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量來源最後謎團:科學家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2021-01-07 讀創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陽和日球天文臺所觀測到的太陽。圖片來源:SOHO(ESA&NASA)

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人類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重要線索。

恆星的能量來自氫到氦的核聚變,這通過兩個過程發生:質子-質子鏈反應和碳氮氧循環,前者只涉及氫氦同位素,後者靠碳氮氧催化聚變。

其中,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的主要能量產生方式,約佔全部生產能量的99%,這一點已得到廣泛研究。但研究碳氮氧循環更具有挑戰性,因為通過這種機制產生的中微子,每天只比背景信號多幾個而已。

義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所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內,博瑞西諾合作組織正致力於研究極其罕見的中微子相互作用,這一聯合研究項目組由來自義大利、法國、德國、波蘭、俄羅斯、美國等多國研究人員構成。

此次,他們報告檢測到了太陽碳氮氧聚變循環期間發射出的中微子,且具有高統計顯著性。他們使用的是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高靈敏度的博瑞西諾檢測器。該儀器由一個大約18米高的容器組成,其中裝有254噸液體,當液體中的電子與中微子相互作用時,液體會閃爍發光,更為明亮的閃光表明能量更高,則更有可能是來自碳氮氧循環產生的中微子。這一檢測器能夠排除或解釋大部分的背景噪音源。在最新的研究中,團隊表示,出現的結果代表了迄今第一個關於碳氮氧循環的直接實驗證據,證明碳氮氧循環貢獻了1%左右的太陽能量(符合理論預測)。

研究人員提出,測量碳氮氧聚變產生的中微子,可以確定恆星中碳氮氧的豐度。據信,碳氮氧循環對質量大於太陽的恆星的能量生產具有更大的貢獻。了解恆星中重量大於氦的元素的豐度(即金屬性),有助於我們了解不同恆星的主導能量來源。

在論文隨附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科學家哥布裡爾·奧萊比·格恩表示,博瑞西諾合作組織的工作讓人們能夠更進一步地全面認識太陽和大質量恆星的形成,其或將為科學界定義未來幾年這個領域的研究目標。

總編輯圈點:

其實有兩種類型的核聚變反應發生在太陽核心。第一種最常見,質子-質子鏈反應,即質子融合轉化氫變成氦;第二種就是碳氮氧循環。這兩種類型會產生不同的中微子,這些幾乎沒有質量的亞原子粒子,在大部分時間裡都可以沒有任何跡象地穿過普通物質,難以被我們發現,尤其第二種類型,更是難上加難。不過,在博瑞西諾儀器內部,有很多靈敏探測器排列在一個大水箱裡,它們與地球表面宇宙射線的背景輻射隔離開來,不讓其他信號「淹沒」來自碳氮氧循環的中微子,終於幫助科學家探測到這一循環產生的稀有信號。

