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反物質去了哪裡?科學家們或將找到答案

2021-01-18 騰訊網

工程師們在超級神岡探測器裡工作

最近,粒子物理學家公布了一項長達10年的研究結果,這讓我們在了解宇宙中反物質的去向方面,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我們都知道,宇宙物質可分為兩類:物質和反物質。其中每個物質粒子都有一個質量相同、電荷相反的反物質夥伴。但鑑於兩者之間的相似性,物理學家仍然不明白為什麼宇宙是由物質主宰的。

作為持續探索這個奧秘的一部分,許多的科學實驗正在努力尋找物質和反物質行為不同的地方。近期,日本的一個名為「T2K合作」的項目現已公布了研究結果。雖然,他們的論文沒有確認中微子與反中微子是否不同,但這項研究確實給了我們一些重要的線索。

來自芝加哥大學的沙丘中微子實驗的科學家就認為,這篇論文代表了反物質研究非常重要的一步。這表明,實驗已經提供了足夠的數據,可以開始對這個參數進行重要的約束。這是在確定CP對稱性是否被破壞的漫長道路上邁出的重要的第一步。(CP對稱是指中微子的行為是否不同於反中微子)

想像一下,如果物質和反物質是完全相同的,並且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遵循物理定律,那麼宇宙中就只有光子了,因為物質和反物質在接觸時會相互湮滅。幾十年前,物理學家安德烈·薩哈羅夫(Andrei Sakharov)提出了一個過程必須滿足的三個條件,以解釋物質多於反物質的現象。或者簡單地說,為什麼物質會存在。其中,也許最容易找到的條件是CP對稱性破壞,也就是一個粒子與同一粒子的鏡像(P,表示奇偶)之間的物理過程不同,而電荷相反(即C,表示電荷)。基本上,違反CP的過程是那些在粒子和它們的反粒子之間工作方式不同的過程。

科學家們發現了構成質子和中子的亞原子粒子夸克的CP破壞現象,但這仍然不足以解釋,為什麼宇宙中有如此多的物質。所以,他們也在尋找輕子中的CP破壞,輕子是一類包含電子和中微子的粒子。

最近,日本的T2K合作項目發布了自2010年以來的研究數據結果,尋找中微子中違反CP過程的證據。中微子是宇宙中最難探測,但數量最多的物質粒子。這個實驗並沒有證實或否認中微子是否經歷了違反CP的過程,但它給了科學家希望,也許很快就會有答案,並證明中微子可能違反了CP對稱性。

T2K由位於東京北部日本東海岸的粒子加速器組成,該粒子加速器通過使質子與目標碰撞而產生中微子束。 然後,這會產生一束其他粒子,這些粒子會衰減成中微子的第二種,稱為「μ子中微子」。 這束光束進入一個檢測中微子的探測器,然後穿過地球,行進近300公裡(186英裡),進入一個名為Super-Kamiokande(超級神岡)的探測器,一個裝有50000噸水和敏感管的水箱,用於探測水-中微子的相互作用 。

在這裡,研究小組測量了有多少中微子通過一個叫做中微子振蕩的過程,把它們轉變成電子中微子。 然後,T2K小組會切換加速器的磁場,從而產生μ子反中微子而不是μ子中微子,從而使他們能夠尋找電子反中微子而不是電子中微子。 最後,他們比較兩次測量的結果。

所需的複雜物理和分析,意味著這個實驗的結果並不是一個板上釘釘的答案。取而代之的是角度測量,稱為CP相位。如果CP相位測量為零、180或-180,則中微子不會違反CP對稱性(即,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之間的情況是相同的)。如果角度測量到其他任何東西,它確實違反了CP對稱性 —— 中微子和反粒子之間的物理定律是不同的。這項新的研究強烈反對大範圍的角度,包括零,但不排除180個角度。根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這篇論文,這似乎也意味著解釋數據的最佳角度在-90左右,這是CP對稱性破壞的最大數量。所有這些都傾向於這樣一個結論:即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在一些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不同的,但同樣,這還不足以確定。

T2K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結果首次通過測量中微子振蕩,即通過測量µ子中微子到電子中微子的振蕩,和µ子反中微子到電子反中微子的振蕩,對輕子的CP相位施加了強烈的約束。

雖然,統計數據支持這樣一種假設,即中微子確實違反了CP對稱性,但實驗數據還沒有定論。事情的真相越來越接近了。也許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未來的實驗,比如LBNF/DUNE和超級神岡的繼任者(Hyper-Kamiokande),將能夠在未來十年給出一個更可靠的答案。

T2K的科學家告訴我們,這些實驗將能產生更強大的中微子束,並將與更靈敏的探測器相結合,使科學家能夠更快地獲取數據並產生結果。通過這些新項目,研究人員在一年之內收集到的數據量與T2K在20年內收集到的數據量相同。就像物理學中經常出現的情況一樣,更多的數據將使科學家更接近宣布一項發現所需的嚴格統計閾值。另外,科學家還需要更好地模擬中微子如何與物質和探測器相互作用的物理理論。

