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中子看宇宙

2020-11-28 中國新聞網

  重點提要

  -微中子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種類似X光的透視能力,其性能比X光更強大。微中子是反應活性最差的次原子粒子,可以輕易穿透物質,仿佛它們根本不存在,因此能夠呈現出恆星核心與其它隱匿於宇宙深處的奧秘。

  -不幸的是,微中子這項如此有用的特性,也能讓它們逃過望遠鏡的偵測。直到今年,望遠鏡才具備足夠的靈敏度,以偵測微中子的確切來源。

  -微中子有多種型態,並且可於飛行途中變換型態。這項特殊性質亦提供了額外的信息,透露出它們的源頭。

  2002年,諾貝爾基金會把獎項頒發給戴維斯(Ray Davis)與小柴昌俊,當時他們可供讚頌的貢獻很多。戴維斯因偵測到太陽微中子而成名,那是人們第一次看見來自外層空間的微中子,它可是出了名的難以捉摸;小柴昌俊則發現了1987年超新星爆發所釋放出來的微中子。他們的成果是實驗上的精彩傑作,因為理論學家原先假定微中子不具質量,但這些實驗確認了它們其實擁有微小質量。不過,諾貝爾基金會特別表彰的是,戴維斯與小柴昌俊為世人建立了一門全新的科學:微中子天文學。

  在他們的努力下,微中子從理論上的新奇事物,搖身一變成為探索宇宙的實用工具。科學家研究微中子,除了要搜集這些粒子的性質,現在更用來揭露宇宙潛藏的某些奧秘。一個世紀前,天文學家建造的是大型光學望遠鏡;而今,天文學家為了看見新的事物,設計與製造出龐大的微中子望遠鏡,這些望遠鏡已經偵測到成千上萬的微中子,還利用微中子拍攝出太陽的影像。過去的儀器很難把來自地球之外的與源自地球高層大氣的微中子區隔開來,但到了明年此時,這些儀器應該已經有能力做到這件事情。

  屆時,新的發現會蜂擁而至,至於這種曾被認為無法觀測的粒子,未來可能會變得不可或缺,因為有些東西無法透過光看見,但微中子可以。當我們藉由光來研究太陽時,我們只見得到它的表面,也就是最表層數百公裡的氣體。太陽中心核反應產生的能量驅動了陽光,而陽光則沿途不斷受到各氣層的吸收和發射,因此只有在穿出外層氣體後,才能自由穿越太空。相對而言,透過微中子這雙眼睛,我們得以直接看見太陽中心的核融合引擎,那是太陽內部溫度最高的區域,只佔了太陽體積的1%,微中子在此被製造出來,接著便視若無物地穿透太陽的外層。

  微中子也能讓我們透視超新星的內部、γ射線爆發之類的恆星爆炸事件,以及圍繞於超大質量黑洞周邊的氣盤。目前興建中的望遠鏡,每年應可在最接近我們的約50個星系裡,觀察到一顆超新星,以及數百次γ射線爆發,甚至許多根本未被注意到的奇怪天體。但就跟其它威力強大的工具一樣,我們得花些精神才能熟悉微中子的特性。

  性情淡漠的微中子

  對粒子物理學家而言,微中子類似電子,不過它不帶電荷,因此主導日常生活的電力和磁力對它不會發生作用。當你坐在椅子上時,電的斥力使你不會穿過椅子而跌倒;發生化學反應時,原子會交換或共享電子。當物質吸收或反射光線,帶電粒子會與振蕩的電磁場反應。至於不帶電的微中子則會穿透固態物質,因此微中子在原子或分子物理中並不扮演任何角色,而且幾乎是完全不可見的。

