顯微鏡』,是研究物質材料微觀結構的理想探針。我們可以利用散裂中子源來研究大型金屬部件的殘餘應力,這對於提高高鐵關鍵部件和航空發動機部件的性能,以及核電站部件的服役性能十分重要。」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工程經理陳和生院士說,此外,可燃冰、磁性材料的研究,以及化學反應催化劑的原位研究等,都可以使用散裂中子源。

  企鵝木乃伊「痛述」百年前慘劇

  憨態可掬的企鵝是地球重要一極——南極的標誌性動物。

  現代生態學研究表明,在南極無冰區繁殖的阿德雷企鵝面臨諸多困難,夏季的暴雪、冰山的阻隔都可能造成企鵝幼鳥大量死亡的慘劇。

  此類事件在歷史上是否存在?造成了怎樣的後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孫立廣—謝周清教授團隊今年9月公布的研究,卻將南極企鵝幼鳥的木乃伊「墓園」與兩場百年前的大規模天氣災害聯繫起來,首次揭示了突變性氣候異常引發企鵝幼鳥大規模死亡的生態災難事件。

  孫立廣表示,該研究提出了短時間尺度的災難性氣候事件可能影響企鵝生態變化,也為未來企鵝古生態的研究指明了一個新的方向:對比研究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極端氣候與生態事件。該研究也警醒,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企鵝可能面對新的生存挑戰。

  國際千克原器要退休了

  一千克究竟有多重?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科學家卻探索了百年。

  11月在法國凡爾賽召開的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了修訂國際單位制(SI)的決議。

  國際單位制中的4個基本單位改由自然常數來定義,質量單位千克採用普朗克常數定義,電流單位安培採用基本電荷量定義,物質的量單位摩爾採用阿佛加德羅常數定義,溫度單位開爾文採用玻爾茲曼常數定義,並於2019年國際計量日(5月20日)起正式生效。而定義質量單位的國際千克原器也將在2019年5月20日起正式退休。

  儘管這些單位的大小不會發生變化——1千克還將是原來的1千克,但國際計量局局長馬丁·米爾頓表示,國際單位制的修訂是科學進步的一座裡程碑。

  「這是人類在基本單位體系中首次徹底擺脫了實物基準,將所有基本單位的定義推向『量子化』的關鍵一步。」 在國際計量局物理計量所功率天平組工作的李世松博士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基本單位的量子化雖然從表面上人們不會看到太大的變化,但是它對高精尖科技的發展卻至關重要。1967年,時間單位秒用基於原子躍遷的「原子秒」取代「天文秒」,標誌著國際單位體系從實物時代開始邁向量子時代。原子時誕生50年來,時間頻率的測量準確度躍升1000萬倍,成為目前測得最準的物理量。正是基於時間定義的量子化變革,實現了衛星導航定位,其精度更是達到了釐米級別,成就了數萬億美元的衛星導航定位產品與服務市場。

  測出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G值

  2018年,科學家追尋百年的科學問題有了新的答案,比如萬有引力常數G值。

  常數G有著重要意義。沒有G,萬有引力定律不算完美,一些與之相關的天體物理學、地球物理學、計量學等研究問題很難解決。1687年,牛頓在其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系統地介紹了萬有引力定律。但當年牛頓不知道G值到底是多少。

  為了讓這個數值更精確,幾百年來,實驗物理學家為此付出了極大努力,但G值測量精度的提高卻異常緩慢。

  究其原因,一是萬有引力非常微弱,二是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對其他物體有引力作用,並且無法屏蔽,換句話說,甚至實驗室外偶然路過的一隻飛鳥,都可能在實驗數據裡留下「痕跡」。

  2018年8月30日,《自然》雜誌刊發了我國科學家羅俊與其團隊測量引力常數G的最新結果,該團隊採用兩種不同測量方法,將G值的精度達到國際最好水平,這一結果為確定高精度引力常數推薦值作出了實質性貢獻,將有利於提升我國在基礎物理學領域的話語權,也為我國開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提供了更好的基礎支撐。

