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秒有上萬億個中微子穿透身體,頂尖學者滬上揭秘神秘中微子

2020-12-03 澎湃新聞

知道中微子嗎?

中微子是一種不帶電、質量極其微小的基本粒子,佔構成物質世界的已知的12種基本粒子的四分之一。中微子無處不在,每秒鐘就有上萬億個中微子自由穿透我們的身體;商用核電站在發電的同時,每秒釋放出大約萬億億個中微子。

江門中微子實驗是目前中國主導下的大型國際科學合作項目。1月14日上午,第13屆江門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大會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開幕,共有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五十多個高校與科研院所近三百位科研人員參會。

本次會議是江門中微子實驗從五年的籌備和基建工作過渡到探測器安裝、整合的關鍵轉折點。實驗中不同子系統之間的關聯錯綜複雜,對接口細節要求非常嚴苛。各國科學家們將對各子系統的準備情況和接口設計開展嚴格的內部評審,逐一評估是否可以滿足實驗的科學需求,並確定未來各國研究單位的任務和時間表。

中微子有許多未解之謎

中微子在微觀粒子物理和宏觀宇宙起源及演化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然而由於中微子僅僅參與非常微弱的弱相互作用,難以被察覺到,除非通過超大體積和超級靈敏的粒子探測器。

多年來,中微子被認為是和光子一樣沒有質量的粒子。然而自1998年起,中微子被發現有一個特殊的「脾性」,那就是它可以在飛行中從一種類型轉變成另一種類型,科學家把這稱作為「中微子振蕩」,這個「脾性」也揭示了中微子一定具有微小的質量。這個突破性成果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國科學家主導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於2012年發現第三種全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完善了對三類中微子相互轉變的理解,因此獲得了2015國際基礎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和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儘管如此,中微子身上還存在著許多未解之謎。比如,三種中微子的質量誰最重、誰最輕(質量順序)?中微子到底有多輕?它們是不是自己的反粒子?……以上這些問題都是國際上密切關注的研究前沿。

此外,宇宙中劇烈的天體活動如超新星爆發等會產生大量的中微子,近年來國際上通過中微子研究天體物理過程的中微子天文學已經成為了一門前沿的交叉學科。中微子可輕鬆穿透宇宙中緻密的天體環境,因此是揭秘超高能宇宙射線起源的理想探針。

去年,位於南極的冰立方中微子實驗(IceCube)就首次發現來自於獵戶座40億光年以外的「耀變體」中微子,證明了中心有超級黑洞的活動星系核確實可以加速宇宙射線到至少幾萬萬億電子伏特,比目前人類實現的最強大的加速器高几千倍。該發現被《科學》雜誌遴選為2018年國際最重大科學突破之一。

有望首次測定中微子質量順序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的江門中微子實驗位於廣東江門市開平附近埋深700米的地下實驗室內。該實驗的核心是一個直徑35米、重2萬噸,具有超高純淨度和國際最好能量精度的液體閃爍體中微子探測器。

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地理位置示意圖。 本文圖均為 上海交通大學供圖

江門中微子實驗探測器示意圖。

通過測量來自廣東陽江和臺山核電站的中微子,實驗可以來測定中微子質量順序、精確測量中微子振蕩,同時開展對超新星中微子、大氣中微子、太陽中微子、地球中微子、惰性中微子、核子衰變、暗物質間接探測等前沿方向的研究。江門中微子實驗的建設預計2021年全面完成,運行周期達20年以上。

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發言人、2015年基礎科學突破獎得主、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院士表示,實驗運行後,能夠回答一系列重大科學問題,如中微子的質量順序,超新星爆發機制等,不僅能對理解微觀的粒子物理規律做出重大貢獻,也將對宇宙學、天體物理、乃至地球物理做出重大貢獻。