來源:科技日報(原標題: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相關焦點

  • 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5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人類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重要線索。
  • 科學家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驅動中國2020年11月26日消息,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人類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重要線索。
  • 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為了解其結構及核心元素豐度...
    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人類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重要線索。恆星的能量來自氫到氦的核聚變,這通過兩個過程發生:質子-質子鏈反應和碳氮氧循環,前者只涉及氫氦同位素,後者靠碳氮氧催化聚變。其中,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的主要能量產生方式,約佔全部生產能量的99%,這一點已得到廣泛研究。但研究碳氮氧循環更具有挑戰性,因為通過這種機制產生的中微子,每天只比背景信號多幾個而已。
  • 太陽能量來源的最後一塊拼圖,終於被補齊了
    中國神話的三足鳥,希臘神話的阿波羅,日本神話的天照大神,都是遠古人類對太陽能量來源的想像。而近代科學中,從液體球冷卻放熱到物質引力塌縮,再到衰變元素放熱,人類為解答太陽能源來源做了一系列嘗試。   隨著質能方程式的提出,核聚變就成了最可能的太陽能量來源。
  • 太陽能量來源的最後一塊拼圖,終於被補齊了
    中國神話的三足鳥,希臘神話的阿波羅,日本神話的天照大神,都是遠古人類對太陽能量來源的想像。而近代科學中,從液體球冷卻放熱到物質引力塌縮,再到衰變元素放熱,人類為解答太陽能源來源做了一系列嘗試。隨著質能方程式的提出,核聚變就成了最可能的太陽能量來源。
  • 太陽能量來源的拼圖終於補齊了
    繼2014年發現來自質子-質子鏈的中微子之後,在最新的《自然》論文中,Borexino又發現了來自太陽內部碳氮氧循環的中微子,補上了太陽能量來源的最後一塊拼圖。不論是遠古神話還是現代科學,解釋太陽能量來源都是它們重要的使命之一。
  • 《自然》論文稱檢測到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
    中新網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體物理學研究論文稱,科學家通過高靈敏度檢測器檢測到了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新線索,將有助於人們了解不同恆星的主導能量來源。
  • 太陽產生核能的最後一個謎題
    物理學家通過捕獲來自恆星核心的中微子,解開了太陽能量來源的最後一個謎團。這項探測證實了數十年前的理論預測,即太陽產生的一些能量是由一系列鏈式反應產生的,其中包括碳核和氮核反應。該過程將四個質子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氦核,釋放出兩個中微子(已知最輕的、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以及其他亞原子粒子和大量能量。
  • 首次直接檢測太陽核心產生的微中子,將幫助洞悉太陽核心結構
    最近,科學家首次直接測量到太陽碳氮氧循環(核融合反應之一)產生的微中子,完成微中子物理學一個裡程碑在恆星漫漫生命中,主要是通過將氫轉換成氦來獲取能量,而質子-質子鏈反應、碳氮氧循環(carbon-nitrogen-oxygen cycle,CNO cycle)就是恆星將氫轉換成氦的2種過程,如果是太陽或比太陽更小的恆星,僅涉及氫、氦的質子-質子鏈反應是產生能量的主要過程(99%)。
  • 太陽產生核能的最後一個謎題究竟是什麼?
    圖片來源:SOHO(ESA&NASA)Borexino中微子探測器通過監測太陽的碳氮氧反應鏈釋放的中微子,證實此前對太陽能量來源的理論預測,並能用於推測日核的結構。物理學家通過捕獲來自恆星核心的中微子,解開了太陽能量來源的最後一個謎團。這項探測證實了數十年前的理論預測,即太陽產生的一些能量是由一系列鏈式反應產生的,其中包括碳核和氮核反應。
  • 太陽CNO聚變循環產生中微子
    圖片來源:Maxim Gromov和博瑞西諾合作組織11月26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導檢測到了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的主要能量產生方式,約佔全部生產能量的99%,這一點已得到廣泛研究。研究碳氮氧循環更具有挑戰性,因為通過這種機制產生的中微子每天只比背景信號多幾個而已。
  • 太陽CNO聚變循環產生中微子—新聞—科學網
    博瑞西諾不鏽鋼球體育太陽的藝術合成照 圖片來源:Maxim Gromov和博瑞西諾合作組織
  • 來自太陽的「幽靈粒子」 證實「胖子」恆星的產能方式
    義大利拉奎拉鎮,亞平寧山脈地下1000米深處,一個裝有近300噸液態烴的大罐子,正在靜靜地等待,等待著1.5億千米之外的太陽釋放一種「幽靈粒子」——中微子。 這種中微子來自太陽碳氮氧聚變循環。80年前,有科學家提出了碳氮氧循環的理論,這種碳氮氧循環反應是太陽次要的核聚變方式,它產生的能量還不足太陽整體能量的1%,但它卻被認為是較大型恆星的主要能量來源。
  • 來自太陽的「幽靈粒子」證實「胖子」恆星的產能方式
    義大利拉奎拉鎮,亞平寧山脈地下1000米深處,一個裝有近300噸液態烴的大罐子,正在靜靜地等待,等待著1.5億千米之外的太陽釋放一種「幽靈粒子」——中微子。這種中微子來自太陽碳氮氧聚變循環。80年前,有科學家提出了碳氮氧循環的理論,這種碳氮氧循環反應是太陽次要的核聚變方式,它產生的能量還不足太陽整體能量的1%,但它卻被認為是較大型恆星的主要能量來源。
  • 第一個實驗證據:太陽在碳氮氧融合循環中產生中微子
    由Borexino項目合作組織的約100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上的一篇重磅論文報告說,他們直接從太陽中發現了中微子,這是首次直接揭示了碳氮氧(CNO)聚變循環正在我們的陽光下工作。
  • 研究人員提出測量碳氮氧聚變產生的中微子 可以確定恆星中碳氮氧的...
    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人類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重要線索。恆星的能量來自氫到氦的核聚變,這通過兩個過程發生:質子-質子鏈反應和碳氮氧循環,前者只涉及氫氦同位素,後者靠碳氮氧催化聚變。其中,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的主要能量產生方式,約佔全部生產能量的99%,這一點已得到廣泛研究。
  • 最新發現:首次揭示「碳氮氧」聚變循環,在太陽內部產生中微子!
    來自包括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粒子物理學家安德裡亞·波卡爾(Andrea Pocar)在內大約100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合作Borexino項目,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發表了對來自太陽中微子的探測研究成果,首次直接揭示了碳-氮-氧(CNO)聚變循環在太陽和恆星中起作用
  • 太陽「幽靈粒子」首被檢測到,太陽核聚變的最後秘密即將揭曉
    phys.org網站當地時間12月14日報導,位於義大利地下深處的Borexino探測器完成了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首次探測到了太陽核心的碳、氮、氧(CNO)中微子。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這一發現不僅可以幫助人類深入了解太陽內部的運轉原理,還能幫助科學家解決一個重要的恆星物理學問題——太陽內部的金屬構成比例。CNO「幽靈粒子」的成功檢測證實了科學家在20世紀30年代的預測,即太陽的部分能量是由碳、氮、氧(CNO)反應提供的。研究還量化了CNO反應產生的能量不足太陽能量的1%,但它是較大恆星的主要能源。
  • 科學家首次發現中微子
    NBC新聞報導,義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檢測到追溯到聚變的中微子。科學家確定,通過其Borexino檢測器通過的難以捉摸的粒子源於太陽中心的碳-氮-氧(CNO)融合過程。這種行為早在1938年就已被預測到,但儘管科學家在1956年發現了中微子,但至今尚未得到驗證。
  • ...太陽深處釋放的「幽靈粒子」 證實太陽某些能量來自碳氮氧循環...
    當中微子穿過這個液體時,它們可以與其電子相互作用,釋放出微小的閃光,這些閃光的亮度表明了中微子的能量,而那些由CNO循環產生的閃光則處於更強烈的一端。這些數據由類似相機的傳感器採集,並由強大的硬體進行分析。為了確保探測器只接收到罕見的中微子信號,而不被宇宙輻射淹沒,Borexino實驗被埋在地下,並被密封在一個水箱中,進一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