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揭秘:每1秒鐘就會有1萬億個中微子穿過你的身體

2021-01-20 北京新青年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他倆因為發現中微子震蕩而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圖為阿瑟-麥克唐納。

對於不少人來說,因為平時工作忙,沒時間關心,對中微子不是很了解,更別提中微子震蕩了。恰好在下以前看過大量關於中微子的資料,今天寒木就來詳細說說。

中微子是什麼

中微子,中微子,名字中既然有一個「子」,這說明它是一種小粒子;同時它還有一個「中」字,說明它跟我們熟悉的中子一樣,也不帶電,中性的;還有一個『微』字,說明中微子非常非常小,比中子電子還要小得多得多,甚至於,以前的科學家們還認為中微子是沒有質量的。只是後來,人們才認為,中微子是有質量的,但非常非常小,有點接近零。也正因為這樣,中微子非常神奇,它的速度非常快,不到1秒鐘,它就能穿過地球。

別說地球,它甚至能穿過太陽。太陽每分每秒都在產生大量的中微子,平均每秒鐘,會有好多萬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穿過每個人的身體。

中微子怎麼發現的

既然中微子嗖一下就穿過了地球,穿過我們每個人的身體,怎麼去抓住它?抓不住它,你又怎麼證明存在中微子這種粒子?

事實也是如此,當初,中微子只是一種推測出來的粒子而已。而這裡面,故事還挺有趣。

話說,好幾十年前,全世界的物理學家們被一個問題深深地困擾著,這就是『貝塔衰變』中能量不守恆的問題。

貝塔衰變很好理解,咱們以碳元素為例。碳元素排在第六位,通常它的原子核裡面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可是呢,有的碳原子核裡面卻有8個中子,6加上8等於14。所以,咱們把這類原子叫做碳14。

碳14很神奇,它們會向外發射電子。原來呀,碳14的原子核很不穩定,它裡面的某個中子有變身術,會變成1個質子加上1個電子!

這下就好玩了,你想呀,原子核裡面的1個中子變成質子和電子後,那原子核裡面豈不是會多出一個質子?既然質子多了1個,那它就不能再是碳元素了,它變成了氮元素,因為氮元素排行老七。

早在100多年前,對於碳14的這種現象,被當時的科學家們稱為——貝塔衰變!

說完了貝塔衰變,咱們再來說說能量不守恆又是啥情況。

還是拿碳14來舉例,碳14發生貝塔衰變的時候會放出能量,而能量由電子帶走,所以貝塔衰變時,會發射電子。按道理,電子具有多少能量應該是固定的,可奇怪的是,就算是完全相同的幾個碳14原子,它們發生衰變時,發射出來電子,能量竟然不一樣。

咱們來打個比方,有幾把完全一樣的手槍,當然,手槍子彈也是完全一樣的。可現在呢,朝相同的方向射擊,有一把手機能把子彈射到300米遠的地方,有一把呢,只能射到270米的地方,還有一把更可憐,只能射到250米遠的地方。你們說這奇怪不奇怪?

為什么子彈射程不一樣?

是不是有的子彈,彈藥比較少,有的比較多?是不是每個碳14都不一樣?

但是,你怎麼證明兩粒碳14不一樣?無法證明,所以,所有的碳14是一模一樣的!

怎麼辦?

面對這個問題,當時的科學家們可是傷透了腦筋,不管怎麼折騰,總是找不到原因。搞到最後,實在實在是沒辦法了,當時的著名科學家波爾只好說,我猜,能量守恆定律可能不是正確的。至少在微觀世界,能量守恆定律是不通用的。

圖為波爾。

這下,波爾可是栽了個跟鬥,鬧了笑話。因為能量守恆定律是我們這個宇宙的法則,它還從沒失效過。如果為了解釋小小的貝塔衰變,就輕易推翻能量守恆定律,那這代價也太大了。所以,很多科學家對波爾的這種解釋很彆扭。尤其是那個叫泡利的科學家,他非常不爽,因為泡利這人是個極度追求完美的人。可是呢,不爽歸不爽,他一時也找不到別的解釋。

圖為泡利。

後來,物理學家們決定召開一個會議,共同商討這個當時物理學上最大的謎題。而泡利本來是要參加的,可是最後,他臨時有一個舞會,而且他說,無論如何他不能缺席這個舞會。就算不能參加,泡利也想發表自己的看法,所以在1930年12月4日這一天,他寫了一封信給參加會議的人,這是一封名垂青史的信,在信上,泡利說「我有一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想法,為了確保能量守恆定律的正確性,我認為在貝塔衰變的過程中,除了發射出電子外,還有一種神秘的看不見的粒子,就是這種粒子帶走了部分的能量……」。1931年的時候,他又一次在物理學大會上提出並修正了他的看法。他說:「這種粒子是不帶電的,沒有質量的,也是不與任何物質發生作用的,所以我們是探測不到的。」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泡利說的這種神秘粒子,其實就是中微子。

但是作為嚴謹的科學家,泡利有自知之明,他猜測存在中微子這種粒子後,頓時亞歷山大,甚至有點後悔。

為什麼呢?

