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CERN研究揭示了物質反物質之謎

2021-01-09 INeng財經

我們為什麼存在?這可以說是最深刻的問題,也可能看起來完全超出了粒子物理學的範疇。但是我們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新實驗讓我們更接近了解它。

要理解為什麼,讓我們回到大爆炸大約138億年。這個事件產生了相同數量的物質和反物質。據信,每個粒子都有一個與其自身幾乎完全相同但具有相反電荷的反物質伴星。當粒子和它的反粒子相遇時,它們會相互湮滅 - 在一陣光線中消失。

為什麼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完全是由物質構成的,這是現代物理學最大的奧秘之一。如果有相同數量的反物質,宇宙中的一切都將被消滅。我們的研究揭示了物質和反物質之間這種不對稱的新來源。

反物質首先由亞瑟舒斯特於1896年假設,由保羅狄拉克於1928 年提供理論基礎,並於1932年由卡爾安德森以反電子的形式發現,稱為正電子。正電子發生在天然放射性過程中,如鉀-40的衰變。這意味著你的普通香蕉(含有鉀)每75分鐘發出一次正電子。然後它們隨物質電子湮滅產生光。PET掃描儀等醫療應用在同一過程中產生反物質。

構成原子的物質的基本構成塊是稱為夸克和輕子的基本粒子。夸克有六種:向上,向下,奇怪,魅力,底部和頂部。同樣,有六個輕子:電子,μ子,tau和三個中微子。還有這十二種顆粒的反物質拷貝,它們的電荷不同。

反物質粒子原則上應該是其正常伴侶的完美鏡像。但實驗表明情況並非總是這樣。例如,稱為介子的粒子,由一個夸克和一個反夸克組成。中性介子具有一個迷人的特徵:它們可以自發地變成它們的反介子,反之亦然。在這個過程中,夸克變成反夸克或反夸克變成夸克。但是實驗表明,這可能發生在一個方向上而不是相反的方向 - 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的物質比反物質更多。

第三次是一個魅力

在含有夸克的粒子中,只有那些包括奇怪和底夸克的粒子被發現具有這種不對稱性 - 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發現。非常先觀察在1964年涉及奇異粒子的不對稱使理論家預測六種夸克的存在-在這個時候只有三個被稱為存在。2001年發現底部粒子的不對稱性是對導致六夸克圖像的機制的最終證實。這兩項發現都獲得了諾貝爾獎。

奇怪的和底夸克都帶有負電荷。在理論上應該能夠形成能夠表現出物質 - 反物質不對稱性的粒子的唯一帶正電的夸克是有魅力的。理論表明如果確實如此,那麼效果應該很小並且難以檢測。

但是,LHCb實驗現在已經成功地首次觀察到稱為D-meson的顆粒中的這種不對稱性- 這是由魅力夸克組成的。這是由我在十年前開創的LHC碰撞中直接產生的前所未有的魅力粒子所能實現的。結果表明,這種統計波動的可能性大約為50億。

如果這種不對稱性不是來自導致奇怪和底夸克不對稱的相同機制,那麼這為物質的新來源 - 反物質不對稱留下了空間,這可能會增加早期宇宙中的這種不對稱性。這很重要,因為少數已知的不對稱情況無法解釋為什麼宇宙包含如此多的物質。僅僅魅力發現不足以填補這一空白,但它是理解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重要難題。

下一步

這一發現之後將有更多的理論著作,這有助於解釋結果。但更重要的是,它將概述進一步的測試,以加深我們的發現後的理解 - 許多此類測試已經在進行中。

在未來十年,升級的LHCb實驗將提高這些測量的靈敏度。這將由日本的Belle II實驗補充,該實驗剛剛開始運作。這些是物質 - 反物質不對稱研究的令人興奮的前景。

反物質也是許多其他實驗的核心。CERN的Antiproton減速器正在生產整個反原子,它為許多實驗提供高精度測量。在AMS-2實驗登上國際空間站是在尋找宇宙起源的反物質。目前和未來的一些實驗將解決中微子之間是否存在反物質不對稱的問題。

雖然我們仍然無法徹底解決宇宙物質 - 反物質不對稱的神秘感,但我們的最新發現為精確測量時代打開了大門,這個時代有可能揭示未知現象。我有理由樂觀地認為物理學有一天能夠解釋我們為什麼會在這裡。

