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隆教授談發現「天使粒子」實驗過程—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今日視點

 

《達文西密碼》作者丹·布朗創作的另一部暢銷小說《天使與魔鬼》,反物質是故事的主要載體。故事主人公是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著名科學家,他在地下實驗室秘密製造出的反物質不翼而飛,可能會因自行爆炸將整座城市毀滅。在失蹤的24小時內,主人公與盜取反物質的勢力展開了鬥智鬥勇的冒險之旅。

 

21日被華人科學家團隊首次發現並公布的馬約拉納費米子,張首晟根據《天使與魔鬼》的內容將其稱為「天使粒子」。他指出,在馬約拉納費米子的「量子世界」中,只有天使,沒有魔鬼。但主導這次研究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王康隆,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馬約拉納費米子正反同體,就像道家的陰陽八卦圖一樣,因此叫「太極粒子」可能更貼切。

 

王教授表示,這次發現是實驗室13年來在材料和物理現象的基礎研究領域長期堅持的結果,是準備了大量的實驗材料,做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後,才一步步實現的。「對我們團隊而言,這是一個意外的驚喜。」

 

正反同體 神秘莫測

 

標準物理理論模型中,12種基本粒子被分成兩大家族:電子、質子等8種粒子組成的費米子家族和光子、介子等4種粒子組成的玻色子家族。一般認為,每一種粒子都有其反粒子,且狀態與粒子本身相反,粒子與反粒子相遇會瞬間湮滅。

 

但1937年,埃託雷·馬約拉納預言,有一類特殊的費米子,像光子等玻色子一樣,它們的反粒子就是自身,這種費米子被稱為「馬約拉納費米子」。離奇的是,就在馬約拉納作出這一重大預測不久,他給家人和單位分別留下一封簡訊,帶著預支的半年薪水和所有科研資料,踏上一艘船後神秘失蹤。80年來,馬約拉納費米子與馬約拉納本人,分別成為物理學家們和科幻小說的神秘主角,只是關於馬約拉納的結局更多的是炒作,如「被外星人接走了」;至於馬約拉納費米子,經過幾代物理人的努力,籠罩在其頭上的「面紗」一點點被揭開。

 

時隔80載終現身

 

近80年來,世界各國物理學家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天使粒子」的探尋。科學家們相信,中微子可能就是自己的反粒子。目前,包括美國新墨西哥州濃縮氙觀測站實施的EXO-200等四個大型實驗正在搜尋中微子,但由於中微子不帶電、質量極小,被稱為宇宙中的「隱身人」,這些尋找天然基本粒子的實驗難度非常大,估計十年內也不會通過這些實驗為「天使粒子」找到答案。

 

直到10年前,科學家們在探索材料物理學的一些實驗中發現,有些材料內可能產生「天使粒子」。於是,科學家們在另一個「戰場」開始了搜尋「天使粒子」的競賽:由超導材料中電子集體行為產生的粒子式激發,稱為「準粒子」。雖然準粒子不像自然界的基本粒子,但它們仍被認為是真正的馬約拉納費米子。

 

這次研究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王康隆團隊根據自己在拓撲材料領域10多年的積累,與多位華人科學家合作,在真空冷藏室內,將底部的拓撲絕緣體材料和上面的超導體薄膜堆疊在一起,形成一種超導拓撲絕緣體,通過添加少量磁性材料,讓電子只沿著拓撲絕緣體表面的一個邊緣單向流動。再向堆疊的薄膜上掃過一塊磁鐵,不斷調整電子的流動速度和方向,在某些時刻,他們觀察到馬約拉納費米子從超導層裡出現,像電子一樣沿著拓撲絕緣體的邊緣流動,只是邁出的每一「步」,高度只有電子每步的一半。這些「半步」,就是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的馬約拉納費米子存在的鐵證。

 

王康隆教授表示,他們最初做實驗時,並沒有計劃一定要找到這個特別的粒子。2008年,他們開始拓撲絕緣體的研究,最初是為了探索這種材料能否應用於低功耗電子晶片的開發。因為理論預測指出,馬約拉那費米子可能存在於一種量子線和普通超導體薄膜組成的混合器件中,他們課題組才開始探尋神秘的馬約拉納費米子。

 

製造量子計算機的完美選擇

 

這次發現的馬約拉納費米子是一種手性粒子,「手性」可大致理解為這種粒子只沿一個方向運動,可用來實現低能耗的信息傳輸和處理。

 

2016年6月,上海交通大學賈金鋒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論文指出,他們在拓撲絕緣體和超導體形成的拓撲超導體界面中,觀察到特有的自旋極化電流,為一維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存在提供了確鑿證據。

 