因為泡利預言存在中微子,可是中微子無論如何是不能被觀測到的,那這幾乎等於沒說。因為我們可以隨意套用這種預言,比如,寒木也可以預言,咱們每個人的肚子裡面都長著一棵樹,可是無論如何我們是看不到這棵樹的,就算鑽到肚子裡面也看不見。所以,泡利意識到自己犯下了一個非常大的錯誤,他感到很鬱悶,為此,他自己也這樣承認,向別人寫信:「我做了件糟糕的事,我預言了一種無法觀測到的粒子……」

泡利是個很可愛的科學家,他不但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別人也要求很嚴,同時說話很刻薄,他總是喜歡給別的物理學家挑刺,而且不留情面。泡利的這種完美主義是出了名的。一次,他看了一位年輕的物理學家寫的一篇論文後,評價說「這論文不只不正確,它甚至連錯誤都算不上」。還有一次,一個義大利物理學家做完報告,準備離開會議室時,泡利對他說「我從來沒聽過這麼糟糕的報告。」,泡利說完後,他又突然回過頭,對瑞士的一個物理化學家說「我想如果你做這次報告的話,情況可能會更糟糕。」

還有一次,泡利想去一個地方,但不知道怎麼走,一位同事告訴了他。後來這位同事問他那天是否找到了想去的地方,泡利不僅沒有表達謝意,反而諷刺說「在不談論物理學的時候,你的思路總是很清晰。」

你看,既然泡利對別人都這樣,那他對自己就更嚴了。所以泡利預言存在不能被觀測到的中微子後,他的苦惱是可以理解的。

泡利是1958年去世的,在他去世的前兩年,也就是1956年,泡利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因為美國科學家萊因斯和柯溫探測到了中微子存在的證據,這讓萊因斯在1995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柯溫呢,因為他已去世多年,所以沒有獲獎。

泡利按理也應該獲獎,但他老人家早在1945年的時候就把諾貝爾物理學獎拿到手了。

太陽中微子消失之謎

說完了證實中微子確實存在的證據後,科學家們的信心更足了,其中就有一個雄心勃勃的美國科學家,名叫戴維斯。他準備在地下1500米深處探測那些從太陽發射出來的中微子。

中微子穿透力超強,不到一秒的功夫,就把整個地球給穿過去了。怎麼探測?別急,中微子並不是從來不跟任何物質發生發應,它還是會跟某些特殊的原子發生反應,比如氯原子和氫原子,只是非常少而已,100億個穿過地球的中微子中,大約會有一個中微子與物質發生碰撞。

100億中只有1個,這也太少了,但是別忘了,宇宙中所有的恆星還有地球上各種核電站無時無刻不在產生中微子,所以中微子非常非常的多,平均每秒鐘就會有1萬億個中微子穿過我們每個人的身體,中微子是宇宙中數量最多的粒子之一,茫茫的宇宙空間中,大約每立方釐米的體積內就有300個中微子。

那麼,戴維斯為什麼非要在地下1500米深處探測中微子呢?在地上不挺好?

因為地面上有大量的來自宇宙空間的射線,這些射線會干擾實驗。所以,咱們國家大亞灣的那個中微子探測裝置同樣也是設在大山裡面,為的是讓厚厚的巖石擋住各種射線。

戴維斯的實驗是這樣的:

他將615噸四氯乙烯液體灌入地下1500米深處的一個大池子裡,然後數十年如一日地等待中微子的降臨。根據天體物理學家對太陽的認識,經過嚴密計算太陽發射中微子的數量情況,戴維斯得出結論,他那個裝滿四氯乙烯的大池子每天應該能捕獲一個中微子。然而,經過多年的觀察,平均下來,他四天才能逮著一個。其餘的中微子跑哪去了?當時,也就是1968年左右,科學家們很困惑,要麼是戴維斯的實驗不精確,要麼是天體物理學家們對於太陽的認識有錯誤。戴維斯一年又一年不斷地完善實驗,最終結果還是一樣。

戴維斯說,我的實驗沒問題。

言下之意是,太陽中微子消失之謎,責任不在我,可能在天體物理學家的頭上。

可是呢,天體物理學家們也很委屈,他們算啊算啊,計算了好多遍,最終還是堅定地說:我們對太陽模型的計算絕對沒有錯!

