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元素是大爆炸或恆星製造,但這三個特殊元素除外

2020-12-05 李論科學

環顧四周,放眼世界,你會驚訝地發現,無論是自然存在還是由人類的雙手創造,我們世界的事物充滿了複雜性和多樣性。

所以從古希臘的哲學家到近代物理學,人類戴上思維的帽子去研究和透視世間萬物,從土、水、氣、火,四大元素到原子再到夸克,我們人類發現在基本層面上,一切都是由相對簡單的基本粒子構成的。但基本粒子組合在一起的方式是如此的複雜和多樣,以至於可能的組合可以產生看似無限的結果。今天我們就聊下三種元素:鋰、鈹、硼的身世之謎?大爆炸和恆星聚變都不能產生這三種元素,那我們地球上的鋰、鈹、硼從何而來?

萬物的基本構成

在最小尺度上,物質主要由夸克和膠子組成,它們佔我們這個世界上所有相互作用的物質質量的99.96%。但是夸克和膠子不能自由存在,我們目前只發現它們以兩種形式結合在一起形成:質子和中子。

雖然單個自由中子不穩定(半衰期大約為10分鐘11秒,衰變為一個質子,並釋放一個電子和反電子中微子),但我們發現質子和中子結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了大量穩定組合,這樣就形成了我們熟知的龐大原子核群體。然後給每個原子核加入足夠的電子,我們就得到了中性原子。

正是這些中性原子構成了我們所熟悉的宇宙中所有物質的組成元素。包括從單個原子到簡單分子到複雜大分子和分子鏈的一切,一直到細胞器、細胞、特殊器官和整個功能生物體。

地球上發現的所有物質都是由上圖中相對較少的元素構成的。事實證明,從元素1(氫)到包括元素92(鈾)在內的大部分元素在地球上都是自然存在的,但有兩個例外:元素43(鎝)和元素61(鉕),因為這兩種重元素具有各種形式的放射性,半衰期比地球的年齡要短得多。

宇宙中缺失的鋰、鈹、硼

當我們深入太空,深入星際氣體雲,深入恆星形成區域、深入恆星表面和超新星殘骸的中心,我們就能了解在宇宙和星系中元素存在的普遍性。我們發現,在地殼上發現的元素並不能很好地反映宇宙中不同元素的真實豐度,但是我們在太陽中發現的元素豐度卻非常接近。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太陽的吸收光譜來判斷,並確定存在哪些元素以及它們的比例。

如果我們繪製出太陽系中所有不同元素的豐度圖,我們得到了以下的一個趨勢,其中存在一些起伏,但是整體趨勢呈現出一條曲線,最輕的元素是最豐富,而較重元素的豐度隨著元素周期表越往下走,會逐漸減少。下圖:

如果你仔細端詳上圖,你就會發現元素周期表上的三、四、五元素:鋰、鈹和硼的豐度有點詭異,它們的豐度似乎不符合普遍的規律。這三種元素在太陽(或任何恆星)中實際上很少存在甚至是不存在的,與其他輕元素相比顯得含量很低。

從另一方面來說,鋰和硼對人類有生物作用,硼是所有植物細胞壁中所必需的元素!這三種元素的起源不同於元素周期表中的其他元素。

宇宙中元素的起源,主要是氫和氦

大爆炸初,宇宙中沒有元素,只是夸克、膠子、電子、中微子、輻射、不穩定粒子和反物質的熱混合物。然而,隨著宇宙的膨脹和冷卻,不穩定的粒子逐漸衰變,反物質與物質一起湮滅(當時物質只多了十億分之一),夸克和膠子凝聚成質子和中子。這時宇宙的的溫度還是過高,質子和中子無法融合,它們剛一發生作用會立即被熱輻射炸開。下圖:

隨著宇宙的膨脹和冷卻,輻射能量再也無法阻止原子核的形成,於是宇宙中最輕的元素(氫、氦、一些同位素和少量的鋰)就誕生了。通過對宇宙早期元素的直接觀測,對原子核光子比的了解(來自微波背景),以及對核合成的理論理解,可以看到這和我們對宇宙早期元素形成的預測非常吻合。

宇宙一開始只為我們提供了前兩種元素,那麼剩下的元素呢?