  已知型態的微中子會參與弱核作用,這種作用與放射性β衰變以及重元素融合有關,但除非距離極短,否則弱核力是非常微弱的。因此,微中子幾乎不與其它物質作用。想偵測微中子,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得監測體積龐大的物質,尋找微中子在這些物質中遺留下來的稀少痕跡。如果像天文學家預期的那樣,所有宇宙微中子的能量和宇宙射線(轟擊地球的質子與離子)的能量相當,那麼一立方公裡的物質才能捕獲一件清晰的樣本,最大的望遠鏡體積則與此相差不遠。

  天文學家也假設有其它類型的微中子:惰性微中子(sterile neutrino)。這種微中子性情冷淡,甚至幾乎不與弱核力作用;重力或許是它們和宇宙中其它東西的主要連結。所以,偵測這些微中子的挑戰性更高。

  儘管性情淡漠,微中子在這齣宇宙大戲中卻是積極的參與者。它們是β衰變的重要副產物,而β衰變除了會加熱恆星爆炸的殘骸與行星內部,更是恆星核融合反應的重要步驟。大質量恆星在生命盡頭發生內爆所產生的超新星,主要類型有兩種,而微中子對其中一種的生成也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內爆將恆星核心壓縮成核子般的密度,並在10~15秒內釋放出1058個中子。在這環境下,即便是最孤傲不群的粒子,也會被迫參與這場盛宴。在這種爆炸事件所釋放出的總能量中,微中子就佔了99%,也就是說,以微中子望遠鏡進行觀測,就能看到一般望遠鏡錯失的99%的圖像,其中包括關鍵的早期演化過程。科學家觀測1987年超新星爆發事件所發射出的微中子,便確立了恆星坍塌的基本理論。目前的微中子望遠鏡,則可以提供恆星坍塌、反彈及爆炸的實時動態影像。

  無論微中子來自何處,它們都可毫無困難地抵達地球。不管能量多寡,它們都有辦法穿透氣體與塵埃,甚至橫越整個宇宙,這是光做不到的,即便是γ射線這種能量最高的光,都會被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稀釋。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包括大霹靂遺留下來的稀薄微波,以及長久以來所累積的星光與無線電波。具有100兆電子伏特(TeV)能量的γ射線光子,最多只能穿過數千萬光年的距離。同樣的,高能宇宙射線也會受到阻擋。

  因此,若要探索大自然中最高能的幾種現象,研究微中子是少數幾種方法之一。它們或許難以捕捉,但絕對值得一試。

  (摘自臺灣《科學人》2010年第103期 文/蓋爾米尼(Graciela B. Gelmini)、庫森科(Alexander Kusenko)、衛勒(Thomas J. Weiler) 翻譯/李沃龍)