相關焦點

  • 宇宙剩下的未解之謎之一:為什麼物質比反物質還多?
    我們知道,關於我們宇宙剩下的其中一個未解之謎是:物質為什麼有比反物質多?然而一項研究表明奇怪的中微子行為或許可以解釋長久以來的反物質之謎!反物質說到這裡,或許許多人對反物質存在疑惑,什麼是反物質呢?按照科學家的設想,宇宙誕生之初曾經產生等量的物質與反物質,而兩者一旦接觸便會相互湮滅抵消,發生爆炸並產生巨大能量。然而,出於某種原因,當今世界主要由物質構成,反物質似乎壓根不存在於自然界。正反物質的不對稱疑難,是物理學界所面臨的一大挑戰。這也正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 CERN首次產生出反物質束流
    圖片來源:CERN射出一束反物質束流,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裡的反派科學怪人才幹得出來的事情。如今,這樣的壯舉已經被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學家實現了。他們製造反物質束流,可不是為了佔領地球統制全人類,而是為了進一步探索新物理學,試圖回答一個源自宇宙創生之初的大問題。
  • 反物質之謎的中微子線索
    自然每周簡報2020年4月21日第26期 親愛的讀者們: 本期周報中,你可以讀到:物理學家發現了中微子線索,或許有助於解開反物質之謎;有些化學家認為水根本不是一種液體——而是兩種液相共存的混合物。一處挪威山口的冰川消退了,暴露出了底下數千年前的人工製品。
  • 氫的反物質「反氫」的物理性質被CERN測量,反物質研究迎來突破!
    而關於宇宙演化的研究,就更是如此了,望遠鏡越做越大,探測衛星越做越精密,但是研究之路依舊沒有明確的方向。一般來說,為了理解宇宙的形成與演化,科學家除了需要利用太空望遠鏡和空間探測器外,還需要對現有的宏觀物質進行比較分析。但這裡又碰到了一個難題,那就是反物質太少了,對比材料嚴重不足。
  • 希格斯玻色子或能解開物質-反物質之謎 | 科技早頭條
    -反物質之謎最初的大爆炸產生了物質與反物質。由於正反物質相遇會湮滅,而如今宇宙由正常物質構成,說明最初的物質含量略高於反物質。正反物質不對稱性的原因,一直是未解之謎。在一篇上傳至預印本網站的論文中,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提出,這一問題可能與希格斯玻色子有關。作者指出,宇宙誕生之初,可能存在3種高能希格斯玻色子,它們很快衰變,並在該過程中生成正常物質。此外,這3種粒子能與反物質反應、湮滅。
  •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使用反物質尋找暗物質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雖然迄今為止暗物質尚未被直接探測到,但科學家仍在嘗試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尋找暗物質。現在,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進行重子反重對稱性實驗(BASE)的研究人員已經嘗試了一種使用另一種奇怪物質-反物質的新方法來尋找暗物質。
  • 破解科學之謎:反物質去了哪裡?
    但科學不是萬能的,科學也有未解之謎。1928年,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建立了著名的狄拉克方程,從理論上預言了負能量的存在。1931年,狄拉克又提出「反粒子」概念來解釋「負能現象」,預言了反粒子、反物質的存在。
  • 奇怪的中微子行為可以解釋長期存在的反物質之謎
    關於我們的宇宙剩下的一個大問題是,為什麼物質比反物質多。我們可能離破解宇宙中最大、最根本的謎團之一又近了一大步。科學家們認為,當宇宙在近140億年前誕生時,它含有等量的物質和其奇異的對應物-反物質。反物質粒子與它們的「正常」表親具有相同的質量,但電荷相反。
  • 反物質研究或可解開萬物存在之謎?
    在宇宙誕生之初產生了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理論上,每個粒子都存在一個只有電荷相反,其它性質幾乎完全相同的反物質。而物質和反物質無法在一個物理空間共存,因為二者相遇會發生湮滅,然後以光子的形式釋放能量。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反物質中的正電子可能來自脈衝星光暈。脈衝星是高速旋轉的中子星,NASA的費米伽馬射線望遠鏡對距離地球較近的一顆脈衝星蓋明加(Geminga)已經進行了超過10年的觀測。
  • 反物質之謎、宇宙起源、時空旅行……這些都和神秘的「宇宙弦」有關?
    大爆炸後不久,宇宙膨脹拉伸了我們宇宙的微小種子,並將能量轉化為物質。物理學家認為,膨脹最初產生了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它們在接觸時相互湮滅。但後來發生了一件事,使天平向物質方向傾斜,讓現在我們能看到和觸摸到的一切都成為了存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這其中的原因可能隱藏在一種時空中非常細微的漣漪中。天平是如何傾斜的?
