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實驗:物理學家可能發現假想基本粒子「惰性微中子」

2020-11-25 搜奇獵怪

微中子是宇宙中繼光子後第二常見的基本粒子,我們目前已知3 種微中子存在,但假定的微中子「惰性微中子」還是個未被發現的幽靈人物,一旦身分證實,將改寫自1975 年以來主導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並進一步解開可能由新粒子構成的暗物質謎團。現在,美國MiniBooNE 實驗即將發表一份為惰性微中子「正名」的新論文,讓物理學界興奮不已。

在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中,已知有三種味的微中子:電微中子(νe)、緲微中子(νμ)以及濤微中子(ντ),微中子是宇宙中最豐富的粒子之一,但它們不帶電荷、比原子還要小,每秒可能有數不清的微中子通過你的手指尖,但它們只參與弱交互作用,不會與你身體的其他物質打招呼,因此很難被發現。

微中子種類最好的測定結果來自觀測Z 玻色子衰變,這種粒子衰變會產生各種類型的輕微中子及對應的反微中子,產生的輕微中子種類越多,Z 玻色子壽命越短。

雖然從標準模型中6 種夸克與6 種輕子的對應關係推測,實際上可能只有3 種微中子,但過去一些實驗讓部分物理學家相信還有第4 種更神秘的微中子類型存在:惰性微中子(sterile neutrino),它不能通過觀測Z 玻色子衰變確定、也不會參與弱交互作用(只參與重力交互作用,因此得名幽靈粒子),但可以通過微中子振蕩產生。

最早揭示惰性微中子可能存在的是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液閃爍器微中子探測器(Liquid Scintillator Neutrino Detector,LSND)」,只不過除了美國費米國立加速器實驗室(Fermilab )的MiniBooNE 實驗異常數據曾試著佐證外,後續許多實驗結果都與LSND 相矛盾,最令人沮喪的是南極IceCube 微中子探測器在分析10 萬次微中子事件後,於2016 年宣布完全檢測不到惰性微中子。

另有美國太空總署的人造衛星「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WMAP)」專門探測宇宙大爆炸後殘留的輻射熱,其觀測數據也可同時兼容於3 或4 種微中子,所以,惰性微中子究竟存不存在一直是個熱門話題。

直至去年為止,還有論文強烈質疑不會有惰性微中子,但現在來自MiniBooNE 實驗的47 名物理學家共同發表新論文,再一次為幽靈粒子提出存在證據。

幽靈粒子真的證實存在?

簡單來說,研究人員在MiniBooNE 實驗中,朝裝有800 噸礦物油的檢測器發射緲微中子束(muon neutrino)與反微中子束(antineutrino)去與目標物質碰撞,最終檢測到超出預期的數百個電微中子(electron neutrino)。

由於每種微中子在產生及探測時都具有明確的味,不過傳播過程中會發生味間振蕩,比如在某個地方產生的電微中子於另一個地方被探測到時,可能變為緲微中子或濤微中子,研究人員表示,上述實驗異常結果很可能就是惰性微中子存在跡象,理論上,它們可以參與正常微中子作用並改變振蕩幅度,導致更多緲微中子變成電微中子。

這次新實驗讓物理學家們期待不已,《Gizmodo》報導,如果惰性微中子真的被證實,將是自2012 年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發現希格斯玻色子後,再度發現的一個全新基本粒子,同時也是第一個在標準模型外的粒子,紐約大學理論物理學家Neal Weiner 表示,由於超越標準模型,證據通關門檻將會非常高。

如果惰性微中子存在,將粉碎自1975 年以來主導粒子物理學領域的標準模型,最終重建一個全新宇宙學模型,科學家推測,暗物質很有可能就是由一種(或多種)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以外的新粒子所構成。