相關焦點

  • 解釋宇宙反物質去向,10年大型國際實驗發現微中子異樣
    宇宙為什麼沒有毀滅於大爆炸的巨大能量?大爆炸後應該與物質數量相等的反物質都去哪了?在一項名為T2K的國際大型實驗中,科學家首度發現這些無法通過標準模型解釋的現象,或許可以靠微中子的奇怪行為解決。宇宙物質分為物質和反物質兩類,每個物質粒子都有一個反物質夥伴,它們的質量相同、電荷相反,當兩種粒子碰撞時會以完美的效率湮滅、轉化成100%純能量(這也是科幻小說家特別喜歡反物質引擎的原因),然而在當今宇宙,我們看到物質明顯多於反物質。
  • 科學家首次探測到外太空微中子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報導,座落於南極的世界上最大粒子探測器「冰立方探測器」近日首次探測到來自外太空的微中子。微中子是一種神秘的高能粒子,可能是宇宙內最劇烈的撞擊產物。阿德萊德大學的加裡-希爾博士表示:「冰立方為我們打開了宇宙的一個新窗口。這一發現為進行新型天文學研究鋪平了道路。
  • 追溯到134億年前宇宙發生的事情,太陽會噴出大數量的微中子
    但是我們能看得更遠,不管是遠方的星系還是像類星體(見第10章)這樣的奇怪現象,現代的望遠鏡都能夠幫助我們看到宇宙的古老歷史和它的演化進程。從原則上來說,如果擁有足夠強大的望遠鏡,我們最遠可以回溯到134億年前,來到宇宙變透明的那一刻。之前的光湮滅了,但當宇宙變得透明時,光就可以在宇宙中穿梭,並且能夠一直存在。
  • 科學家發現微中子即靈魂
    科技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由看得見的物質研究到了看不見的原子、質子、夸克到中微子。現在又發現了比中微子更小物質——超弦。科學家說,人類的靈魂就是超弦。幾十年前,物理學家發現了微中子,微中子比電子小二十至八百倍不等,它是一種無形無體的虛無的一種能,它能穿透任何物質,美國科學家觀測了三十多年,發現沒有一粒微中子衰變,不衰變就是不死亡,人體全身每個細胞都有微中子,如果將這些微中子連接起來,自然也構成一個物質軀體的形象,這就是佛經中講到的中陰身,中陰身就是微中子等類非物質的能。
  • 靈魂的真實存在-微中子!
    初生嬰兒的身體接近於原始,所以很多的小孩(6歲)以下會看到鬼魂,他們不是在用眼睛看,而是自己的鬼魂和鬼魂的交流(3歲以下的小孩的視力範圍是很近的),這時的小孩的身體和鬼魂的結合不是很融洽,容易受驚嚇等原因而分離,這就是俗語的「丟魂兒」。
  • 微中子超光速被認為是"世紀謠言" 實驗全過程公布
    現在,似乎還有一種物質的速度超過光速,這就是微中子。    參與Opera實驗的物理學家宣布他們在實驗中發現微中子的速度超過光速。如果得到證實,作為物理學基石的愛因斯坦相對論將面臨挑戰,物理學的歷史也將從此改寫。但由於這一發現尚未最終得到證實,科學家還應該抱著一種慎之又慎的態度。微中子超光速?
  • 微中子即靈魂.
    科技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由看得見的物質研究到了看不見的原子、質子、夸克到中微子。現在又發現了比中微子更小物質——超弦。科學家說,人類的靈魂就是超弦。神筆記:初生嬰兒的身體接近於原始,所以很多的小孩(6歲)以下會看到鬼魂,他們不是在用眼睛看,而是自己的鬼魂和鬼魂的交流(3歲以下的小孩的視力範圍是很近的),這時的小孩的身體和鬼魂的結合不是很融洽,容易受驚嚇等原因而分離,這就是俗語的「丟魂兒」。
  • 秘密終於被科學家解開,靈魂是微中子,天天說是迷信的人,自己打自己嘴巴吧!
    當我們的身體休息的時候,有時它們不休息,到處亂逛,並模糊的存儲下來,但是它沒有藉助身體的幫助,所以是模糊的。不知道你有這種感覺沒有:某天你到某個地方或發生某件事情時你會驚奇:咦!這個地方(這個經歷)我好像經歷過啊!  科學家發現微中子即靈魂。當今世界最驚人的發現 , 科學家發現微中子即靈魂、即佛家的中陰身. 世界上這些諸多的不可思議的現象,怎麼解釋呢?
  • 平行宇宙真被證實存在?
    對於平行宇宙,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很多科學家認為平行宇宙是存在的,宇宙就像燒開水之時的水泡一樣,兩個平行宇宙相撞是可以形成一個新的宇宙。平行宇宙存在的意義更是意味著宇宙當中的文明並不是獨一無二的。如果這樣看來,那是不是在另一個或多個宇宙中也有一個一樣的你,這樣看來就有些胡扯了,可科學就是大膽個說,小心求證,就好比小編也是不信的,現在外星人都不能證實是否存在,更加說更高級的理論了。前陣子,國外小報以及國內自媒體忽然傳開一個消息:南極科學家找到了平行宇宙的證據。
