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首次破譯太陽核心的第二種核聚變
我們的太陽是由氫聚變成更重的元素提供能量的。核聚變不僅是使恆星發光的原因,也是構成我們周圍世界的化學元素的主要來源。我們對恆星聚變的理解大多來自於原子核的理論模型,但是還有另外一個來源:在太陽核心產生的中微子。 每當原子核發生聚變時,它不僅會產生高能伽馬射線,還會產生中微子。
-
太陽能量來源最後謎團:科學家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陽和日球天文臺所觀測到的太陽。圖片來源:SOHO(ESA&NASA)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
-
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為了解其結構及核心元素豐度...
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人類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重要線索。其中,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的主要能量產生方式,約佔全部生產能量的99%,這一點已得到廣泛研究。但研究碳氮氧循環更具有挑戰性,因為通過這種機制產生的中微子,每天只比背景信號多幾個而已。
-
以微中子看宇宙
重點提要 -微中子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種類似X光的透視能力,其性能比X光更強大。微中子是反應活性最差的次原子粒子,可以輕易穿透物質,仿佛它們根本不存在,因此能夠呈現出恆星核心與其它隱匿於宇宙深處的奧秘。
-
太陽的核心是什麼,這一問題終於被解開
太陽能量的主要來源是將氫融合為氦的核融合反應。核心是太陽內部唯一能經由核融合產生能量的場所,以陽光的形式釋放出熱:從核心向外傳輸的能量加熱了太陽其餘的部分。核融合的效率取決於密度,所以融合的效率在核心會取得自動修正的平衡:融合速率略微升高將加速核心釋放出更多的熱量,熱膨脹會將質量向外推擠使密度略微下降使反應速率下降。這種攝動;這種輕微的速率下降造成核心的收縮和冷卻,又會加速融合的效率,使他再恢復到原來的標準。組成太陽的物質大多是些普通的氣體,其中氫約佔71%, 氦約佔27%, 其它元素佔2%。
-
科學家發現太陽核心轉速比其他部分更快(圖)
【來源:科學網】SOHO衛星上的GOLF系統能夠「剝落」太陽外層,通過表層脈動探測其內部核心(中央白色區域)。 通過衛星對太陽長達10年的觀測,科學家首次探測到了太陽表面難以捕捉的微小脈動,它們源自太陽內部深處的核心。
-
追溯到134億年前宇宙發生的事情,太陽會噴出大數量的微中子
我們觀測太陽還算是比較直接的,在觀測我們的這個近鄰時,我們看到的是它8分鐘之前的樣子。如果有方法能使太陽立即消失,那我們直到8分鐘之後才能夠知道,而且在這一小段時間內,我們的生活並不會被改變。萬有引力也是以光速運動,因此我們能夠持續看到太陽,並且會在它消失的8分鐘內,因受到萬有引力而仍然保持穩定。
-
「人造太陽」核心部件是如何製造的?
□本報記者 雷倢 提供磁場讓「人造太陽」釋放能量 受控核聚變就好比按照太陽釋放能量的方式,在地球上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電站的核聚變反應堆不會產生汙染環境的硫、氮氧化物,更不會釋放溫室效應氣體,只要停電,核聚變反應堆就會自動停運。可以說它是一種無汙染,無核廢料,資源近乎無限的理想能源。」
-
最新發現:首次揭示「碳氮氧」聚變循環,在太陽內部產生中微子!
來自包括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粒子物理學家安德裡亞·波卡爾(Andrea Pocar)在內大約100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合作Borexino項目,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發表了對來自太陽中微子的探測研究成果,首次直接揭示了碳-氮-氧(CNO)聚變循環在太陽和恆星中起作用
-
太陽產生核能的最後一個謎題
物理學家通過捕獲來自恆星核心的中微子,解開了太陽能量來源的最後一個謎團。這項探測證實了數十年前的理論預測,即太陽產生的一些能量是由一系列鏈式反應產生的,其中包括碳核和氮核反應。該過程將四個質子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氦核,釋放出兩個中微子(已知最輕的、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以及其他亞原子粒子和大量能量。
-
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5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人類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重要線索。
-
《自然》論文稱檢測到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
中新網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體物理學研究論文稱,科學家通過高靈敏度檢測器檢測到了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新線索,將有助於人們了解不同恆星的主導能量來源。
-
我國率先突破國際核聚變研究核心技術 「人造太陽」核心部件首獲...
不久,它就將送往歐洲參與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的工程建設當中。這個工程還有一個更加形象的名字:叫做「人造太陽」。而這塊材料,將構成這個人造太陽裡最為核心的結構。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英文簡稱ITER,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目的就是實現可以控制的核聚變反應,計劃在2019年先在法國建設一個實驗堆。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安裝開啟
(中核集團供圖)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近日,我國傳來好消息: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為「人造太陽」核心設備安裝工作全面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中國向核能高端市場邁出的實質性步伐,將為我國深度參與聚變國際合作、自主設計建造未來中國聚變堆奠定堅實基礎。
-
太陽產生核能的最後一個謎題究竟是什麼?
圖片來源:SOHO(ESA&NASA)Borexino中微子探測器通過監測太陽的碳氮氧反應鏈釋放的中微子,證實此前對太陽能量來源的理論預測,並能用於推測日核的結構。物理學家通過捕獲來自恆星核心的中微子,解開了太陽能量來源的最後一個謎團。這項探測證實了數十年前的理論預測,即太陽產生的一些能量是由一系列鏈式反應產生的,其中包括碳核和氮核反應。
-
太陽CNO聚變循環產生中微子
圖片來源:Maxim Gromov和博瑞西諾合作組織11月26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導檢測到了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新線索。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的主要能量產生方式,約佔全部生產能量的99%,這一點已得到廣泛研究。研究碳氮氧循環更具有挑戰性,因為通過這種機制產生的中微子每天只比背景信號多幾個而已。
-
它從太陽核心來,每秒鐘數萬億粒子穿過你的身體,終於被人類發現
關於太陽中微子的檢測,科學家們已經進行了許多年,並且成功地檢測到了它們的存在。不過此前檢測到的太陽中微子,只是其中一種「配方」。最近,在義大利從事Borexino實驗的科學家們經過多次的努力,終於捕獲到了第二種「配方」的中微子。碳氮氧循環這個「配方」,物理學家們稱之為CNO。
-
科學家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驅動中國2020年11月26日消息,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人類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重要線索。
-
法國人造太陽核心裝置中國製造
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的法國託卡馬克WEST裝置關鍵部件——全鎢偏濾器項目已經全部竣工,將交付給法國原子能委員會磁約束聚變研究所,安裝WEST裝置上。ITER校正場首批線圈暨WEST鎢偏濾器關鍵部件竣工交付儀式託卡馬克有「人造太陽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安裝開啟,人類離「造太陽」還有多遠?
(中核集團供圖)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近日,我國傳來好消息: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為「人造太陽」核心設備安裝工作全面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中國向核能高端市場邁出的實質性步伐,將為我國深度參與聚變國際合作、自主設計建造未來中國聚變堆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