這篇新研究尚未於期刊正式發表,但你可以先在論文預印本網站arXiv上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物理學家仍然無法找到暗物質粒子,但縮小了假想粒子的質量範圍
    如果存在,這種亞原子粒子可能是宇宙難以捉摸的質量的來源ADMX實驗(如圖所示)排除了另一種可能的質量,這些可能的質量是被稱為軸子的可構成暗物質的粒子。物理學家正在一點一點地挖掘出被稱為軸子(axion)的假想粒子的可能質量。如果它們存在,則這種亞原子粒子可以組成暗物質,暗物質是遍布宇宙的神秘質量源。預計軸子將非常輕巧 – 相當於電子質量的十億分之一到萬億分之一。
  • 暗物質探測器發現潛在假想粒子
    暗物質研究中最主流的模型是一種被稱為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的粒子。XENON1T中有3.2噸超純液氙,其中2噸用於碰撞。一旦WIMPs與探測器中一個氙原子發生碰撞,就會產生光電信號被探測器捕捉記錄下來。物理學家預期碰撞會產生232個信號,但最終實驗出現了285個信號,多出來53個。
  • 暗物質探測器發現潛在假想粒子
    圖片來源:ENRICO SACCHETTI 近日,有物理學家宣布尋找到了神秘暗物質粒子,從而引發了一場媒體炒作風波。 《科學》對此事件做了報導,並表示,該研究小組並未排除其他可能性。
  • 暗物質之戰,新研究:銀河系內找不到惰性微中子衰變產生的X 射線
    過去,我們曾在其他星系中觀測到不明X 射線,科學家將目標鎖定在透過重力相互作用的「惰性微中子」這種暗物質,並且按照道理,銀河系應該也要能偵測到這種不明X射線。然而一篇新研究很遺憾地指出:完全找不到。儘管科學界共識已認定宇宙中存在暗物質,但依然缺少最關鍵環節,我們知道暗物質在哪裡、量有多少,卻不知道它的本質,其中一種猜想認為暗物質是由惰性微中子(sterile neutrino)構成,這種粒子不會參與除了重力以外的任何作用。
  • 粒子物理學的產生發展,層出不窮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的陸續發現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粒子的知識。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最初,人們知道的基本粒子只有四種,隨著實驗技術的提高,人們很快發現基本粒子不止幾種、幾十種,而是層出不窮,到目前已達三百種以上。早期發現的一些粒子是在研究核結構時,先由理論預言,而後為實驗證實的。
  • 物理學家如何知道基本粒子的大小?
    一直以來,物理學家不斷把粒子分成更小粒子,直至最小的尺寸,以尋找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那麼,物理學家是如何知道一個基本粒子有多小呢? 那麼,物理學家也是用光子來研究基本粒子的尺寸呢?畢竟,只有光與物體相互作用之後,才能構建出物體的圖像。 關鍵的波長 事實上,物理學家並不在意是否是光子在構造目標物體的圖像。
  • 可能發現了自然界的第五種基本力量!全新未知粒子被命名為X17
    多年來,有很多未經證實的觀點聲稱自然中存在第五種基本力量, 然而長期尋找暗物質的努力卻沒有結果。暗物質是一種理論中存在的物質,據推測佔宇宙總質量的85%,但至今尚未被發現。為了填補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無法解釋的空白,科學家們付出了更多努力來尋找新的力量。現在關於自然界第五種基本力存在的新線索,再次來自匈牙利的一個實驗室。
  • 中微子實驗沒有發現預期的新亞原子粒子的跡象
    據外媒報導,科學家對一種假想粒子的廣泛搜索,結果卻一無所獲。
  • 科學家發現新型基本粒子 或改寫物理定律
    上世紀30年代,科學家自信認為他們理解亞原子物理,50年代,先後共發現數十種新基本粒子,迫使科學家重新改寫物理理論模型。目前,2007年發現的一種新粒子現證實具有亞原子結構,將挑戰當前物理理論模型。
  • 王康隆教授談發現「天使粒子」實驗過程
    21日被華人科學家團隊首次發現並公布的馬約拉納費米子,張首晟根據《天使與魔鬼》的內容將其稱為「天使粒子」。他指出,在馬約拉納費米子的「量子世界」中,只有天使,沒有魔鬼。但主導這次研究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王康隆,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馬約拉納費米子正反同體,就像道家的陰陽八卦圖一樣,因此叫「太極粒子」可能更貼切。
  • 希格斯粒子也沒什麼:科學家正在尋找夠拿5次諾獎的粒子
    但是與 Goertz 現在所尋找的粒子相比,希格斯粒子可謂相形見絀。希格斯粒子的存在解答了「其他基本粒子是如何獲得質量的」這個科學難題。但 Goertz 所追尋的粒子能夠一舉解決物理學中的五個重大問題,從次原子粒子的運作方式到宇宙起源的奧秘,再到神秘的暗物質到底是什麼等等。