最後,即使中微子確實違反了CP,這也不是故事的結局。這只是薩哈羅夫解釋物質 — 反物質不對稱之謎的三個條件中的一個。科學家們必須找到其他尚待發現的過程,如輕子或重子數破壞,本質上就是描述中微子和質子的核心數,以尚未被觀察的方式變化的過程,如質子衰變或中微子湮滅自己。即便如此,理論家們也必須找到正確的模型,在這個模型中,這些偏差實際上會導致在我們的宇宙中觀察到的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差異。還有可能,觀察輕子的CP破壞以及輕子數量破壞將提供間接證據,證明輕子是宇宙物質-反物質不對稱背後的罪魁禍首。

因此,搜尋研究工作仍需繼續,很可能會持續幾十年。我們必須把這次的研究成果看作是建造一座巨大建築的一顆小石頭。雖然它正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但並沒有揭開其中的奧秘。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相關焦點

  • 所有反物質都去哪兒了?科學家們離真相更近了
    今天,日本的T2K合作小組公布了自2010年以來的數據結果,他們尋找中微子中CP對稱性破壞過程的證據,而中微子是宇宙中難以探測但最豐富的物質粒子。這項實驗並沒有證實或否認中微子是否經歷了CP破壞過程,但它給科學家們帶來了希望:很快就會有答案,並證明中微子可能確實破壞了CP對稱性。
  • 到底什麼是反物質?為什麼要研究反物質?
    因為,反物質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當它和物質結合時,會相互湮滅抵消,並產生巨大能量(光子)。另一方面,物理定律表明,宇宙大爆炸產生的巨大能量應該創造了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而問題就出現在這裡——按理說,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相遇,就會「同歸於盡」。可是大爆炸之後的138億年,宇宙仍然充滿各種天體,所有這些天體都是由物質組成的。既然物質都還在,那麼反物質都去哪裡了?
  • 宇宙為何由物質構成?反物質哪裡去了?
    >北京時間7月28日消息,據物理學家組織網站報導,在過去的幾年間,多個中微子實驗項目都檢測到了疑似輕子電荷共軛-宇稱破壞(CP violation)的跡象,這項發現將有望幫助科學家們解釋一個重要的本質問題——為何我們的宇宙是由物質組成,而非反物質組成的?
  • 破解科學之謎:反物質去了哪裡?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300多種基本粒子,這些基本粒子都是正反成對存在或湮滅的。這促使人們猜測宇宙中正物質和反物質的存在方式也應該是完全對稱的。這時,有人不禁會想:為什麼我們的宇宙,都是由物質構成而非反物質呢?
  • 反物質宇宙去哪裡了?日本科學家最新成果暗示一種可能的原因
    上世紀60年代,科學家發現夸克與反夸克的行為並不完全相同。但是這種違反CP對稱的現象,還不足以解釋物質與反物質的不對稱。 騰訊太空訊 科學家認為,大約140億年前,也就是宇宙誕生之時,就包含了等量的物質和相應的反物質。反物質粒子的質量與常規物質粒子的相同,但電荷相反。
  • 科學家發現質量-1kg物質,反重力星際飛碟即將研發成功?
    不久前在網上流傳著一個說法:美國似乎正在研製一種新型的飛行裝置,稱為「反重力行星際飛碟」,用於收集此前曝光的美國51和52區的各種情報數據。據資料顯示,美國已經成功研製出了它。但是,對於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如內部結構和飛行原理,科學家們還未曾公開。
  • 歐洲的強子對撞機發現上帝粒子後又一線索,反物質!
    研究人員發現,所有能探測到的粒子中,都有相應的反粒子,也就是具有相同性質、電荷相反的粒子。這兩種物質被科學家們分別稱為正物質和反物質。也認為正物質與反物質相遇時會發生「湮滅」,消失成為一種能量。
  • 為何今天的宇宙由物質組成?宇宙中的反物質為何離奇消失?
    隨著反物質發現得越來越多,新的問題也出現了:如果所有的物質都有完全對應的反物質,那麼它們在宇宙大爆炸的時候應該是等量產生的。可是,今天的宇宙中幾乎只有普通物質,除了一些粒子的衰變、宇宙射線或者人類的實驗中,幾乎沒有反物質的存在。那麼,它們到底去哪了呢?  反物質消失之謎  這個問題一直是困擾著科學家的終極謎題,甚至在各種科學謎題的排行榜中都有它的身影。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並提出了多種理論。
  • 反物質具有超級能量,一旦發現,人類科學將產生巨大變革
    ,眾多的諾貝爾獎工作成果讓反物質的概念開始深入人心。簡言之,物質和反物質是對稱的,其所有的性質或是相同或是相反。在這個邏輯下,如果用反質子和反中子代替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的話,就得到一個反原子核。如果再配以正電子,就形成反原子,例如歐洲核子中心科學家實現的實驗室捕捉反氫原子技術。再用反原子組成反分子,構成反物質。