剩下的元素都是在恆星的核心完成的,在恆星核心經歷核聚變之後,宇宙有138億年的時間來創造其他元素。在主序星的核心,氫聚變成氦,如果恆星的質量足夠大(太陽也是),氦將繼續聚變成碳、氮和氧。

在質量更大的恆星中,碳可以繼續融合成較重的元素(氧,硫和矽),最終會在恆星中留下鐵,鎳和鈷的重元素核心,這時這顆恆星將在短時間內變成超新星,產生大量更重的元素並將這些物質拋灑到宇宙空間中,最終這些物質會在重力作用下形成行星。

隨著時間的推移,不穩定的重元素會衰變成其他元素,而鈾的半衰期和地球年齡相當,這就是為什麼鈾是當今地球上自然存在的最重元素。

細心的你肯定發現了一個問題,在恆星的核聚變中,我們直接說從氦到碳,跳過了三個中間元素。如果在一顆恆星中放入鋰、鈹或硼,恆星的高壓和高溫會破壞這些元素,把它們分解成氦、氫,和中子!

那麼鋰、鈹、硼從何而來呢?

它們來自在宇宙中以接近光速飛行的自然加速粒子:宇宙射線!這些高能質子和原子核(偶爾還有電子)是由超新星、活躍的星系、可能還有中子星和黑洞產生。

高能粒子在宇宙中運動,碰到一個碳原子或更重的元素時,高能粒子會和重元素質量核心發生作用,將重元素核打散,形成很多自由核子或很輕的原子核,這種作用過程稱為散裂。

雖然氫(以及少量鋰)是在大爆炸中產生的,碳和較重的元素是在恆星中產生的,氦也是在恆星中產生的,但所有鈹、硼以及地球上發現的大多數鋰都是在散裂的過程中產生的,也就是宇宙射線與較重的、已存在的原子發生碰撞產生的!

所以,下次當你觀察一種植物時,你就能想到這樣一個過程:賦予這些植物細胞獨特性質的硼元素,需要一個被黑洞、中子星、超新星或遙遠星系加速的粒子與上一代恆星釋放出的重元素發生碰撞才能產生!這是一個跨越了幾十億年的高能物理過程,一切發生的就是這麼自然、悄無聲息!

這就是宇宙中稀有的三種輕元素鋰、鈹和硼的身世之謎!

