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微子能夠輕鬆穿過地球?

2020-10-18 科學探索菌

伽瑪射線可以穿透20釐米厚的鉛板,但與中微子的穿透力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中微子具有極強的穿透力,除了黑洞等少數天體以外,幾乎能穿透宇宙中的任何物質,穿透地球自然也不在話下。那麼中微子為什麼具有如此強的穿透力?

來自1987a超新星的證據

1987年2月23日,距離地球16.3萬光年的大麥哲倫星雲中的一顆名為1987a的超新星發生了爆炸,它是近400年來天文學家觀測到的最亮的一顆超新星。

在爆炸產生的可見光被地球上的天文望遠鏡觀測到的3小時前,全球範圍內有三臺中微子探測器探測到了來自該超新星的中微子爆發,該中微子的爆發過程僅持續了十幾秒。正是這短短的十幾秒,證明了中微子可以輕鬆穿透地球。

     

大麥哲倫星雲只有在南半球才能看得到,日本的中微子探測器則位於北半球,按理說中微子輻射會被地球擋住,可事實並非如此,中微子不僅穿過了地球,還被地球另一端的中微子探測器檢測到了。

來自1987a超新星的中微子之所以比光先到達地球,就源於其極強的穿透力。中微子與光都產生於核反應,而超新星塌縮是從內部開始的。當超新星爆發時,中微子能夠比光先行穿透恆星的外殼。

以太陽為例,光從太陽表面到達地球需要約8分鐘,而太陽光從恆星中央到達太陽表面則需要幾百萬年的時間。這是因為光在恆星內部穿行時,需要不斷經歷吸收再輻射的過程。中微子的速度幾乎與光速相當,並且可以毫無阻礙地穿行於太陽內部,所以可以比光更早到達恆星表面。

     

上圖為1987A超新星的爆炸遺蹟

物質間的相互作用

古希臘學者德莫克利特提出了最早的原子論,看似密不透風的牆,實際上是由許多名叫原子的粒子構成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微觀粒子。現如今我們已經知道,除了暗能量和暗物質,宇宙中的普通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並且原子是由更為微觀的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20世紀下半葉,科學家又發現質子和中子等強子是由更為基礎的夸克構成的。

            

現如今,粒子物理學中的標準模型認為,物質是由62種基本粒子(引力子未被證實)構成的。這62種粒子分為兩種類:費米子和玻色子,費米子的自旋為半奇數,玻色子的自旋為整數。費米子又分為夸克和輕子兩大類,電子和中微子都屬於輕子,它們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玻色子也分為兩類,一類是規範玻色子,負責傳遞相互作用;另一類是標量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通過希格斯機制賦予粒子質量。            

宏觀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從微觀角度來看,就是這些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力就是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科學家們發現宇宙中存在4種基本力:電磁力、引力、弱核力和強核力。

     

1,電磁力: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彈力、分子力等本質上就是電磁力,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學反應就與電磁力有關,我們能夠拿穩筷子、能夠看見這個世界都與電磁力有關。帶電荷的粒子之間便會發生電磁相互作用,光子就是傳遞電磁力的媒介粒子。

2,引力:地球的形成、太陽系的形成、銀河系的形成等都與引力有關,天體運動在引力的作用下變得井然有序。有質量的物體便具有引力。相對論認為引力的本質是時空彎曲,有質量的物體能使時空彎曲。

3,弱力:它是僅作用於微觀世界的一種力,力的作用範圍(力程)非常短,是存在於費米子之間的一種相互作用。原子核衰變便與弱力有關。弱力依靠w玻色子及z玻色子進行傳遞。

4,強力:它也是僅作用於微觀世界的一種力,帶色荷的粒子之間會發生強相互作用。夸克由於具有色荷,就存在強相互作用,依靠膠子進行傳遞。原子核的形成便與強力有關。

     

中微子是一種質量和體積極小的中性粒子

上世紀20年代,物理學家在研究貝塔衰變(存在於放射性原子核中的一種衰變)的過程中,發現有部分能量丟失,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因為能量守恆定律受到了挑戰。中微子就是1930年泡利為了解決貝塔衰變中能量不守恆這個問題而提出來的。1933年由費米正式命名為中微子。1942年中國科學家王淦昌提出利用電子俘獲來驗證中微子存在的方法。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直到1956年才由美國科學家在核反應堆中正式觀測到。

     

