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魯超
答案都寫在這張圖上
快,盯著這張圖看3分鐘。
看懂了嗎?
看懂了就不用往下拉了,挺累人的~
沒看懂?
那就對了,繼續下拉吧。
傾情預告一下:以下是宇宙終極奧秘,不看遺憾終身,看完終身遺憾~
首先,氧在宇宙中的排名確實是第三位,僅次於氫和氦這兩種大爆炸元素。
銀河系中的元素豐度排名。因為銀河系比較「平庸」,所以我們相信這和全宇宙的元素豐度差不了多少。
眾所周知,大爆炸「big bang」炸出了氫、氦和極少的鋰。
38萬年後,宇宙中開始發出縷縷星光,在這之後,製造更高級元素的工廠是恆星!
▲宇宙大爆炸
恆星靠核聚變反應將較輕的元素合成更重的元素,一直到鐵,一般認為鐵56原子核的比結合能最高,這首偉岸的舞曲在鐵這裡終於劃上了一個休止符,無法再進行下去了。
鐵之後的重元素主要來自超新星爆炸和雙中子星合併。
此外,在二代、三代超級大恆星的內部,由於質量足夠大,溫度足夠高,加上已有一些重元素,因此也可能會發生一些生成「超鐵元素」的核反應,這被稱為「S-過程」(慢過程)。
從名字就知道這種核反應是極其緩慢的,而且最高也只能生成到82號元素——鉛。
宇宙中,這些重元素的豐度顯然不可能太高,就不在我們今天討論範圍內了。
▲原子核吃進中子,吃多了會「消化不良」,發生β衰變,中子變成質子。這就是慢中子俘獲過程(S-過程)
這樣,要討論鐵之前元素豐度的問題,就變得簡單了。
無非是兩方面:
1,恆星內部核聚變的路線(確保生產出來)
2,各種元素同位素的穩定性(不衰變掉)
最早提出核聚變是恆星能量來源的是愛丁頓先生,不過他馬上就被打臉了,其他科學家掐指一算,根據經典物理學,需要達到幾百億度的高溫,氫原子核(質子)才能克服電荷排斥力發生聚變反應。
而當時了解到太陽中心溫度大約為4000萬度,這差距顯然太大了。
▲愛丁頓
關鍵時候,伽莫夫來救場了,他在研究阿爾法衰變的時候發現了量子隧道效應。
兩位科學家阿特金森和豪特曼斯把這個效應用在愛丁頓的問題上,成功幫他解了圍。
有個有趣的故事,豪特曼斯和一個妹子夜間散步,妹子看到壯麗的星光,不禁感嘆:星星一閃一閃多美啊!
豪特曼斯自鳴得意的說:「我剛剛知道它們為什麼發光!」妹子不為所動繼續欣賞星光。其實,這個妹子是阿特金森的夫人。
▲阿特金森(左)和豪特曼斯(右)最早證明恆星核聚變可行,私下裡也有一段扯不清的情感糾葛?
阿特金森和豪特曼斯只是證明了恆星內部的核聚變可行,第一條恆星內部的核反應路徑是1938年貝特和維茲澤克找到的——碳氮氧循環(CNO cycle)。
碳12原子核與一個質子(氫原子核)聚合生成氮13原子核,這是一種很不穩定的同位素,它很快發生β衰變,生成碳13原子核,碳13再碰到一個質子生成氮14原子核,這就是氮元素的主要由來。
但是在CNO循環中,氮14原子核還繼續反應下去,和一個質子碰撞生成氧15原子核,氧15也很快發生β衰變,生成氮15原子核,氮15再跟一個質子碰撞,這次生成一個碳12原子核和一個α粒子(氦4原子核)。
碳氮氧循環在1500萬度左右就開始啟動反應,兩位科學家因此而獲得了1967年諾貝爾物理學家。
▲轉了一圈,碳12還是碳12,但是這個循環相當於把4個質子(氫1原子核)變成了一個α粒子(氦4原子核)。碳
等一等,前面不是說了嗎?
宇宙大爆炸只「轟」出了氫氦鋰三種元素,最早的碳氮氧從哪裡來的?
這不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啊,這是根本沒有雞蛋也能生出小雞的問題啊!
這問題科學家們早就想到了,就在1938年稍晚點,貝特和克裡奇菲爾德就發現了另一條核反應路徑:質子-質子鏈(p-p鏈)。
原來,在沒有碳氮氧的情況下,氫核(質子)也可以聚變。
p-p鏈有好幾種分支,主流的p-p鏈分三步走:
1,兩個氫核(質子)碰撞生成一個氘核,釋放出中微子和正電子
2,這個氘核與另一個氫核碰撞生成氦3,
3,兩個氦3碰撞,生成一個氦4核和兩個氫核。
p-p鏈在400萬度就可以啟動,我們的太陽中主要是p-p鏈反應,碳氮氧循環只佔1.4%。
而在超過1.3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內部,碳氮氧循環才會佔據主導作用。
▲質子-質子鏈(p-p鏈)
從p-p鏈這個反應路徑,可以看出來三個推論:
1,氘比氫更容易發生核聚變反應。大爆炸也生成了很多氘,對宇宙中氘含量的測定,表明宇宙並不是無限年齡,這從另一方面也印證了大爆炸理論的成立。
2,氦3也是理想的核聚變材料,為什麼月球那麼讓人心馳神往啊?
