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宇宙反物質去向,10年大型國際實驗發現微中子異樣

2020-12-03 十輪網

宇宙為什麼沒有毀滅於大爆炸的巨大能量?大爆炸後應該與物質數量相等的反物質都去哪了?在一項名為T2K的國際大型實驗中,科學家首度發現這些無法通過標準模型解釋的現象,或許可以靠微中子的奇怪行為解決。

宇宙物質分為物質和反物質兩類,每個物質粒子都有一個反物質夥伴,它們的質量相同、電荷相反,當兩種粒子碰撞時會以完美的效率湮滅、轉化成100%純能量(這也是科幻小說家特別喜歡反物質引擎的原因),然而在當今宇宙,我們看到物質明顯多於反物質。

從理論上來講,大爆炸應該生成相等數量的物質與反物質,並且帶來物質與反物質相撞立即湮滅、宇宙只剩下光子的下場,換句話說,由物質構成的我們不會存在。然而正看著屏幕的你我知道事實不是這樣,我們存在,物理學家仍不了解反物質去哪了、為什麼宇宙由物質主導。

為了替宇宙物質「正名」,必須有什麼東西打破它們之間的對稱性(CP對稱),科學家之前已發現夸克不對稱性的CP破壞(CP violation)現象,可惜太微不足道,無法解決大尺度宇宙問題。

現在,來自全球12個國家500名研究人員參與的T2K粒子物理學實驗,發布了最新研究結果,第一次找到微中子的CP破壞跡象,有力證據表明物質-反物質不對稱性的一部分來自微中子。

發現微中子振蕩異樣

微中子(neutrion)是科學界最難以捉摸的次原子粒子之一,它們為電中性、質量極小,不參與強交互作用及電磁交互作用,只參與重力交互作用和弱交互作用,並且微中子有3種「味」:電微中子(νe)、緲微中子(νμ)、濤微中子(ντ),如果給他們足夠時間,就可能在傳播過程中發生味間振蕩,比如在某個地方產生的電微中子在另一個地方被探測到時,可能變為緲微中子或濤微中子。

於是乎科學家想知道,反微中子的味間振蕩行為是否也一樣?T2K實驗便在全力探討此現象。該實驗中,科學家利用粒子加速器,將微中子組成的光束從日本東海一個研究地點發射到位於神岡市的超級神岡探測器(距離超過290公裡)。

過去9年來,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物理學家Alysia Marino、Eric Zimmerman及其他科學家一直在研究緲微中子與「反緲微中子」,而在最新研究中,他們發現物質和反物質的行為有所不同:緲微中子比「反緲微中子」更容易振蕩成電微中子。

這項結果表明了某些物質和反物質的行為可能有異,讓我們離宇宙物質與反物質之謎更進一步。雖然還需要更多實驗數據才能接近嚴格的統計閾值,且就算證明有一定數量的微中子確實違反CP對稱,這也只是蘇聯原子物理學家沙卡洛夫提出「物質與反物質不對稱之謎」的3個條件之一而已。

微中子搜索工作可能還要持續數十年,才能讓物質反物質之謎水落石出,但至少現在發現微中子與反微中子以不同方式振蕩,科學家已經得到物質如何勝出的關鍵一步。新論文發布在《自然》(Nature)期刊。

(首圖為示意圖,來源:pixabay)