如圖所示,在衰變過程中,核內一個中子會轉變為一個質子,並釋放出一個負電子和一個反電子中微子。這就是負貝塔衰變。

中微子由於很難被探測和捕捉到,因此又被稱作幽靈粒子。這是因為中微子的質量極小,僅為電子質量的幾百萬分之一,引力作用極弱。除了黑洞這類的強引力源外,地球和太陽這類天體的引力根本束縛不了它。中微子不僅比電子質量輕得多,體積也比電子小得多。此外,中微子不帶電荷,所以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中微子由於是費米子,因此會參與弱相互作用。

中微子是一種輕子。輕子包括3種帶電輕子(電子、μ子和τ子)和3種中微子(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以及它們各自的反粒子。通常所說的中微子就是指電子中微子,其它兩種中微子都不穩定,會發生衰變。直到2000年美國費米實驗室才發現了第3種中微子——τ中微子。中微子在傳播的過程中還會相互轉化,發生中微子震蕩現象。中微子的秘密有很多,迄今為止,有很多科學家因中微子相關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獎。

     

上圖為位於日本神岡地下1千米的中微子探測器,研究人員正在為探測器注入超純水。

中微子廣泛存在於宇宙中,每立方釐米大約100個。宇宙大爆炸產生了大量的中微子,太陽和核電站也會產生中微子。當你正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就有數量眾多的中微子穿過你的身體和地球。

微觀世界存在廣闊空間

世界上存在密不透風的牆嗎?從宏觀世界來看,是這樣子的。可從微觀世界來看,粒子與粒子之間存在非常廣闊的空間。

     

以原子為例,從質量上看,原子核佔原子總質量的99%。可從尺寸上對比,如果原子的直徑相當於地球的直徑,原子核就相當於一座幾十米高的大廈,而電子就是這個大廈中的兵乓球。微小的電子就在這麼廣闊的空間中繞著原子核運動。質子和中子分別由三個夸克構成,夸克也很小,它們也並沒有緊緊的挨在一起。如果把核外電子全部壓進原子核,那麼由這種新型原子構成的地球的直徑僅為20多米。由此可見,微觀世界非常空曠。

此外,微觀世界中粒子的運動規律與宏觀世界不同,一切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並且粒子的運動是不連續的。

     

如圖所示,電子並不像行星繞恆星那樣圍繞原子核運轉,而是按概率隨機分布在原子核周圍,形象地稱之為電子云。

總結

看似密不透風的「電子云」牆,對於質量極小且不帶電的中微子來說,既不會與物質發生電磁相互作用,也極難受引力影響。中微子的個頭比電子小得多,對於由原子構成的地球來說,地球就是一個縫隙非常非常大的篩子,中微子很容易就從這些縫隙中溜走。

中微子基本上只會受弱相互作用的影響。弱力不像引力或電磁力那樣,只有當兩個費米子挨得比較近時才會發生弱相互作用。在原子世界中,由於原子核和電子都很小,中微子更小,它們幾乎很難發生碰撞,那麼發生弱相互作用的概率就很低了。據估計,在100億個中微子中,只有一個中微子會與物質發生反應。當中微子穿過地球後,只會發生很微弱的能量衰減。基於此,科學家們希望利用中微子進行通信。