3,鋰在宇宙中的豐度卻比氫和氦少的太多,不成比例,這被稱為「宇宙學鋰差異」。更讓天文學家感到奇怪的是,老恆星裡的鋰很少,反而是一些年輕的恆星裡的鋰更多。
▲2009年的科幻片《月球》,主人公就是在月球上開採核燃料——氦3
研究了質子-質子鏈後,就容易理解:鋰會和氫核反應結合生成兩個氦原子,這種核反應只需要240萬度就可以發生,而這是很多恆星都可以輕易達到的溫度。
好了,鋰元素第一個被排除了。
▲由於鋰的這種核反應性能,太陽上鋰的豐度甚至比地殼裡還要少。
就這樣,恆星中的氫以這些路徑不斷聚變成氦,由於氦比氫重,所以形成一個氦的核心。
然後呢?
當一顆恆星核心中的氫快耗盡時,它就會開始坍縮,直到中心溫度上升到一億度,氦核開始發生聚變,兩個氦核聚合成鈹8,可惜鈹8半衰期太短,很快又衰變成兩個氦核。
如果在「短命」鈹8僅有的壽命時間內,又一個氦核撞上了它,就有機會發生核反應,變成碳12。
這個總反應相當於三個氦核(α粒子)聚變成一個碳核,因此這個過程叫做「3α過程」。
▲「3α過程」:第一步是可逆的,在正巧碰到第三個氦原子的時候,才會生成碳12
在《流浪地球》中,就是大劉的幻想,讓太陽提前進入了這個階段,太陽開始變成一顆紅巨星,最終發生一次氦閃爆炸。
在這期間,「3α過程」極其迅速,恆星中心60-80%的氦在幾秒鐘內全部變成碳,產生的能量幾乎在瞬間輻射出來,讓這顆恆星的光度達到正常太陽的一千億倍,幾乎和銀河系的亮度一樣。
好了,回到化學元素。
通過「3α過程」元素製造生產序列直接從2號元素氦跳到了6號元素碳。
鋰的問題之前說過了,鈹的劣勢在這個過程裡也表露無遺,鈹8半衰期太短,只是這個過程的中間產物,較穩定的鈹9不在這條反應路線上。
硼更慘,根本就不在這條反應路線上。
那宇宙中的鈹和硼是怎麼來的呢?它們來自宇宙射線,也就是說,完全憑運氣。
所以,雖然它們倆是較輕的元素,在宇宙中的豐度卻極其低。
▲鈹和硼的產生源於宇宙射線
然後呢?
在恆星內部,α粒子非常活躍,不僅參與「3α過程」,當恆心中心的碳積累到一定程度時,還會繼續和高級原子核發生反應,和碳生成氧。
再一路反應下去,生成氖20、鎂24、矽28、硫32、氬36、鈣40、鈦44、鉻48、鐵52和鎳56。
相當於不斷向原子核中「塞」阿爾法粒子。這個過程叫做「α過程」,也叫作「α階梯」。
上面提到的這些偶數原子序數的元素也叫作「α元素」!
這條線路在鎳56這裡走到了頭,但鎳56並不穩定,發生電子俘獲會衰變成鐵56。
一般認為鐵56是最穩定的同位素,其實不然,鎳62才是比結合能最高的同位素。
但一方面鎳62不在這條反應路線上,另一方面由於「光致蛻變」作用,高能伽馬射線會切斷原子核,所以宇宙中鎳的豐度遠遠少於鐵。
「α過程」在恆星內部發生的機率很低,且主要以生成氧、氖為主,對恆星的能量產生沒有顯著的貢獻。
由於強大的庫倫勢壘,氖以後的反應更不容易發生。但這畢竟是偶數原子序數元素的一條生路,奇數原子序數的元素盼星星盼月亮都沒這條路線呢……
所以宇宙中奇數元素都比較少。問題又簡化了一步,奇數元素被排除,接下來只要比較碳到鐵的偶數元素就可以了。
然後呢?
和太陽質量差不多的普通恆星走到「3α過程」就到頭了,接下來它們會變成一顆白矮星,主要成分就是碳和氧,有人搞噱頭說這是「鑽石星球」,其實白矮星上的超固態和我們熟知的鑽石是兩種形態。
而當一顆恆星的質量超過8個太陽,其中心溫度超過5億度,密度超過300萬噸/立方米,就會繼續開啟「碳燃燒」路線。
兩個碳原子核聚變生成氖20、鈉23、鎂23、鎂24和氧16。其中,前三者是主反應。
這個過程中,雖然氧的產出很少,但氧坐觀「小弟」碳的「燃燒」,而最大限度保留了自己,所以「碳燃燒」的最終結果是產生一個氧,氖,鈉和鎂的內核。
你可能以為,這種燃燒的條件如此苛刻,應該持續很長時間吧?
