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太陽核心轉速比其他部分更快(圖)

2021-01-16 搜狐網

    【來源:科學網】

SOHO衛星上的GOLF系統能夠「剝落」太陽外層,通過表層脈動探測其內部核心(中央白色區域)。

  通過衛星對太陽長達10年的觀測,科學家首次探測到了太陽表面難以捕捉的微小脈動,它們源自太陽內部深處的核心。這些新確定的表層脈動有力地證明了太陽核心的轉速比其他部分更快。5月4日的《科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

  美國國家太陽觀測站(National Solar Observatory)的物理學家John Harvey說,「30年來,人類一直在探尋這些太陽脈動…最新的發現將成為日震學的重大裡程碑之一。

」日震學是科學家通過分析太陽表面振動模式來推測太陽的內部動力結構的科學,類似於地質學家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反射與傳遞來推測地球的內部構造。

  太陽表面的重力脈動源於強瀉羽流同太陽穩定的內部深層發生的碰撞,產生的一些波動會繼續向下穿過太陽核心,最終到達表面。然而,由於這些波動十分微弱,幅度每秒僅數毫米,因此,科學家此前從未探測到這種重力脈動模式(g mode)。

  此次,法國原子能委員會(French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天體物理中心的日震學家Rafael García和同事將研究對象轉向NASA太陽風層觀測衛星(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簡稱SOHO)的全球低頻振動設備(Global Oscillation at Low Frequencies,簡稱GOLF)的觀測記錄。GOLF系統此前已經對太陽進行了10年的持續觀測,測定了整個日面(solar disk)的變化。

  利用GOLF的長期觀測記錄和重力脈動模式特殊的間隔周期,García和同事從數據中找到了重力脈動模式的「記號」,確定度不低於99.5%。通過將實際數據與重力脈動模型對比,他們還發現,太陽核心的轉速很可能比中層快3至5倍。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在太陽形成過程中造成的,而由於將大規模的太陽風粒子射向太空,太陽外層已經失去了大部分轉力。

  不過,由於受設備和研究方法的影響,此次的結果並不能帶來更多關於太陽核心的推論,研究人員希望未來能夠在太空中設置更加敏銳的「眼睛」。(科學網 任霄鵬/編譯)