相關焦點

  • 中微子能夠輕鬆穿透地球,為什麼它具有如此強的穿透力?
    伽瑪射線可以穿透20釐米厚的鉛板,但與中微子的穿透力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中微子具有極強的穿透力,除了黑洞等少數天體以外,幾乎能穿透宇宙中的任何物質,穿透地球自然也不在話下。那麼中微子為什麼具有如此強的穿透力?
  • 豎起大拇指,每秒就有600多億顆中微子,接近於光速從指尖穿過
    太陽每時每刻都在發光發熱,地球每時每刻也都在接收太陽的光熱,但由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導致全球大部分地區都沒法持續接收太陽的光輻射,除非光子能夠穿透地球,但顯然光子不具備這樣的本領,然而對於太陽內部產生的另一種粒子來說,這些都不是阻礙。
  • 每秒有億萬個中微子穿過你的身體,為什麼你感覺不到?
    而在眾多的基本粒子當中,就存在著一種很鬼魅的基本粒子,它就是中微子。科學家波爾因為它甚至差點放棄了能量守恆定律。那到底是咋回事呢?中微子中微子之所以鬼魅,最核心的原因有兩點:穿透力極其強特別善變我們先說為什麼中微子的穿透力很強。
  • 每一秒鐘有萬億個中微子穿過人體,可為什麼我們感受不到?
    中微子中微子是出了名的難找,這種粒子讓許多科學家吃盡了苦頭。要知道,同樣是粒子,電子在19世紀末,就被湯姆遜找到了。但是直到21世紀初,科學家才把三種中微子都找全。那為什麼中微子這麼難找?而引力則是強度最小的,我們之所以能夠明顯感受到引力,主要還是宇宙中的天體夠大。你拿一個磁鐵就拿吸起來一個曲別針,其實這就說明,一個磁鐵對於曲別針的電磁相互作用就強於地球對於曲別針的引力。而中微子其實很特別,它首先不參與強相互作用。
  • 每一秒都有超過10萬億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這是什麼情況?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中微子?當這些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時候,我們又為什麼絲毫沒有感覺呢?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這是什麼情況。什麼是中微子?這要從上個世紀20年代講起,當時的科學家在對放射性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即在β衰變的過程中,有一少部分能量莫名其妙地不見了。
  • 中微子能否穿過直徑一公裡的中子星?
    大家或許對中微子了解地都不太深入,不過對於它的其中一個特徵-極強的穿透力應該早有耳聞,我們的身體每時每刻都有無數中微子穿過,而我們對此一點感覺都沒有,甚至整個地球也阻擋不住中微子的穿過,由於它的極難觀測性,科學界形象地稱之為「幽靈粒子」。那麼,假如我們用物質密度極大的中子態物質,比如直徑一公裡的中子星,能否阻擋住中子星的穿透呢?
  • 諾獎揭秘:每1秒鐘就會有1萬億個中微子穿過你的身體
    也正因為這樣,中微子非常神奇,它的速度非常快,不到1秒鐘,它就能穿過地球。別說地球,它甚至能穿過太陽。太陽每分每秒都在產生大量的中微子,平均每秒鐘,會有好多萬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穿過每個人的身體。中微子怎麼發現的既然中微子嗖一下就穿過了地球,穿過我們每個人的身體,怎麼去抓住它?抓不住它,你又怎麼證明存在中微子這種粒子?
  • 如果數十億個中微子穿過人體會怎樣
    雖然中微子是神秘的粒子,但它們卻非常普遍。每秒有數十億中微子穿過你的身體。但是中微子很少與普通物質相互作用,所以探測它們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挑戰。即使我們檢測到它們,結果也不總是有意義的。例如,我們最近探測到的中微子能量如此之大,以至於我們都不知道它們是如何產生的。
  • 輕鬆穿越地球,可聯繫外星生命,中微子通訊能否超越量子通訊?
    美國費米實驗室在歷史上首次成功使用中微子實現通訊。科學家利用一個試驗裝置,將信息編碼成中微子束,發射穿過240米厚的巖石,帶寬為0.1bps(位/秒),誤碼率百分之一,結果發表在2012年現代物理快報(Modern Physics Letters A)[1]。由於中微子可以幾乎不受阻擋地直線穿過物質,這種通訊不會受海水和地層的阻擋,也無法幹擾、攔截和破解。
  • 中微子為什麼會被認為超光速?
    這些「碎片」中有一些是由中微子以及會衰變為中微子的不穩定粒子組成,中微子質量非常輕,比單個電子要輕數百萬倍,但還是有質量的。因為中微子幾乎不與其他物質發生相互作用,我們發射一個中微子它就可以隨意地穿透地球。當所有其他的粒子都被地面上的粒子阻擋時,中微子卻像自由落體一樣繼續運動,只受周圍物體引力的影響。
  • 穿透力最強物質,每秒穿過眼睛十億次,科學家:只有黑洞能夠抵擋
    緊接著,科學家們開啟了「冰立方」內所有的檢測設備和儀器,並調用了全球至少15臺天文望遠鏡一同對這位到訪地球的「神秘來客」進行嚴密的觀測。最終,科學家們確定了它的身份,它就是被稱作「幽靈粒子」的中微子。中微子,是組成物質的最基本粒子,它的質量極輕,不帶電荷,它幾乎不與任何物質與環境相互作用。
  • 冰立方把地球變成了一個巨型中微子探測器
