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從太陽核心來,每秒鐘數萬億粒子穿過你的身體,終於被人類發現

2020-11-22 姿勢分子knowledge

當你剛剛開始看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有數萬億顆中微子從你的身體中穿過,而你卻全然不知。

(圖片說明:沒有人知道中微子到底是什麼樣的,但它和宇宙的命運息息相關)

「永遠也找不到」的

中微子是宇宙中最神秘的粒子之一,它不與我們已知的其他任何粒子有明顯的相互作用,因此我們想要檢測它非常困難。而且它體積和質量都極小,所以即使從你的身體中穿過去,也不會給你帶來任何的傷害和感受。別說是你,連地球都會被它穿透。

正是由於這樣的性質,當著名物理學家泡利在預言這個粒子的時候都自信地說:人類可能永遠也找不到這種粒子。不過,最終物理學家們還是通過他們的才智,發現了這種粒子。

(圖片說明:泡利聲稱中微子不可能被發現,但是臨終前兩年被「打臉」)

這數萬億個中微子中,有一些來自於宇宙以及我們建立的核電站,但絕大部分都來自於我們頭頂上的太陽,它在進行核聚變的過程中會釋放出巨量的中微子。關於太陽中微子的檢測,科學家們已經進行了許多年,並且成功地檢測到了它們的存在。不過此前檢測到的太陽中微子,只是其中一種「配方」。最近,在義大利從事Borexino實驗的科學家們經過多次的努力,終於捕獲到了第二種「配方」的中微子。

碳氮氧循環

這個「配方」,物理學家們稱之為CNO。所謂的CNO,指的是太陽的碳-氮-氧循環(三個元素的符號)。碳氮氧循環也叫貝斯-魏茨澤克-循環,是恆星核心處將氫轉換成氦的兩種過程之一(另一個就是我們熟知的核聚變)。這個循環通常發生在太陽或者比太陽更小的恆星中,其反應過程如下:

(圖片說明:碳氮氧循環反應方程式)

(圖片說明:碳氮氧循環示意圖)

當我們將這些方程式「疊加」在一起就會發現,它的本質就是4個質子最終轉化成一個α粒子(氦原子核)、2個正電子(與電子湮滅,以γ射線的形式釋放出能量)以及2個中微子,碳、氮、氧都是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在太陽的核心處,大約有1.7%的4氦核是通過這個循環合成的。另外,還有0.04%來自於特殊形式的碳氮氧循環。

(圖片說明:特殊形式的碳氮氧循環)

中微子本就難以探測,而CNO中微子更是容易混雜在其他中微子中,所以人類始終只聞其名,不見其真容。科學家為了尋找這個循環的證據已經努力了幾十年,如今終於有所收穫。

來自義大利米蘭國家核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學家Gioacchino Ranucci指出:「利用這個結果,Borexino終於完全揭開了為太陽提供能源的兩個過程的秘密。」

Borexino實驗

CNO中微子之所以難以發現,就在於我們很難將它和太陽釋放的其他中微子區分開來。

(圖片說明:Borexino實驗的主體設備)

為此,Borexino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套非常複雜的實驗設備。簡單來說,它的主體是一個巨大的不鏽鋼球,並且在其中裝入偏三甲苯(pseudocumene)作為閃爍溶劑。當中微子在偏三甲苯中穿越的時候,會出現非常微弱的閃爍現象,證明它的存在。為了屏蔽掉其他的宇宙粒子,他們將這套設備置於水箱之中,並且整個實驗室都建立在深深的地下

即便如此,中微子的現象也不是那麼容易捕捉。我們剛才說了,中微子幾乎不與其他粒子發生反應。由於原子的絕大部分空間都是空的,原子核和電子只佔了極小的位置,所以中微子可以輕鬆穿越一顆原子。它們只有10^-46平方釐米的小窗口內通過,才有希望撼動原子核。

(圖片說明:Borexino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微子探測實驗之一)

好在中微子是宇宙中含量第二多的粒子,所以平均下來每天也有那麼幾十個中微子會足夠靠近原子核,然後被我們發現。

而Borexino實驗則對溶劑進行了長達數年的微調,使其能夠剔除掉具有特定衝擊力的(即質子-質子鏈反應過程產生的)中微子,最終專注於觀察其他核反應過程中產生的中微子。

