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在幾百年的時間裡,把人類從騎馬馳騁轉變到駕駛汽車、火車、飛機;從篝火的星星點點亮光到用高效能日光燈把我們的夜晚照成白晝。文明的進步與日常生活的極大便利化的同時,人類對能源的日益依賴。激長的能源需求與現有的不可再生地球資源之間的矛盾,關乎人類文明的未來還能延續多久。
目前,主宰世界的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其不可再生性以及環境汙染性,讓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清潔能源如光能、潮汐能、風能的研究以及開發、利用上,而科學家們還遠不滿足於此。
太陽照耀著地球
人類明白,一切上述地球能源,歸根結底全部來自於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太陽。幾十億年來,太陽以其內部龐大的能量源,溫暖著我們的地球,並由此直接催生了地球生命的誕生與發展。自此,科學家們很早就曾大膽的計劃,地球上是否可以人為製造類似小型太陽的產能裝置,即「人造太陽」計劃。
要製造太陽,必須了解看似能源源不斷的釋放能量的太陽,其能量來自於哪裡。
太陽結構
太陽的能量來源
天體物理學家們研究發現,太陽的核心部分,溫度高達1500萬攝氏度,壓力高達2500億個大氣壓。如此高溫高壓下,這一部分區域在不間斷的發生著核聚變反應。聚變反應過程中,四個氫原子核結合,成為一個氦原子核,並損失掉一部分質量。根據狹義相對論所堆出的質能方程,這一部分質量釋放出大量的能量。
根據科學家們的探測數據粗略推測,太陽中心每秒鐘核聚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92千萬億噸TNT當量,也即相當於每秒鐘太陽中心,爆炸約4萬億顆曾爆炸於廣島的「小男孩」原子彈。
太陽發生以每秒鐘6.2億噸氫的核聚變反應
實際上,我們所熟知的核武器中的氫彈,利用的正是類似於太陽中心的核聚變反應。只不過這一反應是先通過類似原子彈的裂變反應,提供高溫高壓極端條件,然後觸發了聚變反應。可以看做是模仿了太陽中聚變反應的最後一步,並在短時間內釋放出具有破壞性的能量。
核能的和平利用
1945年,人類首顆原子彈於廣島爆炸,顛覆了整個人類對戰爭的認知。此前從未有過什麼力量可以在一瞬間毀滅一整座城市。
經歷了二戰的慘痛經歷,以及此後的冷戰中,使人類全部文明在懸崖邊緣徘徊的古巴飛彈危機。人類深深地認識到了核武器駭人的巨大破壞性能量。此後,通過和平的手段利用核能,成為科學界長久以來的夢想與努力的方向。
日本福島核電站
依據原子彈核裂變的原理產生能量的核電站,在世界範圍內發展迅速。特別是歐洲、日本等土地面積和自然資源匱乏,科技實力卻處於領先地位的國家,幾乎把核電站作為本國主要的能源獲取方式。
然而近年來,隨著核洩漏、核汙染事件的報導,世界範圍內的大型核電廠建設遭到廣泛的質疑和詬病。現有的核電廠,全部利用核裂變能,這種裂變反應的產物具有強放射性,難以處理,並且衰變時間長。一旦洩露,其核汙染(主要指電離輻射)範圍不可想像。
核裂變反應原理示意
核裂變為原子彈的基本放能機制,不同於核裂變,氫彈中利用的核聚變反應同為太陽(一切恆星)中心的能量產生機制,產物都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元素,不會產生放射性物質,不存在任何汙染,且聚變反應能量產出遠遠大於裂變反應。此外,不同於裂變反應原料鈾,聚變反應原料為氫的同位素,獲取它十分容易,並且在大海中的存量十分豐富。可以說,聚變反應能必將成為人類在未來的主要能量來源。
核聚變反應原理示意
可是,為什麼現在一直沒有一家核電站是利用聚變能產生能量的呢?這就在於,觸發聚變反應所需要的條件極為苛刻。想要在地球上人為製造類似太陽中心所能達到的超高溫高壓,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而氫彈中,利用裂變觸發聚變的方式又太過武斷、簡單,只能瞬間釋放能量,無法人為可控的長時間持續提供能量。(總不能建造個電場,天天在裡面炸氫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