  • 到底什麼是反物質?為什麼要研究反物質?
    1964年物理學家在研究K介子衰變時,發現K介子能自然衰變成反K介子,反K介子也可以衰變為K介子,但是這兩個過程發生的頻率卻不一樣。因此,一些科學家推測,宇宙在弱核力的作用下,也可能發生類似的情況——由於宇宙大爆炸時存在某些過程,更有利於物質的產生,或者說物質的產生頻率更快。導致反物質的量不足,物質的量過剩,而剩餘的物質組成了今天的宇宙。
  • 宇宙中物質與反物質為何不對稱?答案或在引力波
    物質與反物質為何不對稱?答案或在引力波  本報記者 劉 霞  今日視點  現有的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我們身處的宇宙源於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但這一理論也認為,大爆炸時產生了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而正反物質相遇時會彼此湮滅,使一切煙消雲散。
  • 關於反物質的十件事:人體也會釋放反物質
    自1928年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預言反物質存在以來,反物質一直是科學家眼中的「香餑餑」。科學家們認為,反物質研究在高能物理、宇宙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深入研究反物質,是解開宇宙起源之謎的重要環節。反物質也是很多科幻小說中的「標配」。
  • 宇宙存在之謎:反物質
    而狄拉克就將量子力學的薛丁格方程進行了相對論化,用洛倫茲變換進行了處理,這樣狄拉克方程,就能夠既滿足量子力學,又滿足相對論但是狄拉克方程有一個非常反直覺的問題,根據狄拉克方程去求解會發現,電子是存在負能級的,也就是說電子還存在比基態能量更低的狀態,負能級狀態。當時的科學界沒有人能夠理解,也沒有人能夠找到存在負能級的電子。
  • 暗物質突破!新的研究首次證實了「臨界冷暗物質」理論
    想要破解暗物質宇宙之謎的物理學家們剛剛「驗證」了一種領先的暗物質理論。暗物質滲透在我們周圍的宇宙中,即使它的「黑暗」本質意味著我們無法探測到它。天體物理學家估計宇宙的85%是由這種神秘物質構成的。重子物質,或者說我們能觸摸和感覺到的一切物質的構成,只佔宇宙質量的5%。
  • 宇宙物質的組成有全新發現,反物質和暗物質很可能扮演著重要角色
    科學家試圖了解更多的內在原因,從而解開宇宙大爆炸的謎團,前提條件就是確定宇宙物質的形成之謎,這樣才能夠追述宇宙大爆炸之前的情況。科學家在研究物質的時候,離不開宏觀宇宙和微觀宇宙的研究,現在科學家有了一些新的發現,美女小倩和大家具體的說一下,朋友們可以加我粉絲和關注,一起來研究其中的奧秘,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少數派 反物質:幾克重就能毀滅地球了?
    在美國懸疑小說家丹·布朗的作品《天使與魔鬼》中,作者借書中人物之口,道明了反物質的危險性。這些從歐洲核子中心(CERN)被古老的科學宗教光照派用盜取的僅有0.25克重反物質,能瞬間毀滅整個梵蒂岡。據布朗的構想,一克的反物質相當於20萬噸核彈的能量,是當年扔到廣島上的「小男孩」原子彈的20多倍。隨著這部小說的熱銷,反物質武器也漸為大眾所知,引發了人們熱議和恐慌。
  • 觸摸「反物質世界」的大門,只需要你手中的香蕉
    一直以來,科學家根據反物質對應的物質的性質,理論上假設反物質的量子效應與物質一致。而這次的測量結果顯示,反物質原子的特定量子效應與「普通」 物質原子中的理論預言相一致,這為進一步精確測量反物質的特定量子效應和其他基本性質奠定了基礎。此類研究有助於揭示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區別,這一結果發表在最新的《自然》期刊上。
  • CERN科學家設計出能在設施之間運輸反物質的裝置
    據外媒報導,反物質是一種難以儲存和運輸的物質,這主要是因為它有摧毀任何你試圖放入其容器的習慣。現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合作基地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反物質裝置,它可以安全攜帶易揮發物質到新的設施中,而這可能有助於科學家們解開宇宙中一些最基本的奧秘。
  • 關於反物質的十件事:人體也會釋放反物質—新聞—科學網
    星際迷航》中的反物質星艦「企業號」 中微子或是自己的反粒子 研究反物質被認為是揭開宇宙起源之謎的重要途徑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 反物質火箭假想圖 本報記者 劉 霞 綜合外電 除了我們常見的物質外,宇宙中還存在著反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