早在2007年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檢測到了-7和硼-8等同位素的生產,讓現代物理標準模型進一步完善。而這一次,他們實現了對後面元素的檢測,證實了太陽內部的碳氮氧循環。他們介紹說,地球上每平方釐米的面積上,每秒鐘就有大約7億個CNO中微子穿過

(圖片說明:圖中密密麻麻的都是光電倍增管,當中微子被檢測到時,它們會產生電信號提醒科學家)

一石激起千層浪

雖然這次研究只是在中微子2020網絡會議上有所介紹,其細節還沒有經過同行評審,但是此消息一經公布,就迅速吸引了物理學家們的濃厚興趣。

(圖片說明:Borexino實驗可以同時統計太陽核心多種核反應過程釋放的中微子)

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粒子物理學家Lindsey Bignell雖然沒有參與本次研究,但是他一直在密切地關注著同行們的工作。他指出:「Borexino合作項目的探測結果代表了一個英雄式的成就巔峰,他們將背景中的幹擾消除了足夠的程度,最終探測到了CNO中微子。這些結果對於我們來說至關重要,還有望解決太陽內部金屬元素的問題。」

說起來的確有點奇怪,但是我們對於太陽的金屬元素含量了解確實比較有限,當我們用兩種方法進行探測的時候,兩個結果相差達到了28%。科學家們寄希望於通過CNO中微子能夠採用第三種方法進行計算,告訴我們到底哪一個數據是正確的(當然,也不排除得到第三種結果的尷尬可能性)。

(圖片說明:Borexino也可以測量地球核心處放射性元素衰變時釋放的中微子)

我們需要利用CNO中微子確定太陽內部的碳、氮、氧元素的含量,這對於我們理解太陽的形成和演化來說非常有幫助。在比太陽更重的恆星中,碳氮氧循環過程發生得更加頻繁,但是在能夠近距離探測它們之前,我們只能通過太陽的CNO中微子了解這些恆星的演化歷程。更重要的是,中微子還牽連著整個宇宙的命運。

總結

除了上面說的兩種核聚變之外,太陽核心處還有很多種形式的核聚變反應,比如pep反應Hep反應等等。我們不可能真的進入太陽內部進行探測,所以中微子就成為了我們研究太陽內部核反應的重要工具。

(圖片說明:我國的江門中微子實驗)

同時,中微子也和宇宙的命運有著密切的關係。有些科學家認為,中微子是暗物質的最有希望候選者。與此同時,中微子也是解釋為何宇宙中物質比反物質多的一把鑰匙。因此,中微子的研究也成為了世界各國物理學家的重點觀測對象。在我國也有許多中微子實驗,正在揭秘這個特殊的粒子,相信宇宙的真面目正在一點點向我們展現,