(責任編輯:buyi)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發現銀河系自轉速度最快恆星,比太陽自轉速度快270倍
    宇宙中的所有星體都在自轉,我們所在的地球每自轉一周為一天(一個地球日),月亮由於被地球潮汐鎖定,每自轉一周為一個月(約27.3地球日),而太陽的自轉則比較奇特,由於它上面的物質為可流動狀態的等離子體,所以它的不同區域的自轉速度不一樣,赤道地區自轉一周約25天左右,速度隨緯度升高而遞減,到了兩極地區自轉一周就需要35天了。
  • 都市傳說:NASA曾經實測太陽溫度,發現了太陽隱藏的巨大秘密
    科學家通過分析太陽的光譜發現,光譜中含有氫原子和氦原子,說明太陽中可能含有氫元素和氦元素。能產生如此高溫高熱,只有可能是核反應,任何其他化學反應很難達到如此程度,就算達到了,也無法維持幾十億年。不過太陽正在核聚變這一解釋只是一個猜測,只是被科學界被我們公認的一個猜測,疑點還是非常多的。
  • 地球磁場形成原因初步曝光 地心轉速快於地表
    CNET科技資訊網8月29日國際報導 地球在旋轉,地心轉得更快。  上周五,一個地球物理學家研究小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指出,地球的內核是固體鐵質球體,體積大於月球,它的自轉速度比地球的其他部分要快。地核的這種額外的自轉行為,可能已經持續了700 到1200 年。
  • 它從太陽核心來,每秒鐘數萬億粒子穿過你的身體,終於被人類發現
    關於太陽中微子的檢測,科學家們已經進行了許多年,並且成功地檢測到了它們的存在。不過此前檢測到的太陽中微子,只是其中一種「配方」。最近,在義大利從事Borexino實驗的科學家們經過多次的努力,終於捕獲到了第二種「配方」的中微子。碳氮氧循環這個「配方」,物理學家們稱之為CNO。
  • [圖]科學家捕捉到「震蕩加熱」的星系團圖片:溫度是太陽核心的25倍
    儘管下面這張圖片看起來像是 20 世紀 60 年代科幻電視劇的特效,但這張彩色星系圖非常受歐洲航天局科學家的關注,因為它揭示了一個「宇宙熔爐」。
  • 首次直接檢測太陽核心產生的微中子,將幫助洞悉太陽核心結構
    ,這些測量可能有助於解決太陽核心組成的不確定性,並為質量更重的恆星形成提供另一番見解。碳氮氧循環又稱貝斯-魏茨澤克-循環(Bethe-Weizsäcker-cycle),則涉及碳、氮和氧等其他元素,自1930年代以來,理論便預測這是更重恆星的主要動力來源,太陽的話,據估計只有1.7%的氦-4是經由碳氮氧循環過程產生。
  • 光電式轉速傳感器的構造原理圖
    打開APP 光電式轉速傳感器的構造原理圖 電工學習網 發表於 2020-04-19 09:24:10   光電式轉速傳感器是一種角位移傳感器,由裝在被測軸(或與被測軸相聯接的輸入軸)上的帶縫隙圓盤、光源、光電器材和指示縫隙盤構成,如圖所示。
  • NASA洩密太陽的溫度只有27度?
    我們對於太陽的了解非常的少,大部分都是推測。我們現在對太陽的普遍認知就是它是一個在核聚變的東西,不斷的核聚變產生高溫高熱,然後它這個高溫高熱輻射到我們地球,我們在地球上就感覺到了很暖和!為什麼科學家覺得太陽是在核聚變,因為以現代的物理學和化學知識而言,能產生如此高溫,高熱只有可能是核反應。
  • 科學家:太陽核心旋轉速度是表面4倍 還很難解釋
    ,太陽核心的平均旋轉速度要比其表面的平均旋轉速度快得多,前者是後者的4倍。他們在1日出版的《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刊發論文稱,這一發現或有助於科學家了解太陽最初形成的樣子。億萬年來,我們的地球圍繞著太陽不停地公轉,而太陽也在不停地自轉著。對太陽自轉運動的研究有助於揭示太陽內部運動機制以及太陽形成的奧秘。早在20多年前,就有天文學家設想,太陽核心的旋轉速度要快於太陽表面,但這一設想從沒有被證實過。
  • 如果說太陽表面可以登陸呢?太陽真的那麼熱麼?
    通過科學家的觀察,太陽表面的溫度僅有6000度,但是太陽的日冕即太陽最外面的大氣溫度高達100萬度。按照常理來講太陽內部時刻在進行著核聚變,那太陽應該是越往外溫度越低,這一觀察到的現象與核聚變理論好像並不相符。其實有另外一個並不讓大多數科學家接受的理論就是-等離子體宇宙論。
  • 科學家發現鯊魚的鱗片能使其遊得更快 未來這可能有助於使飛機更快
    科學家現在對灰鯖鯊如何達到這樣的速度有了全新的認識,他們相信他們的研究結果可以應用於改進人類技術。與其他鯊魚的情況一樣,短鰭灰鯖鯊的皮膚覆蓋著稱為細齒的微小鱗片。它們從鯊魚的前部向後傾斜。在航天工程師Amy Lang的帶領下,阿拉巴馬大學的一個團隊發現,在短鰭灰鯖鯊的關鍵部位,那些0.2毫米長的鱗片(如下圖所示)能夠向身體彎曲40度角。它們響應於反向水流而這樣做,這是由於稱為流動分離的現象而發生的。簡而言之,流體分離是在流體通過液體環境(或保持在移動的液體中)的物體前部周圍時發生的,在其後端形成漩渦。