  萬米深海探索百舸爭流

  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今年深海領域同樣動作頻頻。

  在南印度洋上,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4500級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12月11日完成了第100次下潛航次。

  世界上海底最深的地方,深度超過萬米,人稱地球第四極。10月16日,我國第三次萬米深淵綜合科考成功完成各項任務,從馬裡亞納海溝海域返回三亞。本次科考充分驗證了多個國產深海裝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取得多項國內首次和國際首次的科考成果。

  11月25日,「彩虹魚」2018馬裡亞納海溝海試與科考團隊,乘「沈括」號科學調查船啟航,奔赴全球最深海溝——馬裡亞納海溝。此次海試與科考航次是「彩虹魚挑戰萬米深淵」項目的一部分。該航次中,將在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挑戰者深淵」附近海域,開展「彩虹魚」萬米級載人潛水器超短基線系統海上試驗、2臺第二代「彩虹魚」著陸器萬米級海上試驗、1臺4500米級大深度浮標海上試驗等工作,同時完成科學樣本採集和海底拍攝任務。

  載人球艙是萬米載人潛水器的核心部件。12月15日,我國深海重大專項——萬米載人潛水器載人艙球殼完成焊接。該潛水器建成後,可在覆蓋世界最大深度的海洋開展載人下潛和科考作業。

  在即將過去的一年,無人潛水器「海龍」「潛龍」深海裝備成功海試並被應用,標誌著我國在深海重大裝備的設計、製造方面已具備產品化開發製造能力。

  清華大學提出波函數全新觀點

  有那麼一個世界:嶗山道士的穿牆術成為可能,你腳下的大地也不再堅實,甚至世界的客觀實在性也消失了,一切都要用概率來解釋。這就是量子力學的世界,其理論核心之一就是利用波函數來描述微觀物體的量子狀態。

  波函數理論已經衍生出諸如雷射、半導體和核能等高新技術,深刻變革了人類生活方式。多年來,物理學家們提出各種關于波函數的假設和詮釋,並設計出各種實驗進行驗證,卻始終沒有達成共識。其中最主流聲音認為,波函數僅是一種數學描述,用來計算微觀物體在某處出現的概率。

  2018年,清華大學龍桂魯教授以第一和通訊作者身份,在《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英文版)》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提出完全不同的全新觀點,認為波函數是微觀物體的真實存在,不再是簡單的數學描述, 打破了人們對波函數的傳統認識, 有利於幫助人們深刻理解量子規律, 進一步探索微觀世界。

  中國「人造太陽」實現1億度

  核聚變就像氫彈爆炸或太陽內部反應,溫度超高,一般容器沒法盛放。被寄予最大希望的核聚變實驗方案叫「託卡馬克」——用超強的磁場約束高溫的核燃料。

  EAST又稱東方超環,是中國研製的世界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也是我國第四代核聚變實驗裝置。它的科學目標是讓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溫條件下,像太陽一樣發生核聚變,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所以也被稱為「人造太陽」。它的外形像一個甜甜圈,它使用超導體,以最小的能耗獲取最強的磁場。

  11月,中科院等離子體所發布消息,我國大科學裝置「人造太陽」——EAST取得重大突破,實現加熱功率超過10兆瓦,等離子體儲能增加到300千焦,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達到1億度,獲得的多項實驗參數接近未來聚變堆穩態運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條件,朝著未來聚變堆實驗運行邁出了關鍵一步。

  第二次青藏科考公布首期成果

  2017年,我國啟動了第二次青藏科考,有別於「地理大發現」式的第一次青藏科考,這次,科學家們聚焦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的「變化」,圍繞青藏高原地球系統變化及其影響這一關鍵科學問題,揭示機理,同時為優化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提出科學方案。