其實不然!
基本上是越重的恆星反應速度越快,對一顆25倍太陽質量的恆星來說,僅僅600年,就足夠「碳燃燒」殆盡了!
然後呢?
你可能以為,按照座次,應該輪到「氧燃燒」了吧?
其實不然!氖元素說:「氧小弟別急,先等等,我先上!」
當「碳燃燒」結束形成一個氧,氖,鈉和鎂的內核後,恆星中心的溫度和壓力繼續升高,達到12億度,密度超過400萬噸/立方米後,就會啟動「氖燃燒」,這個條件並不比「碳燃燒」難很多。
和之前的核聚變反應不一樣,「氖燃燒」並非氖核和氖核的反應,而是在強烈的伽馬射線輻射下的「光致蛻變」反應。
氖核在受伽馬射線激發後,變成氧16和一個α粒子;也有一部分氖核繼續發生α階梯反應,和α粒子結合變成鎂24。
因此「氖燃燒」的結果是生成更多的氧和鎂,你開始理解為什麼氧比碳多了吧?
「氖燃燒」的另一個結果是:鎂是宇宙中最多的金屬元素。
▲連結請點擊閱讀原文
「氖燃燒」大約持續數年,留下了一個氧和鎂的內核,如果恆星足夠大,讓中心的溫度達到15-26億度以上,密度達到260-670萬噸/立方米的時候,氧元素:「終於等到要出場了嗎?我要燃燒!」
▲宇宙第三大元素——牧紳一:終於輪到我出場了嗎?
氧燃燒是兩個氧原子發生聚變,生成矽28(34%),磷31(56%),硫32,硫31,矽30和磷30。根據不同恆星的大小,這一過程最長持續5年,最短3天就結束了。
氧燃燒完以後,留下一個矽和硫的內核,如果恆星足夠重,中心溫度達到27-35億度,就會啟動恆星的終極燃燒——「矽燃燒」。
一個個α粒子被「塞」進原子核,依次生成硫、氬、鈣、鈦、鉻、鐵、鎳。這個過程很快,一天就結束了,這時候,恆星的中心已經達到了50億度。
由於沒有額外的熱能可以通過新的聚變反應產生,恆星只能以崩潰的方式結束,發生壯麗的超新星爆炸,恆星的中心部分現在要麼被壓成中子星,要麼變成黑洞。
恆星外層被噴射出,在中子流中產生鐵以後的重元素。
這一段也不能說跟氧完全沒有關係,噴射出的外層裡面就有氧。
▲宇宙中元素的來源圖
總結一下
1,其他元素先天不足,要麼不在主流的反應路線上,比如鈹、硼和大多數奇數元素;要麼反應太容易,成為反應原料,比如鋰。
2,大多數恆星都是屌絲恆星,最終的結局是碳和氧。高富帥恆星中心的最終結局是中子星、黑洞,這已經超越元素周期表了。
3,碳燃燒、α過程和氖燃燒都會生成氧,產量太大,擋不住!
現在你懂得下面這張圖的意思了嗎?
原來,碳燃燒完之後並不是氧燃燒,而是氖燃燒,即使是氖燃燒,也會生成氧。C、Ne、O三個圈層裡面,都有氧的存在。
經過各種因素的排列組合,氧終於成功登上宇宙元素排行榜的季軍!不容易啊!
正是因為宇宙中有如此多的氧元素,才有了我們人類在地球上的幸福生活。
地球上,氧是地殼中豐度最高的元素,竟然佔到49.2%的質量。各種各樣的礦物,大多數都是以氧化物或者鹽的形式存在著。
就是再深入一點,到了地幔,氧的豐度仍然是最多的,佔到44.8%,可以說,氧幫助把眾多的元素固定在地球上。
在大氣中,我們都知道,氧氣佔有21%,這些活躍的氣體支持著生物的生長,氧氣真是生命的氣息。
至於在海洋中,氧元素就更多了,佔到了88.9%,我們知道這就是氧在水分子中的比例。
水是由氫和氧組成的,我們幸運的地球上有足夠多的氧氣,將氫元素固定在海洋裡,否則,原子量最小的氫元素將在太陽風的吹拂下散逸到太空中,地球上也就無法有這麼多水,更難以產生生命。
地球上,除了最深處的地核,在大氣、地殼和地幔中,氧元素的含量都是最高的。
總之,感恩氧元素吧!感恩宇宙吧!
看了這麼多,你要是還不相信人擇原理,我睡著了都會被你氣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