  • 科學家稱發現太陽的「同卵雙胞胎」 地球2.0版或許存在?
    科學家們聲稱,他們發現了一個幾乎完全相同的太陽克隆體,它是46億年前由同一氣體雲形成的。這個太陽兄弟被稱為HD 186302,距離地球184光年。太陽的兄弟姐妹是在同一個巨大的恆星託兒所中形成的數千顆恆星。
  • 科學家發現太陽活動周期變長,間接影響地球
    太陽對我們來說是特別的存在,不僅因為它是地球的主恆星,更是由於太陽溫暖的光孕育了我們。但研究發現,太陽的活動周期變得越來越長,就連太陽黑子和耀斑等現象都在逐步減少,很多人都在擔心太陽會出現一些不好的變化。科學家猜測,這些現象的發生可能與太陽磁場的睡眠狀態有關。
  • 科學家發現更快產生T細胞的方法,從而使即時治療成為可能
    九月號癌症研究來自南卡羅來納州醫科大學(MUSC)醫學科學家培訓項目的學生漢娜·諾克曼(漢娜·諾克曼)是克裡斯託·保洛斯實驗室的研究員。她與三個NCI指定的癌症中心--MUSC Holings癌症中心、Emory Winship和俄亥俄州立大學的James--合作,報告了一種新的方法,以便在不久的將來更快地為患者產生T細胞。
  • 科學家是如何了解太陽內部的?
    科學家是如何了解太陽內部的?0.5%由矽、鎂、氖、鐵、硫和其他較重的金屬元素組成。然而我們都知道太陽是個難以接近的「大火球」,那麼科學家是如何知道太陽的內部情況的呢? 首先,當太陽發出的白光通過稜鏡時,它會分裂成七種不同的顏色,這些波長大小不同的單色光依次排列就組成了光譜。實際上,太陽光譜並不是完全連續的,科學家利用光譜儀(專門分析光譜的儀器)檢測太陽光時,發現太陽光譜中有一些黑線。
  • [圖]NASA公布科學家最喜愛的太陽圖像
    為慶祝這第一百萬張圖片,美國宇航局科學家院長佩斯內爾和洛克希德·馬丁航天公司調查員施利基沃選擇了如下這些迄今為止科學家們最喜愛的太陽圖像與大家分享。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安裝開啟
    (中核集團供圖)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近日,我國傳來好消息: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為「人造太陽」核心設備安裝工作全面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中國向核能高端市場邁出的實質性步伐,將為我國深度參與聚變國際合作、自主設計建造未來中國聚變堆奠定堅實基礎。
  • 太陽的核心是什麼,這一問題終於被解開
    太陽能量的主要來源是將氫融合為氦的核融合反應。核心是太陽內部唯一能經由核融合產生能量的場所,以陽光的形式釋放出熱:從核心向外傳輸的能量加熱了太陽其餘的部分。太陽從中心向外可分為核反應區、輻射區和對流區、太陽大氣。太陽的大氣層,像地球的大氣層一樣,可按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性質分成各個圈層,即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我們平常看到的太陽表面,是太陽大氣的最底層,溫度約是6000攝氏度。它是不透明的,因此我們不能直接看見太陽內部的結構。但是,科學家根據物理理論和對太陽表面各種現象的研究,建立了太陽內部結構和物理狀態的模型。
  • 142倍太陽質量!科學家發現迄今質量最大的黑洞
    (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圖)引力波的發現是21世紀迄今為止最重要的物理學成就之一,三位物理學家因為對發現引力波的重要貢獻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自2015年9月14日首次探測到引力波信號以來,科學家不斷發現新的引力波信號。
  • 科學家捕捉到「震蕩加熱」的星系團圖片:溫度是太陽核心的25倍
    儘管下面這張圖片看起來像是 20 世紀 60 年代科幻電視劇的特效,但這張彩色星系圖非常受歐洲航天局科學家的關注,因為它揭示了一個「宇宙熔爐」。在這張狂野的圖像中,子星系團(以藍紫色顯示)正在互相碰撞,在稱之為「震蕩加熱」(shock heating)的過程中加劇了周圍氣體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