相關焦點

  • 每秒有多少暗物質穿過人的身體?
    宇宙中儘管有數不清的行星、恆星、氣體、塵埃、星系,以及我們在其中發現的更多物質,但宇宙的構成超乎我們的想像。在最大的宇宙尺度上,我們在所有地方都同樣發現:沒有足夠的物質來解釋我們觀察到的引力效應。物質聚集成一個宇宙網,星系群伴隨著內部快速移動的星系而變得巨大,單個星系以巨大的速度旋轉,一直到它們的邊緣都保持很大。
  • 每秒有億萬個中微子穿過你的身體,為什麼你感覺不到?
    多說一句,德謨克利特是從哲學層面來思考,他提出的「原子」和我們如今的原子是不一樣的。而在第二個角度當中,古代的科學並沒有走得太遠。關於兩個問題的突破一直到了近代。科學家發現了很多粒子,其中一部分被稱為基本粒子,比如:夸克,電子,它們不能再被切分。除此之外,它們還發現,物質之間存在著四種相互作用,分別是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
  • 中微子探測器Borexino發現來自太陽的新型幽靈粒子
    據外媒報導, 義大利一個巨大的地下粒子探測器Borexino已經檢測到一種從未見過的來自太陽的中微子。 這些中微子證實了一個90年前的假設並完成了我們對太陽和其他恆星融合周期的描述。中微子是在核反應中產生的超輕粒子,地球上探測到的大多數中微子都是由太陽將氫聚變為氦時產生。
  • 中微子探測器Borexino發現來自太陽的新型「幽靈粒子」
    據外媒報導,義大利一個巨大的地下粒子探測器Borexino已經檢測到一種從未見過的來自太陽的中微子。這些中微子證實了一個90年前的假設並完成了我們對太陽和其他恆星融合周期的描述。中微子是在核反應中產生的超輕粒子,地球上探測到的大多數中微子都是由太陽將氫聚變為氦時產生。
  • 太陽能量來源的拼圖終於補齊了
    繼2014年發現來自質子-質子鏈的中微子之後,在最新的《自然》論文中,Borexino又發現了來自太陽內部碳氮氧循環的中微子,補上了太陽能量來源的最後一塊拼圖。現在我們知道,每秒鐘有超過10億億個光子,在名為太陽的天然巨型熱核反應堆中碰撞反射後,飛過8分鐘的路程,灑向地球白天一側每一平方釐米的土地。
  • 太陽每秒鐘消耗450億噸的質量,它能一直燃燒嗎?
    這個方程可以用來解釋核聚變中的質量虧損或計算粒子的能量。 在太陽的核心,氫原子受到高溫高壓,原子核通過不斷撞擊形成了氦原子。也就是說太陽是通過不斷消耗自身的燃料—氫,來實現能量的轉化的。 既然如此,太陽的氫總有用完的一天。
  • 豎起大拇指,每秒就有600多億顆中微子,接近於光速從指尖穿過
    太陽每時每刻都在發光發熱,地球每時每刻也都在接收太陽的光熱,但由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導致全球大部分地區都沒法持續接收太陽的光輻射,除非光子能夠穿透地球,但顯然光子不具備這樣的本領,然而對於太陽內部產生的另一種粒子來說,這些都不是阻礙。
  • 太陽能量來源的最後一塊拼圖,終於被補齊了
    繼2014年發現來自質子-質子鏈的中微子之後,在最新的《自然》論文中,Borexino又發現了來自太陽內部碳氮氧循環的中微子,補上了太陽能量來源的最後一塊拼圖。   現在我們知道,每秒鐘有超過10億億個光子,在名為太陽的天然巨型熱核反應堆中碰撞反射後,飛過8分鐘的路程,灑向地球白天一側每一平方釐米的土地。
  • 科學家發現太陽核心轉速比其他部分更快(圖)
    【來源:科學網】SOHO衛星上的GOLF系統能夠「剝落」太陽外層,通過表層脈動探測其內部核心(中央白色區域)。  通過衛星對太陽長達10年的觀測,科學家首次探測到了太陽表面難以捕捉的微小脈動,它們源自太陽內部深處的核心。
  • 太陽能量來源的最後一塊拼圖,終於被補齊了
    繼2014年發現來自質子-質子鏈的中微子之後,在最新的《自然》論文中,Borexino又發現了來自太陽內部碳氮氧循環的中微子,補上了太陽能量來源的最後一塊拼圖。撰文 |王昱審校 | 吳非現在我們知道,每秒鐘有超過10億億個光子,在名為太陽的天然巨型熱核反應堆中碰撞反射後,飛過8分鐘的路程,灑向地球白天一側每一平方釐米的土地。
  • 諾獎揭秘:每1秒鐘就會有1萬億個中微子穿過你的身體
    恰好在下以前看過大量關於中微子的資料,今天寒木就來詳細說說。中微子是什麼中微子,中微子,名字中既然有一個「子」,這說明它是一種小粒子;同時它還有一個「中」字,說明它跟我們熟悉的中子一樣,也不帶電,中性的;還有一個『微』字,說明中微子非常非常小,比中子電子還要小得多得多,甚至於,以前的科學家們還認為中微子是沒有質量的。
  • 穿透力最強物質,每秒穿過眼睛十億次,科學家:只有黑洞能夠抵擋