相關焦點

  • 恆星都是「元素製造機」,為啥造不了氫元素?元素材料太難造
    恆星是宇宙中的「元素製造機」,元素周期表上絕大多數的元素都是由恆星製造的,但是氫元素除外。但恆星形成之後,就開始通過核聚變製造氫以外的其他元素了,先是將氫元素聚變成氦元素,然後再聚變成鋰、鈹、硼、碳、氮、氧等元素,恆星質量越小,所能聚變達到的元素層數量就少,質量越大所能就變成的元素數量就多。
  • 絕大多數元素都是恆星製造的,但氫元素不是,它的來源其實有三個
    宇宙中的恆星形成的時候,其內部的核聚變消耗的原料基本都是氫元素,也就是說,恆星都是從氫元素開始核聚變進而發光發熱的,之後恆星將氫元素通過核聚變合成氦元素,接著合成鋰元素,所以只有氫元素不是恆星能形成的,那麼給恆星提供最初聚變原料的氫元素是從哪裡來的呢?
  • 在元素周期表中,我們的太陽製造不出來的元素有哪些?
    不過,太陽內部的活動遠不止把氫(最輕的元素)熔化成氦(第二輕的元素),而且能夠製造出比這更多的元素。但是元素周期表有很多太陽永遠無法製造的元素。我們很幸運,我們的太陽不是宇宙中最早的恆星之一。大爆炸後不久,宇宙完全由氫和氦組成:99.999999%的宇宙是由這兩種元素單獨組成的。
  • 中子星每立方釐米重達億噸,是由什麼特殊未知元素組成的嗎?
    一直有許多人對中子星物質奇高的密度百思不得其解,由此得出兩個結論,一是不相信,二是認為由什麼特殊元素組成,只是人類還沒有發現。這不有人就提出,中子星每立方釐米億噸密度,是不是代表那裡有人類未知元素存在呢?肯定回答:不代表。
  • 恆星史詩般的生命中,製造出了所有常見的的元素
    我們認為宇宙冷卻時,經歷一系列過程,基礎結構就形成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爆炸後的1/十億秒,那一刻,宇宙最為重要的特徵,對稱性被破壞了,這被稱作是電弱對稱性破壞,這一刻亞原子粒子這兩種元素對生命極其重要,這解釋了宇宙中的碳是從何而來的。
  • 恆星核聚變到鐵就停止了,比鐵更重的元素是如何形成的?
    而元素的形成和宇宙的演化以及恆星的演化等是分不開的,其中在我們已知的宇宙中,氫元素的含量是非常高的,在元素周期表中也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這次我們要來討論一下元素周期表上元素來源,尤其是鐵之後的重元素。 在2016年,科學家們就用人工元素鉲(californium)去撞擊鈣,從而製造出了一個原子核中含有118個質子的新原子。這種元素僅僅存在了1毫秒,但卻是人類製造的最重的元素。
  • 恆星核聚變到鐵元素就停止了,那鐵之後的重元素是如何形成的?
    按照目前的主流科學理論,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宇宙大爆炸之後,宇宙在很短時間內,從無到有生成了基本粒子。這裡不完全是「無」,而是「電磁波」,高能的電磁波也會像正反粒子那樣發生湮滅,進而生成粒子,只不過這裡的條件極其苛刻,環境溫度都需要達到幾十億度,甚至上百億度。
  • 星塵的記憶:恆星演化與元素起源
    ,還有我們吃掉的東西裡的碳元素,都是曾經大爆炸時的萬千星辰散落後組成的。自然界中居於分子層次以上的物體,從龐大的恆星到渺小的分子,從有生命的動植物到無生命的礦物都是由元素組成的。人類至今已發現了92種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自然元素),並且通過粒子加速器等設備「製造」出了20多種新的元素(人造元素)。各種元素之間的本質區別,在於元素原子核中質子數量的不同:例如原子核中有一個質子的是氫原子,有兩個質子的是氦原子,而有八個質子的是氧原子。
  • 恆星聚變到鐵就超新星爆炸了,那麼比鐵重的元素是怎麼誕生的?
    對於元素的由來十萬個為什麼中的源頭,因為世界萬物都源自與物質,而物質組成則是各種元素,本文來粗淺的探討下元素的由來,從頭到尾解決一下各位的疑問!本文將從區別元素的標準以及各個階段都能誕生的元素和誕生的過程等三個角度來探討。
  • 鋰元素豐度最高的恆星被中國科學家發現,那麼這顆恆星有什麼特別
    宇宙中有無數的恆星,想要發現一些特殊性質的恆星,將會一個很困難的事情。因為我們距離恆星的位置十分遙遠,如果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支持,那麼將會是一個幾乎無法實現的事情。中國科學家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已經擁有先進的天文望遠鏡,能夠探知宇宙的秘密。
  • 為什麼鐵元素會殺死恆星?