  2018年9月,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舉行首期成果報告會,科考隊總隊長、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棟院士說:「過去60年來,我們經歷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氣候變暖,青藏高原作為世界第三極,是全球氣候變化最敏感地區之一,其升溫率超過全球同期平均升溫率的兩倍。」

  青藏高原被譽為生物演化的「天然實驗室」。從植物到動物,從驍勇善戰的大型肉食動物到苟且營生的小型鼠類,在青藏舞臺上陸續登場之後,或就地適應,或遷徙他處。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研究員看來,青藏地區的生物演化歷程撐起了今天世界生物多樣性的主體。

  核燃料有了新選擇

  燃料組件是核反應堆的核心,是影響核電安全性和經濟性的最重要因素。

  鋯合金材料是核反應堆堆芯的關鍵結構材料,作為構成燃料組件的「骨骼」和「皮膚」,鋯合金被稱為核反應堆的「第一道安全屏障」,長期以來,國內核電站燃料組件所用的鋯合金材料基本依賴進口。11月,中核集團宣布,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滿足三代核電要求的鋯合金材料——CF3核燃料組件N36鋯合金材料批量化首批產品成功下線通過驗收。

  與通過研發新的包殼/芯塊材料以提高燃料性能的技術路徑不同,11月26日,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完成環形燃料零功率物理實驗,環形燃料主要通過改變元件結構提升整體性能。這種結構完全革新的先進燃料元件芯塊被製成環狀,內外表面被加裝包殼管,有內外兩個冷卻劑通道,以增加傳熱面積、提高換熱效率。與現有壓水堆相比,若保持堆芯輸出功率不變,燃料芯塊和包殼的峰值溫度更低,將顯著提升堆芯安全性;若維持現有安全裕度不變,通過計算模擬證明,堆芯輸出功率可提升20%—50%,大幅提高核電經濟性。

  (原載於《科技日報》 2018-12-27 05版)