而這次研究中,王康隆主導的團隊首次在二維空間觀察到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的量子態,且在不同的樣品中能重複觀測。由於這次發現的是在二維邊界上延伸的手性模式,可用於傳輸,這對凝聚態中馬約拉納費米子的研究和應用將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王康隆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馬約拉納費米子是製造量子計算機的完美選擇。與現在量子計算機面臨的最大障礙——被環境噪音幹擾不同,未來量子計算機的每個量子比特信息可以用兩個相距很遠的「天使粒子」存儲,這樣背景噪音就不可能對它們造成破壞,它們攜帶的信息也不會丟失。

 

    (科技日報北京7月23日電) 

 

相關焦點

  • 王康隆教授談發現「天使粒子」實驗過程
    21日被華人科學家團隊首次發現並公布的馬約拉納費米子,張首晟根據《天使與魔鬼》的內容將其稱為「天使粒子」。他指出,在馬約拉納費米子的「量子世界」中,只有天使,沒有魔鬼。但主導這次研究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王康隆,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馬約拉納費米子正反同體,就像道家的陰陽八卦圖一樣,因此叫「太極粒子」可能更貼切。
  • 華裔學者發現正反同體「天使粒子」 破解80年難題
    談「天使粒子」  正反同體,像道家的陰陽八卦圖  新京報:能簡單介紹下「天使粒子」嗎?  王康隆:「天使粒子」原名馬約拉納費米子,是以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埃託雷·馬約拉納(Ettore Majorana)的名字命名的。馬約拉納是個很傳奇的物理學家。
  • 專家解讀發現「天使粒子」新成果
    來源:科學網概要:7月21日,有關物理學獲得重大突破、科學家找到「天使粒子」的新聞,引起了物理學界的廣泛關注
  • 科研團隊成員揭秘「天使粒子」發現的背後
    科學家將這種「正反同體」的粒子稱作馬約拉那費米子。  80年來,物理學家為找到這種「正反同體」的粒子,展開了艱辛探索。2010年至2015年,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國史丹福大學與清華大學教授張首晟團隊發表了3篇論文,精準預言了用什麼材料的器件、怎樣的實驗方案、如何測量能夠找到「正反同體」的粒子。
  • 是天使粒子還是太極粒子?第一作者何慶林有話說
    馬約拉納費米子到底應該被稱作「天使粒子」還是「太極粒子」?發現之後,何慶林團隊的下一個目標是什麼?……「天使粒子」或者「太極粒子」?7月21日早上開始「天使粒子」被發現的文章被各大媒體刷屏置頂。這是繼上帝粒子被發現之後,物理界又被發現的一個神秘粒子——馬約拉納費米子,而這顆粒子的發現將引發新一輪電子計算革命。論文中所描述的實驗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王康隆團隊主導,而王康隆教授的博士後研究員何慶林又是該實驗的設計者和課題的組織者。其實,在這篇論文發表之前的2016年,上海交通大學賈金鋒教授團隊也通過巧妙的實驗設計,觀察到證明馬約拉納費米子存在的直接證據——自旋極化電流現象。
  • 祛魅「天使粒子」:轟動一時的物理突破竟只是平庸 「短路」
    4位華人科學家發現正反同體「天使粒子」的成果,終於迎來了階段性的判定。1月3日,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常翠祖等為通訊作者的一篇論文在線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該團隊在30多個樣品上均未能找到「天使粒子」存在的證據,相反,此前所謂的「證據」可能用一種更為平庸的「短路」機制來解釋。
  • 張首晟、王康隆爭議「天使粒子」研究|文小剛、戴希評論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王康隆。王康隆實驗室供圖  張老師前3頁的稿子,內容是一般科學知識範疇,我並沒有意見。但是在「物以稀為貴: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的特殊性」後,我要澄清以下事實。  首先,對於我們這次發表在《科學》雜誌的工作,是一個「實驗性」工作(非理論性),張教授並沒有參與到我們的實驗當中去。
  • 張首晟團隊發現天使粒子 他說真正完美的世界是量子世界
    今天物理學又迎來了一項劃時代的發現——由4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終於找到了正反同體的馬約拉那費米子,他們將它命名為「天使粒子」,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80年的漫長追尋。這一發現刊登在今天出版的世界最權威學術期刊之一《科學》雜誌上。
  • 「天使粒子」發現者張首晟逝世
    2007年,其發現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雜誌評為「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2017年,其發現的「天使粒子」解決了困擾量子物理學80年的難題。  2009年,張首晟入選「千人計劃」,並被清華大學特聘為教授,在楊振寧先生創辦的高等研究院工作。
  • 天使粒子正反同體為啥不煙滅?
    從昨天開始,物理學界曝出一條大新聞,四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團隊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這一歷史性突破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
  • 「上帝粒子」之後 華人科學家找到了「天使粒子」
    該成果由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王康隆課題組和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張首晟課題組、上海科技大學寇煦豐課題組等多個團隊共同完成,通訊作者為何慶林、寇煦豐、張首晟、王康隆,均為華人科學家。天使粒子的發現,得益於先前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探索,也是理論和實驗結合的成果。  最初,張首晟按常理做了一項推斷:既然馬約拉那費米子只有粒子、沒有反粒子,那麼它就相當於傳統粒子的一半。他很快意識到,「一半」的概念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 王康隆、何慶林:對「天使粒子」是否在固體中存在的回應