  • 首次直接檢測太陽核心產生的微中子,將幫助洞悉太陽核心結構
    最近,科學家首次直接測量到太陽碳氮氧循環(核融合反應之一)產生的微中子,完成微中子物理學一個裡程碑由於這兩種反應都會產生神秘難捉摸的微中子,科學家可通過不同的微中子光譜特徵來區別出兩者,但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UMass Amherst)粒子物理學家Andrea Pocar表示,迄今為止,從未在任何恆星中直接發現碳氮氧循環。
  • NASA在南極找到完全相反的平行宇宙,到底怎麼回事
    你最近可能有看許多新聞報導聲稱,「NASA在南極找到平行宇宙的證據!」或 「NASA發現完全相反的鏡像時空!」,所以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真相是,部分由NASA資助,帶有一系列無線電天線高空氦氣球的「南極脈衝瞬態天線」(Antarctic Impulsive Transient Antenna,ANITA)實驗,發現了一些似乎是高能微中子穿過地球的實例
  • NASA在南極找到平行宇宙證據!或是完全相反的鏡像時空
    記者蔡儀潔/綜合報導「平行宇宙」或許真的存在!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南極發現平行宇宙證據,這可能是同在宇宙大爆炸之時形成的一個鏡像世界,裡面的物理規則正好同我們完全相反。▲很多科學家認為,人類所居住的宇宙並非唯一一個。
  • 傳得沸沸揚揚:在南極發現平行宇宙存在的證據!真相到底是什麼?
    作為回應發表的第二篇研究論文認為,ANITA 的觀察結果可以為「CPT 對稱鏡像宇宙」提供證據:時間從大爆炸點倒退,由反物質主導鏡面宇宙,因為該論文寫道:在這種情況下,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和大爆炸之後的宇宙被重新解釋為一無所有的宇宙/反宇宙對。
  • 「宇宙弦」或可解釋宇宙存在之謎,能發布可被檢測的重力波
    既然物質與反物質接觸後相互湮滅,為何宇宙可以存在?科學家最近意識到,或許我們可以通過檢測宇宙弦產生的極微小重力波來解決這個謎團。我們的宇宙由物質、暗物質與暗能量構成,從原子到黑洞等所有人事物,我們所看見、摸見的全都是物質。
  • NASA稱發現了平行宇宙存在的證據,時光在逆行倒流,你怎麼看?
    平行宇宙每次被提到必定會成為科學界的一項大熱門,能夠很好滿足我們對未知宇宙形態的一切幻想,只要腦洞夠大你所想到的皆有可能是另一個神奇的平行宇宙。多年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一直在進行脈衝瞬態天線(ANITA)實驗,通過將攜帶特製設備的大氣球帶往距離南極冰蓋35~40Km的高空來檢測南極冰原中的無線電波訊號以此來觀察極高能宇宙射線和宇宙微波背景光子相撞時產生的高能中微子(微中子,譯法不同),希望能從中了解到關於宇宙深處的相關訊息。
  • 美國科學團隊表示 已發現平行宇宙真實存在證據
    「平行宇宙」一詞無非是透過無數部科幻鉅作或是知名電影如《復仇者聯盟》、《蜘蛛俠:平行宇宙》等發揚光大,然而看似僅存在於虛擬小說之中的現象,卻可能真實存在。根據《紐約時報》與The Daily Star的消息指出,科學家們透過在南極洲進行的宇宙射線探測實現發現了他們認為可以證明「平行宇宙」真實存在的證據,而那個宇宙的物理定律與我們截然不同。
  • 關於平行宇宙,科學家是否已有證據確認它的存在?
    相信不少科幻電影迷都接觸過很多次「平行宇宙」這個理論吧!就連《Avengers》和《Spider-Man: Into the Spider-Verse》都加入了這個元素,讓電影情節看起來更引人入勝。經過 3 次的研究後,竟然發現到南極的確有升起的高能粒子,而且這些粒子的行為方式跟我們認知的運動方式相反,《The Daily Star》 指科學家們探測到一個基本粒子微中子「濤微中子」從地球「上升」,這意味著這些粒子與過往認定的相反。它們的時間相較我們是在「倒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