奇怪了,既然誰都沒有錯,那到底誰錯了呢?這就是著名的「太陽中微子消失之謎」。

戴維斯不管那麼多,還是常年在那1500米深的金礦裡幹著捕捉中微子的偉大事業,他這一幹就是30年。在這30年中,他總共才探測到大約2000個中微子。

後來呢,在日本的神岡,同樣也有一個大型中微子探測器,叫超級神岡探測器,由一個叫小柴昌俊的日本科學家負責領導。經過多年的實驗,小柴昌俊他們也發現,確實存在中微子消失的現象。

哦,原來這不怪戴維斯,因為兩個探測器都同時證明了中微子消失的現象。那麼,為什麼會有一部分中微子消失呢?1998年的時候,這個謎題終於被解開了,因為在這一年,超級神岡探測器證明了中微子具有一種神奇的本領——中微子在飛行的途中會變身!就像悟空能變成一隻小豬一樣。

中微子家族有三兄弟,這三兄弟分別叫「電子中微子」、「陶中微子」、「繆中微子」。這三種中微子在飛行的途中會互相變化,飛一會兒,你變成我,再飛一會兒,我又變成你。它們總是變來變去的,這種現象就叫做中微子振蕩。

中微子振蕩示意圖。

太陽中微子消失之謎解開了。戴維斯那個老舊的中微子探測器,只能探測到電子中微子,而其它的兩種是探測不到的。也就是說,當電子中微子飛到地球上後,搖身一變,成了繆子中微子後,探測器就探測不到了,所以,並不是中微子消失了,而是它變成了另一種當時還沒有能力探測的其它中微子而已。戴維斯沒有錯,天體物理學家對太陽的計算也沒有錯。為了表彰戴維斯和小柴昌俊在中微子研究上的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戴維斯和小柴昌俊同獲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圖為小柴昌俊。

梶田隆章

上文咱們說了,超級神岡探測器由小柴昌俊負責領導,而今年獲諾貝爾獎的梶田隆章恰好受業於小柴昌俊。

小柴昌俊曾經說:「在繼承我衣缽的弟子當中,有2人足以獲得諾貝爾獎」。這裡的兩人,其中一個就是指梶田隆章,而今年,2015年,梶田隆章果然就獲獎了。

梶田隆章的獲獎理由是:預言並發現了中微子震蕩的存在!

圖為梶田隆章。

關於中微子的實驗

1998年,科學家們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就是先在一個地方人工發射中微子,當這些中微子穿過250千米厚的地層後,成功地被另一個探測器檢測到。從發射到檢測到,時間間隔只有短短的0.00083秒,並且證實,檢測到的中微子是來自人工發射的那個方向。

科幻一下,以後要是發明出中微子通信,那地球兩端的人,就可以利用來回穿過地心的中微子打電話了……

1987年2月23日,幾個天文臺同時觀測到大麥哲倫星雲中,1顆叫做『SN 1987A』的超新星開始爆發。消息公布後,科學家們馬上檢查埋在地下的中微子探測器,結果發現,在天文臺發現超新星爆發之前,幾個探測器已經提前3小時捕獲了共24個來自超新星的中微子,這其中就有11個中微子是被超級神岡探測器探測到的。雖然,在這次超新星爆發中,科學家總共只捕捉到了區區24個中微子,但是,科學家們能根據這個數量,大體推斷出這次超新星爆發的規模和其他一些重要情況。自從這次觀測到超新星的中微子後,又一門新學科誕生了,那就是中微子天文學。我們知道,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星際塵埃,對光有很強的遮擋作用,這讓我們難於探測到遙遠宇宙的奧秘,而中微子呢,它恰好可以穿過大量物質,所以中微子以後能夠為我們帶來宇宙極深處的信息。
圖為超新星SN 1987A。
圖為1054年發生的一次超新星爆發後的遺蹟,我國宋朝的天文學家記錄了這次天文事件。
圖為正在注水的超級神岡探測器。

圖為注滿水的超級神岡探測器。

圖為設在南極洲的「冰立方」中微子探測器示意圖。

圖為冰立方地面實驗室。

圖為,一個小探測儀正在緩緩放入鑽好的冰立方的冰洞中。

本平臺旨在介紹更多的最新信息,部分信息轉載自各類紙媒、網媒之所有作品,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轉載文章目的在於分享信息、提供閱讀,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作者或版權人不願被使用,請即與我方公眾號bjnewyouth聯繫,如有侵權本平臺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北京新青年"官方公眾號bjnewyouth,簡稱"北新青",北京本土知性青年信息分享平臺。平臺不定期推出社交酒會、時尚派對、商務交流等互動活動,開闢多元化社交渠道。