項目副發言人之一、來自於義大利國家核科學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吉爾切諾•拉努奇(Gioacchino Ranucci)表示,在世界幾個最大規模的中微子實驗項目中(JUNO、美國的DUNE、日本的HyperK等),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有望首次測定中微子質量順序,並且對三類中微子振蕩參數的完備性測量到前所未有的精度(1%)。合作組將液體閃爍體這個核心技術推進到前所未有的成熟度,未來10年將在基本粒子和天體物理領域取得一系列結果,成為國際中微子實驗項目中的明星。

交大團隊十年前加入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上海交通大學非常重視對國際重大科學前沿問題的研究。

上海交通大學於2009年成立了聚焦科學最前沿問題的粒子物理與宇宙學研究所,開展了中微子、暗物質和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等多方面的研究。在實驗方向上,交大劉江來教授團隊自2009年起加入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是大亞灣實驗成果的重要貢獻者。目前,劉江來作為江門中微子實驗合作組執行委員會成員之一,承擔了研製中心探測器刻度系統的課題。

去年,交大引進了南極「冰立方」合作組的徐東蓮副教授,她長期致力於尋找高能天體陶中微子和高能中微子瞬變源,在加入江門中微子實驗合作組後計劃開展中微子天文學方面的研究,進一步拓寬實驗的科學潛力。

