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為了解其結構及核心元素豐度...

2020-12-04 瀟湘晨報

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人類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重要線索。

恆星的能量來自氫到氦的核聚變,這通過兩個過程發生:質子-質子鏈反應和碳氮氧循環,前者只涉及氫氦同位素,後者靠碳氮氧催化聚變。

其中,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的主要能量產生方式,約佔全部生產能量的99%,這一點已得到廣泛研究。但研究碳氮氧循環更具有挑戰性,因為通過這種機制產生的中微子,每天只比背景信號多幾個而已。

義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所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內,博瑞西諾合作組織正致力於研究極其罕見的中微子相互作用,這一聯合研究項目組由來自義大利、法國、德國、波蘭、俄羅斯、美國等多國研究人員構成。

此次,他們報告檢測到了太陽碳氮氧聚變循環期間發射出的中微子,且具有高統計顯著性。他們使用的是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高靈敏度的博瑞西諾檢測器。該儀器由一個大約18米高的容器組成,其中裝有254噸液體,當液體中的電子與中微子相互作用時,液體會閃爍發光,更為明亮的閃光表明能量更高,則更有可能是來自碳氮氧循環產生的中微子。這一檢測器能夠排除或解釋大部分的背景噪音源。在最新的研究中,團隊表示,出現的結果代表了迄今第一個關於碳氮氧循環的直接實驗證據,證明碳氮氧循環貢獻了1%左右的太陽能量(符合理論預測)。

研究人員提出,測量碳氮氧聚變產生的中微子,可以確定恆星中碳氮氧的豐度。據信,碳氮氧循環對質量大於太陽的恆星的能量生產具有更大的貢獻。了解恆星中重量大於氦的元素的豐度(即金屬性),有助於我們了解不同恆星的主導能量來源。

在論文隨附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科學家哥布裡爾·奧萊比·格恩表示,博瑞西諾合作組織的工作讓人們能夠更進一步地全面認識太陽和大質量恆星的形成,其或將為科學界定義未來幾年這個領域的研究目標。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太陽能量來源最後謎團:科學家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人類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重要線索。恆星的能量來自氫到氦的核聚變,這通過兩個過程發生:質子-質子鏈反應和碳氮氧循環,前者只涉及氫氦同位素,後者靠碳氮氧催化聚變。其中,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的主要能量產生方式,約佔全部生產能量的99%,這一點已得到廣泛研究。
  • 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5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人類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重要線索。
  • 科學家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驅動中國2020年11月26日消息,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人類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重要線索。
  • 首次直接檢測太陽核心產生的微中子,將幫助洞悉太陽核心結構
    最近,科學家首次直接測量到太陽碳氮氧循環(核融合反應之一)產生的微中子,完成微中子物理學一個裡程碑碳氮氧循環又稱貝斯-魏茨澤克-循環(Bethe-Weizsäcker-cycle),則涉及碳、氮和氧等其他元素,自1930年代以來,理論便預測這是更重恆星的主要動力來源,太陽的話,據估計只有1.7%的氦-4是經由碳氮氧循環過程產生。
  • 《自然》論文稱檢測到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
    中新網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體物理學研究論文稱,科學家通過高靈敏度檢測器檢測到了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新線索,將有助於人們了解不同恆星的主導能量來源。
  • 太陽CNO聚變循環產生中微子
    博瑞西諾不鏽鋼球體育太陽的藝術合成照 圖片來源:Maxim Gromov和博瑞西諾合作組織11月26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導檢測到了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新線索。
  • 太陽CNO聚變循環產生中微子—新聞—科學網
    博瑞西諾不鏽鋼球體育太陽的藝術合成照 圖片來源:Maxim Gromov和博瑞西諾合作組織   11月26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導檢測到了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
  • 研究人員提出測量碳氮氧聚變產生的中微子 可以確定恆星中碳氮氧的...
    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人類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重要線索。恆星的能量來自氫到氦的核聚變,這通過兩個過程發生:質子-質子鏈反應和碳氮氧循環,前者只涉及氫氦同位素,後者靠碳氮氧催化聚變。其中,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的主要能量產生方式,約佔全部生產能量的99%,這一點已得到廣泛研究。
  • 太陽產生核能的最後一個謎題
    此前,Borexino中微子探測器首次在一個獨立反應的三個不同階段中直接檢測到中微子,而該反應出現在大部分的太陽核聚變反應中。米蘭大學的物理學家Gioacchino Ranucci表示:「加上這個觀察結果,我們已經徹底弄清為太陽提供能量的兩個反應過程。」
  • 太陽產生核能的最後一個謎題究竟是什麼?
    圖片來源:SOHO(ESA&NASA)Borexino中微子探測器通過監測太陽的碳氮氧反應鏈釋放的中微子,證實此前對太陽能量來源的理論預測,並能用於推測日核的結構。物理學家通過捕獲來自恆星核心的中微子,解開了太陽能量來源的最後一個謎團。這項探測證實了數十年前的理論預測,即太陽產生的一些能量是由一系列鏈式反應產生的,其中包括碳核和氮核反應。
  • 第一個實驗證據:太陽在碳氮氧融合循環中產生中微子
    由Borexino項目合作組織的約100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上的一篇重磅論文報告說,他們直接從太陽中發現了中微子,這是首次直接揭示了碳氮氧(CNO)聚變循環正在我們的陽光下工作。
  • 最新發現:首次揭示「碳氮氧」聚變循環,在太陽內部產生中微子!
    碳-氮-氧(CNO)聚變循環是驅動比太陽重的恆星的主要能量來源,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在任何恆星中直接檢測到它。然而,許多恆星比太陽更重、更熱,它們的組成中含有比氦更重的元素,這就是所謂的金屬性。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預測是,在重恆星中,CNO周期將佔主導地位。作為這些過程一部分而發射的中微子提供了一個光譜特徵,使科學家能夠區分那些來自質子-質子鏈的中微子和那些來自CNO循環的中微子。
  • 它從太陽核心來,每秒鐘數萬億粒子穿過你的身體,終於被人類發現
    關於太陽中微子的檢測,科學家們已經進行了許多年,並且成功地檢測到了它們的存在。不過此前檢測到的太陽中微子,只是其中一種「配方」。最近,在義大利從事Borexino實驗的科學家們經過多次的努力,終於捕獲到了第二種「配方」的中微子。碳氮氧循環這個「配方」,物理學家們稱之為CNO。
  • 宇宙中氧元素豐度為何排第三位?
    就這樣,恆星中的氫以這些路徑不斷聚變成氦,由於氦比氫重,所以形成一個氦的核心。然後呢?當一顆恆星核心中的氫快耗盡時,它就會開始坍縮,直到中心溫度上升到一億度,氦核開始發生聚變,兩個氦核聚合成鈹8,可惜鈹8半衰期太短,很快又衰變成兩個氦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