  • 將原子核拆開,你將會看到什麼?科學家:或能找到反物質
    我們都知道原子彈威力巨大,二戰期間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的兩顆原子彈,險些將這兩座城市夷為平地。原子彈如此厲害,你是否好奇其內部到底是由什麼組成呢?很多人或許會認為原子彈內部主要是由炮彈和炸藥組成,而事實並沒有這麼簡單。
  • 萬物皆可「反」,反電子、反物質、反宇宙、甚至反你,它們在哪?
    那麼這個電荷從哪裡來?最簡單的答案往往就是正確答案,這就是:一個電子從來不會被單獨創造。它必須與另一個與它除了電荷之外一模一樣的粒子一同被產生。那個粒子所帶電荷是正的,它被稱為「反電子」。我們是為了讓所有被「無中生有」的電子-反電子對的電荷總和為零才設想出這個反電子概念。
  • 關於反物質的十件事:人體也會釋放反物質
    自1928年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預言反物質存在以來,反物質一直是科學家眼中的「香餑餑」。科學家們認為,反物質研究在高能物理、宇宙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深入研究反物質,是解開宇宙起源之謎的重要環節。反物質也是很多科幻小說中的「標配」。
  • 如果大規模發現反物質,星際旅行將被實現
    在人們認識宇宙的過程中,尤其是大爆炸理論的提出,科學家們認為,大爆炸的能量來源一定會有相反的物質。也就是說,有我們看到的物質,呈穩定狀態之前,一定有與它相反的物質的存在。這樣反物質就形成了初步的概念。本文簡要從什麼是反物質?科學家們發現了反物質嗎?人類利用反物質會怎麼樣?來回答這個問題,歡迎大家共同討論。一.什麼是反物質?
  • 反物質和暗物質,為什麼被科學家稱為物理界的「烏雲」
    反物質、暗物質之謎是懸浮在物理天穹之上的四朵「烏雲」之一。所謂四朵「烏雲」,是指物理學最前沿的研究課題,也是困擾全世界物理學家的物理學難解之謎,其中還包括類星體的超高能量、尋找自由夸克、超引力和超對稱。在近十年的時間裡中國科學家與各國科學家一起,正在攜手解讀這朵「烏雲」。
  • 人類目前所知的威力最大的能量源——反物質!
    那麼神秘的反物質究竟是什麼呢?又都到哪裡去了?而正因為我們的存在,正常物質一定要比反物質多那麼一點點的,不然所有的一切早就湮滅掉了,而我們的而宇宙也將什麼都沒有,除了射線。沒人知道為什麼大爆炸創造了比反物質更多的正物質,但是科學家們正在製造反物質來探索其中的原因,並且設想了反物質的一些用途——強大的能量源。
  • 反物質是什麼?可不可能存在由反物質構成的相反世界?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科學的魅力,即理論是可以有先見之明的,它可以在實驗之前就有所預言,預言一個新的粒子的性質特性,然後再去實驗室裡做實驗,發現與理論預言現象相符的可能,如果有那就證明理論預言的沒錯。狄拉克1932年安德森發現了正電子,這是科學家首次實驗論證了狄拉克的預言,1955年美國物理學家西格雷以及他的同行與助手們發現了反質子,經過這兩次的發現之後,由此拉開了反物質研究的序幕。
  • 關於反物質的十件事:人體也會釋放反物質—新聞—科學網
    當今我們的宇宙中存在著大量正粒子組成的物質,然而卻沒有發現由反粒子組成的穩定存在的反物質,這說明宇宙中正反物質之間並不是嚴格對稱的,否則所有的物質都將湮滅。 宇宙起源的標準理論認為,物質與反物質在大爆炸之初是成對或等量產生的。當物質和反物質相遇時,會彼此湮滅,只留下能量。
  • 宇宙物質起源的證據,找到了?-虎嗅網
    但正物質和反物質遇到一起就「灰飛煙滅」,所以如果正反物質一樣多,宇宙不會有質子電子,更不會有原子,更不會有生命誕生。究竟是什麼打破了宇宙的對稱性?在解開這一重要謎題的道路上,今天,人類又邁出了重要一步:人們已經找到了正物質最終如何擊敗反物質的原因之一。
  • 如果能利用反物質,這個世界會有什麼變化?科學家的答案讓人失望
    人類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提出了反物質的概念,那是在發現正電子的契機下提出的。所謂的正電子,就是帶正電的電子,這我們認知中的負電子有著截然相反的性質,這就是正反物質的差異。眾所周知,不僅是地球上的物質,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基本粒子構成的,例如原子、分子、質子、電子等。
  • 「反物質」不再遙不可及:國內首次利用超強超短雷射產生反物質
    ——超快正電子源,這也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利用雷射成功產生反物質,這一發現將在材料的無損探測、雷射驅動正負電子對撞機、癌症診斷等領域具有重大應用。科學界普遍認為,宇宙起源於大爆炸,之後逐漸演化、發展、膨脹,直至今天的物質世界。科學家們認為在大爆炸的初期,物質與反物質幾乎是對稱存在的。但是,為什麼自然界中充滿肉眼可見的普通正物質,但卻看不到反物質呢?反物質是否存在?存在的形式又是怎樣?這也是現代物理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