大會之後,江門中微子實驗首屆國際科學諮詢委員會會議也將於1月19-20日在上海召開,屆時來自日本東京大學、美國杜克大學、義大利SISSA研究所、德國慕尼黑工大、俄羅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等世界頂尖學者們將聽取各個課題負責人的報告,對實驗項目的科學和實驗方面提出諮詢意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豎起大拇指,每秒就有600多億顆中微子,接近於光速從指尖穿過
    ,但這樣的本領,中微子卻具備,理論上,即便是厚達一光年的鉛板,中微子都可以輕鬆穿透。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中微子為何擁有如此強悍的穿透的能力,那麼標題中的每秒六百億顆的數量是否過於誇張了呢?實際上這是根據數據計算的結果,按照太陽目前的狀態,其內部每秒誕生的中微子數量在兩百萬億億億億顆左右,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據,在這樣的基礎上,按照輻射規律,這龐大的中微子群會均勻的散布在一個球面上發射出去,這時我們考慮到日地平均距離為1.5億公裡,簡單的數學計算就能得出,在地球這個位置上,每平方釐米的面積,每秒穿過的中微子數量為六百多億顆。
  • 諾獎揭秘:每1秒鐘就會有1萬億個中微子穿過你的身體
    也正因為這樣,中微子非常神奇,它的速度非常快,不到1秒鐘,它就能穿過地球。別說地球,它甚至能穿過太陽。太陽每分每秒都在產生大量的中微子,平均每秒鐘,會有好多萬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穿過每個人的身體。中微子怎麼發現的既然中微子嗖一下就穿過了地球,穿過我們每個人的身體,怎麼去抓住它?抓不住它,你又怎麼證明存在中微子這種粒子?
  • 中微子能夠輕鬆穿透地球,為什麼它具有如此強的穿透力?
    伽瑪射線可以穿透20釐米厚的鉛板,但與中微子的穿透力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中微子具有極強的穿透力,除了黑洞等少數天體以外,幾乎能穿透宇宙中的任何物質,穿透地球自然也不在話下。那麼中微子為什麼具有如此強的穿透力?
  • 據說中微子能穿透一切?那麼能穿透中子星嗎?能穿過黑洞嗎?
    中微子:Neutrino,從字面上理解是「微小的電中性粒子」,上世紀30年代時泡利為了解釋β衰變中能量、動量以及自旋角動量守恆而提出了中微子假說,不過當時泡利稱其為中子,但1932年時發現了中子,費米和泡利在1933年的索爾維會議上將其改名為中微子。
  • 每秒鐘有數萬億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為何難以捕捉到它們?
    出品:川陀太空(總字數:1615字)中微子,這是一個上個世紀末才被發現的基本粒子,從預言到發現只有20多年的時間,被認為是宇宙中的「隱身粒子」,難以捕捉到。2013年,科學家利用南極的冰立方探測器捕捉到第一個高能中微子,才確定其存在於宇宙中。2013年至今也才6年的時間,科學家在這些年內發現了中微子多種特點,且在宇宙中數量極為龐大。
  • 每秒有億萬個中微子穿過你的身體,為什麼你感覺不到?
    第二個角度則是探測萬物的本質規律。實際上,如今的物理學也是從這兩個角度來思考萬物。在第一個角度中,先是泰勒斯提出萬物的本原是水,後來又有很多人提出不同的想法,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德謨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論,他認為萬物的本源是原子和虛空。多說一句,德謨克利特是從哲學層面來思考,他提出的「原子」和我們如今的原子是不一樣的。而在第二個角度當中,古代的科學並沒有走得太遠。
  • 中微子的存在困擾科學家26年,能輕易穿透人體
    牛頓建立了經典力學體系後,物理學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宏觀世界上。過了兩個世紀,科學家們意識到宏觀世界的許多現象,都和微觀世界有聯繫,我們得去深入了解微觀世界。於是,基本粒子正式出場。1897年,電子被發現,質子等基本粒子陸續被發現。
  • 中微子是薛丁格的貓
    電子的質量特別輕,從質量的角度來說,從太陽繫到原子其實跨越了約60個數量級的物理尺度;兩者雖然是宇觀和微觀之間的差異,但在結構上有很大的相似性。這一點顯得特別神奇!核聚變反應的過程就是四個質子聚變成氦四核,放出兩個正電子和兩個電子型中微子,再放出一部分能量。有一小部分能量從太陽中心傳到太陽表面,然後再傳遍整個太陽系,我們人類在地球上就能感受到來自太陽的光和熱。但問題是,這樣一個物理學機制你相信嗎?你說我信了,因為我感受到來自太陽的光和熱了,所以太陽中心肯定有某種反應。但那不一定是核聚變反應,其他的化學反應、物理反應也可能會發出光和熱。
  • 中微子是薛丁格的貓
    電子的質量特別輕,從質量的角度來說,從太陽繫到原子其實跨越了約60個數量級的物理尺度;兩者雖然是宇觀和微觀之間的差異,但在結構上有很大的相似性。這一點顯得特別神奇!核聚變反應的過程就是四個質子聚變成氦四核,放出兩個正電子和兩個電子型中微子,再放出一部分能量。有一小部分能量從太陽中心傳到太陽表面,然後再傳遍整個太陽系,我們人類在地球上就能感受到來自太陽的光和熱。但問題是,這樣一個物理學機制你相信嗎?你說我信了,因為我感受到來自太陽的光和熱了,所以太陽中心肯定有某種反應。但那不一定是核聚變反應,其他的化學反應、物理反應也可能會發出光和熱。