相關焦點

  • 以微中子看宇宙
    重點提要   -微中子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種類似X光的透視能力,其性能比X光更強大。微中子是反應活性最差的次原子粒子,可以輕易穿透物質,仿佛它們根本不存在,因此能夠呈現出恆星核心與其它隱匿於宇宙深處的奧秘。
  • 微中子超光速被認為是"世紀謠言" 實驗全過程公布
    現在,似乎還有一種物質的速度超過光速,這就是微中子。    參與Opera實驗的物理學家宣布他們在實驗中發現微中子的速度超過光速。如果得到證實,作為物理學基石的愛因斯坦相對論將面臨挑戰,物理學的歷史也將從此改寫。但由於這一發現尚未最終得到證實,科學家還應該抱著一種慎之又慎的態度。微中子超光速?
  • 用大型對撞機撞出來的粒子物理學,或能解釋什麼是反物質
    宇宙中最小的部分是由一套美麗的,令人興奮的規則來管理的:「標準模型」。標準模型解釋了所有17個發現的粒子的行為,並繼續做出預測,這些預測被世界上最大的物理實驗,包括瑞士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但是這個模型是不完整的。
  • 反物質的發現揭示了宇宙起源的線索
    幾十年來,理論物理學家們已經提出了可能的解釋,其中大部分涉及到宇宙中已知物種之外的額外粒子的存在。上周,科學家們宣布了一項誘人的發現,指出了一種可能的解釋,然而這些數據並沒有形成一種精確地發現。然而,不管最終的答案是什麼,解決這個問題可能不僅能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的宇宙中,它可以揭露宇宙最早時代的秘密,或者甚至把我們與使科學家們困惑的不可見的暗物質聯繫起來。
  • 反物質的發現揭示了宇宙起源的線索
    來自中微子的新證據指向了關於為什麼宇宙是由物質而不是反物質構成的幾種理論之一。一開始有物質和反物質,然後只有物質。這個問題是定義物理學的奧秘之一。上周,科學家們宣布了一項誘人的發現,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會告訴我們更多,而不僅僅是我們為什麼生活在一個物質的宇宙中——它可能會揭露宇宙最早時代的秘密,甚至會把我們所不知道的看不見的暗物質聯繫起來。
  • 科學家發現微中子即靈魂
    千百年來,這是人們一直都在爭論的問題。科技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由看得見的物質研究到了看不見的原子、質子、夸克到中微子。現在又發現了比中微子更小物質——超弦。科學家說,人類的靈魂就是超弦。科學家發現微中子即靈魂當今世界最驚人的發現,科學家發現微中子即靈魂、即佛家的中陰身. 世界上這些諸多的不可思議的現象,怎麼解釋呢?
  • 大型強子對撞機發現:反氘核反物質,或將能發現「暗物質」信號
    基於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上迄今提供最高碰撞能量下收集的數據,Alice的合作研究提出了關於反氘產生率的新結果。反氘核由一個反質子和一個反中子組成。新的測量很重要,因為宇宙中有反氘的存在,是暗物質候選者一個有希望的間接信號,這一結果標誌著在尋找暗物質方面向前邁進了一步。天體物理和宇宙學研究結果表明,暗物質是宇宙中物質的主要形式,約佔所有物質的85%。
  • 為何今天的宇宙由物質組成?宇宙中的反物質為何離奇消失?
    1932年的時候,美國物理學家安德森發現了正電子,這是人類第一次證實了反物質的存在。1955年,美國物理學家格雷西又發現了反質子,至此再無人質疑反物質的存在。  現在我們知道,所有的粒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反粒子。而且,當相同的正粒子和反粒子相遇時,二者就會發生湮滅,轉化為能量,而這個轉化過程就遵循愛因斯坦提出的質能方程,產生的能量極其巨大。
  • 為什麼今天的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而不是反物質?
    幾十年來,理論物理學家提出了許多可能的理論,其中大多數涉及到宇宙中某些未知粒子的存在。就在不久前,科學家們宣布了一些很有吸引力的發現,指向了一種可能的解釋理論,不過他們的數據並未給出明確的結果。無論最終的答案如何,這個問題的解決可能會告訴我們更多,比如揭示宇宙最早時期的秘密,甚至將現有的物理學與看不見的暗物質聯繫起來,而不僅僅是解釋宇宙為什麼由物質組成。
  • 重大實驗:物理學家可能發現假想基本粒子「惰性微中子」
