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產生核能的最後一個謎題究竟是什麼?

2020-09-05 中國核技術網CCNTA

中科院高能所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陽和日球天文臺所觀測到的太陽。圖片來源:SOHO(ESA&NASA)

Borexino中微子探測器通過監測太陽的碳氮氧反應鏈釋放的中微子,證實此前對太陽能量來源的理論預測,並能用於推測日核的結構。物理學家通過捕獲來自恆星核心的中微子,解開了太陽能量來源的最後一個謎團。這項探測證實了數十年前的理論預測,即太陽產生的一些能量是由一系列鏈式反應產生的,其中包括碳核和氮核反應。

該過程將四個質子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氦核,釋放出兩個中微子(已知最輕的、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以及其他亞原子粒子和大量能量。這種碳氮氧(CNO cycle)循環反應不是太陽唯一的核聚變方式,它產生的能量不足太陽產生能量的1%,但它卻被認為是較大型恆星的主要能量來源。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Marc Pinsonneault說:「能夠證實恆星結構理論中的一個基本預測,是十分美妙的。」上月,他們在一個會議上發表了這項在義大利中部的Borexino地下實驗室發現的結果。

此前,Borexino中微子探測器首次在一個獨立反應的三個不同階段中直接檢測到中微子,而該反應出現在大部分的太陽核聚變反應中。米蘭大學的物理學家Gioacchino Ranucci表示:「加上這個觀察結果,我們已經徹底弄清為太陽提供能量的兩個反應過程。」

這一發現對Borexino探測器來說可能是最後的一個裡程碑事件,目前這個探測器仍在收集數據,但很可能會在一年內關閉。該實驗的另一位發言人、熱那亞大學的Marco Pallavicini說:「我們以一次大發現告終。」

從2007年開始,Borexino太陽中微子探測器一直在Gran Sasso國家實驗室地下超過1km深的一個大廳中運行。這一探測器由一個裝有278噸液態烴的巨型尼龍氣球組成,完全浸沒在水中。絕大部分來自太陽的中微子都能直線穿過了地球(包括Borexino),但極少量會在撞到碳氫化合物中的電子後反彈,這一過程產生的閃光能被排列在水箱中的光子傳感器捕獲。

由太陽的碳氮氧循環反應產生的中微子相對較少,因為它僅僅是太陽核聚變反應中的一小部分。此外,碳氮氧循環反應產生的中微子容易與由鉍-210放射性衰變產生的中微子混淆。鉍-210是一種同位素,能從氣球的尼龍物質洩漏到碳氫化合物中。

雖然,這些汙染物的濃度極低(在Broexino中,每天最多會出現數十個鉍核衰變),但從2014年起,研究人員從鉍噪聲中分離出來自太陽的中微子需要不懈的努力。由於鉍-210的洩露是不能被避免的,所以他們就只能減慢這一元素擴散到流體中部的速度,並忽略一切來自於邊緣的訊號。為此,團隊必須控制水箱中的溫度平衡,因為溫度不平衡會導致液體對流,使其中的內含物更快地混合。Pallavicini說:「液體必須極端平靜,每月最多移動十分之幾釐米。」

為了使碳氫化合物保持在一個恆定、均勻的溫度,他們將整個水箱包裹在絕緣毯中,並安裝了熱交換器以自動平衡整體溫度。接下來要做的便是等待。直到2019年,鉍噪音變得足夠安靜了,探測器才能開始辨別中微子的信號。到2020年初,研究人員已經收集到了足夠的粒子來宣布他們已發現了由碳氮氧循環反應產生的中微子。

「這是首個表明氫可以在恆星中以碳氮氧循環反應形式燃燒的直接證據,」巴塞隆納空間科學研究所的天體物理學家Aldo Serenelli說,「所以,這真的很驚豔。」除了證實有關太陽能量來源的理論預測之外,對碳氮氧循環反應產生的中微子的探測還可以揭示日核結構,特別是檢測金屬元素(比氫和氦重的任何元素)的濃度。

Borexino探測器檢測到的中微子數量似乎和標準模型中的相符。在標準模型中,太陽的內核與其表面具有相似的「金屬性」。但Serenelli說,更多的新研究已經開始動搖這一假設。這些研究顯示日核的金屬性較低,由於日核中的元素能調節著熱量從日核擴散的速度,這意味著日核會比以前預估的略微冷一些。Serenelli說,中微子的產生對溫度極其敏感,但總的來說,Borexino所監測到的中微子似乎與之前模型的金屬性相符合,與這些新研究估計的金屬性相悖。

他和其他天體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可能性解釋,那就是太陽的內核比表面具有更高的金屬性。日核的組成可以揭示更多有關太陽在早期階段的信息,特別是考慮到行星在形成過程中,可能會吸附一些附著在年輕恆星上的金屬。