相關焦點

  • 這一年,新發現顛覆傳統認知
    科學家追尋百年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有了新的答案,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國際千克原器面臨退休,從航天到地球四極,2018年,新技術助力的科學新發現,不斷顛覆著人類已有的認知。  「這是人類在基本單位體系中首次徹底擺脫了實物基準,將所有基本單位的定義推向『量子化』的關鍵一步。」 在國際計量局物理計量所功率天平組工作的李世松博士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基本單位的量子化雖然從表面上人們不會看到太大的變化,但是它對高精尖科技的發展卻至關重要。
  • 測出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G值 2018年新發現顛覆傳統認知
    這一年,新發現顛覆傳統認知科學家追尋百年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有了新的答案,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國際千克原器面臨退休,從航天到地球四極,2018年,新技術助力的科學新發現,不斷顛覆著人類已有的認知。中國散裂中子源開始運行歷經6年半的建設,8月,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在廣東東莞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運行,其綜合性能進入國際同類裝置先進行列,並將正式對國內外各領域的用戶開放。
  • 細胞「繁衍」三維時空圖新發現 顛覆「細胞家譜」認知
    這一研究是對數十年來被廣泛認可的經典發育生物學層級譜系理論的重大修正和補充。 「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受精卵先發育成囊胚,再由囊胚形成外、中、內3個胚層。」景乃禾說,「外胚層最終發育成機體的神經、皮膚等組織,中胚層發育成心臟、血液、肌肉和骨骼等組織,內胚層則發育成肺、肝、胰腺和腸等內臟器官。」
  • 關於生物進化的新觀點,顛覆了傳統認知,進化論是「錯誤」的?
    達爾文主張生物的進化是「漸變」的,也就是在漫長的時間中不斷進化,循序漸進的緩慢過程,可是現代科學家卻認為,進化的本質並不是「漸變」而是「突變」,進化的形式是「飛躍式」,這是怎麼回事?進化論是錯誤的嗎?生物在不斷進化這個觀點其實早在古希臘時代就被學者發現了,亞里斯多德在他的作品《動物志》中有這樣一句話:生命演化是積微漸進的結果。
  • 又有新發現:一顆比金星更靠近太陽的小行星,或顛覆學術界的認知
    對於太陽系,它的神秘或將遠遠超越你我的認知。繼金星發現了佐證極有可能存在厭氧生命物質的磷化氫之後,天文學家們,又突然發現了一顆特殊的小行星,直徑僅僅2公裡,但它的不期而遇,或許會顛覆學術界對於小行星軌道的認知。
  • 新發現的磁星Swift J1818.0-1607挑戰了我們對於磁星和脈衝星的傳統認知
    新發現的磁星Swift J1818.0-1607挑戰了我們對於磁星和脈衝星的傳統認知(Credit: Ryuunosuke Takeshige)(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技日報:10月7日,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觀測到了一顆名為Swift J1818.0-1607的新磁星,它的發現挑戰了我們對於磁星和脈衝星的傳統認知。
  • 早於哥倫布,中國人率先發現美洲大陸!這本中國明代世界地圖顛覆了傳統歷史認知
    按照當前普遍的歷史觀點,中國人航海走的最遠的是明代永樂年間的鄭和,他率領的船隊的最西記錄是東非洲,所以在1602年之前,中國人對於美洲是沒有任何認知的。而美洲就是前面敘述過的哥倫布於1492年誤打誤撞首先發現的。這個觀點在中國有海權意識以來,已經籠蓋國人近二百年。
  • 人類對海底的認識少之又少,每次下潛的新發現,都可能顛覆認知
    其實海洋問題對於人們來說,現在已經到了需要深究的時刻了,畢竟當初探索一些叢林的時候,也是人們在未知的情況下不斷進行的,因此如今人類探索海洋的話,應該會引發出更多的新物種問題。或者說在海洋深處發現了一些東西,能引起人們更多的新發現,或者顛覆了人們以往的認知。
  • 南極冰下藏著「新世界」,冒出無數的活細菌,顛覆傳統認知!
    地球是人類幾百萬年來生存的家園,對於這一家園,隨著人類進入科技時代後,對它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儘管在技術的幫助下,現在的地球已發現了許多秘密,但仍有許多地區存在著人類探索的盲區。這個龐大的星球上,有許多神秘的地方,比如珠穆朗瑪峰,馬裡亞納海溝等等,這些地方都是數一數二的淨土,多年來,許多科學家對馬裡亞納海溝進行了深入研究,出乎意料的發現裡面竟然存在著塑料垃圾,可見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從未停止,竟手伸那麼長,直接把垃圾扔進了世界上最深的海溝。
  • 土星探測器詭異遭遇,發現的事實顛覆認知