    微中子是宇宙中繼光子後第二常見的基本粒子,我們目前已知3 種微中子存在,但假定的微中子「惰性微中子」還是個未被發現的幽靈人物,一旦身分證實,將改寫自1975 年以來主導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並進一步解開可能由新粒子構成的暗物質謎團。
  • 到底什麼是反物質?為什麼要研究反物質?
    ,給出了一個解釋:中微子這種亞原子粒子在物質形態和反物質形態的表現不同。可是大爆炸之後的138億年,宇宙仍然充滿各種天體,所有這些天體都是由物質組成的。既然物質都還在,那麼反物質都去哪裡了?    反物質是如何被發現的?    我們先從反物質的物理淵源說起。故事開始於1928年左右。當時,物理學正處於重大改變期。
  • 科學家全面揭秘反物質疑雲:如何製造反物質
    宇宙的來龍去脈  當前對宇宙起源比較集中的解釋是宇宙大爆炸理論。該理論認為,宇宙是在137億年前由一團熾熱的能量發生大爆炸而膨脹形成,大爆炸應該形成等量的物質與反物質。後來,日本和美國學者又提出了「對稱破缺理論」並獲得了2008年諾貝爾物理獎,該理論認為大爆炸後的正、反物質之間不是等量的,存在非常小(一百億分之一)的差別,現實的宇宙就是由正、反物質湮滅之後剩餘的那一百億分之一的正物質構成的。  另外,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於1929年提出了星系紅移量與星系間距離成正比的「哈勃定律」,並推出星系互相遠離的宇宙膨脹說。
  • 追溯到134億年前宇宙發生的事情,太陽會噴出大數量的微中子
    在之前的章節中,我們大膽地猜測出了宇宙的歷史但是宇宙學家要如何知道數十億年前發生的事情呢?對此,他們又怎麼可能弄清楚若干光年之遙的星星上發生的事情呢?天文學和宇宙學(總的來說,它屬於宇宙的科學)受到了現實的諸多限制。
  • 「宇宙弦」或可解釋宇宙存在之謎,能發布可被檢測的重力波
    既然物質與反物質接觸後相互湮滅,為何宇宙可以存在?科學家最近意識到,或許我們可以通過檢測宇宙弦產生的極微小重力波來解決這個謎團。我們的宇宙由物質、暗物質與暗能量構成,從原子到黑洞等所有人事物,我們所看見、摸見的全都是物質。
  • 存在神秘的反物質宇宙嗎?
    反物質是什麼?科學家稱反物質是正物質的鏡像。那麼宇宙是否就如同一個二維物體的表面一樣有正就有反呢?是否會產生一個反物質宇宙?
  • 傳得沸沸揚揚:在南極發現平行宇宙存在的證據!真相到底是什麼?
    作為回應發表的第二篇研究論文認為,ANITA 的觀察結果可以為「CPT 對稱鏡像宇宙」提供證據:時間從大爆炸點倒退,由反物質主導鏡面宇宙,因為該論文寫道:在這種情況下,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和大爆炸之後的宇宙被重新解釋為一無所有的宇宙/反宇宙對。
  • 新的CERN研究揭示了物質反物質之謎
    要理解為什麼,讓我們回到大爆炸大約138億年。這個事件產生了相同數量的物質和反物質。反物質首先由亞瑟舒斯特於1896年假設,由保羅狄拉克於1928 年提供理論基礎,並於1932年由卡爾安德森以反電子的形式發現,稱為正電子。正電子發生在天然放射性過程中,如鉀-40的衰變。這意味著你的普通香蕉(含有鉀)每75分鐘發出一次正電子。然後它們隨物質電子湮滅產生光。PET掃描儀等醫療應用在同一過程中產生反物質。構成原子的物質的基本構成塊是稱為夸克和輕子的基本粒子。
  • 靈魂的真實存在-微中子!
    【震驚發現 科學家首度發現人類靈魂真實存在】人類真的有靈魂?千百年來,這是人們一直都在爭論的問題。科技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由看得見的物質研究到了看不見的原子、質子、夸克到中微子。現在又發現了比中微子更小物質——超弦。科學家說,人類的靈魂就是超弦。
  • 宇宙失蹤反物質究竟去哪了?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發現了新的線索
    構成我們周圍物質的所有粒子,如電子和質子,都有幾乎相同的反物質形式,且具有相反的電荷等鏡像性質。當一個反物質和一個物質粒子相遇時,它們會在一瞬間湮滅。如果反物質和物質真的是完全相同的,但又是彼此的鏡像拷貝,那麼它們在大爆炸中應該是等量產生的,問題是這會使它全部消失。但是今天,宇宙中幾乎沒有反物質了——它只出現在一些放射性衰變和一小部分宇宙射線中。那它怎麼了?
  • NASA在南極找到完全相反的平行宇宙,到底怎麼回事
    在4月8日,知名的《New Scientist》期刊發布了一篇專題文章,討論了在南極所進行的微子探測實驗的一些異常結果,以及對於推測宇宙學模型而言這意味著什麼,該模型假定了有一個反物質宇宙從大爆炸反方向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