  • 物理學重大發現:自然界的第五種基本相互作用
    匈牙利核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學家發現了放射性衰變中的一個異常現象,這或許意味著自然界在四大基本作用力之外還存在第五種基本相互作用。2015年,匈牙利物理學家在正負電子譜儀中發現了一種異常的放射性衰變,他們認為這代表著一種新的粒子,但近日,一組美國理論物理學家認為這或許代表著自然界的第五種相互作用。
  • 物理學重大突破:科學家找到「天使粒子」
    趙永新攝 諾貝爾獎獲得者Frank Wilczek評價這項工作時說: 張首晟與團隊設計了全新的體系, 並在實驗中清晰地測量到馬約拉那費米子,這真是一項裡程碑的工作。 國際同行指出:發現馬約拉那費米子是繼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波色子)、中微子、引力子之後的又一裡程碑發現,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潛在應用價值:讓量子計算成為現實。
  • 第五種基本力被發現了?物理學家正在努力
    宇宙中存在著支配萬物的四大基本力:重力、電磁力和強、弱相互作用。現在,物理學家在氦原子中發現了第五種力的證據。這也不是第一次有研究人員聲稱,找到了第五種力。他們的研究看起來足夠有力,很快引起了全球研究人員的關注——他們提出,可能存在某種未知粒子。特徵表明,神秘粒子必須是全新的基本玻色子。這可不是稀鬆平常的物理發現。新的基本玻色子,意味著新的基本力。根據假設,存在承載引力的粒子 「引力子」,但可悲的是,科學家始終未能找到。
  • 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測了基本電荷的數值,面臨重大研究課題!
    哈嘍小夥伴們大家好,一九一零年春,定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首次成功地測了基本電荷的數值,隨後世界各國物理學家也取得了類似的測定數據,唯有奧地利物理學家厄倫哈夫特卻突然宣布他發現的電荷比電子的基本電荷要小得多。於是,一場關於電子的論戰便由此而爆發了。
  • 上帝粒子的發現,會顛覆粒子物理學,讓粒子物理學家失業嗎?
    我們將會非常失落,而且視界望遠鏡團隊的人最好給每個現在還活著的物理學家都寄4年的《私家之眼》。史蒂芬霍金可以輕易的說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會讓物理變得無趣。那麼先讓他說一下黑洞-他在研究的東西-然後我們再回來討論。希格斯玻色子是粒子物理學(在一些方面來說),黑洞是天體物理學。
  • 王康隆教授談發現「天使粒子」實驗過程—新聞—科學網
    21日被華人科學家團隊首次發現並公布的馬約拉納費米子,張首晟根據《天使與魔鬼》的內容將其稱為「天使粒子」。他指出,在馬約拉納費米子的「量子世界」中,只有天使,沒有魔鬼。但主導這次研究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王康隆,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馬約拉納費米子正反同體,就像道家的陰陽八卦圖一樣,因此叫「太極粒子」可能更貼切。
  • 一個奇特的猜想:黑洞可能本來就是一種巨大的基本粒子?
    但到了20世紀30年代,由湯姆遜、盧瑟福、玻爾和查德威克等物理學家的工作,證明了原子遠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成分,原子有一個包含著質子和中子的核,核外還圍繞著一群旋轉的電子。到了1968年,粒子加速器的實驗進一步證明了質子和中子又是由3個更小的粒子構成,這些粒子被稱作「夸克」。
  • 人類所想像的最微小的現實,物理學家研究的基本粒子,是有是無?
    斯諾地球儀:全盛時期的薩伯德裡微中子觀測站(圖源:斯諾)我一直都對中微子很著迷,那些調皮的基本粒子們充滿著整個宇宙(你可能只是曾經聽過它,但每兩秒就約有65億的中微子從一個如指甲蓋般小的空間裡穿過)但是,因為是電中性粒子並且只和那些通過重力或者弱力的物質起相互作用,它們很難被人們所發現。
  • 重大突破!華人科學家領銜團隊找到「天使粒子」
    國際同行指出:發現馬約拉那費米子是繼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波色子)、中微子、引力子之後的又一裡程碑發現,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潛在應用價值:讓量子計算成為現實。「神秘的正反同體粒子,讓我們等了80年」在物理學領域,構成物質的最小、最基本的單位被稱為「基本粒子」。它們是在不改變物質屬性前提下的最小體積物質,也是組成各種各樣物體的基礎。基本粒子又分為兩種:費米子和玻色子,分別以美國物理學家費米和印度物理學家玻色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