    隨著對太陽系不斷深入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太陽系的獨特不僅僅體現在行星上,甚至它們的衛星也也非常的奇特。因為科學家們在某顆衛星上發現了一件顛覆認知的事情,在發現這件事情之前,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這件事不會出現在衛星上。它也因此成為了人類已知的「唯一」。
  • 富蘭克林鄧普頓:未來十年顛覆傳統的五大科技主題
    來源:新浪財經富蘭克林鄧普頓(FTI)股票團隊基金經理、研究分析師Matthew Moberg日前撰文指出,投資者應以長遠眼光看待創新,多關注未來十年內可能會顛覆傳統商業的五大科技主題。投資者應多關注未來十年內可能會顛覆傳統商業的五大科技主題: 全球電子商務、基因突破、智能機器、新金融和大數據。疫情下,這五大主題亦在大家生活上發揮了應有的作用,讓我們擁有更新的科技來對抗疫情。由於各國實施隔離措施避免人群聚集,消費者不能到實體店,我們看到全球電子商務的使用有著顯著的增長趨勢。
  • 中國發現銀河系最大恆星級黑洞!顛覆認知
    這一中科院領銜的最新發現,顛覆了過往對恆星演化模型的認知。要知道,此前,按照天文學家的推演,銀河系中單個恆星黑洞的質量不超過太陽的20倍。這是因為,銀河系中質量非常大的恆星,隨著壽命的臨近,在坍縮成黑洞之前,會因為爆炸和強大的恆星風而失去大部分質量。留下太陽近70倍質量的餘量,完全超出了科學家們的想像。
  • 農交會上「黑科技」顛覆傳統印象
    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如果你印象中的農業還是「肩挑背扛」或者靠拖拉機耕地之類,那逛逛今年的農交會,你一定會發現自己錯了。  本屆農交會上不僅有好吃的、好看的,還有許多農業酷炫「黑科技」閃亮登場,比如衛星種菜、AI捉蟲、無人駕駛農用車、機器人管理養豬場、搭載5G網絡的智慧農業應用等,讓不少市民拍手稱奇。
  • 顛覆傳統技術,固態電池成新寵
    顛覆傳統技術,固態電池成新寵2018-03-23 08:28 來源: 科技日報 日前,豐田及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分別表示,目標在2022-2025年間推出使用固態電池的電動車3月21日,恩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CTO車勇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固態電池是指電池結構中不含液體,所有材料都以固態形式存在的儲能器件,由「正極材料+負極材料」和固態電解質組成。由於固態鋰電池具有安全性能好、能量密度高和循環壽命長等優點,是電動汽車理想的動力電池。
  • 最新觀測顛覆了海氣通量的傳統科學認知——Eos以編輯亮點報導該研究成果
    編輯以 「海洋中的動量通量可超過風應力(Wind Stress is not the Ceiling of Momentum Flux to the Ocean)」為題進行了報導,指出「該科學發現對海洋動力學提出了新的挑戰,甚至會引發科學論戰(The new findings introduce a new challenge (maybe also a new controversy) to ocean
  • 科學家的發現顛覆認知
    步入科技時代後,人類認識到了宇宙的浩淼無邊,這個問題很自然地延伸成了「宇宙究竟從哪來,未來又會到哪去這還要從宇宙膨脹現象開始說起。經過對宇宙近百年的研究,我們知道宇宙是在加速膨脹的,由於新空間是從每一處空間中產生,這導致宇宙中的所有物體都在相互遠離。
  • 這個新物種顛覆了認知
    國慶前夕,漢能正式對外發布薄膜太陽能新產品——漢能發電牆,這讓籠罩在薄膜太陽能電池頭上多年的經濟性質疑煙消雲散。對於建築商來說,漢能發電牆不僅可以替換原先的普通玻璃建材,還可以源源不斷的發電,獲取發電收益。在全國電價中,商業用電價格往往是最高的。
  • 大角鹿用實力顛覆傳統,做出新一代消費者喜歡大理石瓷磚!
    隨著認知及審美的提升,現代年輕人更多的會選擇紋理天然,且耐磨性能極高的瓷磚品牌,而一直主打「超耐磨」與「花色渾然天成」的瓷磚品牌中,當屬大角鹿超耐磨大理石瓷磚做得最為出眾!其憑藉獨創「超耐磨鑽石釉」國家專利技術和紋理設計創新技術領跑全球,受到了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和歡迎。
  • 中國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研究顛覆學界認知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嶽冉冉  中國科學家一項歷時五年的研究成果顛覆了學界對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的認知——科學家發現整個葉綠體基因組都是可以轉錄的。該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了《自然》出版集團的《科學報告》上。
  •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生命世界」,或顛覆我們對外星生命的認知
    從目前的探索情況來看,太陽系內暫時只發現我們地球存在生命,在外星球暫時還沒發現外星生命,難道我們地球是唯一的生命星球嗎?雖然還沒找到外星生命的跡象,但很多研究表明,在宇宙中,還是存在不少可能適宜孕育生命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