    中微子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粒子之一,而且穿行宇宙幾乎不受阻擋,你的身體每秒鐘都會被穿過幾萬億次。但中微子十分傲嬌:它們不帶電荷,所以我們無法控制它們的路徑或令它們加速;它們接近於無質量,幾乎無法與其它物質相互作用,這就意味著我們物理理論中關於中微子的許多預測都很難進行測試驗證。
  • 每秒鐘有數萬億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為何難以捕捉到它們?
    舉個例子,每秒鐘有數萬億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但是我們卻難以捕捉到它們。科學家同時也發現,中微子的起源是宇宙中一些高能事件,比如超新星爆發。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中微子的起源和基本性質,以及為何難以捕捉。所以我們並不能通過它們到達地球的軌跡來判斷出它們的起源;第二個原因是,這些粒子到達地球的過程中,超高能宇宙射線與宇宙光子場隨機進行互相影響,尤其是與宇宙微波背景之間的互相影響。這些相互影響導致了超高能宇宙射線的悲慘命運,要麼被完全破壞殆盡,最終無法成功到達地球,要麼喪失大部分的能量。對我們而言的一個好消息是,這樣的相互影響同時也產生次級宇宙線。
  • 據說中微子能穿透一切?那麼能穿透中子星嗎?能穿過黑洞嗎?
    中微子穿透力很強這都是爛大街的事了,但如果有人問中微子穿透力為什麼那麼強,它能穿過中子星和黑洞嗎?估計大部分人都要卡殼,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下這個有點看起來很「簡單」的穿越問題。中微子的速度只比光速低約0.0006%,這還是2012年MINOS實驗組在升級了設備之後測得的數據,原先認為中微子等於光速,甚至還鬧出過一起中微子超光速的事故,當然後來確認是傳輸線路的問題。二、中微子從哪裡來?放射性物質衰變以及核裂變堆與未來的聚變堆和超新星爆發等都能產生中微子,當然我們天天見的太陽也是中微子產生大戶。
  • 一口氣搞懂中微子
    在宇宙中,存在著一種神奇的粒子,它可以輕易地穿過各種物質,每秒鐘都有接近1萬億個這種粒子穿過身體,我們卻根本無法察覺到。這種粒子鬼魅一樣的存在,也被我們稱之為:幽靈粒子。它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微子。關於中微子的探究歷史,也是貫穿著整個近代科學的發展。而科學家堅信,對於中微子的研究將會讓我們更加了解宇宙的過去和未來。
  • 中微子新質量上限「出爐」,怎樣探索無處不在的中微子?
    因為中微子可以很輕易地穿過人體,雖然每秒鐘有上萬億個中微子穿過人體,但是很安全。不僅人如此,地球在中微子面前也是透明的,中微子能直接穿過地球。 發現中微子之後,科學家繼續研究,發現不止存在一種中微子,2000年的時候,科學家發現了第三種中微子,經過70年,三種中微子都被發現了。
  • 西班牙科學家首次借中微子為地球「稱重」,有望發現暗物質
    西班牙科學家首次借中微子為地球「稱重」,有望發現暗物質 科技日報北京11月6日電 據英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5日報導,中微子是可以直接穿越整個地球的亞原子粒子,「小身材」也擁有大能量。
  • 什麼是中微子?有什麼用呢?
    中微子,又譯作微中子,是輕子的一種,是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常用符號希臘字母v表示。中微子個頭小、不帶電,可自由穿過地球,它們只參與弱相互作用,這使得它們看起來沒有質量,但事實並非如此。太陽中微子這些難以捉摸的粒子從何而來呢?你知道這是什麼?是的,是一顆恆星,還有一個巨大的熱核反應堆,進而產生了無數個中微子。其中,具體有多少,這是未知的,因為地球沒有全部接受來自太陽所產生的中微子。這是為什麼呢?科學家們認為,在到達地球的路上,一些中微子會簡單地轉化成其他類型的中微子。
  • 中微子研究四獲諾貝爾獎,日本科學家「無心插柳」獲重要發現
    6日晚,中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負責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俊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中微子來自太陽、地球表面的大氣層或者核反應堆等,一共有三種,分別是電子中微子、μ(繆)中微子、τ(陶)中微子。它們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在飛行過程中,一種中微子會轉變成另外一種,然後再恢復,並周期性地重複這一過程。
  • 「幽靈粒子」中微子,是如何與原子核互動的?
    中微子,從宇宙起源時一直到今天都是宇宙中最為豐富的粒子之一。科學家經常把這種由太陽核聚變反應產生的大量物質稱為「幽靈粒子」。每秒鐘就有數萬億的中微子傾瀉在地球上,悄無聲息穿過地球,仿佛它們並不存在。《物理評論X》當地時間9月28日發文稱,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首次構建了精細模型以解開關於中微子的眾多謎團之一——它們如何與原子核發生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