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物質與反物質為何不對稱?答案或在引力波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物質與反物質為何不對稱?答案或在引力波

  本報記者 劉 霞

  今日視點

  現有的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我們身處的宇宙源於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但這一理論也認為,大爆炸時產生了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而正反物質相遇時會彼此湮滅,使一切煙消雲散。

  但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又的確存在,這中間發生了什麼曲折離奇的故事呢?美國、日本和加拿大科學家近日提出的一項新理論認為,早期宇宙發生的相變使中微子衰變成更多粒子(數量比反粒子多),致使正反物質的數量出現偏差。這一相變也會產生「宇宙弦」,而宇宙弦會產生引力波,探測到這些引力波,或可揭示正反物質不對稱之謎。

  對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天文系教授蔡一夫對科技日報記者說:「即便觀測到宇宙弦產生的引力波,可能還需很多條件才能進一步證實上述觀點。不過,這提供了一種解決正反物質不對稱之謎的新思路。」

  中微子「挺身而出」

  現代宇宙學大爆炸理論認為,大爆炸之初,宇宙中產生了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如果「劇情」一直這樣發展下去,那麼,物質和反物質最終會「狹路相逢」,彼此湮滅。

  但實際上,現在我們身處的宇宙中滿天繁星,充滿了各種物質,這就與上述理論產生了矛盾。因此,為使宇宙得以存在,必須要有少量反物質轉化為物質,使正反物質數量不平衡。科學家認為,物質的數量只需比反物質多十億分之一就可以讓宇宙存在。

  但正反物質之間這種不平衡是何時以及如何出現的?目前仍是未解之謎,這也是宇宙間最大的謎團之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後研究員傑夫·德羅說:「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鑑於物質和反物質電荷相反,因此除非它們呈電中性,否則它們不會相互轉化。中微子是我們迄今已知唯一呈電中性的物質粒子,科學家對它寄予厚望,認為它是完成這一神聖使命的「不二人選」。

  目前已知存在3種中微子:電子中微子、繆子中微子和陶子中微子。但有科學家提出,可能存在第四種中微子:惰性中微子。

  還有些科學家認為,宇宙暴脹後經歷了一個相變,使早期宇宙中產生的惰性中微子衰變出更多粒子(數量比反粒子多),讓物質和反物質的數量得以「重新洗牌」。

  最新研究合作者、加拿大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實驗室(TRIUMF)博士後格雷厄姆·懷特表示:「當宇宙的溫度為今天宇宙中最熱地方溫度的1012倍—1024倍時,中微子的『行為舉止』或許可以確保宇宙存在。」

  引力波「曲線救國」

  那麼,如何探測到這些惰性中微子呢?

  研究人員表示,現在科學家無法直接觀測到惰性中微子,因為通過實驗製造出惰性中微子,需要一個比大型強子對撞機強大許多的粒子加速器,所以只能通過間接方法,探測宇宙弦產生的引力波或是一種「曲線救國」之法。

  論文合著者、日本東京大學卡夫裡宇宙物理與數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村山瞳說:「早期宇宙的這次相變可能創造出了宇宙弦,這些宇宙弦實質上是時空的拓撲缺陷。」

  蔡一夫對科技日報記者解釋說:「相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水凍成冰、鐵磁體變成順磁體等。我們的宇宙所經歷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發生相變的熱膨脹歷史,在這個過程中有基本粒子的產生,基本粒子凝合成元素,元素最後結合出我們見到的熟悉的物質結構。」

  蔡一夫進一步指出:「相變過程伴隨著能量釋放,宇宙弦就是宇宙經歷相變時釋放能量形成的一根根與當時的宇宙尺度相當的繩子一樣的能量結構。」

  德羅和村山瞳等人認為,隨著這些宇宙弦不斷演化,會產生引力波,且產生引力波的頻譜與黑洞並和等天體物理源產生引力波的頻譜截然不同。未來的引力波觀測臺,例如即將於2020年中期啟用的「平方公裡陣列」(SKA)、擬於2034年發射的歐洲航天局的「空間天線雷射幹涉儀」(LISA)、日本宇宙探索局的分赫茲幹涉引力波天文臺(DECIGO)等,或許可以探測到這些引力波。

  研究人員表示,找到這些宇宙弦產生的引力波還有其他用途,例如找到宇宙弦產生的高能中微子,更精確確定已知中微子的質量等。

  對此,蔡一夫認為:「宇宙弦產生引力波並不意外,只是我們還沒有幸運地發現其『倩影』。而且,即便我們探測到宇宙弦,宇宙弦的產生機制也並非唯一,還需要確認背後的相變過程才能證實上述觀點。」

  另外,蔡一夫強調說:「宇宙弦如果帶電的話,可以利用多信使天文檢測手段,如快速射電暴的觀測來檢驗這些超導的宇宙線,從而更立體、更清晰地分辨宇宙相變的『蛛絲馬跡』。」