相關焦點

  • 每一秒都有超過10萬億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這是什麼情況?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當我們在享受歲月靜好的時候,這個世界並不是我們眼中看到的那樣安寧,這是因為不管我們身在何處,每一秒都有超過10萬億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而我們卻絲毫感覺不到!這並不是開玩笑,而是科學家告訴我們的事實。那麼什麼是中微子?
  • 每一秒鐘有萬億個中微子穿過人體,可為什麼我們感受不到?
    我覺得總結下來,一共有3點:質量極其小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中微子振蕩我們一點一點聊:質量極其小的中微子我們現在知道中微子一共有三種,我們把這稱為「三味」,2019年7月,3-D MegaZ DR7星系研究組曾發表他們測定的三味中微子的質量只和的上限是0.28 eV/c^2;到了2013年,又有一個科學小組發布了他們的測定質量是0.23
  • 每秒有億萬個中微子穿過你的身體,為什麼你感覺不到?
    第二個角度則是探測萬物的本質規律。實際上,如今的物理學也是從這兩個角度來思考萬物。在第一個角度中,先是泰勒斯提出萬物的本原是水,後來又有很多人提出不同的想法,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德謨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論,他認為萬物的本源是原子和虛空。多說一句,德謨克利特是從哲學層面來思考,他提出的「原子」和我們如今的原子是不一樣的。而在第二個角度當中,古代的科學並沒有走得太遠。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他們在觀測數據中找到了集中在13秒內的12個中微子信號 [1,8] (原始論文[8]和諾獎資料[1]說是12個,但是小柴的自傳和科普書說是11個[6,7])。這證明了這個超新星是II型,因為I型不發出中微子。
  • 每秒鐘有數萬億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為何難以捕捉到它們?
    出品:川陀太空(總字數:1615字)中微子,這是一個上個世紀末才被發現的基本粒子,從預言到發現只有20多年的時間,被認為是宇宙中的「隱身粒子」,難以捕捉到。2013年,科學家利用南極的冰立方探測器捕捉到第一個高能中微子,才確定其存在於宇宙中。2013年至今也才6年的時間,科學家在這些年內發現了中微子多種特點,且在宇宙中數量極為龐大。
  • 每秒有上萬億個中微子穿透身體,頂尖學者滬上揭秘神秘中微子
    知道中微子嗎?中微子是一種不帶電、質量極其微小的基本粒子,佔構成物質世界的已知的12種基本粒子的四分之一。中微子無處不在,每秒鐘就有上萬億個中微子自由穿透我們的身體;商用核電站在發電的同時,每秒釋放出大約萬億億個中微子。江門中微子實驗是目前中國主導下的大型國際科學合作項目。
  • 9位科學家因中微子斬獲諾獎,卻缺少了這位最該獲獎的中國科學家
    奇數個核子組成的原子核。因為中子、質子都是費米子,故奇數個核子組成的原子核自旋是半奇數。 所以物質粒子都是由費米子構成,而玻色子則是媒介子(是相互作用的傳遞者,宇宙間有四大相互作用,迄今為止觀察到的所有關於物質的物理現象,在物理學中都可藉助這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機製得到描述和解釋)。
  • 大師來了丨諾獎得主梶田隆章教授成理開講,揭秘中微子質量發現歷程
    ▲梶田隆章教授講述「中微子」特點▲梶田隆章教授講述「中微子」最新研究裝置報告會前,郭朝輝副校長對梶田隆章教授到訪表示了熱烈歡迎和誠摯感謝,並向梶田隆章教授介紹了我校近年來的發展情況。郭朝輝代表學校向梶田隆章教授授予了榮譽教授證書,希望其今後能繼續關心、支持和幫助我校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工作。報告會由地球物理學院院長曹俊興教授主持。
  • 它從太陽核心來,每秒鐘數萬億粒子穿過你的身體,終於被人類發現
    當你剛剛開始看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有數萬億顆中微子從你的身體中穿過,而你卻全然不知。而且它體積和質量都極小,所以即使從你的身體中穿過去,也不會給你帶來任何的傷害和感受。別說是你,連地球都會被它穿透。正是由於這樣的性質,當著名物理學家泡利在預言這個粒子的時候都自信地說:人類可能永遠也找不到這種粒子。不過,最終物理學家們還是通過他們的才智,發現了這種粒子。
  • 為什麼中微子能夠輕鬆穿過地球?