相關焦點

  • 太陽產生核能的最後一個謎題
    物理學家通過捕獲來自恆星核心的中微子,解開了太陽能量來源的最後一個謎團。這項探測證實了數十年前的理論預測,即太陽產生的一些能量是由一系列鏈式反應產生的,其中包括碳核和氮核反應。該過程將四個質子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氦核,釋放出兩個中微子(已知最輕的、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以及其他亞原子粒子和大量能量。
  • 從利用太陽到「人造太陽」:極簡核能發展史
    在「可控核能」技術出現之前,人類早就開始利用核能了,一直可以追溯到人類誕生之初。雖然那時候……大家還不太清楚「核能」是個啥玩意。不信?請抬頭看看太陽。地球生物圈利用的太陽能,都來太陽內部的核反應區。什麼是核能核能,也叫原子能。
  • 128億歐元「人造太陽」:極簡核能發展史
    「人造太陽」是可控核聚變裝置的俗稱。在「可控核能」技術出現之前,人類早就開始利用核能了,一直可以追溯到人類誕生之初。雖然那時候……大家還不太清楚「核能」是個啥玩意。不信?請抬頭看看太陽。地球生物圈利用的太陽能,都來太陽內部的核反應區。
  • 中國人造太陽究竟是什麼?
    不久前眾多媒體報導,中國人造太陽——新一代的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簡稱HL-2M),將於2020年投入使用。該新聞一時間刷足了國人的存在感。圖1 中國太陽被多家媒體報導要理解這是個什麼東西,我先從核能利用原理說起。
  • 人造一個太陽怎麼樣?
    聚變反應過程中,四個氫原子核結合,成為一個氦原子核,並損失掉一部分質量。根據狹義相對論所堆出的質能方程,這一部分質量釋放出大量的能量。根據科學家們的探測數據粗略推測,太陽中心每秒鐘核聚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92千萬億噸TNT當量,也即相當於每秒鐘太陽中心,爆炸約4萬億顆曾爆炸於廣島的「小男孩」原子彈。
  • 石化資源淘汰在即,「人造太陽」開始組裝,人類將進入核能時代
    ,為什麼人類不能造一個「人造太陽」來滿足自身發展的能源需求呢?終於,人類第一個多國共同合作的「人造太陽」項目進入組裝階段。根據報導,在最後一批組件運送到法國南部後,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正式開始組裝。
  • 如果一個太陽大小的冰球與太陽碰撞,將會發生什麼?
    用一個更貼切的比喻,將水倒在太陽上就像……當核電站的核心放置在比它大很多的水箱裡面時,核電站一直在不停工作著的狀態。太陽的和它的工作方式差不多, 只是太陽的核能是另一種形式(聚變而不是裂變-即將兩個或多個原子聚合在一起而不是將它們分裂開)。如果不考慮其它副作用的話。
  • 太陽壽命已過半,為什麼燃燒50億年滅不了,最後的宿命又是什麼
    自然而然的太陽也是我們的首要目標,於是我們了解到了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而且太陽也是非常的大,所有的行星都圍繞著它旋轉。隨著對太陽的認識,越來越多的疑惑湧上心頭,太陽的壽命還有多久,燃燒了50億年為什麼滅不了,最後的宿命又是什麼?·根據科學家們的判斷,太陽差不多燃燒了50億年左右,有人會疑惑它為什麼能夠燃燒這麼長時間呢?
  • 太陽大氣比太陽表面溫度高數百萬度?謎題解開了
    為什麼太陽大氣比太陽表面溫度高數百萬度?這一謎題由來已久。地球軌道界面區域成像光譜儀(IRIS)和大氣成像組件(AIA)拍攝的圖像表明,太陽上低位的磁環已被加熱到數百萬開氏度。在《自然·天文學》雜誌近日刊發的一篇論文中,美國萊斯大學、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和美國航天航空局(NASA)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的研究人員稱,太陽風中發現的新現象或許能幫助科學家們解謎。
  • 光是什麼?光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哈嘍大家好,我是言言鳥,今天我們來說說光,光是我們每天都能看見的東西,那麼你們有沒有想過他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其實很簡單,初中的時候大家都學過原子吧,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而分子由更小的原子組成,原子中間是原子核,外圍是圍繞著原子核旋轉的電子,就像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一樣,電子也有他的軌道,而光就是由電子產生的,他有兩種產生方式,一種是反射光,晚上我們晚上拿電筒照射黑暗處,能使我們看見就是這個原理,當電子吸收外界能量時會躍遷到更高層的軌道(就像木星那樣,質量越大離太陽越遠),而這個躍遷只是發生在一瞬間的,