  • 中微子,你從何處來?
    當你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一種微小的粒子正以每秒數以萬計的速度穿透你的身體——當然,你是感覺不到的,因為它們是一群非常孤僻的粒子,懶得跟構成你身體的原子打交道。為了捕捉它們,科學家在南極冰下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探測器——冰立方。冰立方的邊長達1千米,但即便如此,能被探測到的中微子也寥寥無幾。 已經探測到的中微子基本上都來自太空,其能量範圍非常廣,但我們迄今不知道它們起源於何處。 現在,兩位德國物理學家利用冰立方的數據,根據這些粒子的能量和到達地球的方向,建立模型來解釋它們的起源。
  • 一口氣搞懂中微子
    在宇宙中,存在著一種神奇的粒子,它可以輕易地穿過各種物質,每秒鐘都有接近1萬億個這種粒子穿過身體,我們卻根本無法察覺到。這種粒子鬼魅一樣的存在,也被我們稱之為:幽靈粒子。它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微子。關於中微子的探究歷史,也是貫穿著整個近代科學的發展。而科學家堅信,對於中微子的研究將會讓我們更加了解宇宙的過去和未來。
  • 中微子真的能穿透任何物體嗎?
    不過,還是有明白事的人,他就是號稱「上帝之鞭」的泡利,這個人懟起科學家來眼睛都不眨的,連愛因斯坦每次上臺演講都要瞅一眼泡利來沒來。他就在一次大會上提出,大家一定要相信在微觀世界裡,能量守恆定律同樣是成立的。
  • 下一個上帝粒子:發現宇宙中微子將成焦點
    中微子    北京時間1月15日消息,新科學家報導,在深空尋找中微子或可能為我們研究宇宙提供新的展望,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雷·賈亞瓦哈納(Ray Jayawardhana)這樣說道。   中微子有何奇特之處?   它們是具有非常奇怪特性的基本粒子,它們幾乎不會與物質發生相互作用,這使得確定它們的存在變得異常困難。每秒鐘有上萬億顆中微子經過你的身體,但在你的一生之中,這些中微子可能只有25%的機會與體內原子發生相互作用。   中微子從何而來?
  • 人體每秒有1000萬億個中微子穿越,宇宙中有什麼能夠阻擋它?
    據時空通訊通俗理解,中微子有三個明顯的特點:這三個明顯特點就是小、孤、快。小,就是中微子非常小,小到比光子可能大一點點,比電子小百萬倍,也就是小6個數量級。一般認為電子直徑在10^-15m,中微子約為10^-21m。
  • 每一秒都有超過10萬億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這是什麼情況?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當我們在享受歲月靜好的時候,這個世界並不是我們眼中看到的那樣安寧,這是因為不管我們身在何處,每一秒都有超過10萬億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而我們卻絲毫感覺不到!這並不是開玩笑,而是科學家告訴我們的事實。那麼什麼是中微子?
  • 強大的新觀測站將品嘗中微子的味道
    它們無處不在,從太陽、深空和地球湧入,飛快地穿過我們的身體,每秒達上萬億個。這些粒子是如此微小,以至於它們很少與任何東西發生相互作用,這使得它們極其難以捉摸,難以研究。此外,中微子有不同的類型,或者說味道,以接近光速飛行,並且可以在飛行中從一種類型轉換成另一種類型。科學家們相信,這些奇怪的行為可能會帶來啟示,洞察宇宙的歷史和物理學的未來。
  • 趣說中微子
    中微子無所不在,它不帶電、質量近於零,它穿透力極強,比較形象的比喻是:在1平方釐米的面積上(常人拇指指甲蓋大小),每秒鐘約有650億個太陽中微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呼嘯而過。中微子是宇宙中僅次於光子的數量最多的粒子,它們從人體穿過,從地球穿過,幾乎不與其它物質發生相互作用,人類對其性質卻知之甚少。
  • 聽說中微子可以穿透任何物質?這是真的嗎?
    中微子,字面意思就是微小的電中性粒子,又叫做微中子,具有微小的質量,是電子質量的百萬分之一,和電子,μ子,τ子同屬於輕子一類,主要來源三部分。而弱相互作用的尺度在亞原子尺度,引力作用在微觀基本上就沒有作用,加上接近光速的速度,它確實可以很容易地穿透大量的物質而不會受到阻礙。
  • 為什麼中微子能夠輕鬆穿過地球?
    伽瑪射線可以穿透20釐米厚的鉛板,但與中微子的穿透力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中微子具有極強的穿透力,除了黑洞等少數天體以外,幾乎能穿透宇宙中的任何物質,穿透地球自然也不在話下。那麼中微子為什麼具有如此強的穿透力?
  • 中微子新質量上限「出爐」,怎樣探索無處不在的中微子?
    神奇的中微子 但是你不知道的是,每秒有上億個中微子也穿過你的眼睛。因為中微子的穿透力非常強,穿過人的身體時毫無知覺,那麼就需要非常強的中微子源,釋放出大量的中微子,雖然不能看到每一個中微子,但是只需要看到這麼多中微子中的幾個,就能證明它的存在。 很強的中微子源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