    在爆炸產生的可見光被地球上的天文望遠鏡觀測到的3小時前,全球範圍內有三臺中微子探測器探測到了來自該超新星的中微子爆發,該中微子的爆發過程僅持續了十幾秒。正是這短短的十幾秒,證明了中微子可以輕鬆穿透地球。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共話未來科學  兩位諾獎得主和多位兩院院士將在論壇發言  記者了解到,世界未來科技論壇主辦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從這樣的架構,就能窺見此次「未來科技」的前沿性、權威性、專業性。而此次來蓉參會嘉賓也是各領域的科學研究「泰鬥」,其中,曾摘得諾獎的科學家就有兩位,他們是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加拿大物理學家、加拿大皇后大學研究主席、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SNO)主任阿瑟·麥克唐納。
  • 中微子極強穿透力,需要五光年鉛板才能擋住,為什麼?
    我們來舉幾個具體的例子:超強的穿透力最常被人提及的就是太陽,太陽核心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核聚變反應,每產生3個光子都會同時產生2個中微子。由於太陽內部是等離子狀態,說白了就是溫度特別高,電子和原子核不在構成原子,而是到處亂動,就像一鍋粒子粥。
  • 中微子有質量嗎?看中微子和它最後的「倔強」
    答案也並不長:本來不該有,但是實際上有。  這個題目和答案本身都很簡短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重大到解決它肯定會獲得諾獎。  都是標準模型「惹的禍」  先說說為什麼「不該有」。  之前我參加一個會議,會上一位青年學者講了有質量的中微子對於宇宙演化的影響。
  • 如果數十億個中微子穿過人體會怎樣
    雖然中微子是神秘的粒子,但它們卻非常普遍。每秒有數十億中微子穿過你的身體。但是中微子很少與普通物質相互作用,所以探測它們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挑戰。即使我們檢測到它們,結果也不總是有意義的。例如,我們最近探測到的中微子能量如此之大,以至於我們都不知道它們是如何產生的。
  • 豎起大拇指,每秒就有600多億顆中微子,接近於光速從指尖穿過
    ,但這樣的本領,中微子卻具備,理論上,即便是厚達一光年的鉛板,中微子都可以輕鬆穿透。因為這取決於中微子自身的屬性,我們知道宇宙中有四大基本相互作用,而中微子只參與兩種,分別為:弱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其中引力相互作用幾乎是所有物體都會參與的,因此我們可以忽略,而剩下的弱相互作用,其反應截面非常小,形象點說中微子即便在原子內部(甚至原子核內部)穿行,也幾乎不會被捕獲(所以科學家們捕獲中微子都需要一個極為龐大的儀器)。
  • 中國3大黑科技,是中國諾獎搖籃,正在悄悄向諾獎發起衝刺
    中微子沒有質量但卻能夠達到光的速度,從而也被稱之為「幽靈粒子」。世界上研究中微子的大神很多的,其中因為中微子而獲得諾獎的也不少,比如日本人就曾憑藉發現中微子的兩種振蕩模式而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而目前,來自清華大學和上海交大的兩大科研機構正在日夜不停的探索著宇宙的奧秘,如果一旦成功,這將為中國斬獲諾獎。
  • 梶田和麥克唐納的「中微子領域」
    但這並未妨礙粒子物理不斷發展,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就授予了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以表彰他們發現了中微子振蕩,證明了中微子確實有質量。圖片來自網易新聞那麼中微子到底是什麼?這兩位研究者有對中微子研究做出了怎樣的貢獻呢?我們就一起來扒一扒「中微子那些事兒」!
  • 基礎物理突破大獎: 揭秘王貽芳與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國際突破獎到底是怎麼回事?看看這個2016年"科學突破獎"基礎物理學獲獎項目介紹視頻:近年來,國際中微子研究競爭激烈,王貽芳團隊憑藉什麼成就摘得這一桂冠?他是如何據理力爭,保住了中國在國際合作中的主動權? 中微子是否會繼續諾獎輝煌?
  • 中微子被稱「宇宙隱身人」 無論多小都有質量(圖)
    在電影《2012》中——  在這部電影中,世界是這樣毀滅的:太陽峰年到來時,來自太陽內部的中微子穿過並逐漸加熱地球核心,使地球板塊加速漂移,黃石超級火山爆發,整座城市沉入大海,數十億人無家可歸……  中微子去哪兒了?  人們一直有個問題:中微子會失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