  • 科學界的5大終極謎題,只要解開任意一個,人類都無法承受
    筆者-小文除了人類起源問題,以及地球形成之謎等等困擾了科學家數個世紀的謎題以外,還有在科學界被人們稱為「宇宙終極」的5大謎題。,人類文明就可以升級,而另一些人則認為,無論是哪一個謎題被揭開,全人類都無法接受。
  • 關於世界的靈魂三問,破解謎題的那一天,就是人類登峰造極之時
    不過在科學史上一直都存在著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分別從人地天三個角度,解讀了在每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困惑。第1個問題就是人類自身的秘密,目前雖然能夠通過各種各樣的科學手段,了解所有物種在進化過程當中產生的變化,也能夠通過現代技術評測一塊石頭,究竟是在什麼年代產生的?但我們卻並沒有辦法得知自己是如何誕生?
  • 我國造出世界最大太陽望遠鏡,可測太陽精細結構,或可解三大謎題
    望遠鏡對我們來說都不陌生,現在可攜式天文望遠鏡也已經很普及,但是說到專門看太陽的望遠鏡,可能很多人都比較陌生,這主要是因為太陽光太亮了,用一般的望遠鏡看太陽的話,除了強光什麼也看不到,而且容易把眼睛灼傷。
  • 2020寧夏社會工作者備考:核能發電的優點
    考點一核能發電基本工作原理是什麼?   核電站利用核能發電,核心設備是核反應堆。核電站用的燃料是鈾。用鈾製成的核燃料在「反應堆」的設備內發生裂變而產生大量熱能,再用處於高壓下的水把熱能帶出,在蒸汽發生器內產生蒸汽,將原子核裂變能轉化為熱能;蒸汽壓力推動汽輪機旋轉,熱能轉化為機械能;然後汽輪機帶動發電機旋轉,將機械能轉變成電能。通過電網送到四面八方。
  • 核能和太陽能的比較
    人類有兩大基本問題,一個叫做生存問題,一個叫做發展問題。生存問題的關鍵是吃飯問題,所以農業為基礎。發展問題的關鍵是能源,能源是發展的先導。因為人不能只靠糧食來支付能量的支出,一定要運用自然界所蘊藏的能量。需要發展的規模越大,耗能一定增多。
  • 體積是太陽100億倍!宇宙最大的恆星,究竟大到什麼程度?
    宇宙最大的恆星,究竟大到什麼程度?最初,人們認為太陽是整個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隨著對宇宙形體的研究深入,人們才知道宇宙還存在著比太陽質量更大的行星。這些形體在體積上往往是太陽的幾十倍或幾百倍。而一個太陽就已經是130萬個地球,以此可見地球在宇宙中的嬌小。當然,上述行星都還不是宇宙中最大的恆星,目前所發現的宇宙最大恆星當屬史蒂芬森2-18,這顆恆星位於2萬光年外的盾牌座方向。
  • 太空核能裝置 這個可以有
    隨著與太陽距離的增加,太陽光將越來越弱,太陽能帆板產生的電能也會越來越少。  其實,太陽發出光和熱所需的能量,都來自於太陽內部的核反應。目前,人類已經掌握了利用核反應發電的技術,建立了不少核電站,將核能轉換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需的電能。在太空中,核能同樣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有望在未來成為太空探測的核心動力來源。
  • 儘管宇宙中沒有氧氣,太陽依然可以產生類似火焰燃燒的現象!
    (或者是氦3加氦3反應產生阿爾法粒子再加2個質子;或者是氦3與阿爾法粒子反應產生Be7)4. Be7與電子反應,最後產生兩個阿爾法粒子。中間過程有中微子射出。可以注意到,除了第二階段,「中微子」在其他三個階段都有射出。中微子是一種質量非常接近於零的基本粒子,它們的穿透能力非常強,它們可以穿透太陽內部很輕鬆地到達地球(這就好像海水可以從漁網裡漏出來一樣)。
  • 離太陽越遠反而越熱?困擾科學家60年,太陽磁波謎題終被揭開
    觀察一道火焰,其外層是金黃色的,其核心層是淡藍色的,假如你用手去握住一道火焰,給你的感觸感覺的順序是:首先感到非常燙手,接著疼痛感會有所減弱,最後會感到非常溫和。這並不是因為你的手已經被燒熟,而是說明了火焰的外層溫度最高,核心層的溫度比較溫和。其實,火焰的這個屬性同樣適用於太陽。
  • 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核能發電工作原理及核電站進程
    人造太陽「心臟」安裝開啟 中核集團向全球核能高端市場邁出實質性步伐。核能發電在考試中經常會考查,今天,寧夏華圖小編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核能發電相關考點。   考點一、核能發電基本工作原理是什麼?   核電站利用核能發電,核心設備是核反應堆。核電站用的燃料是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