    可以說,多虧了恆星,尤其是大質量恆星,才有了後來的地球生命。宇宙大爆炸製造出了大量的氫和氦氣體雲,在宇宙足夠冷卻之後,它們會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縮形成恆星。氫核聚變是所有恆星的第一階段,我們的太陽目前正處於這樣的階段。當恆星核心中的氫元素耗盡之後,積累在核心的氦元素會通過3氦過程,互相碰撞形成碳元素。接下來,碳又會與氦結合成氧,氧還會進一步與氦結合成氖。對於宇宙中的大部分恆星,也包括太陽在內,核聚變只會進行到這一程度,之後將會膨脹為紅巨星,最終核心坍縮為緻密的白矮星。
  • 宇宙中共有多少元素?地球之外或只有94種,全宇宙唯地球元素最多
    宇宙中最多的元素是氫元素,佔到了宇宙物質總量的90%以上,而且它也是宇宙中最原始的元素,產生於宇宙大爆炸之後,宇宙中所有的氫元素都是宇宙大爆炸所創造的,因為製造氫元素或至少需要2萬億攝氏度的高溫,除了宇宙大爆炸之外,其他的天文現象基本都不能達到如此之高的溫度。
  • 宇宙中共有多少元素?地球之外或只有94種,全宇宙唯地球元素最多
    宇宙中最多的元素是氫元素,佔到了宇宙物質總量的90%以上,而且它也是宇宙中最原始的元素,產生於宇宙大爆炸之後,宇宙中所有的氫元素都是宇宙大爆炸所創造的,因為製造氫元素或至少需要2萬億攝氏度的高溫,除了宇宙大爆炸之外,其他的天文現象基本都不能達到如此之高的溫度。
  • 毀滅中的新生 類太陽恆星普遍可產生鋰元素
    類太陽恆星會產生鋰元素嗎?它發生在恆星演化的哪個階段?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光譜數據及國際GALAH巡天數據首次發現類太陽恆星經過氦閃後普遍可以產生鋰元素。相關研究成果7月6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天文》雜誌上。
  • 為什麼26號元素鐵,可能是宇宙最後一種元素?
    目前,人類已知的元素共有118種。從第1號元素氫(H)到第98號元素鉲(Cf)都可以在地球上找到,更重的元素則是通過人工合成出來的。理論上,人類還可以合成出更重的元素,最重的元素有可能是第184號元素。在地球上,氧、矽、氮、鋁、鐵等都是十分常見的元素。
  •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到底是咋來的?
    實際上,元素的起源和宇宙的起源、演化以及各種天體的演化有關,我們大致可以分為三段:宇宙大爆炸,恆星演化,超新星爆炸和中子星合併。 宇宙大爆炸 我們都知道,元素周期表中,氫元素和氦元素是排名最靠前的兩個元素,它們也是宇宙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所有的氫元素和一部分的氦元素幾乎和宇宙同齡。
  • 我們身體中的元素從何而來?這都蘊含在宇宙最古老的恆星裡
    宇宙大爆炸的3分鐘裡產生了大量的氫、一些氦和極其微量的鋰,隨後這波大爆炸「濃湯」開始冷卻,直到2億年時宇宙中才出現了第一代恆星,它們開始製造新的化學元素,最終形成了五彩斑斕的世界。故事要從上個世紀40年代開始講起,那時候的人們只知道大爆炸產生了氫、氦和鋰,對於其他元素從何而來一無所知。這個時候一個叫弗雷德·霍伊爾的英國天文學家站了出來,他說:「是恆星產生了所有元素。」他發表了一篇文章,但是在學術界並沒有引起多大的關注。
  • 從元素到生命,我們身體每一個原子都是恆星的聚變產物!
    新產生的元素在恆星的碰撞中繼續演變,這個過程非常複雜,但人們對它的了解也已大致明朗了。就在不久前,一組天文學家發現了來自早期宇宙的「亮光」,這束亮光產生於宇宙形成不久後的一個星系,這個星系像一座特別的「恆星工廠」,能以極快的速度製造恆星。這個發現使天文學家們豁然開朗,他們明白了,為什麼宇宙能有那麼多元素製造那麼多東西,包括太陽系、地球上的生命和我們自己。
  • 恆星聚變只能到鐵元素,那麼黃金這些貴金屬元素來自哪裡?
    關於元素的來歷,教科書上告訴我們宇宙大爆炸產生了氫、氦和微量鋰元素,恆星核聚變將誕生從氦到鐵之間的大部分元素,鐵以後的元素是怎麼來的?一般只會交代一句是從超新星爆發中誕生的,但問題是它們怎麼就從超新星中誕生了呢?
  • 元素是怎麼來的?構成生命的元素背後到底有什麼秘密?
    這些元素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先給結論:元素的產生是由於宇宙大爆炸、恆星聚變和超新星爆炸答案只有三個字說起來有一丟丟&34;:數量多從細胞的角度來看答案也有三個字說起來還有一丟丟悲涼:不得已這又是為啥呢?