相關焦點

  • 為何今天的宇宙由物質組成?宇宙中的反物質為何離奇消失?
    可是,今天的宇宙中幾乎只有普通物質,除了一些粒子的衰變、宇宙射線或者人類的實驗中,幾乎沒有反物質的存在。那麼,它們到底去哪了呢?  反物質消失之謎  這個問題一直是困擾著科學家的終極謎題,甚至在各種科學謎題的排行榜中都有它的身影。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並提出了多種理論。
  • 為什麼今天的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而不是反物質?
    幾十年來,理論物理學家提出了許多可能的理論,其中大多數涉及到宇宙中某些未知粒子的存在。就在不久前,科學家們宣布了一些很有吸引力的發現,指向了一種可能的解釋理論,不過他們的數據並未給出明確的結果。無論最終的答案如何,這個問題的解決可能會告訴我們更多,比如揭示宇宙最早時期的秘密,甚至將現有的物理學與看不見的暗物質聯繫起來,而不僅僅是解釋宇宙為什麼由物質組成。
  • 打破物質與反物質的鏡像對稱性:輕子或存在對稱性破缺
    粒子-反粒子鏡像對稱性也被稱為電荷共軛宇稱反演對稱(charge-conjugation parity- reversal (CP) symmetry)。它基於宇稱結合了粒子和反粒子之間的對稱性(宇稱是指反物質鏡像世界中物理定律不會改變)。CP對稱性為何會破缺,其後果如何?這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是我們理解自然規律和宇宙演化的核心。
  • 宇宙為何由物質構成?反物質哪裡去了?
    北京時間7月28日消息,據物理學家組織網站報導
  • 為什麼宇宙中反物質稀少,科學家有線索了
    但是,它在宇宙中很稀少,反物質與物質的數量上差異是一個巨大的科學謎團。這是因為,根據我們對宇宙如何形成的最佳理解,應該反物質與物質一樣多。目前,我們接受的宇宙起源理論被稱為「大爆炸」。最初,宇宙更小,更熱,並且已經膨脹和冷卻了近138億年。在更早更熱的階段,宇宙充滿了能量。並且,在有很多能量的地方,應該有相等數量的物質和反物質。這意味著在大爆炸之後不久,宇宙就應該包含物質和反物質。
  • 宇宙中的物質如何從無到有
    當你眺望浩瀚的星空,在行星,恆星,星系以及那​裡的一切時,一個問題就會浮現在腦海:為何會有什麼而非一無所有?當你考慮支配宇宙的物理定律時,問題變得更加突出,似乎物質和反物質之間本應該完全對稱的。當我們眺望宇宙,在所有的恆星,星系,氣體雲,星系團,超星系團和大尺度結構中,一切似乎都是由物質而不是反物質構成的。這似乎是不可能的。一方面,鑑於粒子及其在宇宙中的相互作用,沒有已知的方法比反物質更重要。另一方面,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絕對是物質而非反物質。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
  • 關於反物質的十件事:人體也會釋放反物質
    自1928年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預言反物質存在以來,反物質一直是科學家眼中的「香餑餑」。科學家們認為,反物質研究在高能物理、宇宙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深入研究反物質,是解開宇宙起源之謎的重要環節。反物質也是很多科幻小說中的「標配」。
  • 宇宙早期的奇異事件,導致正反物質對稱性被打破,於是暗物質出現
    理論上物質和反物質的數量應該相等,然後這兩種帶相反電荷的物質會在接觸時相互湮滅,所以宇宙中的任何物質都應該在形成之初就消失了,但事實並非如此。有一種新的研究假設認為,早期宇宙或許存在一個神秘的短暫事件,產生了比反物質更多的正物質,於是導致了不平衡(這項研究於2020年12月29日發表)。
  • 宇宙反物質去哪裡了?《自然》:正反中微子不對稱的可能性達95%
    大爆炸發生後,宇宙中既有正物質,又有反物質。電子的反物質是帶正電荷的正電子,中微子的反物質是反中微子,以此類推。最開始的時候,正物質和反物質的數量是相等的。但是正物質和反物質無法和平共處,一旦相互接觸,剎那間就會湮滅得無影無蹤,化為一道強光(高能光子)。如果宇宙大爆炸和正反物質的理論成立,那麼今天的宇宙應該是由光子構成的,既找不到任何物質,也找不到任何反物質。然而眼前的花花世界告訴我們,正物質因為某種神秘的原因大獲全勝。
  • 宇宙大爆炸時,反物質經歷了什麼?
    我們能否憑空創造出某種物質?或者更精確一點,能量能否轉化成物質?答案是肯定的。不過,只有在物質與其對立面--反物質同時出現的情況下,這一想法才能適用。反物質有一點神秘之處:宇宙中,反物質存在量遠遠少於其因有量。
  • 反物質和暗物質,為什麼被科學家稱為物理界的「烏雲」
    根據相對論和萬有引力定律,在宇宙的很多區域中,僅以我們能觀察到的「亮物質」的質量計算,不可能產生現在觀測到的這麼大的引力,由此推斷,要麼是牛頓、愛因斯坦錯了,要麼存在既不發光、也不反光的暗物質,而且它們佔宇宙總質量的比例高達90%。它們在哪裡?它們由什麼構成?人們一無所知。宇宙中究竟有沒有反物質?現在還不清楚。