    中微子,是組成物質的最基本粒子,它的質量極輕,不帶電荷,它幾乎不與任何物質與環境相互作用。中微子最早被發現是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當時,研究人員在進行元素放射性實驗時,發現,在β的衰變過程中,電子所帶走的能量總是小於衰變失去的總能量,還有一部分能量神秘失蹤了。
  • 中微子怎麼被發現的?曾迷惑能量守恆定律24年的「幽靈粒子」
    人類自詡是地球上最高智慧的生物,然而祖先留給我們的感知自然的能力,卻無法察覺來自宇宙的「幽靈粒子」——它們隨時隨地以每秒幾百萬億顆的頻率,肆無忌憚地穿過我們的身體。那麼,科學家又是怎麼發現它們的呢?1896 年, 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了天然的放射性元素會以看不見、摸不著的方式釋放出能量。
  • 太陽的核心是什麼樣?科學家猜測:可能是少女心爆棚的粉紅色
    核聚變主要發生在從太陽中心至四分之一半徑的核反應區,每秒400萬噸的質量損失,釋放出360000000000000000000(二十個零)千焦的能量,使得太陽核心處溫度高達1500萬度,壓力相當於3000億個大氣壓。那麼高溫高壓的太陽核心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將要去太陽中心旅行。當我們乘坐宇宙飛船接近太陽表面時,已經能夠感受到太陽的強光和炙熱。
  • 太陽的核心是什麼樣?科學家猜測:可能是少女心爆棚的粉紅色
    核聚變主要發生在從太陽中心至四分之一半徑的核反應區,每秒400萬噸的質量損失,釋放出360000000000000000000(二十個零)千焦的能量,使得太陽核心處溫度高達1500萬度,壓力相當於3000億個大氣壓。那麼高溫高壓的太陽核心是什麼樣子的?
  • ...太陽深處釋放的「幽靈粒子」 證實太陽某些能量來自碳氮氧循環...
    論文作者、米蘭大學的天體粒子物理學家詹保羅•貝裡尼(Gianpaolo Bellini)說:「現在我們終於有了第一個突破性的實驗,證實了恆星是如何比太陽重的。」 這項研究的全部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恆星的動力來自氫與氦的聚變,這可以通過兩種不同的過程發生——第一種是所謂的質子-質子鏈,它只涉及氫和氦的同位素。這在像太陽這樣的恆星中佔主導地位。
  • 首次捕獲太陽深處釋放的「幽靈粒子」 證實太陽某些能量來自碳氮氧...
    論文作者、米蘭大學的天體粒子物理學家詹保羅 貝裡尼(Gianpaolo Bellini)說:「現在我們終於有了第一個突破性的實驗,證實了恆星是如何比太陽重的。」 這項研究的全部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恆星的動力來自氫與氦的聚變,這可以通過兩種不同的過程發生——第一種是所謂的質子-質子鏈,它只涉及氫和氦的同位素。
  • 首次捕獲太陽深處釋放的「幽靈粒子」,證實太陽某些能量來自碳氮氧...
    論文作者、米蘭大學的天體粒子物理學家詹保羅•貝裡尼(Gianpaolo Bellini)說:「現在我們終於有了第一個突破性的實驗,證實了恆星是如何比太陽重的。」 這項研究的全部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恆星的動力來自氫與氦的聚變,這可以通過兩種不同的過程發生——第一種是所謂的質子-質子鏈,它只涉及氫和氦的同位素。這在像太陽這樣的恆星中佔主導地位。
  • 每一秒都有超過10萬億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這是什麼情況?
    當這些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時候,我們又為什麼絲毫沒有感覺呢?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這是什麼情況。什麼是中微子?這要從上個世紀20年代講起,當時的科學家在對放射性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即在β衰變的過程中,有一少部分能量莫名其妙地不見了。
  • 太陽的核心是什麼,這一問題終於被解開
    太陽能量的主要來源是將氫融合為氦的核融合反應。核心是太陽內部唯一能經由核融合產生能量的場所,以陽光的形式釋放出熱:從核心向外傳輸的能量加熱了太陽其餘的部分。所有經由核融合產生的能量在太陽內部必須多次遊遍各個層次之後,才能以陽光或微粒的動能形式逃離太陽。每秒鐘大約有3.6 ×1038 質子(氫原子核)融合成為氦原子核;每秒鐘430萬噸的質量轉換成能量;每秒鐘釋放出的能量是3.8 ×1026 焦耳,相當於9.1 ×1010百萬噸TNT爆炸當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