    編者按2017年,王康隆、張首晟等多位華人科學家共同完成的一項工作首次報導,發現了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張首晟稱其為「天使粒子」,引起了學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2020年1月2日,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常翠祖等科學家發表的文章,顯示在相似實驗平臺中觀測到的結果並不相同,他們只觀測到了一種類似「短路」的現象。這是為什麼呢?以下為2017年論文的兩位作者對於「天使粒子」是否在固體中存在的討論。
  • 物質與反物質相遇會於爆炸中湮滅,科學家剛發現的天使粒子竟能正反...
    從昨天開始,物理學界曝出一條大新聞,四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團隊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這一歷史性突破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80年的漫長追尋。很多業內人士指出:發現馬約拉那費米子是繼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波色子)、中微子、引力子之後的又一裡程碑發現,既是對理論物理學的重大貢獻,又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因為它能讓量子計算成為現實。那麼這種神奇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到底是一種什麼東西呢?這裡簡要的做一下科普:在物理學領域,構成物質的最小、最基本的單位被稱為「基本粒子」,為什麼稱它們是「基本」粒子呢?
  • 天使粒子被他發現,人類偉大進步,楊振寧都被嚇到了!
    新華社舊金山7月20日電(記者 馬丹)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華裔科學家王康隆、史丹福大學華裔科學家張首晟、上海科技大學教授寇煦豐等團隊合作在《科學
  • 華人科學家發現「天使粒子」
    華人科學家發現「天使粒子」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7.07.22 星期六     不過,馬約拉納費米子存在的證據一直未被發現,它和中微子、希格斯—玻色子等一起,成為理論早有預言但長期無法驗證的粒子。如今,張首晟團隊終於找到了它存在的證據。    張首晟把他們發現的馬約拉納費米子稱為「天使粒子」。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轉換公式,當一個粒子遇上其反粒子就會發生湮滅,並釋放能量。美國驚悚片《天使與魔鬼》提到正反粒子湮滅爆炸的場景,將粒子與反粒子比喻為天使與魔鬼。
  • 找到「天使粒子」
    本報北京7月21日電  (洪蔚琳、趙永新)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21日報導了物理學領域的一項重大成果:以華人科學家為主體的科研團隊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納費米子,從而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80年的漫長追尋。
  • 物理學重大突破:科學家找到「天使粒子」
    該成果由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王康隆課題組和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張首晟課題組、上海科技大學寇煦豐課題組等多個團隊共同完成,通訊作者為何慶林、寇煦豐、張首晟、王康隆,均為華人科學家。 從2010年到2015年,張首晟團隊連續發表三篇論文,精準預言了實現馬約拉那費米子的體系及用以驗證的實驗方案。王康隆等實驗團隊依照張首晟的理論預測,成功發現了手性馬約拉那費米子,為持續了整整80年的科學探索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張首晟將這一新發現的手性馬約拉那費米子命名為「天使粒子」,這個名字來源於丹?布朗的小說及其電影《天使與魔鬼》。「這部作品描述了正反粒子湮滅爆炸的場景。
  • 物理學再迎重大突破-張守晟找到了「天使粒子」!
    該成果由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王康隆課題組和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張首晟課題組、上海科技大學寇煦豐課題組等多個團隊共同完成,通訊作者為何慶林、寇煦豐、張首晟、王康隆,均為華人科學家。王康隆等實驗團隊依照張首晟的理論預測,成功發現了手性馬約拉那費米子,為持續了整整80年的科學探索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 「上帝粒子」之後,科學家又發現了「天使粒子」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丹華資本創始人張首晟在北京舉辦記者招待會宣布了Majorana費米子的發現,將這種神秘粒子命名為「天使粒子」,該發現刊登於世界最權威學術期刊之一《科學雜誌》上。
  • 歷史性突破:華人科學家宣布找到「天使粒子」
    這一發現,驗證了由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Ettore Majorana在80年前提出的預測——存在一類其反粒子為其自身的費米子。這將對現在的量子理論帶來巨大的改變。該科研團隊由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王康隆課題組、史丹福大學張首晟課題組、上海科技大學寇煦豐課題組等組成。張首晟教授將這一新發現稱為「天使粒子」,因為對於基礎物理界來說,這或將開啟一個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