  • 反物質的發現揭示了宇宙起源的線索
    上周,科學家們宣布了一項誘人的發現,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會告訴我們更多,而不僅僅是我們為什麼生活在一個物質的宇宙中——它可能會揭露宇宙最早時代的秘密,甚至會把我們所不知道的看不見的暗物質聯繫起來。幾十年來,理論物理學家們已經提出了可能的解釋,其中大部分涉及到宇宙中已知物種之外的額外粒子的存在。上周,科學家們宣布了一項誘人的發現,指出了一種可能的解釋,然而這些數據並沒有形成一種精確地發現。然而,不管最終的答案是什麼,解決這個問題可能不僅能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的宇宙中,它可以揭露宇宙最早時代的秘密,或者甚至把我們與使科學家們困惑的不可見的暗物質聯繫起來。
  • 反物質的發現揭示了宇宙起源的線索
    來自中微子的新證據指向了關於為什麼宇宙是由物質而不是反物質構成的幾種理論之一。一開始有物質和反物質,然後只有物質。這個問題是定義物理學的奧秘之一。上周,科學家們宣布了一項誘人的發現,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會告訴我們更多,而不僅僅是我們為什麼生活在一個物質的宇宙中——它可能會揭露宇宙最早時代的秘密,甚至會把我們所不知道的看不見的暗物質聯繫起來。
  • 為什麼在宇宙中物質比反物質多?或許中微子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宇宙的本質是對稱的,那麼物質世界之外是否存在著一個反物質世界? 宇宙中充滿了物質,但我們並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知道物質是怎樣被創造出來的,甚至可以在實驗室中創造物質,但有一個問題:每次在粒子加速器中創造物質時都會得到相等數量的反物質。
  • 關於反物質的十件事:人體也會釋放反物質—新聞—科學網
    自1928年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預言反物質存在以來,反物質一直是科學家眼中的「香餑餑」。科學家們認為,反物質研究在高能物理、宇宙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深入研究反物質,是解開宇宙起源之謎的重要環節。 反物質也是很多科幻小說中的「標配」。
  • 反物質是什麼?可不可能存在由反物質構成的相反世界?
    雖然反物質與正物質有著不同的性質,但反物質依舊是具有質量的,正常物質具有的屬性反物質同樣也具備,只是反物質是正物質的鏡像罷了。1928年物理學家狄拉克首次從理論中預言了正電子的存在,正電子就是電子的反物質,正電子帶正電(後來安德森確實也發現了)。
  • 所有的反物質去了哪裡?科學家們或將找到答案
    我們都知道,宇宙物質可分為兩類:物質和反物質。其中每個物質粒子都有一個質量相同、電荷相反的反物質夥伴。但鑑於兩者之間的相似性,物理學家仍然不明白為什麼宇宙是由物質主宰的。 作為持續探索這個奧秘的一部分,許多的科學實驗正在努力尋找物質和反物質行為不同的地方。近期,日本的一個名為「T2K合作」的項目現已公布了研究結果。
  • 什麼是普通物質、反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
    經常關注宇宙學得朋友,肯定都看到過反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這三個物理學中的詞彙,除了這三個還有一個普通物質,它們一起構成了宇宙中以前存在、現在存在的所有物質/能量形式,其中的反物質在目前的宇宙中,據我們觀察並不存在,而暗物質、暗能量、普通物質依然充斥著宇宙空間,組成了我們當今的宇宙。
  • 反物質研究或可解開萬物存在之謎?
    人們早就習慣了周圍的物質世界。一草一木,漫天繁星,都被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這裡隱藏著一個現代物理學中最深奧的謎題之一。宇宙為什麼存在?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大部分的反物質都消散於無形,現在我們能觀測到的宇宙全部由物質組成,這才使宇宙有了接下來138億年的故事,否則萬物早已湮滅。
  • 神秘的希格斯粒子導致宇宙中反物質全部消失?
    一項新研究稱,三種尚未被觀測到的希格斯粒子可能已經導致宇宙中幾乎所有的反物質消失。反物質是粒子物理學中反粒子概念的延伸,當物質與反物質結合時,會像粒子和反粒子結合一樣,發生湮滅並釋放出高能光子(伽馬射線)或其他能量較低的正反粒子對。目前,科學家還未在宇宙中找到反物質,這種正反物質的不對稱性成為現代物理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